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军
(云南民族大学,昆明 650500)
羌姆艺术的含义、起源和流派辨析
赵树军
(云南民族大学,昆明 650500)
羌姆是一门综合性的宗教艺术。它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从八世纪莲花生在桑耶寺创编金刚舞开始,一直到今天,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藏族聚居区依然长盛不衰。该篇就羌姆的含义、起源、发展流派等问题作出一个梳理,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宗教艺术。
羌姆艺术;金刚舞;格鲁派
羌姆是一门艺术,更确切地说,是一门宗教艺术。一方面,从表演形式来看,它包含了舞蹈、音乐、服饰、面具等艺术要素,具有艺术欣赏性;另一方面,从它传达的内容来看,它是藏传佛教密宗的一种修供仪轨(寺院僧众也用金刚舞来称呼这种仪式表演),又具有宗教的性质。因此,它既有宗教的特点,又有艺术的特点。不仅要研究它的外在表演形式,而且更应追究其目的性所在,它既是对临终、已死之人的中阴救度,也是对活着的人的一种达到去污化浊、澄明境界的精神指引。
羌姆,对于藏地的人而言,早已约定俗成,即是指寺院仪式舞蹈。当然,具体联系到不同时代、民族、地域等情形,对羌姆的称谓不尽相同。比如,蒙古语元代称之为“查玛”,到了明代又称为“步叱”。到后来,又写成“跳步扎”,专指北京黄教寺庙蒙古喇嘛面具跳神。而在云南纳西,称之为“麻聪”、“拨聪”,“麻、拨”意即面具,“聪”为舞蹈,合起来即跳面具舞。清代乾隆年间则有“打鬼”一说,到了民国,多以“跳神”来表达羌姆供赞神佛和驱除魔障的意旨。对于羌姆的说法,尽管莫衷一是,但还是可以选择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方式的,这就是来自丹增次仁先生的定义:“‘羌姆’(vcham)即跳或舞的意思。它是藏传佛教各派、僧众在自己寺院范围内表演的。其仪式隆重,场面壮观,气势宏大的诵经、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宗教乐舞艺术。”[1]
关于羌姆的起源,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它源于藏地苯教;也有人认为,它源于印度的佛教,等等。第二种看法更接近真实。羌姆源于印度佛教,但这并不排斥对藏地原有苯教及其它因素的吸纳。这就是说,在羌姆艺术中,既包含了印度佛教的影响,也包含了藏族苯教、藏族民间艺术、汉地文化等因素在内。正如郭靖在《论西藏寺院神舞“羌姆”的起源》一文中所说,羌姆体现了一种多元文化。比如,羌姆中的阎魔、玛哈噶拉即大黑天、吉祥天女、阿兹勒等源自印度。护法神的道具,如金刚杵、三叉戟、金刚橛等,最早也源于印度。而与此同时,苯教的骷髅、牦牛等神也被吸收到羌姆中。苯教中的戴面具而舞、击鼓而舞的形式,以及这种面具舞蹈中的某些动物也被吸收到羌姆中,如狮虎相斗、鹿舞、禽鸟等拟兽假面舞、梗舞、空行舞、阿杂热舞等,成为“最具西藏风格的部分”[2]40。羌姆多元文化的特点的形成,也和开创者莲花生的明智之举不无关系。他是在同苯教斗争中创造了金刚舞。尽管是以印度密宗金刚舞为基础,但是对于苯教及其它因素,也并非一味排挤打压,而是采取了积极吸纳的态度。这样既利于对苯教诸神的降伏,又有利于金刚舞影响的传播和扩大。其结果,就是金刚舞在藏地得以生根发芽、发展壮大,佛教最终战胜了苯教,占据了藏地的统治地位。再者,佛教密宗金刚舞的修供仪式的倡导,也正好迎合了吐蕃网赤松德赞的需求。他希望通过扬佛抑笨,将依赖苯教、威胁自己政权的贵族统治者,赶下台去。佛教金刚舞正是在诸种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得以在西藏形成、传播开来。
