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芬兰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湖北十堰 442000)
现代影视对古典名著改编的思考与启示
李芬兰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湖北十堰 442000)
回顾历史,影视改编呈现出典型的时段、地域、文化等特征;古典名著也受到现代影视的促进而扩大了传播。但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含量越来越多的影视对古典名著的改编却走上了过分追求市场化和吸引观众眼球的弯路。因此,探求影视改编的新路和方向便成了当下学界讨论和研究的重点。
影视;古典名著;改编
文学尤其是古典文学,与音乐、舞蹈、绘画、影视等艺术门类从来都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而共同发展的。其中,古典诗、词是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直接产物;古典戏曲是文学与艺术诸门类融合后出现的综合艺术;而古典小说的形成与传播,因其文体“文备众体”[1],既体现了文学、艺术之间的交互发展,又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再创作的重要基础:为其提供了大量的题材母题和丰厚的精神主题。
现代影视正是看中了古典文学名著蕴含的经典价值,自产生至今,对其不断地吸收、借鉴和发挥,改编并创作出大量的经典影视剧作品。如1966年越剧电影《红楼梦》(导演岑范,主演徐玉兰、王文娟)、1987年香港电影《倩女幽魂》(导演程小东,主演张国荣、王祖贤)、1995年前后香港喜剧片《大话西游》(导演刘镇伟,主演周星驰)等都是电影史上的奇迹,在当时乃至后来很长时间都被奉为是同类题材的经典之作。而改编自名著的经典电视剧则有央视86版《西游记》(25集)、87版《红楼梦》(36集)、94版《三国演义》(84集)等。但其中亦不乏背离原著的糟粕之作,尤其是近年来,影视界对古典题材的改编虽热度不减,但整体创作却朝着戏说、“神剧”、“雷剧”的方向发展。基于此,笔者在回顾现代影视对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的过程中,归纳其呈现出的不同特征,深入思考古典文学名著与影视的密切关系,以期探索出未来影视剧改编的新路和大致趋势。因中国电影和电视出现时间、发展程度、产生影响等均有差别,故在分析时将区别论述。
一
古典名著在现代的改编,电影先于电视,在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共出现了三次改编热潮:第一,1949年以前,以上海、香港为中心,《红楼梦》、《聊斋志异》、《西游记》等作品多次屡屡被搬上银幕,数量不下数十部。这一阶段的创作主要注重对原著故事性的把握,而缺乏对其神韵、内涵的再现。第二,1950年至1980年,以香港、台湾为中心,掀起电影改编的高潮。以《红楼梦》为例,这一阶段共出现了20余部改编电影、戏曲电影[2]。改编电影的数量众多,其水平自然参差不齐,但总体来说,多数作品只是借用原著中的人名和背景,故事则讲述的是当时的社会时事。其中更有少数作品为了迎合市场和部分观众的口味,过分张扬原著中对于爱情和两性关系的描写,如备受诟病的香港电影《红楼春上春》(1978年1月上映,香港思远影业出品,导演金鑫,主演张国荣、黄杏秀)。第三,1980年至今,随着电影产业化的形成和发展,以中国大陆为核心,兼及香港、台湾及日本等地,电影改编、翻拍热潮空前高涨。这一阶段不仅改编地域大为扩大,而且电影改编的对象也从《红楼梦》等少数几部扩展到大量的古典名著,唐传奇(如《虬髯客传》)、元杂剧(如《赵氏孤儿》)、明清章回小说(如《三国演义》之“赤壁之战”)、“三言二拍”(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名篇佳作都步入了现代电影编剧、导演的眼帘,从而创作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电影佳作。而且进入21世纪以来这种改编趋势愈演愈烈。众多改编电影中既有忠实原著的佳片,也有对于原著的另类解读,反映了新时代人们思想文化、审美心理的多元性。
晚于电影产生的中国电视剧,在其五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古典名著的热衷也是孜孜以求。梳理其改编史亦呈现出三大阶段:(1)1980年以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的香港、台湾电视和电视剧,对古典题材稍有涉及,如百集电视剧《红楼梦》(1977年香港佳艺台)。(2)1980年到2000年前后,改编类电视剧进入发展黄金期,尤其是中国内地掀起了电视改编古典名著的第一次高潮。从80年代的《西游记》(1986年,导演杨洁,主演六小龄童、迟重瑞、马德华、闫怀礼等,25集)、《红楼梦》(1987年,导演王扶林,主演欧阳奋强、陈晓旭、张莉、邓婕等,36集),再到90年代的《三国演义》(1994年,导演王扶林、蔡晓晴、张绍林,主演唐国强、鲍国安、孙彦军等,84集)、《水浒传》(1998年,导演张绍林、袁和平、袁祥仁,主演李雪健、周野芒、臧金生、丁海峰等,43集)。这些作品的改编基本“忠于原著”,在当时乃至今日都受到多数观众的一致好评。(3)2000年至今,电视人对改编古典名著的再创作热情依然持续,从而掀起了新一轮改编的高潮。如《聊斋志异》在这一阶段就诞生了5部改编风格不尽相同的电视剧。在改编名著的同时,随着观众口味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电视剧又出现了翻拍高峰。李少红执导《红楼梦》、吴子牛重拍《水浒传》、高希希接棒《三国演义》、张纪中瞄准《西游记》,这些作品于2008年先后播出。但观众对于此次的创作却热情不高,演员选择及表演、人物造型、情节设置等方面都在一段时期内引起人们的热议,其中批评要多于褒扬。
纵观电影和电视对于古典名著的改编过程可以见出,改编比较集中的时间大体有建国以前(电视因起步较晚,故这一阶段缺省)、1949年到1980年、1980年至今三大主要时段,改编比较集中的地域主要有香港、台湾、中国内地(后来居上)。这跟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和华人的欣赏习惯是相契合的。
二
现代影视剧之所以钟情于古典名著的改编,究其原因,主要基于以下两点:(1)古典名著具有广泛的受众基础。“名著”二字,已表明该作品在传承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评价,已经过了历史和众人的筛选,因此,对古典名著的改编和拍摄,容易激起观众的观赏和讨论热情,容易营造“未播先热”的舆论氛围。(2)古典名著所包含的故事模式基本符合影视剧的剧本构成。突出的人物塑造、集中的矛盾冲突、成熟的故事情节、丰富的社会背景,这些都成为现代影视剧本可以直接借鉴的成品。这相对于自我原创尤其是创作符合古代历史文化背景的宏大巨制来说,无疑是一种讨巧的尝试。况且,这也符合目前市场对于效率过分追求的趋势,影视剧的投资方和创作团队都希望能达到“短频快”的效果。今天的创作环境下,已很难想象一个团队还能花费几年或十几年只拍一部作品的状况。
