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
(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000)
3年以前我在新东方家庭教育论坛的时候,曾作过一次讲演,题目叫《教育从家庭开始》,其中有一些观点最近我又作了一些修正,尤其是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我想从4个方面来看,家庭教育为什么很重要。
第一方面,家庭是人生最重要的场所。因为作为人生来说,实际上是从家庭开始的,人的一生仔细去观察的话,实际上就生活在4个地方。第1个地方是在母亲的子宫里,那个时候你已经有生命,你通过母亲的身体去感受外部的世界,外部世界的声音,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的信息,通过母亲实际上进入到我们的生命中,中国古代为什么强调胎教。我看这次有专家专门就胎教发表的讲演。所以子宫是人生第一个重要的场所。人生第2个重要的场所就是家庭。离开母亲的子宫来到这个世界,立即进入了家庭,所以人生的第一声啼哭就是孩子第一篇庄严的独立宣言。他来到这个世界,来到了这样一个属于他的家,那么这个时候,往往他和外部世界的交流实际是依托父亲、母亲和家庭成员来进行的。所以家庭事实上是他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的中介,因为这个时候,尤其是人生的早期,他还不能独立地行走,他还不能独立地生活,他更要依托家庭。这个时候,父母亲对孩子的成长就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他代表着什么,往往就会决定孩子会成为什么。第3个场所就是教室。因为校园还大了一点,因为他上学以后,他进入学校,就进入了教室,所以我们的教育事业非常关注教室。过去在很多教育学的教科书里没有把教室作为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学现象、教育社会学现象来进行观察。实际上孩子在教室里生活幸福不幸福,在教室里有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对他的成长是非常关键的。第4个场所是职场,他离开学校以后就开始工作。他在哪个单位工作,那个单位的工作氛围,那个单位的人际关系,那个单位的管理模式都会对他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那么在这4个场所里最长久的、最重要的场所还是家庭。为什么?因为家庭在这4个阶段同时都存在,这4个阶段和家庭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子宫不用说,因为母亲本身就生活在家庭之中,他们每天在学校一般也就是8个小时或者稍多一些,或少一些,大部分时间他还要回到家里。职场也是如此,他每天上下班,还得要回到家里。所以家庭,它是我们人生的一个重要港湾。这也是个最温馨的港湾,你有了烦恼,如果能有个温馨的家庭,你回到家里,烦恼就会化解。你有了快乐,回到家,你就会和大家一起分享,你就会更加快乐和幸福,所以家庭对人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所,可以说是个最重要的场所。人生从家庭出发,人生还要回到家庭,所以家庭是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我们对它研究还非常不够。这是我说的第一个观点,家庭是我们人生最重要的场所,是人生最温馨的港湾。
第二问题,童年是人生最神奇的阶段。我在很多场合下,经常会提到一句话:童年的秘密远远没发现。在我们人类的历史上,相当相当长的阶段,没有把儿童当作人看,对不对?你看我们的历史书里有写儿童的吗?很少很少,我们宏大的叙事里,儿童从来是缺位的。从文艺复兴以后开始看到了儿童,开始把儿童当作人看,开始尊重儿童,特别是有了联合国的儿童宪章以后,我们不得不把儿童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尊重他的人格,但是我这里说,有了儿童宪章,我们就真的将儿童当作儿童了吗?真的把儿童作当人了吗?事实上刚刚我们提到的一些案例,我们并没有把儿童当作人来看,也没有将儿童作为真正的儿童来看待,所以童年对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我觉得我们并不清楚。我们做心理学的,都认为人的大脑目前是一个BLACK BOX,还是个黑匣子,但实际上对于我们作家庭教育的来说,我们要非常深刻地意识到一个问题,儿童对我们来说还是个黑匣子,我们真正认识到儿童了,整个世界就不一样,整个教育就会不一样,儿童很多神奇之处,儿童很多伟大之处,我们没有认识。