那么,羌姆是如何出现的呢?它是适应密宗成长的需要而产生的。金刚舞密宗仪轨源自印度密教。密教大约在公元7世纪中叶在印度自成体系,8世纪初繁盛开来,分成了金刚乘、时轮乘两个支派。其中,金刚乘一支,后来便由莲花生传至西藏。在此之前,佛教于7世纪前期就曾从印、汉两地大规模传入吐蕃,但都未形成完整的系统性。莲花生则将这种情形彻底改变,他是真正实现将佛教乃至密教完整体系引入西藏的第一人。公元751年,莲花生由尼泊尔进入西藏,与赤松德赞、静命大师,实现了“师君三尊”的密切合作,创建了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院——桑耶寺(bsam yas)。据说,由静命大师亲自任主持“堪布”,剃度7名贵族青年为僧,即有名的“七觉士”,后来又有300多人出家,形成了西藏最早的僧伽组织,其中一部分人还师从莲花生,修习密教、熟悉了金刚乘仪轨。这样,一方面,桑耶寺的建立为金刚舞的表演提供了场地可能,另一方面,通过传经度人、修习金刚仪轨,也准备了能表演金刚舞的演员。与此同时,大批佛典尤其是密乘经续被译为藏文,这就为金刚舞的产生提供了教理基础。更重要的一点,金刚舞的出现也是莲花生进行佛、笨斗争的需要。莲花生为了降伏苯教神魔,专门编创了金刚舞。它在斗争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制敌法宝。
与大乘显宗相比,金刚乘更关注仪式和表演,对以往大乘显宗经院化的框架是一种突破:过去倾向于抽象、深奥的禅定思维,现在更关注通俗、形象可见的祭祀仪式。通俗的祭祀仪式,可以包括一切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通过艺术形式上的变化,在传递严肃的佛经义理的同时,能够给人以美感、娱乐享受,更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当然,仪式和表演的目的本身却不仅仅止于娱乐观众。从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发现,仪式和表演的地位、作用发生了改变,从前,它们只是引领修道者入道的手段,“然而现在仪式的本身成了‘道’,而且取代了契经;教义理论必须用一种摸得着的形式表现出来,不是单纯心灵上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表演和修行已经融为一体,表演即修行,修行即表演,“跳舞象征修行,唱歌象征念咒语”。[3]464
金刚舞作为印度金刚乘修供仪轨中的一个重要项目,修行者在上师的引导下,以“金刚歌”等真言咒语为口密,以“金刚舞”等体态语言为身密,以内心观想为意密,身口意三密相应,获得加持力。这是印度版的金刚舞。后来,莲花生到了西藏以后,根据实际的需要,对此版金刚舞进行了适当地改编,生成西藏最早的佛教仪式舞蹈。据《莲花遗教》称:是莲花生“第一个将舞蹈形式用来表演降魔伏怪的故事”。《五部遗教》云:在建桑耶寺的时候,“莲花生大师为调伏恶鬼为所行轨仪中率先运用了一种舞蹈”。《土观宗派源流》记载:莲花生“来藏后收伏恶毒天魔,虚空之中,作金刚步,加持地基,修建桑耶寺永固天成大寺”。《西藏王臣记》亦说:“莲花生大师降伏了一切八部鬼神,令他们立下了誓言,制定诸神所喜的祭祀物品,又说出了镇伏凶神的歌词,在虚空中作金刚舞。”
据《莲花生大师本生传》,在西藏,金刚舞镇邪仪轨的三个步骤是:1、在海宝日(即海波山)顶上设立曼荼罗(坛场),供奉莲花生的本尊马头明王;2、以梵咒“哞”字起头,念诵真言,对吐蕃神鬼发出警告;3、在空中跳金刚舞,降伏鬼魅。此即身(舞蹈)、语(咒)、意(观想本尊)三密加持,完全符合金刚乘的教义。
