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外语研究》2014年总目录

2015-03-29 06:22
当代外语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隐喻英语研究

《当代外语研究》2014年总目录

大家治学

我的学术道路

王宁 (1-1)

多元价值背景下的学术精神与英美文学

研究

李维屏 (3-1)

我的成长之路

朱永生 (4-1)

我国商务英语专业教育的起源、现状和

发展趋势

叶兴国 (5-1)

大数据时代的外语教育科研

刘润清 (7-1)

向世界贡献出原本没有的东西——我的

学术追求

胡庚申 (8-1)

从晚明《葡汉词典》看中西词汇的接触

姚小平 (9-1)

谈自学与治学

吕俊 (10-1)

勤学求真,创新求是:漫谈我的治学

之路

聂珍钊 (11-1)

特稿

标本兼治才是出路——高考英语试卷

减分引发的忧思

黄源深 (4-4)

思在菩提树下——我问学的今生今世

钱冠连 (6-1)

贺钱冠连先生七十五寿辰

胡壮麟徐真华

张后尘王初明郑延国梁爽 (6-5)

语言学研究

汉语语调音系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马秋武 (1-6)

基于语料库的英汉“愤怒”概念的

ICM透视

袁红梅汪少华 (1-12)

经济语篇中词汇隐喻的人际意义:

以评价理论为视角

邵春李娟 (1-20)

再探马丁的语类观

肖琳司显柱 (3-5)

英语语素评价意义的实例化研究

李寒冰 (3-9)

标示-价值结构的功能句法分析——

以“谁是NP?”和“NP是谁?”

为例

王遥李景娜 (3-15)

英语篇章话题系统与表达

王建国吴碧宇 (4-8)

政治演讲语篇责任型情态的人际意义

研究——以奥巴马每周演讲

为例

曹霞孙启耀辛丹 (4-12)

“起承转合”之起承转合——对比修辞视阈下汉语篇章模式研究

刘立新杨玉晨 (4-18)

基于言据性的语篇可信性语用分析

陈征 (4-23)

Jackendoff的平行建构理论

评述

高秀雪杨连瑞 (5-7)

ICM理论对李煜词作的解读

钟书能马欣欣 (5-12)

英语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中

元话语使用之对比研究

黄勤龚梦南 (5-16)

框架语义学视域下会话幽默的

成因

单新荣肖坤学 (5-20)

回顾与展望:对中国英语研究现状的

反思

武继红 (5-24)

语料库证据在美国法庭应用的再审视

李文中 (7-7)

M. A. K. Halliday的粤语方言研究

回顾

王汀葭黄国文 (7-12)

用法决定语法——认知语言学的用法

基础论

尚国文 (7-17)

结果否定句成立要因分析

邱林燕 (7-22)

俄、汉动物词隐喻表达的认知对比

研究

刘春杰 (7-28)

词典编纂与语言学

胡壮麟 (8-8)

基于语段理论和边界的辖域经济与

重组效应

张连文 (8-13)

基于语料库的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

毕业论文抄袭行为研究

贾冠杰邓漪涟 (8-14)

汉语复合词研究的新思路——基于分布

形态学的视角

王焕池 (8-29)

政治话语与政治隐喻

文旭 (9-11)

政治隐喻中的意识形态

贺梦依 (9-17)

语法转喻的跨语言研究探析

吴淑琼张绍全 (9-24)

转喻认知运作机制中的概念突显

黄曙光 (9-30)

隐喻的“两只眼”——概念隐喻与

语法隐喻之融合与互补

王容花 (9-36)

英汉中动结构的语义、结构及类别

研究

张智义倪传斌 (10-5)

意象图式与动词喻义衍生——

谈动词多义性

彭玉海吕烨 (10-11)

连动结构类型的参数分析

杨永忠 (10-17)

语言建筑论框架下的体范畴研究

鞠志勤 (10-25)

《简明汉德词典》词类标注研究

王仁强 (11-37)

语言存在的思辨进程与时空形式下的

路径构建

肖福平 (11-42)

FOXP2基因与语言的相关性研究

李冬梅 (11-47)

钱冠连学术思想史研究

论钱冠连学术思想的脉络及其价值

王寅 (6-14)

语言研究的智慧与方法——钱冠连的

哲学思想和“钱冠连的绳子”

杜世洪 (6-20)

语言层面的转化和语言哲学难题的

解析

黄斌 (6-26)

On the Notion of Logical Form

林允清 (6-34)

克里普克论通名

聂大海 (6-45)

语用学事业:哲学、文化与认知视野

文旭 (6-54)

“道”与“Logos”之“说”——中西思想文化

差异的语言视角

刘利民 (6-59)