前段时间,我看到美国的一个视频,我很吃惊,一个美国的小男孩,5岁,美国人整体称他为总统专家。一个5岁儿童怎么会成为总统专家呢?他对美国历史上所有总统的名字、任期如数家珍,对那些著名总统的演说,他居然能脱口而出,这个五岁的孩子是怎么学习的。前不久,我们大陆有一个很流行的电视节目,江苏卫视的,叫《最强大脑》,那里有很多孩子,有些孩子过目不忘,为什么?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几百种商品看一遍,所有价格清清楚楚,然后拿出一个来,他马上给你计算出来,这些孩子是怎么学习的?实际上很多机理我们没有搞清楚,儿童是怎么认识这个世界的,儿童的个性又是怎么形成的?我觉得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必须很谦卑地承认,我们没有认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对我们教育对象的不认识,造成我们很多教育的失误,我们很多教育是没有根据的,是一代人一代人就这么传下来,用这样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我们很多教育没有建立在对孩子真正认知的前提下,因为这个没有办法,因为科学本身还不成熟,但是科学很有意思,人类认识世界是从最遥远的地方开始,所以世界上最早的科学是天文学,几千年摩崖石刻里就有关于天象的观察记录,所以天文学是最早的一门科学,然后是物理学,从伽利略时代到牛顿时代,翻开了物理学的篇章,然后是生物学。我们现在还没有进入到一个真正人的时代,一个心理学时代,太多的秘密等待着我们去打开,所以童年的秘密我们真的没有认识它,但是也必须承认有很多伟大的天才,对儿童有很多精彩的论述,这些论述没有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因为它没有实证作为支撑,但是我说它是伟大的猜测,托尔斯泰,著名的文学泰斗,他说,孩子自出生到5岁的这段年龄里,在他的智慧、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方面从周围世界中所索取的要比他从五岁到一生终了所索取的多许多倍,这是很多教育家不愿意去承认的,包括我们,我看了以后也是打个问号,但是他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他为什么会这样去猜测,他说一个人5岁前学到的东西、对世界的认识要比他5岁以后所有人的一生还要丰富得多。有很多这样的论述,马卡连柯,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他改造流浪儿,中国大陆曾很流行由他的著作改编的电影;苏霍姆林斯基,这是我最敬佩的教育家,他讲过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他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光彩夺目的、一段独特的、不可再现的生活。今天的孩子将会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他的童年是如何度过的,童年的时期由谁携手带路,周围的哪些东西进入到他的头脑和心灵,人的性格、思维、语言都在学龄前和学龄初期形成。最近几年我一直在读苏霍姆林林斯基的著作,也写了几本书,其中有一部叫《大师教你做父母——对话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有很多精彩的论述,背后很值得我们去思索,因为在中国,传统的概念:我们都认为教育现代孩子是为他今后做准备的。所以当下的孩子我们并不重视,我们看重的是他的未来。那么多教育家们都认为:当下就是未来,我们一直倡导给孩子幸福,但是我们给孩子什么幸福呀,我们给孩子幸福是希望他当下不幸福去达到未来的幸福,中国不是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鞭子本性竹,不打书不读”“不打不成材,一打分数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实际上我说幸福和不幸福有四种排列组合。一种是现在幸福,将来也幸福;第二种是现在不幸福,将来幸福;三种是现在幸福,将来不幸福;四种是现在不幸福,将来也不幸福。
