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云志
(陕西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陕西 西安 710021)
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现实途径研究
阮云志
(陕西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陕西 西安 710021)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频频曝光和研究生已成为高校科研一大主力军的事实彰显了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对中外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实践的研究,可以发现基本途径主要有图书式、课程式、报告式、活动式和导师式等几种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途径,而且每一种途径又可以进一步分为若干个具体小类。
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途径
从《中国青年报》2009年5月25日《“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调查》到6月1日《除了“致谢”不同,其他内容一字不差,比“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还要牛》,再到《钱江晚报》2012年9月10日《一稿多投,研一学生被退学》之类的报道屡屡见诸报端,可以看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系统总结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现实途径,有利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工作。
图书是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当然,也可以传播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信息,对研究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国内外图书式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实践也证明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教育途径。
(一)国外相关实践方式
美国、澳大利亚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起步较早,其具体方式可以粗略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编写出版系统的论文写作指导或学术道德规范。如美国《学期论文写作指南》(Guide to Writing Term Papers;Now York, 1971),《怎样当一名科学家——科学研究中的负责行为》(On Being a Scientist:Responsible Conduct in Research;Washington, D.C, 1989),《诺顿学术论文写作指南》(A Norton Guide: Writing Research Papers;Now York, 1993),《科研伦理学》(Ethicsof Scientific Research; Maryland, 1994),《MLA学术论文写作手册》(MLA handbook for Writers of Research Papers;Now York, 1995);另一类是在学生使用的各类参考资料上印上有关学术道德规范内容。如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每一门课的阅读参考资料上都印了一份题名为“Plagiarism:Information for students”(《抄袭:公告学生》)的公告,告诉学生“什么是抄袭和有关处理抄袭的学校校规等”。[1]
(二)我国相关实践方式
我国图书式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在翻译出版外国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有关图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特色的多样化途径。
其一,外文汉译有关图书。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美国的巴尔的摩事件、盖洛事件和中国矿业大学李富斌事件发生后,引起了我国国家和学界对学术道德问题的高度关注,促进了国外学术道德有关汉译图书的问世。如1996年科学出版社就出版了在美国已发行20万册的研究生必读图书《怎样当一名科学家——科学研究中的负责行为》汉译本,此后,其它各类有关外文汉译图书也陆续出版,如2005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美国卫生与福利部研究诚信办公室编写的《科研伦理入门——ORI介绍负责任研究行为》汉译本,200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学习之道丛书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系列(如英国保罗·奥利弗的《学术道德学生读本》)。不过由于这些汉译图书在译介时并没有鲜明的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目的,因此,虽然对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影响范围还是有限。
其二,教育科技等有关行政部门编写有关图书。2008年底,浙江大学贺海波学术不端事件发生后,2009年11月教育部决定成立学风建设协调小组,并同时成立了由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和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组成的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同年,编写出版了专门的学术道德教育图书,面向全国免费发放给研究生导师和在读研究生学习,教育效果比较明显。如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编写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编写的《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和科技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编写的《科研诚信知识读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其三,高校(院系)自编或资助出版有关图书、主办有关内部刊物。国家有关行政部门编写出版的有关图书具有普遍教育意义,但是,各个高校也可以针对自己的学术道德规范的特殊性要求,自编或资助出版有关图书,前者如2008年9月和2010年7月同济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发给各自学校在校研究生的《同济大学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和《北京大学学生学术道德规范建设读本》,后者如北京大学专项资金资助出版的“学术规范与创新能力建设丛书”(2009年出版的第一辑丛书包括《学位论文撰写与参考文献著录规范》、《学术规范十八讲》、《学位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等)、2004年起复旦大学研究生撰写、学校组织集结出版的《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等。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编写一定范围内使用的相关内部刊物,对研究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编写的《研究生教育》校内刊物、中国科技大学编写的省内交流刊物《中国科大研究生教育》。
