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廊坊市北旺乡初级中学 杨翠云
1.网络多媒体。网络多媒体技术是一门综合的、跨学科的技术,它综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多种信息科学领域的技术成果,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最富有活力的高新技术之一。网络多媒体技术已经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教学方面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电子教案、形象教学、模拟交互过程、网络多媒体教学、在线语言学习等。以多媒体、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网络多媒体使我们的课堂产生了一场时代性变革。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学生看到图文并茂的影像资料,合成融视听为一体的信息;可以改变传统语文课堂中的沉闷气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些是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无法达到的教学状态。
2.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者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技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作为基础性学科的语文,其课程内容包罗万象,涉及政治、历史、生物等众多方面的知识,呈现出高度的兼容性,这就要求教师把握教学重难点,针对教学目标设计恰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教材以单元为单位编写而成,即把相同体裁的文章放在同一单元。这给教师一个启发:教师可以文体作为分界线,寻找某些文学体裁最佳的情境教学方式。
1.诗歌——意象再现。诗歌多用意象烘托氛围、表达感情。“意象分析法”成为教师分析诗歌情感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的诗歌篇目众多,其中不乏朦胧诗等一些抽象诗歌。有些古代诗歌年代久远,有些外国诗歌文化背景和中国诗歌差异巨大,但不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不论是外国诗歌还是中国诗歌,诗人们多喜爱用鲜明的意象表情达意。针对诗歌这种文学体裁,教师在讲课之初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与诗歌内容相匹配的画面(画面中应出现主要意象),这样能够很容易地将学生融入诗歌创设的氛围中,形象直观地学习诗歌内容。
例如,教师导入余光中的《乡愁》一课时播放一段低沉的乐曲,利用多媒体播放以下画面:海浪不时拍打着岸边,海峡宽阔浩瀚,一位双鬓斑白的老人站在海峡的一端望穿秋水,海峡的另一端有他日思夜想的故乡。那种乡愁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教师用一种深沉的声调,伴着乐曲朗诵了这首诗,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出现了典型意象:海岸、浪花、海峡、翘首期盼的游子,将这些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很容易使学生联想到“思乡”这一主题。教师深情的朗诵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了诗歌意境里,仿佛是自己在隔着海峡遥望家乡。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情境创设不单单存在于开讲的时候,教师在整堂课中随时可以进行情境创设。
再如,教师在讲授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运用“意象再现”的方法创设情境。画面一:枯萎的藤树上面有一只乌鸦在盘旋。这组画面中出现的典型意象为枯藤、老树、乌鸦,学生感受到肃杀、凄凉的气氛。画面二:黄昏的余晖照耀着村庄,小桥流水潺潺作响,房顶上炊烟袅袅,游子默默地注视着一切。这组画面中出现的典型意象为:小桥、流水、人家,突出游子的思乡之情。画面三:一位身在异地的游子走在荒草萋萋的古道上,无人为伴,只有瑟瑟的西风和一匹瘦马。这里出现的典型意象是古道、西风、瘦马,学生很快能感受到诗人的寂寞和孤独。可见,“意象再现”这一手法不但可以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诗歌创造的情境之中,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
2.小说——人物短片。小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文学体裁。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小说或小说节选都是名篇或名段,教师能够在网络上找到与课本情节相对应的短片。在创设情境这个环节,教师如果能够在开课之初播放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契合的短片,一定会激起学生学习小说的兴趣。
教师讲解小说内容时肯定要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往往通过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描写展现出来,再加上小说节选篇幅比较长,教师需要几节课才能完成讲解。很多小说都拍成了电影、电视,教师可以通过影视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人物形象及其特点。
例如,讲解小说节选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借助多媒体播放影视剧《水浒传》中与课文有关的片段,学生看了兴趣高涨,小说的情节不用教师讲解已经历历在目。
再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狂。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土壤仍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当时社会上的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教师用一段12分钟的电影片段《孔乙己》展现了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画面: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了新伤疤;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孔乙己为偷书作辩白;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孔乙己给小朋友们分茴香豆;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通过这种方式,孔乙己的穷困潦倒形象跃然纸上,教师不用多分析,学生已经理解得很透彻。
3.散文——回归生活。这里提到的散文主要指贴近老百姓生活的散文,如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萧乾的《吆喝》等。这类散文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近,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能找到相同的事件。教师在讲授这种文章的时候可以生活中常见的因素作为情境创设的启发点引起学生共鸣。
例如,教师在讲授萧乾的《吆喝》一文时,利用多媒体播放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吆喝声,让学生猜测这些吆喝声分别是什么意思。这种方式既能顺理成章地引出文本内容,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氛围瞬间活跃了起来。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很难参与到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学习欲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制造悬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多媒体导入的情境更形象、直观,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课堂中掌握更多的知识。教师要认真、仔细地研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能力,使教学活动发生更大的变化,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