我们没有父母亲也没有老师希望将来孩子是不幸福的,所以第三、第四种可能一般不存在。但是很奇怪我们的老师、我们的父母几乎都选择第二种,现在不幸福,将来幸福。你为什么不能让孩子现在也幸福将来更幸福呢。就是不愿意。我们有一所学校里,黑板上写着一句话:“人生总要长眠,何必今日多睡。”让孩子牺牲当下的幸福,去寻求所谓未来的幸福。所以,整个教育,我觉得我们都是对儿童认识远远不够。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是中国人的思维,中国古代也有很多天才教育家,意识到童年对人一生的奠基的过程,所以一个方面,我们当然只能等待未来科学的新的发现,未来的认知心理学、未来的脑科学,对人的进一步研究、探索。另一个方面,我觉得我们也要更自觉意识到尊重童年,童年本身是一个最神奇的阶段,那么,你有了这样一种对孩子当下生活的尊重,对孩子本身作为一个人的尊重,我们的教育方式自然就会变化。所以,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教育是有信仰,一些基本理论的建立,对儿童的基本认识,或正确的儿童观,是我们教育的起点,也是我们家庭教育的起点,我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有非常清醒的认识,但是恰恰是蒙台梭利所说的,所有人都只考虑儿童的将来,没有人关心儿童的现在。我最近读了蒙台梭利的七本著作,蒙台梭利在一百多年前就写过一本书叫作《童年的秘密》,那时候他努力破解这个秘密而且他自己认为已经被他发现的差不多了,所以,他才敢写一本书叫《童年的秘密》。但是很坦率地说,他依然只是开始去努力揭开儿童的秘密。儿童的已经揭开的秘密和没有揭开的秘密,我觉得只是沧海一粟。这么一个矿我们只是刚刚开采了一个小小的井口,所以儿童很多很多的秘密还需要未来的科学去认知,去探索。这是我们想说的第二个观点。
第三个观点,父母是孩子最长久的老师。我曾经说父母本身就是儿童最初的世界。那么他不仅是第一位老师,而且也是儿童的终身的老师,最长久的老师,父母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对孩子的影响,我们还没有深刻地意识到。事实上,在一定的程度上,孩子就是父母造就出来的,在孩子身上都可以看到他父亲和母亲的影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有很多人说,有很多父母是文盲,他为什么能把孩子培养成了博士呢?毫无疑问,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神奇的种子,但他长在什么样的土地上,他可能开出不同的花。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毫无疑问是非常深刻的,也是非常关键的。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有意思的材料,它是从四个经典的场面来看中外母亲的教育差异,第一场面是中国的妈妈们一般在孩子回来的时候,会问:“小宝,老师今天有没有给你喝牛奶,有没有小朋友打你呀?”那么,我们看到中国的妈妈关注的往往和身体有关,她更关注的是孩子的身体。日本的母亲会对孩子说:“小宝,今天在幼儿园有没有帮老师或同学做什么事情?”日本的妈妈更关注孩子的团队精神,这是一个场景。第二个场景在游泳馆。看到自己6岁的小孩,想跟别人学习从跳台跳到游泳池。这个时候他的妈妈有什么反应。因为不用担心危险的问题,因为已经有专门的保安救护人员,所以跳下去肯定不会有生命的危险。因为这个水的冲击,即使他采取不正确的跳水方式,对身体也不会有太大的伤害,不会有危险。那么中国妈妈就会飞快地跑到跳台上,把孩子一把抓住,说:我的小祖宗呀,咱们家可就你一个独苗,你别跳。中国的妈妈往往非常呵护孩子,而且是过度地呵护我们的孩子。说碰到一个欧洲的妈妈,她怎么说呢。她会回过头来微笑地看着孩子,并且会给孩子伸出一个大拇指,好样的,跳,鼓励孩子去冒险。同样的一个行为,中国的妈妈往往会不给孩子去冒险,欧洲的妈妈希望孩子去冒险。那么考试结束以后,孩子拿到考试成绩单,领到报告的时候,父母是什么反应呢。中国的妈妈:你这数学怎么只考了59分,你怎么学的,实际上他大部分学科都很优秀,都在90分以上。他的眼睛只盯着那59分的试卷,很伤心。那么法国的妈妈怎么对孩子说呢?“小宝,你真棒,你考了这么多90分以上,下次把数学也考90分以上就更棒了。”这么去教育孩子。也就是说西方的父母更多的是看孩子的优点,我们的父母更多的是盯住孩子的缺点。
第四个场景:小孩子在马路上不小心摔倒了,当孩子趴在地上深情地仰望的时候,那么父母怎么反应。中国的妈妈马上就很担心地对孩子说:“哎呀,小宝,你摔痛了没有,妈妈扶你起来”,亲手把孩子扶起来。而美国的妈妈呢,就会对孩子说:“小宝,你站起来,你这样子以后怎么保护妈妈呢。”从小就要求孩子尽可能地独立,我们则是更多的培养孩子的依赖性。这四个场景,当然不一定在真实的场景下会如此发生。但是想一想,当我们的父母亲碰到这些情况的时候,应该说类似的反映还是比较普遍的。
