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龙县九河中学 和玉芬
关注学困生的心理健康
云南省玉龙县九河中学 和玉芬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特别是班级中的‘学困生’。”本文通过分析学困生的成因、心理困惑,为帮助他们摆脱这道“心灵枷锁”提供有益的参考。
心理健康 学困生 自卑 期待 漠视 关爱
“学困生”是个相对的概念,在班集体中更是一个特殊群体。只要是存在集体的地方,就会有“先进”“中等”“后进”三个层次。而且就学生的整体素质(如德智体等方面)的各个方面而言,都会有“先进”“中等”“后进”之分。所以“学困生”的存在是一个必然现象。
在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看待“学困生”?“学困生”的心理问题有哪些表现和成因?如何进行有效的心理转化教育?这一系列问题亟待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进行科学地研究。
1.学生的年龄小,接受能力差,认知水平低。
2.多数“学困生”没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明确,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对学习没有兴趣,表现为上课不认真听讲,爱搞小动作,学习的意志力较差。其次,学生不会学习,听不懂老师的语言,不懂得向老师提问,根本完不成听课任务。久而久之,学习总是落后,成为“学困生”。
3.家庭原因
大多数学困生的家庭都存在一些问题,没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有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低,不能有效辅导学生学习,又对学生疏于管理。有的学生是单亲家庭,父亲或母亲根本没有时间管理孩子,这些学生回家以后不能约束自己,也不知怎样去学习,甚至不完成家庭作业。这也是学困生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
1.用适宜的标准要求他们
学会用分层评价和“多元智能理论”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由于先天或后天不利的因素,使得“学困生”的心理发展滞后于同龄学生,形成许多不良的学习品质。上课时,“学困生”往往表现出缺乏注意的选择性和持久性,他们常常在上课没多久,就开始搞小动作,或者坐在座位上发呆,或者东张西望。学习过程中,“学困生”不仅抓不住要点,注意转移缺乏灵活性,而且思维水平上升到抽象概括水平的时间较长,不能举一反三,缺乏思维的敏捷性,很难做到思维的新颖性。教师应该根据他们的特征和水平设立一个恰当的、独特的评价标准。比如说同样在运用表扬的评价时,可以给“学困生”降低门槛,答出第一阶梯就可以给予表扬,如在评定奖项或者评价个人的同时,考虑“学困生”的优点,而不是一味地考虑他们的缺点和不足。虽然他们认知滞后,但是他们也有强烈的获取成功的需要。他们也需要得到别人的肯定,需要有跳起来之后能摸得着的苹果。这就需要我们用“多元智能的理论”捕捉他们的闪光点。
2.平等尊重原则
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困生,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善于寻找和捕捉闪光点,对他们的一点进步,一次好事,都进行激励,使之发现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这样就能有效地唤起他们的进取心,打消自卑感。信任与赏识是教育问题学生的重要前提,用人格的力量去启迪他们的心灵,用爱心去融化他们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经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使其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关爱、尊重和期待,从而渐渐恢复自尊与自信,消除自卑和抵触情绪,愿意接受帮助和教育。进而引导他们对自我价值的分析,自己去尝试和感受进步带来的成就感,变消极状态为主动状态。
3.严格教导
转化学困生,还必须要严格地教导。对学困生严格地教导和督促,使他们意识到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和自身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要求他们从细微做起,哪怕是细微的进步也要予以及时的鼓励,这样帮助他们逐步改掉不良习惯,使教育内容转化成学生的自我意识,进而转化为外在行动。具体来说,可以让好学生帮助学困生,促进学困生的转化;建立感情基础,亲近孩子;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融洽师生的感情;采用个别辅导与小组辅导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困生的辅导;家校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力量。
做好“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耐心、细致、艰苦的工作。我们要根据他们的不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困生在不同层次上都得到提高,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学困生的心理障碍的产生,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个过程,但是只要我们教师不急功近利,耐心细致,不断鼓励他们,那么他们一定能从一点一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从阴霾中走出来沐浴阳光,成长为一个社会的有用之材。
ISSN2095-6711/Z01-2015-07-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