藏传佛教的发展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前弘期”和“后弘期”。“前弘期”,从7世纪中叶松赞干布在位算起,至藏王朗达玛于公元841年废除佛教为止,时间达二百年之久。这一阶段,是佛教在藏地扎根、藏传佛教逐渐形成的时期。最早的藏传佛教宁玛派就产生于这一时期。“后弘期”,则是从公元10世纪后半期开始,直到15世纪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创立,近5个世纪。在朗达玛禁佛运动以及近百年的“灭法时代”打压、沉寂之后,佛教死灰复燃,从多康(今青海一带)和阿里两地又重新传入卫藏,在西藏开始了第二个阶段的新发展。在这个阶段,佛教各宗派以金刚舞为基础,根据自身特点,对羌姆、教理仪轨加以改编,适当地融入了本土化成分,形成各具特点的藏传佛教羌姆仪轨。这样就使得佛教以一种折中的、灵活的、可接受的方式在藏地彻底生根发芽。与此同时,也就产生了不同时空条件下,由不同神灵、不同服饰、不同道具组合,按照不同程序构造出来的五彩缤纷、异彩纷呈的各色羌姆艺术。这一时期,主要的羌姆派别,除了前弘期的宁玛派外,还有,1073年,昆·贡却杰布创建的萨迦派,1121年,克朱穷布南觉创建的香巴噶举派,米拉日巴的弟子达波拉杰创建的达波噶举派,1409年,宗喀巴大师创建的格鲁派,等等。此外还有,象希解派、觉域派、夏鲁派、觉囊派等小教派,就不再赘述了。
(一)宁玛派
宁玛派,又称古派或旧宗派,主要原因是其教法仪轨源自“前弘期”的莲花生大师,以区别于仁钦桑布所译的新派密教。也就是说,宁玛派在藏传佛教中,从历史渊源上说,是最悠久的一派。但是,在“前弘期”,密教并无新旧之分,取名宁玛(即古旧之意),是后人为了更好地区分它的来源而命名的。也就是说,它的名字是较晚才出现的。实际上,宁玛派作为一个真正独立的宗派,它的形成是在“后弘期”。而在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初级阶段,对宁玛派的形成起了关键性作用的有“三素尔”:大素尔·释迦炯乃、素穹·喜饶札巴和卓浦巴·释迦僧格,他们“父子三代系统地整理了宁玛派经典,并建立了邬巴垅寺,从此宁玛派形成为一个教派”[4]60此外,宁玛派还有一个名字,“红教”或“红帽教”,这主要是因为宁玛派僧侣头戴红色僧帽所致。宁玛派的主要羌姆舞蹈有“次久”、“普珠”、“噶结”等。下面我们重点分析一下,羌姆“次久”的由来。
宁玛派自称源自莲花生金刚舞,于是有许多伏藏大师将莲花生所藏经书掘出,在此基础上,加以改编、修订,创造出新的羌姆仪轨来,进而推动了羌姆的本土化进程,使得羌姆进一步走向规范化。其中,比较有名的一位,就是古鲁曲旺。古鲁曲旺全名古鲁曲杰旺秋,著名的伏藏大师。据说,他从山洞中掘出《上密集坛城仪轨》经书,后在桑耶寺金刚舞的基础上,编创了新的假面神舞“莲花生八名号”。剧中的主角是莲花生的八个化身,他们彼此互不相识,各自独立、轮流出场表演,最后才围绕莲花生雕像舞蹈,以显示诸化身合为一体。同时伴之以鼓乐诵经,以表达对大师的敬意。后来,他又在八化身之前增加了新的内容,如诸本尊、护法神及其随从的舞蹈,规定了经文和每段的曲调,又配备了各种乐器,融合文学、音乐、舞蹈等诸种艺术因素于一体,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富于立体感的完美盛大的羌姆仪典《次久》。次久,即十日,是纪念莲花生的日子。据说,每当这一天,莲花生会乘着彩虹而返。人们便在这一天,早早地起来,迎接莲花生的降临。此后,宁玛派加入了萨迦派的元素。宁玛派次久羌姆同萨迦派多德羌姆合二为一(先后相续的方式),每年举办两次,一次是元月10日至11日(10日为次久,11日为多德),称作《次久及相属的多德羌姆》,另一次,是5月16日至18日(16日为次久,17日为多德,18日为大王巡街),称作《多德及相属的次久羌姆》,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桑耶寺“次久”羌姆为各宁玛派寺院所接受。但是,桑耶寺也因混杂了萨迦派的教法,于17、8世纪,失去了根本道场的地位,为多吉扎寺、敏珠林寺所取代。