这也表明,中国的父母养育方式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中国的父母亲比较多的关心孩子的身体,对孩子人格的成长,相对是比较忽略的,中国孩子的父母更多的关注是孩子所谓的明天,而对他的当下是不够关注的。而事实上,在孩子的身上是可以看到父母的影子,甚至于包括我们在餐桌上的每一句话。西方心理学家做过一些专门的研究,就是孩子的语言跟父母的语言的相关性。孩子在学校里说的一些话和父母在餐桌上说的一些话有高度的相关性,父母亲关注什么,孩子他也会关注什么。所以我经常会开玩笑地说,北京的出租车司机都可以讲政治,为什么?因为他是在那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京城这样一个氛围下从小他听到他的父母亲实际上都是讲的中南海的事情。有人开玩笑说北京人吃的是地沟油,操的是中南海的心。所以父母亲的养育方式的确是非常重要,那么无论在哪里,我们都离不开父母的影响。父母不教育孩子当然孩子会变坏,但是父母用错误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孩子可能会变得更坏,所以在优秀的孩子成为优秀的人才的背后,我们总能找到和谐温馨家庭的影子,同样一个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我们也可以在家庭中找到冲突或者矛盾的因素。所以父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那么在中国的家庭父母的教育素养还是有待于提高的,大部分的都没有接触过科学的训练,科学的育儿知识的培训,所以父母亲是经常容易犯错的。我曾经说过,司机是要经过培训才能上路的,如果没经过培训,不会开车,你给他一辆车,让他上路,到了高速公路上去,他肯定会撞死人,说不定自己的生命也难保。但是做父母他的技术要求比当司机要高得多,但恰恰我们没有经过培训,也不需要任何的认定。在台湾地区,还有一些认定机构和认定办法。比如说,对家庭教育的专业人员,对这些我们还有待于健全。
中国的父母亲经常容易犯的几个错误。第一,望子成龙的过高的期望值。中国所有的父母几乎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所以我们有句成语叫“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中国所有的父母都希望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去,大陆有句话叫“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什么?你要在未来找到好工作就要上好大学,要上好大学,就要上好高中,要上好高中,就要上好初中,要上好初中,就要上好小学,要上好上学,就要上好的幼儿园。所以一层层,层层加码,最后幼儿园的价格比大学价格还要高得多。
在北京,我们这里有很著名的红黄蓝幼儿园园长,幼儿园的收费不亚于大学。大陆曾经有很流行的书《哈佛女孩刘亦婷》,发行了多少万呢?500万。我们家庭教育常务理事严建莉的一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发行多少呢,1 000万。卢勤老师也发行好几百万了,卢勤老师写过一本《告诉孩子你真棒》,也发行了好几百万。家教书在大陆很畅销的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就是父母很关注孩子的成长,但是过高的期望,几乎所有的父母亲都希望孩子成为哈佛女孩,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入北大、清华。事实上我们知道,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从多元智能的角度来说不一样就意味着有高低。孩子本身是没有高低的,只是用不同的标准去判定。现在我们的考试就用分数和高考来衡量。一个标准来衡量孩子,当然最后只有一个英雄那就是状元,这种做法本身是不对的。今天早晨,我们跟吴校长在讨论教育问题,吴校长介绍台湾地区曾经有一个大学生所有的功课加起来18分,我当时听说台湾最低一个分数,高考总分是9分,18分你想一想,在大陆人是顶级的差分,差得不能再差了。是所有的课,不是一门课,高考所有的课18分,进入大学。但是这个人后来很厉害,经过大学学习以后,竟然把他整个家庭的产业振兴得非常的辉煌。说明这个孩子他的文化考试很差,但他的管理才能很强。有些孩子可能他的文化很差,但他的艺术能力很强,你为什么要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孩子呢?