衡戈
【摘要】目的探讨鼓膜穿刺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63例鼓室内含有积液并伴听觉传导障碍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将其分为2组。80例为对照组,采用单纯激素治疗;83例为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行鼓膜穿刺抽液,之后向鼓室腔内注射地塞米松以及d-糜蛋白酶等药物并抽取干净。治疗4周后检测患者听力水平、积液量,并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有效者81例,对照组有效者65例,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穿刺鼓膜抽取鼓室内积液,维持鼓室内压力,可有效缓解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症状,临床效果明显,并有利于患者痊愈,临床上应提倡普及。
【关键词】单纯激素;鼓膜穿刺术;分泌性中耳炎
【中图分类号】R764.21 【文献标识码】A
通常分泌性中耳炎主要由咽鼓管受损导致,出现功能障碍,鼓室内的压力不能保持平衡,由于鼓膜压力失衡会使其出现凹陷现象,听觉传导线路会受到阻碍。通常表现出耳鸣、偏头痛听力下降等临床症状。分泌性中耳炎对患者的危害不容忽视[1]。为了探讨鼓膜穿刺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本文将在本院就诊的163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具体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63例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经过相关检查,发现患者的骨膜已经出现内陷情况,正常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鼓室内出现黄色渗出液现象。其中双耳患者有60例,单侧患者有103例。患者的年龄患者的年龄为(15~60)岁,平均年龄为(30.6±1.45)。将163例患者随机性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有80例患者,观察组有83例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悉本组研究的目的,自愿参加本组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激素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服用氧氟沙星、头孢拉定等药物。
1.3 观察组:患者接受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之上,接受鼓膜穿刺术治疗。将患者的侧外耳道进行消毒和麻醉,运用针刺将鼓膜中的积液缓慢抽出,然后向鼓室腔内注射地塞米松以及d一糜蛋白酶等药物,并将液体抽取干净[2]。最后使用无菌棉球将耳道赌赛,避免感染。治疗后坚持每天滴注麻黄素3次,确保鼓室内压力平衡。
1.4 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治疗前的症状基本消失,并没有出现其他异常现象。②有效:治疗前的症状得到缓解,但鼓室内仍然残留液体,鼓膜仍有内陷现象。③无效:治疗前的症状没有得到缓解,甚至恶化。
1.5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s,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存在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有81例患者有效,对照组有65例患者有效,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n治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观察组8368/81.913/15.62/2.481/97.5对照组8045/56.317/21.218/22.562/77.5两组患者治疗疗程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较短,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n/%]组别病例并发症发生率治疗疗程时间/d观察组832/2.48.9±4.2对照组8018/22.520.1±5.3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当前这种疾病的命名还没有得到统一,有称为渗出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等。分泌性中耳炎疾病主要由鼓室压力不平衡导致的,严重者将会危害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如果长期单纯服用激素,包括氧氟沙星、头孢拉定等药物,将产生很多不良反应。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鼓膜穿刺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其对患者的创伤较小,是当前比较理想的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案。通过穿刺鼓膜抽取鼓室内积液,能够有效的维持鼓室内压力,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症状,临床效果较好,同时有利于患者更好的痊愈,临床上应提倡普及。
参考文献
[1]郑伟明,赵宏辉.3种方法治疗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6):2798-2800.
[2]陈穗俊,郑亿庆,区永康.硬管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7,1(1):68-69.
【摘要】目的探讨鼓膜穿刺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63例鼓室内含有积液并伴听觉传导障碍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将其分为2组。80例为对照组,采用单纯激素治疗;83例为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行鼓膜穿刺抽液,之后向鼓室腔内注射地塞米松以及d-糜蛋白酶等药物并抽取干净。治疗4周后检测患者听力水平、积液量,并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有效者81例,对照组有效者65例,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穿刺鼓膜抽取鼓室内积液,维持鼓室内压力,可有效缓解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症状,临床效果明显,并有利于患者痊愈,临床上应提倡普及。
【关键词】单纯激素;鼓膜穿刺术;分泌性中耳炎
【中图分类号】R764.21 【文献标识码】A
通常分泌性中耳炎主要由咽鼓管受损导致,出现功能障碍,鼓室内的压力不能保持平衡,由于鼓膜压力失衡会使其出现凹陷现象,听觉传导线路会受到阻碍。通常表现出耳鸣、偏头痛听力下降等临床症状。分泌性中耳炎对患者的危害不容忽视[1]。为了探讨鼓膜穿刺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本文将在本院就诊的163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具体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63例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经过相关检查,发现患者的骨膜已经出现内陷情况,正常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鼓室内出现黄色渗出液现象。其中双耳患者有60例,单侧患者有103例。患者的年龄患者的年龄为(15~60)岁,平均年龄为(30.6±1.45)。将163例患者随机性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有80例患者,观察组有83例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悉本组研究的目的,自愿参加本组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激素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服用氧氟沙星、头孢拉定等药物。
1.3 观察组:患者接受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之上,接受鼓膜穿刺术治疗。将患者的侧外耳道进行消毒和麻醉,运用针刺将鼓膜中的积液缓慢抽出,然后向鼓室腔内注射地塞米松以及d一糜蛋白酶等药物,并将液体抽取干净[2]。最后使用无菌棉球将耳道赌赛,避免感染。治疗后坚持每天滴注麻黄素3次,确保鼓室内压力平衡。
