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河刘红桂黄 耘范小平熊 振刘希强张元生金淑梅江苏省地震局,南京 210014山东省地震局,济南 250014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兰州 730000
由地壳介质非均匀性判断郯庐断裂带江苏段大震危险区
李清河1)刘红桂1)黄 耘1)范小平1)熊 振1)刘希强2)张元生3)金淑梅1)
1)江苏省地震局,南京 210014
2)山东省地震局,济南 250014
3)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兰州 730000
(1)研究区三维速度结构的非均匀性。用6 268个地震,123 022个Sg-Pg,Sm-Pm,Sn-Pn到时差资料,使用多震相地震走时成像法获得了郯庐断裂带鲁苏段及附近地壳(30°~37°N,113°~122° E)三维速度结构,发现在20~25 km层部分地区存在低速异常区,主要是郯庐断裂带临沭到定远及以东的地区,1668年郯城地震区位于其内, 1668年郯城地震发生在莫霍面埋深变化的区域,而郯庐带宿迁到泗洪及以东地区是莫霍面变化较大的地方。
(2)用衰减频散特征获得P波QP值非均匀性。使用75个数字地震台站记录的的8 774条数字波形记录的衰减频散特征计算单位虚波Q值,发现郯庐带东侧QP值比西侧高,带内相对于东西两侧偏低,最低分布区域位于1668年郯城地震震中附近以及32.5°N 以南地区,反映介质的非均匀程度较大和非弹性变形较强,是大地震造成的介质破碎的结果。在郯庐带郯城到宿迁及嘉山及以东狭长地区间的介质QP较高,显示出断层可能处于闭锁阶段。
(3)用小震S波包络线随机反演速度非均匀性的谱结构。S波初至到RMS包络线延迟衰减到最大振幅一半为峰值延迟时间。建立S波包络线展宽时间与层介质非均匀参数间的关系。对不同深度的地震,求取各震相的峰值延迟时间,用遗传算法反演得到不均衡随机介质各层速度非均匀的谱结构参数分布。用32°~37°N,116°~120°E间35个台站记录的374个地震的波形反演,获得0~40 km 7个层位,2~32 Hz 4个频段的κ和γ值的分布图像。κ值是地震波散射强度的变化,该值越小,散射就越强。γ是单位相关长度的速度扰动,如介质较完整均匀,则γ值较小。1668年郯城地震深度附近κ值小,介质破碎,γ值强烈不均匀,反映震后介质破碎。郯庐带江苏段κ值大和γ值小的区域是宿迁到泗洪及以东,说明这些地区地震危险更大些。
(4)用接收函数获得台站下方泊松比非均匀性。对31°~37°N,116°~120°E范围内66个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站记录的震中距为30°~80°的230个5.5~7.8级地震的波形资料,用接收函数H-K扫描叠加法,求得台站下方介质泊松比。较大地震多发生在泊松比变化的区域,1668年郯城地震发生在泊松比变化的边界区域,判断郯庐带33°~34.5°N间及以东区域可能是未来大震发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