我们的父母往往就是用一个标准就是清华、北大的标准,就是哈佛的标准来培养孩子。实际上什么是最好教育,我跟你说就是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你用一个标准,用一个格式去培养孩子那最后肯定大部分人是失败者,所以我们要让所有的孩子都成为英雄,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所以,我们新教育提出来,要让学校成为汇聚伟大事物的中心,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因为要让每个孩子在学校里能够发现他自己,能够和那些最美好的东西相遇,能够找到他自己,最后成就他自己。事实上家庭也好,学校也好,应该是一个帮助孩子发现自己,帮助孩子成就自己这样的场所,给孩子尽可能多的空间,尽可能多的舞台,尽可能多的机会,那么这样才有可能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在座的每一个人,你的角色不是你本来人生中最好的角色,只是因为机缘,你成了今天的你。是不是这样?如果有更好教育,如果有更好的机会,你可能去拿诺贝尔奖,你可能会成为艺术大师,你可能会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那么只是各种偶然性我们都成了家庭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成了在这里讨论家庭教育的人,都是如此。所以作为父母亲来说千万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千篇一律,所有的孩子都成为同一个模式,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帮助孩子找到他自己,这才是最关键的。
第二个错误,父母亲经常做的错误就是重智轻德、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人格的发展,我们把它称作为功利法。几乎在中国的教育中,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我用一句话叫“一俊遮百丑”,所谓“一俊遮百丑”,也就是只要你考试好,只要你分数高,你就是个好孩子,你就是好学生,父母亲就感到脸上有光,你其他再好再优秀,如果分数拿不出手,父母亲就觉得很丢人很没面子。所以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我们培养的孩子往往人格的发展、品格的发展,相对来说比较滞后。我们的孩子越来越关注自己,我们的孩子越来越有各种各样的缺陷,越来越缺乏一种真正的胸怀,因为在家庭中、在学校中,所有的话语都是围绕分数展开的,我的眼里只有你,那就是分数,其他都没有。所以环境的问题、人类的问题、社会的问题,没有人关心,老师也不关注,父母也不关注,社会也不关注。所以全社会对于一些公民世界的冷漠,我觉得和我们学校教育中的教育的内容有很大关系,和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三个错误就是“两极表现”,我们的父母要么宠爱,要么冷漠,宠爱到了无以复加,冷漠到了难以想像,这两种极端在我们中国的家庭里都有,当然有的时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大家可能都看过孙云晓副理事长曾写过的一篇长篇报告文学《夏令营的较量》,中日两国从20世纪80年代就发现我们中国的孩子在父母宠爱之下,孩子夏令营,父母亲给他带的鸡蛋,连鸡蛋怎么剥他都不知道,甚至还有父母亲怕孩子晚上睡不好觉,偷偷地睡到孩子的床下,陪着他睡,你说这样的孩子,他怎么能够成长,怎么能够独立?这当然是很难,就这样一种形象在我们家庭教育中也都存在。前不久我碰到一个大学生,他父母告诉我,每个星期孩子寄个邮包,现在快递很方便嘛,每个星期寄个邮包回家,邻居都很羡慕他父母亲,你的孩子又给你买东西啦,父母亲笑笑,打开来一看,是什么呢,是脏衣服,就是孩子每周一次衣服收集完了,用快件寄回家,然后父母亲洗,洗完了,父母再快件给他寄回来。竟然有这样的大学生,校园里实际上各种快洗,洗衣机也很多,但是我们的孩子都不会,很多孩子生活上缺乏自理能力,非常之多,甚至于我们还发生过孩子,独立生活被饿死。他在家里没人给他做饭,他父母不在家,最后就饿死的现象。
过度关心过度照顾造成了很多长不大的孩子,过度的限制过度的干涉,也限制了我们孩子潜能的释放。
