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下汽修专业的课程设置
李 祥 镇
(福建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8)
摘要:我国正处在一个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时期。经济转型升级不仅仰赖于技术、设备、管理的转型,而且更是人才的转型升级。为了满足这个特定时期的人才需求,目前国家大力推广现代学徒制。基于此,立足笔者所授专业,探讨现代学徒制下汽修专业的课程设置。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课程设置;汽修专业
doi:10.3969/j.issn.1674-6341.2015.05.042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5-06-15
作者简介:李祥镇(1985—),男,福建福州人,助讲。
研究方向:教学改革。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学校与企业联合招生招工,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知识技能,工学交替、实岗育人,校企联合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现代学徒制包含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大块内容。
自2011年教育部在江西省新余市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后,现代学徒制试点地区勇于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并通过不断总结、论证,将经验成果逐步向全国推广。
1现代学徒制的基本特征和突出优势
1.1现代学徒制的基本特征
我国现在实行的现代学徒制是参考德国、英国、瑞士、澳大利亚、美国等国所施行不同模式的现代学徒制的先进经验,根据我国现阶段特有国情,结合原有职业教育制度所制定的。现代学徒制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职业院校与企业双主体共同育人。传统育人模式只有学校单一主体育人。作为现代学徒制下培养出来的学员的使用单位,同时也是这些学员的育人的主体。出于自身生产效益的考量,企业就能够主动发挥育人主体功能,不断探索、改进育人过程,切实提高现代学徒制下培养出来的学员的综合能力。
(2)教师和师傅双导师教学。教师与师傅各自发挥所长,既保证知识体系传授,又保证职业能力培养。尤其是针对一些不容易通过语音传递的信息,或者一些个人理解不同的信息。比如汽修车电器中,点火系章节里经常会提及点火电压,实际生产中通过判断跳火颜色就可以简便判读整个系统工作能力,但颜色上的细微差异,就很难通过文字形容。师傅的现场传授既可以直观呈现颜色与电压的变化对应关系,又可以讲授诸如跳火距离、注意事项等内容,同时还可以现场解决学员遇到的疑问。
(3)学徒和学生双重身份。学员同时具有学生和学徒两种身份,在学校主要以学生身份为主,完成学习任务;在企业以学徒身份为主,完成生产任务,同时完成部分学习任务,并得到企业提供的学徒津贴。
(4)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现代学徒制可以针对需要取得学历的中、高职学生;也可以针对那些只是参加转岗培训或者是以技能提升为目的的企业员工。
体现现代学徒制特色既然是师徒制评价体系,评价的主体首先应该是徒弟和师傅,同时学校派出的指导老师也应积极参与到评价中来,社会第三方评价更是客观评价师徒制教学效果的力量,不同的评价主体以不同的侧重对师徒制教学效果给出不同的评价,互相印证得到比较公平客观的结果。因此评价主体概括起来就应包括师傅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导师评价、认证机构评价、社会用人单位评价和家长评价。
1.2现代学徒制的突出优势
汽车维修这个职业在我国起步比较早。早期是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技能传承的,后经过不断发展纳入职业教育体系,由学校承担培养工作。但足以说明,现代学徒制适用汽修这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从汽修从教人员的角度观察,现代学徒制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优势。
(1)实施灵活:现代学徒制的突出优势被展现得最为淋漓尽致。汽修专业合作企业一般是汽车4S店。学员主要从事的岗位中,保养类相对规律,随季节变化有明显起伏;维修类就存在比较大的随机性。现代学徒制从时间,到培养目标,再到教授内容,都表现出比较大的灵活性。时间方面,大到学制,小到在校入厂的“工”与“学”交替时间;培养目标,根据该行业市场动态变化而变化;教授内容根据培养目标,行业新兴技术进行调整。
(2)着眼务实:现代学徒制的灵魂所在。近年来汽车技术突飞猛进,对汽车维修的质量也提出新的要求,市场上内容相对滞后的教材难以满足要求。现代学徒制,踏踏实实将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对接,教授内容与岗位工作对接,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对接,教学考核与产品质量对接,让学生从原来只懂知识的“搞学问”,或者是只懂操作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中走了出来,切切实实地学习到一些知识、技能。
(3)适用广泛:现代学徒制潜力巨大。不论是汽车维修,还是泛汽车行业,现代学徒制培养输送人才的能力都毋庸置疑。现代学徒制特别适合用来培养高技能人才,这种适用性在现实实践中得到普遍性的支撑。不仅适用一些传统行业,甚至在一些新兴专业所对应的职业中也有不错的表现。
2课程设置的实质及牵涉到的问题
课程设置是根据所制定的专业培养计划进行的,是对专业培养计划的具体化,同时也反映了培养的目标。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现代学徒制在培养现代高素质技能人才时,所体现的灵活性、务实性、广泛性的优势是传统教育制度无法企及的。然而,我国原有的教育制度下制定的培养计划,及由这种培养计划所进行的课程设置,很难切实有效地与现代学徒制进行配合,使这些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进而限制着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在现代学徒制下汽修专业的课程设置至少要对以下这些方面有所考量:
2.1从学生职业生涯角度考量
