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 李俊丽
(1. 陕西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12级4班, 陕西汉中 723000; 2. 陕西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陕西汉中 723000)
从小人物感悟时代气息
——论E.L.多可托罗的《世界博览会》
李 敏1李俊丽2
(1. 陕西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12级4班, 陕西汉中 723000; 2. 陕西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陕西汉中 723000)
E.L.多可托罗的《世界博览会》自1985年发行以来,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的殊荣,同时在社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该作品对平凡家庭中的小人物进行了剖析,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展现了美国经济大萧条的环境下人们携手前进、共渡难关的时代风貌。人们在世博会上看到了希望,同时追寻着属于自己的“美国梦”,这不仅反映出人们积极的生活态度,也能从更大的程度上带领读者感悟时代气息,体会时代的变迁,同时唤起人们对于历史新的认知感。
小人物;精神风貌;时代气息;世博会
作为美国著名的后现代派小说家,E.L.多可托罗的作品展示了不同时期美国的历史风貌,是美国历史的真实写照。他的代表作品《但以理书》、《拉格泰姆时代》和《鱼鹰湖》都将史实和虚构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反映美国当时的政治和社会面貌,并通过一系列的事件来表现一种黑暗的社会和精神氛围(李俊丽2011)。《世界博览会》正是在美国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通过一个小男孩的视角来描绘了美国三十年代的家庭轶事。学者对于它的研究多从主题方面大的视角或悲伤的情调来感叹社会丑态和和时代的变迁。而本文通过对小说中的一些普通人物的分析来重新审视历史。衰败的环境中却不乏美好的精神状态和追求,从另一个层面体现了世博会的精神理念,衬托出一种美好的时代气息。
多克托罗在小说中反应了真实的时代面貌,也激发了人们对于历史新的认知感(Douglas 1992)。《世界博览会》的背景是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之间,当时美国正处于经济大萧条的环境之下,大量工人失业,人们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社会经济处于衰落低迷的状态。同时美国对内的排犹现象较为严重。“犹太人控制着美国的商业”和“犹太人引起经济衰退”的观念较为盛行,因此在此期间又一次爆发了反犹高潮,加之美国人关于对犹太人的看法又源于早期基督教对犹太人的反对,所以犹太人当时在美国生活的各方面都遭到攻击。1939年第20届世界博览会在纽约举办,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最后一次博览会,各种困境之下,人们依然在世博会上寄托了自己的期望,追寻自己内心的“美国梦”,而美国梦即是美国人的生活理想,代表着美国的平等、自由和民主,也是一种相信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即人们在经济上的成功和追求的一种精神力量。小说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通过主人公艾德加的视角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普通的犹太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状态,在饱受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家庭从当时的小康水平跌落到衰败的谷底,同时作为犹太人的后裔,这些普通人物又活在重重的“反犹”阴影之下。而这一时代困境并没有打破每个人心中的那份“美国梦”,他们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并追寻着自己“美国梦”,一种精神力量。
3.1 艾德加追寻的“美国梦”