最后一个观点,家庭教育是真正的人诞生的摇篮。人诞生,一个孩子从懵懂无知的孩童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应该说他成长是一个漫长的历程,但是家庭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摇篮,家庭教育的价值,事实上我们远远没有发现。我们知道在台湾地区,它的教育行政部门里面还有一个中层教育司,中层教育司还管家庭教育问题,我们教育部、行政部门还给王教授发证书,聘请他做家庭教育的专家,但是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好像还没有能管家庭教育的,我们的各级政府里面,大陆有一个很重要的,叫关工委,这个关工委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那是一个民间机构,我们还没有家庭教育的法律,没有专门的家庭教育的法律,没有从法律法规的角度规范我们的家庭教育行为。所以我们很期待我们家庭教育委员会能够在这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方面推进我们中国大陆的家庭教育法制化的进程;另一方面,推进各级政府能够更进一步重视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人才培养等等。
英国著名的学者赫胥黎曾经讲过:“欲造伟大之国民必自家庭教育始。”这句话最简洁了吧。你要培养伟大的国民,你要把我们国家建造成一个伟大的国家,需要什么?家庭教育开始。我觉得这个话讲得很精彩,下次我们总书记讲话的时候,建议他能够引用这句话,那就是大家重视我们推进家庭教育,这是佛洛贝尔他是在蒙台梭利之前最伟大的一位儿童教育专家,也可算是家庭教育专家,他讲过一句话:“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之手,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命运,一个国家国民的命运不是掌握在那些当官、有权人的手里,在谁手里呢?在妈妈的手里。所以他说推动摇篮的手是推动地球的手。我们中国人自己也有伟大的论述。梁启超先生是一个非常重视家庭教育、重视母亲教育的大学者,他说:故治天下之大本二,曰:正人心,广人才。就是说你要治理天下,两件事情很重要,第一件正人心,第二件,广人才,培养人才,而二者之本在哪里,必自蒙养始。蒙养就是启蒙教育。蒙养之本,必自母教始。你要把启蒙时代做好,从哪里开始呢,从母亲教育开始。母教之本,必自妇学始,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也就是母亲的教育是天下存亡、强弱的一个重要的原因,重要的根本。这是近代大学者梁启超的论述,但是我们知道,尽管有那么多关于家庭教育、母亲教育的论述,但事实上,我们社会关注的还是学校教育,父母亲关注的也是学校教育。他们从来觉得,从来没有认为他们自己才是教育的基础,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真正的人物,所以很多父母亲在孩子上学的时候,往往就会对老师说,我把孩子交给你了,拜托拜托了,似乎交给你就跟我无关了。我们新教育一个很了不起的作家,同时也是老师,最近出了一整套叫《新教育的一年级》的书,对小学一年级是非常关注的,因为这是孩子从家庭走向学校的一个重要的阶段。但是,他这套书里面很重要的理念就是家校是一体的,不是孩子进入学校父母亲就没有责任了,而且责任更强更重了。
我到过台湾的忠信学校,忠信学校每年击鼓,一个很大的庆典,因为他的高振东校长和他的儿子高天奇都是我很好的朋友。击鼓庆典上有一个很重要的仪式,是父母亲把象征着教育权力的权杖交给学校。我觉得这种交接仪式好像有点问题,它不应该是一个交接,也不应该是简单的接力棒,我觉得还是应该父母跟学校共同教育的过程。所以在中国往往父母亲他觉得他的使命就是教育孩子,然后把孩子交给学校,很少有父母亲自觉地意识到他是教育最重要的人物,他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理念,他必须和孩子一起成长,孩子才能够成长。所以我们特别强调新教育很重要的理念,就是父母要和孩子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共同成长,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可以说,没有父母的成长,永远不会有孩子的发展,父母长多高,孩子才会有多大的发展,所以父母这一点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非常关键的,他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我觉得这一点在我们整个家庭教育中一定要灌输这样一种理念。