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道真自治县洛龙中学 陈 涌
浅议初中数学“学困生”现象
贵州省道真自治县洛龙中学 陈 涌
自实行义务教育开始,初中教育对象变为全部的小学毕业生,这在增加初中学生数量的同时,拉大了学生之间的差异,特别是在数学学科上的差距。数学新课标的实施,更加要求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在“应试教育”下,教师在课堂上只关注升学有望的学生,忽略了“学困生”的培养,从而导致部分学生的失败和小部分学生的成功。在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素质教育”的前提下,解决“学困生”的问题显得至关重要。
初中数学 “学困生” 问题剖析 转化
数学“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但缺乏数学学习兴趣、数学成绩低下的学生。这类学生缺少数学学习的动机以及学习的自信。兴趣的缺乏、信心的缺少导致了一种恶性循环,进一步拉大了“学困生”和“学优生”的差距。“学困生”本身也是由于不同的原因才造成数学学习困难的,“学困生”分为四类:智力型学习困难学生(由于智力迟钝、记忆力困难等原因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动力因素型学习困难学生(头脑灵活,但缺乏学习兴趣而产生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习不得法型学习困难学生(学习方法错误、学习效率低导致成绩低下的学生)、外因导致型学习困难学生(家庭、朋友等外界因素导致学习困难的学生)。从学困生的分类可以看出学困生的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心理的差异
不同的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头脑灵活、心理承受能力强,有的学生头脑迟钝、心理承受能力弱。而义务教育的实行使这两种学生聚集到了一起。在同一个课堂上,教师不可能只顾及一两个人,这就加大了学生间的成绩差异,导致了“学困生”的产生。
2.学生的学习兴趣缺乏,学习意志力薄弱
与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也有很大变化,有的学生由于适应性差,从而减少了学习的动力,遇到难题不是迎刃而解而是退缩,导致数学成绩下降。
3.缺乏科学系统的学习方法
初中生的自学能力比较差,只是一味地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不懂得预习课本和复习课本,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不懂得有问题向教师提问。对于教师布置的作业只是应付了事,不做深入的理解。另外,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懂得讲授知识,而忽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方法。
有的教师仍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只以“升学”“高分数”为目标,过多的注重硬性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学法指导。初中二年级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也是学生思维逐渐成熟的过渡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差异也更加明显,有的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教材的要求认真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导致学生学习困难。教师由于教学方法单一,只关注升学有望的学生,忽视学困生,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致使他们的成绩越来越差。
目前,农村初中生在全国初中生中占有很大比例,农村中学生的家长大部分只有初中、高中乃至小学文凭,素质不高,只关注孩子作业有没有写完,考试分数多少。农村中学生的家长很少主动来校了解子女读书情况,更不要说检查子女的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也谈不上辅导子女做作业。这就使得大部分中学生没有学习的压力和动力,在无监督的情况下养成了惰性,导致数学成绩直线下降,越来越差。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虽然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但我国与其他国家相比教育投资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受 “社会信息中的消极因素”和“拜金主义触发的读书无用论” 等影响,一些人认为上学没有多大用处,没有文凭照样可以发财,这一现象影响了一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影响了学生的数学成绩。
转化数学“学困生”对于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是枯燥无味的,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数学“学困生”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数学和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大部分数学“学困生”的其他科目成绩也不高,尤其是自然科学成绩。因此,教师要加快数学“学困生”的转化。
与“学困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教师要积极参与解困工作,主动帮助学困生,加大与学困生的互动,课下对学困生进行补课,使其能够迎头赶上。
1.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学困生”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自学能力差。教师应根据学困生的自身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为学困生讲解。对于学困生,要着重讲授基础知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教授给他们系统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学会自主探索,学会总结。
2.学会公正地评价学困生,培养学困生的学习信心
不能将学困生和学优生进行统一比较,学困生有进步要单独进行鼓励。学困生的自卑感比较强,教师只有多鼓励学困生,才能减少他们的自卑感,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从而提高数学成绩。
ISSN2095-6711/Z01-2015-01-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