小说《世界博览会》中的主人公艾德加是一个九岁的小男孩,《世界博览会》诠释了他内心走向成熟的历程,同时也意味着激进传统的消失,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仍有未来(Todd 2001:235)。时代萧条的环境让自己本来宽裕的生活陷入了困境,艾德加也进一步明白了父母的苦衷,明白了生活的不易。同时艾德加对于死亡的态度的转变又体现了他心智上的成熟状态。他思索着死亡,研究着死亡的各种表现形式,或许死亡并不像可实现的希望那样有那么多的理论,可它恰有好处的存在着。艾德加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经历和目睹了许多死亡的场景,比如外祖母的去世、车祸中死去的女人和36个人在兴登堡号飞艇的失事中全部遇难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死亡的意识不断地趋向于成熟,思想也变得更为深刻,从一个混沌未开的儿童一步步成长为一个对死亡有深刻认识的少年。作为犹太人的后裔,艾德加体会到在美国社会这个大熔炉中移民的生活和地位,家庭中,外祖母每个礼拜五晚上都要点燃安息日白烛,蒙上头巾祷告,她死后由母亲继续,而这一份犹太情节也深深地植入了艾德加的心中。当然,即使在多种族、多元化的纽约,幼小的艾德加仍能感受到犹太人被歧视的屈辱。他看到画在他家车库门上的德国纳粹党徽,他遭到两个坏男孩的胁持,骂他是“犹太佬”,他害怕的即刻否认自己是犹太人,但事后又自责怯懦。因为这对于一个年轻的小男孩来说,这不仅是一种恐吓,更多的是一种屈辱和歧视。而后来艾德加做的不是委曲求全,他以另一种实际行动追寻着自己的“美国梦”,获得了身份上的认可和尊严。在纽约世博会的征文比赛中,他发表了名为“典型美国男孩”的文章,并获得了奖项,也意味着全家获得了免费参观世博会的特权。正如他在文中所描述的一样,典型的美国男孩不畏艰险,如果是犹太人,他就应该承认自己的身份,他视死如归等(Doctorow 2014:225)。而这些特点也正体现出了艾德加身上的特点。从发表文章到随后的两次参观博物馆的经历,艾德加从中找到了生活的启迪,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从生理到心理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他捍卫并追寻着属于自己的“美国梦”。而这种美国梦就是一种实现自己的梦想而获得人格上的尊严和理想。
3.2 父亲和母亲追寻的“美国梦”
在时代变迁和家庭久经波折的过程中,小说中的父母仍然是家庭中的支撑力量。艾德加的父亲戴维是一个小市民式的人物,他玩世不恭,爱赌小钱,有时也拈花惹草,是一个“没治的背信弃义者”(仲子1985:145)。而这一切掩盖不了作为父亲的光辉。纽约的市中心几乎是父亲的王国,他规律性的经营着一家乐器店,熟悉纽约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处路线,在孩子的眼中,似乎有了父亲,一切就有了希望。而到了后来,由于经营艰难,终至把商店拍卖掉。面对失业,父亲选择降低身份给别人打工以维持家庭生计,而对于习惯当老板的父亲来说,这也是一种沉重的打击,全家被迫迁到嘈杂的移民群居区,住房狭窄,而父亲的安慰是:哥哥唐纳德恰好到外地工作,空间太大是一种浪费,全家挤在一起也有利于交流感情。无论何时,父亲都以一种积极的态度享受着生活,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去忽略生活的“绝境”,寻找生活的“佳境”。母亲罗兹略有专横无理的一面,在困境生活中也有埋怨,对他人也不时的怀有戒备之心,而母亲更多的是用一颗坚强的心面对所有困难,用善良的心感化着一切,她需要时刻担心和照顾生病的儿子和精神失常的母亲,她是个坚强的女性,却很容易哭,家庭衰落的情况下,她从每一个生活细节盘算着如何经营整个家庭,即便在条件有限的的情况下,母亲依然帮助潦倒失意的舅舅住进家里,同时母亲在任何情况下也没有丢失弹琴这一爱好和精神寄托,这也展现了母亲作为女性的独特魅力。时逢经济大萧条,父母常因金钱原因争吵,而这种争吵最终在看到儿子世博会征文赛中获奖的那一刻都完全消失了,剩下的是共同的喜悦和内心在经济困境中感受到的另一份独特的欣慰,而这种独特的激动不仅局限于能免费参观世博会,更多的是看到儿子身上的成功。他们的身上都有瑕疵和不足,而这些所有的不足都掩盖不了他们在当时的时代困境之下对于“美国梦”追求的光辉,而父母的那份平凡的“美国梦”就是在困境中携手共度难关,为孩子打造一片天地,见证他们的成长和成功。
3.3 哥哥和初恋梅格追寻的“美国梦”
哥哥唐纳德可以说能充当家里的唯一的监护人,他坚毅稳重,能严肃处理好各种事情,而艾德加可以说是以哥哥为榜样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的,唐纳德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帮助父亲经营商店,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在其他方面的综合能力都能够全面发展,但他在一定程度上却偏向于激进主义,他接受不了有违于心的事实,因而常与父母陷入僵持不下的争吵状态。而后事情不像家里人所期望的那样,唐纳德中途辍学,他放弃了学业转为组建了一支乐队,在他人看来是极其叛逆和错误的行为,而他宁愿在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的环境之下坚持着自己的音乐梦想,不辞辛劳用夜晚的时间干苦力活来维持自己的开销,只是因为心中无比热爱的音乐梦,所以这个辛苦的过程也是快乐的。哥哥唐纳德所追求的“美国梦”就是在音乐的道路上开创成功的人生理想。艾德加的初恋女孩梅格是一个及其普通而不被注意的人,而她的平凡,却吸引了主人公艾德加的注意,两个人互相产生了好感,梅格的身份是低微的,她与单亲妈妈相依为命,生活穷苦状态下,而梅格并没有因此看低自己,她每天都将最精神的梳妆打扮后的形象展示给他人,她也很热情的邀请艾德加一起参观博物馆,对于梅格来说,她的美国梦就是不被时代困境所局限,以另一种姿态活出自己。