其四,学者编写有关图书。有些高校(院系)为了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有计划地购置一些学者编写的学术道德有关图书,存放在研究生阅览室或资料室,供本校(院系)在校研究生借阅,如东方善霸编写的《丑陋的学术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杨玉圣、张宝生主编的《学术规范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学术规范读本》(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叶继元主编的《学术规范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学术诚信与学术规范》编委会编写的《学术诚信与学术规范》(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课程教育是在校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2009年3月15日时任教育部部长的周济,在加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座谈会上也专门提到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要将学术道德教育纳入高校课程”。[2]但是,有关调查显示,博士生“从学校组织课程中获得相关知识的比重只有21%左右”。[3]因此,有必要加强和改进课程式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具体实践方式包括以下几类。
(一)传统型必修课程教育有些高校(院系)将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纳入研究生培养计划,开设专门的必修课程,设定一定的学时和学分。如北京大学的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学术道德规范与科技论文写作》和医学部的“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兰州大学的《学术道德规范与形势政策》(6学时),四川大学的《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1学分18学时)等研究生必修课。
(二)讲座式选修课程教育
也有些高校从培养研究生科学精神的高度,开设全校性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如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从2010年秋季起,每学期邀请不同学科领域的知名学者,举行8至10次“才斋讲堂”系列学术报告,作为“研究生科学精神与学科素养”通识选修课程(1学分16学时,即累计听8次及以上报告)教育。[4]
(三)网络考试型课程教育
有的院校将研究生学术道德有关网络考试作为进行科学研究的入门券,不通过就不准进入实验室展开科学研究。如2009年10月,浙江大学就通过登录研究生学术规范考试网的方式,对6262名2009级研究生新生进行了由20道判断题和20道单项选择题组成的一份有关学术规范知识的在线考试。[5]也有的院校将网络课程学习和考试纳入研究生培养的必修环节,如天津大学将其开设的研究生数字化《学术道德规范教育》课程作为博士生培养的必修环节之一,博士生可在一学期内,自行安排时间登录数字化教学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完成网上测试、回答有关问卷等,最后完成学习自我检测。[6]
学术道德报告除了可以作为上述讲座式选修课程教育的上课方式之外,也可以作为非课程式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常用方式。
(一)入学学术道德报告教育
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院系)在研究生入学之初,采取学校领导或有关专家在入学仪式上或专门的研究生新生入学欢迎会上,作学术道德和学术精神教育报告的方式,对研究生新生进行集中学术道德教育。如2012年9月1日,南开大学校长龚克为4000余名研究生新生作“真实与责任——学术道德与规范的真谛”专题报告,告诫广大研究生在学习科研过程中要追求学问和学位的统一、为人和为学的统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7]2010年9月21日下午,复旦大学研工部邀请图书馆馆长葛剑雄教授为400余名文、理科各院系研究生新生作一场题为《学术的传承、创新与规范》的专题报告;27日晚,研工部、上海医学院邀请校学术规范委员会委员郭慕依教授为枫林校区全体研究生新生做“坚守学术诚信,杜绝学术造假”的入学教育报告。
(二)学术道德巡回报告教育
各级科协和党政科研管理机构成立专门的领导和宣讲机构,举行学术道德巡回报告,也是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科协第七届常务委员会设立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门委员会,从2007年5月至2010年10月,先后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兰州大学、中南大学、上海生命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举办科学道德教育报告会9场,超过1.5万人次的高校学生接受了教育。[8]
“为加强对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的统筹、指导和协调,决定成立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领导小组”,2011年10月8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文(科协发组字[2011]39号)宣布其和教育部联合成立“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领导小组”。2011年底以来,山东、上海、湖北等省市主管科学和教育的机构,开始先后成立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团,各级各类学术道德宣讲报告会接连召开,广大在校研究生接受了深刻教育。如2011年10月13日下午举行了中国科协和教育部主办、北京市科协、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承办的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共有32所高校和中科院研究生院5700余名新入学研究生参加。同月15日上午,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南大学联合举办了以“坚守科研道德与诚信、抵制学术腐败与不端”为主题的湖南省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全省十余所高校1400多名研究生参加。[9]11月29日,由上海市科协与教委联合主办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2600多名研究生参加。2012年9月24日,在新疆农业大学举行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协、自治区教育厅、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新疆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新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集中宣讲教育报告会有2000多师生参加。同日,四川省科协、省教育厅共同在四川大学举行了四川省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15所高校的研究生等近3000人参加。9月25日,湖北省科协、省教育厅、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省社会科学院在武昌洪山礼堂隆重举行了2012年湖北省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3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000余名研究生等人员参加。同日,内蒙古科协和内蒙古教育厅主办的内蒙古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召开,1300余研究生等人员参加。
通过一定形式的单项活动或体系化多项活动,也是目前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一个现实途径。活动式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有利于研究生从其亲身参加的活动中加深对教育内容的深刻理解。
(一)单项活动式