古典文学名著因为自身的诸多优势为现代影视剧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相应的,现代影视剧不断出现的改编热潮,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产生于古代中国的文学名著在现代社会获得更大范围的传播和普及。就四大名著来说,据不完全统计[3],自建国以来在中国内地出版的版本达到数百种之多,而最畅销版本的总印量已达千万册。如人民文学版的《三国演义》,截止2007年11月30日就已出版达到741万册。此外自上世纪50年代初尤其是1985年至今,还有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岳麓书社等多家知名出版单位,先后出版了众多适合不同审美层次的名著版本:连环画、插图本、校评本、漫画本、注音本、缩减本……这固然与出版名著不仅不用交付版税和稿酬且还能获取巨额利润相关联,但前提之一是这是由影视剧的热播而带来的观众、读者的阅读热情所带动的。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人们阅读、欣赏习惯的变更,古典名著已不能单纯依靠文本流传来进一步推广和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而现代影视剧创作也逐渐进入了题材开拓的瓶颈期。因此,古典名著和现代影视相互借势,各取所需。每一部经典影视剧的热播都会带来其剧本或小说文本的热销,现代人尤其是青少年已形成先看影视剧再去购买名著文本阅读的接受习惯。这或许正是古典名著为适应现代社会而做出的无奈之举。
三
回顾影视剧对古典名著改编的过往,可以预见的是:在接下来更长的时间里,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态势还将持续,甚至在未来某个时段还会掀起新的高潮。但改编类影视剧作要在现有成就基础上再出精品、经典,至少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首要问题,如何在现代文化产业环境下重塑古典名著。产业化是文学、文化在市场环境下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未来影视剧的产业化如何扭转目前过分看重票房、收视率而忽视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的现状,如何实现经济效益、大众审美需求、社会精英资源三者之间的合理兼顾,如何重现古典名著在新环境下更大范围内的有效传播……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在于社会资本持有者和影视创作者要始终意识到作为公众文化传播者的责任感,努力发掘古典名著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引导受众接受精神的正能量提升。
其次,古典名著研究者(含爱好者)如何转变观念并探索古典名著传播的新途径。影视剧对古典名著的改编和借鉴,这是古典名著在现代传播的方式之一。研究者应走出书斋和单一故事文本,在肯定、接受这种创作方式的同时,在相应的理论领域加以合适的引导,给社会大众营造正确、浓郁的文化氛围。
再次,文学、文化研究者、从业者应放眼世界,让众多优秀的古典名著走出国门,在迥异的西方文化世界获得更多传播和认同。部分古典名著虽已在国外有所传播,但地域大多集中于亚洲(主要是日本、韩国),同时对名著的解读也存在诸多误读。如相对在日本知名度较高的《西游记》,日本多家电视台曾经先后在1978年、1993年、1994年、2007年将其搬上荧幕。数次的改编大多是“雷剧”,主要围绕 “团队精神”、“恋爱主题”、“神妖异形”等主题,距离文本原有的故事、思想及人物设计都相去甚远。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性表露无遗。再如历来被中国读者和研究者推为最经典的《红楼梦》,在国内家喻户晓,而在国外除了少数汉学家对其稍有了解外,大多数人基本陌生,但接触过的人对于小说描写的诗意、朦胧和意蕴的多元却始终不解。要消除这种理解和传播的差异,是文学、文化研究者和从业者在未来需要花大力气解决的重大难题。
总之,影视剧对古典名著的改编是搭建文学在其他艺术形式间传播的桥梁,在很大范围内促进了古典文学、文化的传播,丰富了国人的精神生活。
[1][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M] .北京:中华书局,2007:135.
[2]李雷等.消费时代的古典四大名著[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3):20-23.
[3]影视翻拍将引发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出版热[OL].中国新闻出版网,http://www.chinaxwcb.com/index/2008-04/16/content_ 114093.htm.2008-04-06.
[责任编辑 自正发]
Reflection and Enlightenment to the Adaptation of Modern Film Classic
LI Fen-lan
(SChinese Department of Yuyang Teachers College,Shiyan 442000,China)
Review the history,film shows a typical period of time,geographical,cultural characteristics;classic is also promoted by modern film and expand communication. But since twenty-first Century,the cont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re and more film adaptation of classics went on the excessive pursuit of the market and attract the audience's eye. Therefore,a new path and direction to film adapta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cademic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film and television;classics;adaptation
I235
A
1008-9128(2015)03-0069-02
2014-07-03
李芬兰(1980—),女(土家),湖北恩施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小说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