英语温度域的意象图式及其隐喻

系统

覃修桂李颖杰 (6-70)

隐喻的现象论解释

梁瑞清 (6-77)

从《左传》赋诗活动看“微言相感”的语用

功能

霍永寿 (6-84)

意义整体论的存在论问题

王爱华 (6-91)

“意义”的含混:论罗素摹状词理论之

无法剔除“涵义”

褚修伟 (6-98)

外语教学与研究

两岸三地英语专业博士课程设置

比较研究——以语言学方向

为例

禤嘉璐王雪梅 (1-25)

国际化、本地化、全球化——国内高校

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探索

王正胜 (1-31)

新兴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

模式构建探索

余祥越 (1-36)

适应21世纪新形势要求的财经类院校

大学英语改革——基于ESBP框架的

CBI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湛军 (3-20)

基于ESP理论的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

拓展课程实证研究

关兴华 (3-33)

基于交叉学科视角的ESP教学研究

张云勤 (3-38)

外语教学的学科研究现状

穆惠峰 (3-42)

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建构

研究——黑龙江大学商务英语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严明 (4-29)

大数据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

陈金平 (4-35)

歧义容忍度对外语学习焦虑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研究

黄雪萍 (4-39)

主流批评话语分析研究与英语专业写作

教学

黄忠伟 (4-43)

基于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高职商务英语

教师发展研究

甘利 (5-29)

基于大学英语优质课堂环境构建的中外

教师团队合作研究

曲鑫王澄林 (5-33)

大学英语多元互动课堂教学模式问题与

对策

高扬 (5-36)

综合英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导入

冯巧娥 (5-40)

汉-英双语切换代价的实证

研究

马恒芬王春梅耿峰 (5-43)

遮蔽与突显——高校英语教师学术身份的

隐喻建构

章柏成 (7-32)

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瓶颈及对策——

《美国文明史》课程探索与

实践

魏啸飞王士齐陆晓萍 (7-40)

复述式语言输入对英语听说能力有效性

实证研究

李传益 (7-44)

教师书面反馈即时效果研究

纪小凌陆晓 (8-36)

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中词块

运用的个案跟踪研究

胡茶娟 (8-41)

第二语言写作教学与研究——Paul Kei

Matsuda教授访谈录

陆元雯穆从军 (8-46)

美国语言冲突的制度化考察

潘月洲沈骑 (9-42)

美国常春藤高校外语类专业及课程设置

比较研究

李欣然赵蓉晖 (9-48)

当代美国外语教育政策演进特征及策略

走向

邹一戈冯增俊 (9-53)

二语/外语课堂中的同伴互动

探析

徐锦芬叶晟杉 (10-31)

网络环境下学生语用能力培养的实证

研究

刘吉林莫爱屏 (10-37)

教师自主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师教材自主

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章木林宋红波 (10-43)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in China:

A Call for Teacher-friendly

Research

Yongqi Gu (12-1)

A Meta-analysis of Cross-linguistic

Syntactic Priming

Effects

Xianyu Jiang & Liang Chen (12-12)

Effects of Explicit Focus on Form on L2

Acquisition of English Passive

Construction

Ji-yung Jung &

Zhaohong Han (12-18)

Development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Knowledge

of Grammatical Structures in Chinese EFL

Learners

Man Li & Xiaoqing Qin (12-32)

Extending the Distributional Bias Hypothesis

to the Acquisition of Honorific Morphology

in L2 Korean

Jeansue Mueller (12-48)

How to Make L2 Easier to Process?

The Role of L2 Proficiency and

Semantic Category in Translation

Priming

Xin Wang (12-62)

Acquisition of Mandarin Lexical Tones:

The Effect of Global Pitch

Tendency

Chunsheng Yang (12-77)

翻译研究

从认知角度看专业技术领域汉英同传中的

信息缺失

仲伟合邓婕 (1-40)

汉英交替传译中主位选择的一致与

背离

张敬源石丽 (1-44)

应用翻译之译者角色化行为分析

周领顺 (2-21)

“意境能否翻译”还是诗学观念问题——

也答陈大亮博士

周红民 (2-25)

谁在“偏离”与“迷失”?——从他人对

贾公彦有关疏之诠释及评价说起

杨全红 (2-30)

《天演论》编译的单位、方式与功用——

严复达旨术研究之一

黄忠廉刘丹 (2-35)

汉语经典翻译“中国英语”的文化主体

地位

任东升马婷 (2-40)

智性读者与普通青年读者:鲁迅翻译的

读者意识

贺爱军 (2-45)

莫言小说英译中的信息凸显

邵璐 (2-48)

从葛浩文英译看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

以莫言《师傅越来越幽默》为

蓝本

辛红娟张越陆宣鸣 (2-53)