小说《世界博览会》所描绘的平凡家庭中,每个普通的小人物都怀有自己的“美国梦”,他们每一个人的真实的内心世界没有被大萧条和二战阴影下的时代环境所约束,在困境中依旧追寻着自己的梦想。在小说的结尾,所有的中心集聚在了世界博览会,纽约的博览会是所有人希望的一个承载点,它具有强大的科技和文化冲击力,给予了年轻一代广阔的思维空间,世博会以“世界的明天”为标志,它不仅体现和促进了社会在政治上的民主和自由,还有人们对于经济科技方面的认知和发展,呈现出美国社会的影像。而世博会这一意象又是激励艾德加在成长过程中一步步走向成熟并获得对自己身份认可和尊重的一个重要因素。多可托罗重新审视美国梦,在看似平凡的人中发现了不平凡的故事,1939年的世界博览会正是作为一种提喻,反映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而主人公艾德加一家在世博会中漫游的经历则见证了这一事实即社会衰退中却不乏美好追求。
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在他们身上也有缺点,而又正是这些缺点让我们看到并感悟到他们真实的内心,有痛苦和迷茫却也能感悟到了当时恶劣生存环境下人们心中始终保持的一种信仰和力量。从每一个普通的小人物身上,可以看到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真实概况。那不只是表面的大萧条社会下的衰败和经济的低迷状态,更深层次的是当时人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一种精神面貌和难得的美好品质,正是这一种力量赋予了那个时代一种美好的时代气息,有助于从另一个新的角度加强人们对于历史的重新审视。
时代发展的今天,美国进入了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一繁荣而浮躁的大的社会环境下,许多富裕的美国人沉溺于享乐,找不到生活的动力和意义,甚至对生存感到怀疑和迷茫;而饱受压力的底层人群却将一切归咎于社会的不公,对于外部世界是一种埋怨,内心又放任自由、停止不前,满足于现状。这是一种矛盾而又不祥和的社会状态。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美国梦”的定位是很有必要的。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内心的一种精神力量是有必要的,同时在促进人类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之中也是极为受用的。多可托罗在《世界博览会》中描绘的每一个人对于“美国梦”的追求都让读者感受到了那一段历史下的真实的美国社会,聚焦人类在恶劣条件下的生存状态,也体会到了对于人性的关注和平凡人物内心所蕴含的的时代感。平凡作者向我们展示了许多穷苦人家同甘共苦,一起度过经济危机的艰难岁月(杨仁敬2001)。小人物在大的历史背景下独放异彩,从小人物感悟历史气息,以一种新的视角重温历史,找到一种满足感,有助于人们从中体会到那一种精神财富和力量,秉承延续这一传统,一定程度上那是一种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仍然有未来。
Douglas, F. (1992).UnderstandingofE.L.Doctorow[M]. Columbi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Doctorow, E. L. (2014). 世界博览会 [M]. 陈安译.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Todd, M. G. (2001). “In This Way He Lost Everything”: The Price of Satisfaction in E. L. Doctorow’s World’s Fair [J].Critique(12).
李俊丽(2011). 论E. L. 多克托罗小说的创作模式——以《拉格泰姆时代》为例 [J]. 作家(3)。
杨仁敬(2001). 关注历史和政治的美国后现代派作家E. L. 多可托罗 [J]. 外国文学(5)。
仲子(1986). 《世界博览会》和《加拉帕戈斯群岛》 [J]. 读书(6)。
2015-02-28
李敏(1994-),女,四川仪陇人,陕西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12级学生,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英美文学。 李俊丽(1975-),四川蓬溪人,陕西理工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英语教学法。
本文为陕西理工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多元文化视野下E.L.多克托罗小说研究”(项目编号:slgky13-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