1.4 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治疗前的症状基本消失,并没有出现其他异常现象。②有效:治疗前的症状得到缓解,但鼓室内仍然残留液体,鼓膜仍有内陷现象。③无效:治疗前的症状没有得到缓解,甚至恶化。
1.5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s,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存在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有81例患者有效,对照组有65例患者有效,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n治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观察组8368/81.913/15.62/2.481/97.5对照组8045/56.317/21.218/22.562/77.5两组患者治疗疗程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较短,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n/%]组别病例并发症发生率治疗疗程时间/d观察组832/2.48.9±4.2对照组8018/22.520.1±5.3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当前这种疾病的命名还没有得到统一,有称为渗出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等。分泌性中耳炎疾病主要由鼓室压力不平衡导致的,严重者将会危害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如果长期单纯服用激素,包括氧氟沙星、头孢拉定等药物,将产生很多不良反应。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鼓膜穿刺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其对患者的创伤较小,是当前比较理想的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案。通过穿刺鼓膜抽取鼓室内积液,能够有效的维持鼓室内压力,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症状,临床效果较好,同时有利于患者更好的痊愈,临床上应提倡普及。
参考文献
[1]郑伟明,赵宏辉.3种方法治疗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6):2798-2800.
[2]陈穗俊,郑亿庆,区永康.硬管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7,1(1):68-69.
【摘要】目的探讨鼓膜穿刺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63例鼓室内含有积液并伴听觉传导障碍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将其分为2组。80例为对照组,采用单纯激素治疗;83例为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行鼓膜穿刺抽液,之后向鼓室腔内注射地塞米松以及d-糜蛋白酶等药物并抽取干净。治疗4周后检测患者听力水平、积液量,并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有效者81例,对照组有效者65例,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穿刺鼓膜抽取鼓室内积液,维持鼓室内压力,可有效缓解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症状,临床效果明显,并有利于患者痊愈,临床上应提倡普及。
【关键词】单纯激素;鼓膜穿刺术;分泌性中耳炎
【中图分类号】R764.21 【文献标识码】A
通常分泌性中耳炎主要由咽鼓管受损导致,出现功能障碍,鼓室内的压力不能保持平衡,由于鼓膜压力失衡会使其出现凹陷现象,听觉传导线路会受到阻碍。通常表现出耳鸣、偏头痛听力下降等临床症状。分泌性中耳炎对患者的危害不容忽视[1]。为了探讨鼓膜穿刺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本文将在本院就诊的163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具体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63例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经过相关检查,发现患者的骨膜已经出现内陷情况,正常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鼓室内出现黄色渗出液现象。其中双耳患者有60例,单侧患者有103例。患者的年龄患者的年龄为(15~60)岁,平均年龄为(30.6±1.45)。将163例患者随机性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有80例患者,观察组有83例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悉本组研究的目的,自愿参加本组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激素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服用氧氟沙星、头孢拉定等药物。
1.3 观察组:患者接受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之上,接受鼓膜穿刺术治疗。将患者的侧外耳道进行消毒和麻醉,运用针刺将鼓膜中的积液缓慢抽出,然后向鼓室腔内注射地塞米松以及d一糜蛋白酶等药物,并将液体抽取干净[2]。最后使用无菌棉球将耳道赌赛,避免感染。治疗后坚持每天滴注麻黄素3次,确保鼓室内压力平衡。
1.4 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治疗前的症状基本消失,并没有出现其他异常现象。②有效:治疗前的症状得到缓解,但鼓室内仍然残留液体,鼓膜仍有内陷现象。③无效:治疗前的症状没有得到缓解,甚至恶化。
1.5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s,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存在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有81例患者有效,对照组有65例患者有效,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n治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观察组8368/81.913/15.62/2.481/97.5对照组8045/56.317/21.218/22.562/77.5两组患者治疗疗程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较短,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n/%]组别病例并发症发生率治疗疗程时间/d观察组832/2.48.9±4.2对照组8018/22.520.1±5.3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当前这种疾病的命名还没有得到统一,有称为渗出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等。分泌性中耳炎疾病主要由鼓室压力不平衡导致的,严重者将会危害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如果长期单纯服用激素,包括氧氟沙星、头孢拉定等药物,将产生很多不良反应。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鼓膜穿刺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其对患者的创伤较小,是当前比较理想的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案。通过穿刺鼓膜抽取鼓室内积液,能够有效的维持鼓室内压力,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症状,临床效果较好,同时有利于患者更好的痊愈,临床上应提倡普及。
参考文献
[1]郑伟明,赵宏辉.3种方法治疗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6):2798-2800.
[2]陈穗俊,郑亿庆,区永康.硬管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7,1(1):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