从英汉科技翻译教程的编著谈专题类翻译

教材建设

陶友兰 (2-58)

名称英译的边界:“文学院”英译调查与

思考

张顺生 (2-63)

“语境参数理论”视角下的宋词英译

研究——《江城子·记梦》之意美

阐释

杨贵章曾利沙 (4-48)

框架视域下隐喻的话语功能建构与翻译

策略——基于美国财政悬崖报道的

批评性分析

韦忠生 (4-53)

翻译策略与翻译文学经典化

王恩科 (5-47)

对翻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几个概念的

思考

何三宁蒋云美 (5-51)

蒯因“翻译的不确定性”再思考——

兼论文化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

成晓光 (6-109)

泛时性穿梭波动平衡——现在主义视野

里评价文体学的批评与审美观

彭宣维 (6-114)

法律文本及其翻译中的逻辑

连接

张美芳潘韩婷 (7-50)

柏杨译“大力水手”的个案分析

白立平 (7-56)

2013年中国翻译研究年度综述——成果、

问题与趋势

伍志伟邹兵许艺 (8-48)

论儿童文学译者必备之素养

江建利徐德荣 (8-53)

当前译学研究视野下的本雅明翻译观

思考

高乾钟守满 (9-58)

经典与当代的融合:中国文学作品英译的

通俗形态

王建开 (10-49)

中国文学外译的基本问题反思:软实力

视角

陈伟 (10-54)

从语义韵看小说翻译中联想意义的

损失——以莫言《生死疲劳》英译本

片段为例

林雪微 (10-59)

口译认知心理学:范式与前瞻

康志峰 (11-52)

话语互动范式下的译员主体性地位——

从跨文化视角出发

殷东豪 (11-57)

方梦之翻译思想史研究

译界楷模,大家风范——写在方梦之教授

八十华诞之际

吕俊 (2-1)

慧眼识主体——评方梦之教授的应用翻译

主体研究

陈宏薇 (2-3)

论方梦之应用翻译学研究系统思想与

特点

曾利沙 (2-7)

重温译学研究“一体三环”论——祝贺

方梦之先生八十诞辰

王宏 (2-12)

“一体三环”译学知性体系的哲学认识

构式

包通法 (2-17)

文学理论与批评

试谈美国早期文学及对其书写问题

乔国强 (1-49)

解读《红字》和《磨砺》中的重复与差异

黄青青 (1-55)

论语用预设在石黑一雄作品《别让我走》的

语篇功能

苏坤黄莹 (1-60)

易卜生笔下的女性——对中国语境的特别

观照

克努特·布莱恩西沃兹威尔 (3-47)

印第安人的女神文化——以莱斯利·

马蒙·西尔科的《典仪》为例

李雪梅 (3-53)

荒原与净土——论温特森的女性主义关怀

伦理

林少晶 (3-58)

创新对话融合——当前外国文学

研究的前沿性特征录记

林玉珍 (3-62)

“非主流”英语文学正在走进主流——

“非主流”英语文学八人谈

张湛温旎 (3-65)

英美托尔金研究的第二、三波高潮

祝平 (4-58)

玛丽·奥斯汀散文代表作的生物区域主义

意识

张建国 (4-63)

从《少女小渔》看严歌苓世界主义视阈的

文学书写

徐婷婷 (4-68)

论《苔丝》中的叙事写实主义与机器

隐喻

罗杰鹦 (5-55)

论解构主义视野下《赎罪》的异质性

路琪 (5-60)

“土生子”:空间意识形态的牺牲品

刘彬 (7-62)

“爱”抑或“恨”?——《爱》的文学伦理学

解读

史敏 (7-66)

帕慕克,土耳其的灵魂与爱情叙事

张虎 (8-59)

蒙哥马利笔下的“红发安妮”形象及其

影响

施旻 (8-64)

政治·空间·性别·未来——新世纪

外国文学发展趋势研究高端论坛

关键词上海圆桌会议速记

杨丽 (8-68)

新文选,新方向——吉恩·贾勒特教授

访谈录

王玉括 (8-71)

湘·杜瓦——异族舞女的主体性建构

吕晓菲 (9-63)

与超现实主义的对话——卡特的

“布里斯托三部曲”与拼贴叙事策略

吴颉 (9-69)

错位人生中的复调、移情和互文——

流散视阈中卡里尔·菲利普斯创作

特点研究

张建萍 (10-65)

《钱:自杀者的绝命书》中叙事策略建构的

多重伦理批判

唐莹 (10-70)

《回家》中失衡的家庭伦理

刘红卫 (11-9)

论《美国悲剧》中克莱德的伦理

选择

陈晞张玉 (11-14)