单项活动形式很多,其一,研究生学术诚信或反学术不端签名活动。如2010年6月10日深圳大学研究生会举行的“恪守学术诚信,杜绝学术不端”签名活动,全校800余研究生积极响应参加了签名活动。其二,相关课题研究活动。如面向研究生设立一些学术道德方面的研究课题或者在研究生创新教育等项目中增加一些有关方面的选题和经费支持,以使参与该类研究的研究生从中获得深刻的学术道德教育。其三,相关主题辩论活动。如2012年10月26日晚,南昌大学材料学院举行的辩题为“在学术道德中,道德教育与制度约束之轻重”的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辩论赛活动。其四,互动影片教育。如利用美国科研诚信办公室推出的互动影片《实验室:避免学术不端》,让研究生模拟成为影片中的主角,“在遇到的一系列科研诚信问题上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且不同的选择会导致影片情节有不同的发展”[10]。其五,(正面或反面)典型教育活动。正面典型教育主要是学习学术道德高尚的已故著名科学家和健在的著名科学家,前者包括老一辈科学家如钱学森、华罗庚、郭永怀等和当代科学家如侯伯宇,后者如(2011年9月湖南省组织全省高校向其学习的)中南大学金展鹏教授。反面典型教育主要是通过通报本单位或外单位发生的、影响恶劣的严重学术不端事件(及处理结果)的方式,对本单位研究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如2009年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者,东北财经大学2005级统计学专业研究生袁某的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抄袭南京财大研究生曾某某的硕士学位论文事件,经网友爆料和媒体报道后,其所在高校不仅撤销了其经济学硕士学位,而且在全校范围内进行通报批评,以此教育其他在校研究生。
(二)体系化多项活动式
体系化多项活动教育中应用范围较广的基本模式是“五个一”活动。当然“五个一”活动的具体形式和内容各高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可以而且应该有所不同。
上海交通大学“五个一”活动是开设的第一堂课(自2006年至今,坚持由校党委书记马德秀亲自为研究生新生上第一堂课《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推出一个学分(以“大师讲坛”学分建设渗透学术道德思想)、打造一个品牌(以自我教育精品项目强化学术道德意识)、依托一个基地(以学习实践钱学森精神提升道德教育实效)、树立一批典型(以诚信模范形象展示引领推动学术道德辐射)。[1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五个一”活动是搭建一个机构(宣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一套制度(修订《教师学术道德规范》、《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和《本科生学术道德规范》)、开设一个网站(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专题网站)、打造一批载体(编印《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教育读本》、《科学精神和学术道德典型案例》等学习读本;邀请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梁昌洪教授等为广大师生解读如何做好学术科研,并制作视频光盘,下发至各学生班,组织全体学生集中观看学习;制作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展板)、开展一批活动(面向全校师生举办院士专题报告;开展“百名教授进讲坛”研究生文化素质教育系列讲座;在研究生和本科学生党员、学生骨干中签署“学术诚信承诺书”;每年组建优秀学生、优秀毕业生巡回报告团,开展巡回报告)。[12]
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五个一”活动是发出一份倡议(激发新生共鸣)、开辟一个专栏(营造良好舆论)、许下一项承诺(践行学术诚信)、赠送一本书籍(普及规范知识)、聆听一次讲座(升华学术理)。[13]
此外,还有导师式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它是指研究生导师、研究生辅导员、科研团队负责人等研究生学术指导、教育教学和管理人员对研究生个体或小范围内的群体进行的学术道德教育,其中,研究生导师是最主要的教育主体,其所进行的教育最经常、最直接、最有效。
[1] 江新华著.学术何以失范: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制度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07):260.
[2] 吴晶.周济:学术道德教育将纳入高校课程[N].新华每日电讯,2009-03-16(002).
[3] 赵延东.博士毕业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及成因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8,(5):50.
[4] 何峰,贾爱英,郭蕾.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5):45.
[5] 朱振岳,高楚清.浙大学术诚信教育入耳入心[N].中国教育报,2009-10-25(001).
[6] 怀丽.我校新版研究生数字化《学术道德规范教育》课程正式开放[EB/OL].2012-10-08. http://news.tju.edu.cn/teaching/201210/t20121008_161535.htm.
[7] 教育部.南开大学精心组织研究生新生入学“第一课”扎实推进科研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EB/OL].2012-09-21.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156/201209/142567.html.
[8] 赵颖.科学道德学风建设报告会走进北京大学[N].大众科技报,2010-10-12.
[9] 董雷,李南南.坚守科研道德抵制学术腐败[N].科教新报,2011-10-19,(A1).
[10] 张笑.美国科研诚信办公室推出互动影片 聚焦学术不端.[EB/OL].[ 2011-2-21].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2/244092.shtm.
[11] 教育部.上海交通大学“五个一”推进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EB/OL].[2012-06-07]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166/201206/137372.html.
[12] 教育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五个一”助推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教育[EB/OL].[2009-11-17]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218/201212/145055.html.
[13] 李佩.华东师范大学以“ 五个一” 项目为抓手切实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EB/OL].[2011-01-27]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169/201101/114751.html.
2015-01-15
本文为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大众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方法研究”(编号:12A003);陕西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基于传播维度的大众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编号:2013ZX-16);陕西科技大学学术骨干培育计划项目(编号:XSGP201215)阶段成果。
阮云志(1975-),男,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主任,陕西省道德文化研究会理事。研究方向:当代中国学术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