“噶结”,即八大法行,旨在表现与该派八部密乘经典相联系的八种神灵,包括出世间五部和世间三部,前者为修行得道的本尊,如文殊(身)、莲花(语)、真实(意)、甘露(功)、金刚橛(业),后者为莲花生降伏后判为三部,卫护佛法的藏地鬼神,包括差遣非人、猛咒诅詈、供赞世神。
(二)萨迦派
由昆·贡却杰布创立。他自称是吐蕃时期昆氏家族成员,曾师从卓弥·释迦益西学习“道果法”这一新密法。因萨迦寺墙山刷红、白、蓝三种颜色,又称“花教”。13世纪,萨迦派首领萨班·贡噶坚赞、后来的八思巴等,都主张与蒙古联合,萨家受到元朝册封,西藏划归元朝,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版图。元末明初,萨迦派的法王权被噶举派夺取,其势力逐渐衰弱。萨迦派羌姆据传也是源自莲花生金刚舞。据传昆·鲁依旺布是昆氏家族成员,莲花生所收的第一批七大弟子之一,受莲花生“金刚橛”密法修行仪轨真传,成为萨迦派羌姆仪轨的源头。金刚橛原是一种降魔法器,后演变为佛教的本尊神。《金刚橛》超越了其它羌姆,逐渐上升为萨迦派羌姆法舞的主流位置。14世纪初,萨迦昆氏家族发生分裂,形成“细脱拉章”、“拉康拉章”、“仁钦岗拉章”、“都却拉章”四个拉章并列共存的局面。前三个拉章,先后逐次衰亡,只剩下第四个“都却拉章”,也一分为二,即“平措颇章”和“卓玛颇章”。他们各自确立了自己的护法神:前者为“玛索尔玛”,后者为“孜玛热”。他们分别担任各自羌姆主角。16世纪时,俄强阿旺贡噶仁青对萨迦派羌姆进行了整顿和进一步规范,改编设立了羌姆仪典“七月普珠”和“冬季大法会”。“普珠”与萨迦派的金刚橛一脉相承,加入了“道果法”义理等内容。“冬季大法会”于藏历11月23至29日举行,羌姆的内容是以喜金刚为主神的驱邪送崇大型宗教舞蹈,场面宏大。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萨迦五祖,即贡噶宁布、索南孜摩、扎巴坚赞、贡噶坚赞、八巴思,对萨迦派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噶举派
噶举派,从字面意义来看“噶”为佛语,“举”为传承,“噶举”合起来就是“语传”之意。与噶举派注重密法修炼、口耳相传是吻合的。噶举派又称“白教”,是因为玛尔巴、米拉日巴、林热巴等人穿着白衣修行的缘故。噶举派形成于藏传佛教“后弘期”内,约公元11世纪后半叶,在藏传佛教中,是支系最多的一个宗派。该派均为玛尔巴和米拉日巴传承。噶举派可分为两大系统:一是,玛尔巴传下来的达波噶举,另一个是,琼波传下来的香巴噶举。香巴噶举派后来衰落了。而达波噶举分成了四大支八小支。噶举派的创始人玛尔巴向米拉日巴传授实践之法,后又由米拉日巴传于达波拉杰,从而产生了达波噶举派。达波拉杰有四个有名的弟子,其中都松钦巴,是噶玛噶举的创始人。而噶玛噶举派是第一个采取活佛转世的宗派,该派中几个活佛转世系统中,最著名的是黑帽系和红帽系。帕木竹巴创立了帕竹噶举派。帕木竹巴的弟子又分成了八个支系,即止贡噶举、达垅噶举、主巴噶举、雅桑噶举、卓浦噶举、秀赛噶举、耶巴噶举和玛仓噶举。达玛旺久,即拔绒瓦,创立了拔绒噶举。向蔡巴·尊珠札创立蔡巴噶举派。这样,噶玛噶举派、帕竹噶举派、拔绒噶举派和蔡巴噶举派,构成达波噶举派的四大分支,其中帕竹噶举派又分成八个小分支。如下图:
图1 达波噶举分支图
4、格鲁派羌姆
格鲁派是藏传佛教中最晚形成的一个重要宗派。创始人是宗喀巴·洛桑札巴。因修行僧人身着黄色衣服,又称黄教。从17世纪,格鲁派开始执掌西藏政权,迄今为止,仍然是西藏最大佛教派别。
宗喀巴博采众长,广泛学习显密各宗教法。于1402年在阿底狭尊者《菩提道炬论》的基础上,完成《菩提道次第广论》,又于1406年,完成《密宗道次第广论》。这意味着他的佛教思想体系已经构建完成。1409年,宗喀巴大师建甘丹寺。格鲁派至此正式形成。1416年,他的弟子降央曲杰建哲蚌寺,1418年,强钦曲杰建色拉寺。甘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成为格鲁派的三大道场。