所以为什么要有父母学校,父母你必须要学习,你必须要成长,而且很重要的。我们还有特别重要的理念就是要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新教育特别提倡亲子共读,我们知道阅读是新教育最亮的一道风景线,我们一直认为阅读是整个教育的最关键的基础,但是阅读从哪里开始?从妈妈爸爸讲故事开始,从开始一起看绘本开始,从最初的共读开始,所以,父母亲和孩子的亲子关系非常关键。前年我们在山东淄博召开一次我们新教育的年会,在这个年会上有位当地企业家老板在大会上发言,他就讲他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故事。孩子进入我们新教育学校,新教育学校就给父母亲布置一个任务:每天必须和孩子一起读书,老师每天都给孩子开书单,提出阅读要求,而且不允许把任务只交给妈妈,没有爸爸的参与。
我们知道在很多中国的家庭,教育是妈妈的事情,实际上父亲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所以这个父亲他没办法,因为他是当地很有名的大企业家,过去每天晚上都陪人家喝酒,然后喝得醉醺醺,晚上回去,回去之后孩子已经睡着了,然后早晨孩子上学了,他还在睡觉,所以孩子基本上看不见他,我们叫影子父亲,但是没办法老师就逼着他不能让母亲看,母亲读你也要跟他一起读,所以这个父亲每隔一天,妈妈一天,他一天,晚上陪孩子一起读书。5年的时间,他和孩子共读了184本书,这个父亲说我一辈子没读那么多书,就是说5年跟孩子读了这100多本书,但是他说读了不到一个月我就喜欢上了,他说我就发现读书比喝酒有意思多了,过去天天出去喝酒应酬,现在读书让我自己也重新找到自己的人生了。人生有两个世界,我过去就活在一个世界里,那就是一个物质的世界,和人一起交往的世界,另外一个精神的世界、风景的世界我根本没有领略到,人来到这个世界不就是为了看风景吗,我只看一个世界的风景,另外一个没看到。更重要的是我跟孩子有了共同语言,过去跟孩子没有话好说,说什么呢?没机会见面根本就没话可说,现在我每天,至少每两天和孩子在一起读书,我们一起读《夏洛的网》,孩子就问爸爸:“谁是你的夏洛?”他说我周边的人莫名其妙,什么夏洛,这是他们的密码。所以共同阅读就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价值、共同的密码,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区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我觉得这种共同的语言和密码是相当重要的。中国文化就是我们两岸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密码,所以我们家庭教育这一块也要把中国文化的这样一种根深深地扎住,家庭事实上也是我们整个教育最关键的起点,所以这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也是蒙台梭利在《有吸引力的心理》书里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无知地对待儿童比无知的对待成人更可怕。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儿童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照顾,他们长大成人以后会报复社会,无知的对待儿童比无知的对待成人的后果要可怕得多,这会在婴儿的心中产生巨大的障碍,进而形成一种阻碍世界发展的个性。也就是说我们对待儿童实际上不仅仅是对待一个儿童,实际上是在对待一个世界,是在对待我们的未来。如果没有父母无知地对待儿童,我们这个世界可能会美好得多。我们无法统计有多少家庭有多少父母不熟悉教育的常识,还没有做父母的“驾驶执照”就匆匆上路的,但是这样的父母亲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之所以无知地对待儿童比无知地对待成人更可怕,是因为儿童是软弱地、被动地接受,听天由命,无法抵抗,而我们成人是有意识的,有选择能力的,可以抵御的。
我想就讲到这里,最后跟大家分享纪伯伦《孩子》这首小诗。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相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我们记住孩子不仅仅是我们的孩子,孩子是他自己的,孩子是未来的。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