虽然现代学徒制其目的是为企业、行业输送优秀的高技能人才,但是现代学徒制从本质上来说还依旧是一种教育制度,必须为学生职业生涯考量。兼顾教育的本质和企业、行业的岗位短期诉求。入学时学校、4S店、学生三方已经签订相关协议,对汽修专业学生将来的岗位有所设定;但根据个人情况学生的职业发展不尽相同,最终学生也会有不同选择。从此前反馈来看,汽修专业学生的去向主要有:继续留在合作企业,从事学徒制期间从事的岗位工作,如:机修、快修、钣金、喷漆等;留在合作企业,但会从事其他岗位工作,如:汽修销售、饰品销售、保险销售等;不会留在合作企业,但从事相关工作,如:自己创业、汽配、汽车美容等。而且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每年毕业离校的学生虽然这三个方向比例有所起伏,但都相对比较稳定。学生就业目标的分化,也就间接地对课程的设置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期待。
2.2从参加在校培训的企业员工角度考量
现代学徒制的培养对象,不仅是学生,还包括合作4S店的员工。企业员工在校学习与一般学生有着相当大的区别。首先,企业员工在校学习,属于非学历教育,不需要取得什么学历、毕业证书,而是更类似于培训,获得某种培训的合格证,以对企业员工学习成果定性。其次,员工更注重实用性,希望学习期间学到的知识、技能回到企业后马上就能发挥作用。再次,要求整个学习过程时间短,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包括理论和操作技能。
2.3从企业角度考量
现代学徒制采用双主体育人,即由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育人。因此在设置课程时,必须考虑到合作企业的关切。首先,4S店的行为都是着眼于自身的效益。因此即便从长远角度来看,现代学徒制虽然会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效益,但是从短期角度来看,派遣员工无论是在制定专业计划过程,专业计划实施过程,或是参加培训的过程,都会对企业的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4S店员工的派遣只能是短期行为,并且是在保证其业务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其次,4S店有其核心技术,如今信息时代核心技术就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要素。因此,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就必须进行相应的取舍。再次,为了缩短学生在岗位上的适应过程,在进场实习前,必须掌握与所在岗位相适应的一定操作。最后,为降低学生的管理成本,学生在进场实习前必须对企业文化、规章制度有所了解。
2.4从学校方面考量
首先院校在设置课程时必须符合教育部的文件要求,满足学制、学时等规定。其次汽修专业是一个办学成本高、投入大、场地要求大的专业。汽修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考虑现有的软、硬件条件,能否具备条件开设一些课程。如:设置某一新课程能否产生长期效益;针对行业出现的新兴技术是否开设新课程。此外,设置一些课程后,学生选修的人数等诸多不确定因素,会影响课程设置。
3建议
笔者结合目前现代学徒制试点的经验,针对现代学徒制条件下汽修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提出探索建议。
3.1顶层设计,政策支持
现代学徒制区别于传统教育制度,要求更加灵活的学制与之配套。需要政府部门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政府也需要统筹行业、企业、学校三方成立专门部门调研,根据市场需求、企业岗位要求、人才成长规律,制定并施行专业培养计划。最后总结试点成果,逐步推广。
3.2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打破原有专业基础课的课程壁垒,培养专业大类学生的通用能力。汽修专业是属于机械大类下的一个分类。培养时可以先培养机械类的通用能力,再培养汽车大类的通用能力。随着工学交替的进行,学生可以根据实习情况、自身条件、兴趣等因素,不断明晰调整职业发展方向。
3.3课程开发
汽车上使用的技术更新换代十分迅速,维修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专业培养计划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汽修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与时俱进,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满足用工市场的需求。同时在开发新课程时,必须将行业标准、岗位能力标准一同引入。
3.4课程模块化
鉴于汽修专业学生、合作企业的不同需求,将课程内容按知识和能力要求,编排为合理的课程模块。学生只需完成课程模块的学习、技能训练,就能掌握该岗位应掌握的专项能力。同时考虑课程内容在行业中的通用性,既考虑学生长久发展,也保证企业核心技术的保密问题。结合学分制,确定学生学业合格的标准,并允许学生(企业员工)选择某业规定修习的课程模块进行组合,比如:学生修完汽车构造、汽车发动机后,可以选择汽车电器、汽车美容进行选学,往不同方向发展。对企业员工而言可以很方便地选择相应模块进行学习。模块中包含了专业课,以及该模块涉及到的专业基础课内容,缩短培训周期。既保证企业和员工的利益,也节约学校的人力成本。
3.5课程再开发
打破授课场地限制。专业课方面,将一些课程课题带入企业,让学生同企业技术骨干在汽车维修现场一同面对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开发、发展与实际生产相适应的技术。文化课方面,可以将部分文化课的部分内容通过社团活动等形式传递给学生,诸如德育、心理健康课程中就有部分合适的章节内容,以及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等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隐性育人。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Z].
[2]张淑琴.提高教师素质构建高效课堂[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3):69—70.
[3]毛行静.“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105—107.
[4]孙启安.对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几点思考[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12—15.
[5]黄开情.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数学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1):98—99.
责任编辑:富春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