“适者生存”的道德悖论与伦理选择——

论杰克·伦敦的拳击小说

郑杰 (11-19)

“杀子虐母”与伦理禁忌——论《美国梦》

中的伦理危机

张连桥 (11-25)

变形·成长·伦理选择——安徒生

变形童话的伦理阐释

柏灵 (11-31)

美国文学批评家系列专访

人文主义传统的捍卫者——巴克斯特·

米勒访谈录

王祖友 (1-66)

批评家的历史使命——查尔斯·阿尔铁里

教授访谈录

王祖友 (5-65)

黑人作家的政治论战——弗洛伊德·海斯

教授访谈录

王祖友 (7-71)

书评与笔谈

评价、语料库、短语学的有益联姻——

《使用语料库方法研究评价:短语学与

评价性语言》评介

刘兴兵 (1-71)

翻译学理论的融通、创新与拓展——

论《翻译学理论多维视角探索》的学术

思想

罗娜 (2-69)

现代语境下的传统资源——《翻译的

功能视角——从翻译功能到功能翻译》

评析

申连云 (2-73)

一部值得推荐为“必读书”的英国文学

研究专著——评《英国文学思想史》

覃承华 (3-69)

《庭审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顺应理论研究》

评介

于翠红 (3-72)

《网络语言学:学生指南》

述评

陈泽源马博森 (3-74)

《截省:跨语言视角》评介

张天伟 (4-73)

《牛津认知语言学手册》

述评

Vyvyan Evans著张晓译 (5-68)

《翻译为什么重要》评介

周珊珊 (5-73)

《维持控制:自主性与语言学习》

述评

安丰存崔雪波 (8-74)

《视觉叙事阅读》述评

谢妮妮 (9-74)

《论辩语篇中的策略调控》

述评

王靖潭杨忠 (10-75)

新世纪外国文学发展趋势研究高端论坛

上海圆桌会议笔谈

徐阳子 (11-63)

阅读、写作和学习三者之间的对接——

《为写而学、为学而读——悉尼学派的

语类、知识和教学法》评介

马玉蕾 (11-69)

重建的故事与他者的想象——解读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电影改编

左亚男 (11-73)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in This Issue

Re-explaining Metafunctions of Formal Markers: A Case Study of the Cryptofunctions of Propit, by DONG Baohua, p. 6

Literature shows that the explanations of metafunctions for formal markers are at odds with semiotic and functional commitment in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overt categories or the cryptotypes proposed by B. L. Whorf (1956) and the clines by M. A. K. Halliday (2014), takes the crypto-functional exploration of formal marker prop it as a case study. The purpose is to eliminate the contradictory explanations in metafunctions of formal markers through the cryptotypes. In light of the cryptotypes, the metafunctions of prop it can reach unified accountability and the theoretical hypothesis that “language forms should be accounted for by their functions” has been well verified.

A Systemic Functional Semiotic Study of the Logogenesis of Journal Article Abstracts in Linguistics, by ZHANG Xiangang, p. 14

abstractJournal article s, which serve to summarize and promote journal articles, are of great interest in academic circles. Most of the existing studies of abstracts have as their purpose the promotion of abstract writing in terms of summarizing their discursive structure, linguistic patterns and differences across language and disciplines. To date, there has not been a logogenetic study of abstracts in detailed discourse analysis. Informed by systemic functional semiotic theory, this paper reveals the potential of the logogenetic approach through genre analysis of journal article abstracts in the field of linguistics.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the majority of abstracts are instances of macro-genre and that the study of the logogenesis of abstracts promotes abstract writing and clarifies the relation between register and genre in the framework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Listening Metacognitive Awareness among EFL Learners of Different English Proficiency, by ZHANG Yongzheng & YU Cuihong, p. 32

Based on theMALQdesigned by Vandergrift et al.,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non-English majors’ metacognitive awareness and their English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By pointing out the differences of metacognitive awareness between learners of intermediate and advanced listening competence in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directed attention”, “person knowledge”, “mental translation” and “problem solving”, the study proposes that different metacognition can exert different influences on listening effects, and thus favorable metacogitive awareness will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learners’ listening ability.

Analyses on the Studies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by ZHU Zhenwu & YUAN Junqing, p. 53

With the accelerating speed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going out strategy,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is gaining more attention among scholars all over the world and is being discussed heatedly. Thus, more lights are shed on the research of English translation status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general, we can see that people are using both macro and micro methods in researching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both classic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 a variety of domains. And the researche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fessional. However, delighted as we may seem, we should never neglect the chaotic phenomenon existing nowadays, such as the stereotyped contents and some papers with poor quality. And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research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develop in a right direction and become more influential.

猜你喜欢
隐喻英语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读英语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酷酷英语林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