尽管甘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为格鲁派三大道场,但是却没有羌姆组织和表演活动。究其原因,可能是黄教对显宗、密宗加以严格区分所致。早在格鲁派创建之初,宗喀巴就制定了先显后密的修行原则,显宗教法为三大道场首要任务,只有修炼显宗达到一定境界的少数人,才可以继续修习密宗。以表现密宗教义的羌姆,自然不适合在三大道场表演。但这并不等于说,格鲁派就没有羌姆仪轨表演活动。象甘肃拉卜楞寺、青海塔尔寺和日喀则扎什伦布寺都有热闹的羌姆表演。小的寺院,如布达拉宫朗杰僧院。其最盛大的羌姆仪式,是以每年藏历12月29日为中心的“朗杰廿九多玛”。该仪式的护法神是格鲁派无上密乘本尊大威德金刚。从9月9日开始诵经,经过排练,一直到12月22日羌姆仪式正式开始。最初的几天内,不对外公开,由羌姆主角单独表演,直到最后一天,即29日,表演仪式移到广场,才允许拉萨市民观看。表演的主要内容是阎王(大威德金刚的化身)超度“灵噶”,为众鬼神施食。
关于格鲁派羌姆的历史渊源,只是收集到几个时间点的证据:1645年,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在扎什伦布寺密宗院创办藏历腊月廿九的“古多”仪式,“成为黄教羌姆之始。”[2]71。1846年藏历8月,七世班禅丹白尼玛亲自带僧众排练、出演羌姆,称为“西莫钦波羌姆”。八世班禅将表演由一天延长至三天。九世班禅则将整个羌姆的节奏加快了一倍,还特制了乐器,以及华丽舞服,使整个舞场焕然一新。1982年,在十世班禅确吉杰赞的主持下,西莫钦波节又得以重新恢复。
[1]丹增次仁.西藏民舞品种展示[J].西藏艺术研究,1992,(2).
[2]郭净.心灵的面具——藏密仪式表演的实地考察[M].上海:三联书店,1998:40-71.
[3]渥德尔.印度佛教史[M].北京:上午印书馆,464.
[4]丁汉儒,等.藏传佛教源流及社会影响[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60.
[责任编辑 鲁海菊]
The Meaning,Origin and Genre of Qiangmu Arts
ZHAO Shu-jun
(Yunnan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Kunming 650500)
Qiangmu is a comprehensive art of religion. Its history has a long history,from eighth Century began to compose diamond Padmasambhavaat Samye dance,until today,in th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Qinghai,Gansu,Sichuan,Yunnan and other Tibetan inhabited areas still enduring.This paper made a comb Qiangmu meaning,origin,development of schools and other issues,in order to let more people understand the religion of art.
Qiangmu Art;dance of King Kong the Gelug Sect;
J05
A
1008-9128(2015)03-0084-04
2014-09-10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3Y040)
赵树军(1969—),男,河北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艺术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