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丽娅
例谈问题策略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梅丽娅
【摘要】本文结合一节市级公开课来阐述阅读课教学中的三个不同阶段,即Pre-reading阶段、While-reading阶段和Post-reading阶段,并分析探讨了如何有目的地设计问题,把握不同问题的提问时机,重视不同类型问题在不同阶段的运用策略等,使学生在问题的帮助下能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阅读课;问题策略;不同类型问题
阅读是读者运用已经具备的语言知识、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学习策略和篇章结构知识等,通过对书面文字符号的感知、加工而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的心理过程。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规定初中生应具有的基本阅读技能包括: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党美云2004)。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阅读内容指导学生选择不同的阅读策略,其中在运用问题教学策略时应综合考虑文本特征,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把握不同问题提问的时机,使学生在问题的帮助下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一)以书后练习代替教师的课堂问题设计,与教学过程不契合
有些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边读边讲解书后练习,书后练习讲解完了,阅读教学也就此结束了。而书后练习有时与教师们常用的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教学过程不契合。
(二)课堂问题设计缺乏整体性、层次性、逻辑性,缺乏问题策略的指引
有些教师所设计的课堂问题看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深入探究就会发现这些问题杂乱无章、缺乏内在逻辑关系,问题体现不了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各教学阶段所运用的问题策略,因而与教学过程脱节,不能服从于教学过程的需要。
教师在考虑问题的设计和运用时,应该根据阅读课不同阶段的不同教学任务、教学需求、教学对象和不同的阅读方式,综合考虑课堂问题的类型,有目的地选择问题,充分把握不同问题提问的时机,重视不同类型问题在不同阶段的运用策略,使学生在问题的帮助下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与阅读理解水平(俞建祥2010)。笔者认为在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这三个环节中运用如下问题教学策略:
(一)教材分析和教学构思
本节课的中心话题是家用机器人(the home robot)。课文共三部分,分别描写了江先生购买家用机器人的目的、机器人给江先生带来的便捷与麻烦。教学对象是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小学和初中三年的英语学习,有了一定的词汇积累和阅读理解能力,但语篇深度分析能力不强,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
笔者将本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定位为:阅读文章,通过运用问题教学策略,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结构,在语境中掌握新词汇,并能够复述课文,自主谈论家用机器人的优劣点。
要达成此目标,首先在阅读前提出预测性问题,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然后在阅读中提出向导性问题,为语篇结构分析做好铺垫,接下来呈现细节性问题和深层次问题用于精读课文及拓展学生思维。最后的阅读后环节设计评价反思性问题,巩固文本的同时也增加了语言输出。
(二)教学过程
Step1:Pre-reading
预测性问题:笔者呈现了两张图片,分别是家用机器人(the home robot)和它的主人江先生(Mr. Jiang),要求学生根据图片对全文的大意进行推测:
Q:What is the article mainly about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
学生的预测如下:S1:The robot brought much convenience to Mr. Jiang. S2:The robot made many mistakes. S3:A story between the home robot and his master Mr. Jiang.The robot not only brought much convenience to Mr. Jiang but also made many mistakes.
【设计说明】
在Pre-reading阶段,教师紧扣课文,重点设计并运用预测性问题,引导学生对这样的问题进行预测。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确定已知部分,然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作出种种预测,从而期盼通过阅读加以验证。通过让学生预测问题,使学生适度了解话题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阅读既有针对性,又更加容易;同时问题可激活学生的图式网络,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Step2:While-reading
1.向导性问题
在让学生进行fast-reading前,出示了两个问题:
Q1:Why did Mr. Jiang buy a robot?(Key:To have more free time.)
Q2:What changes did the robot bring to Mr. Jiang?(Key:The robot brought much convenience to Mr. Jiang. The robot made many mistakes.)
接着,笔者还利用这两个向导性问题的答案要求学生构建篇章结构。
Match the main idea with each part
PartsMain ideas
Part 1(Para.1)The robot made Mr. Jiang’s life much easier.
Part 2(Para.2-4)How Mr. Jiang dealt with the robot.
Part 3(Para.5)Why did Mr. Jiang buy a robot?
Part 4(Para.6)The robot made many mistakes.
【设计说明】
笔者设计这两个向导性问题使学生速读课文,从而抓住篇章大意。一方面学生能尽快地把握文章中的主题或主要事实;另一方面也对前面的预测加以验证,看哪个学生做了正确的预测。这种以“了解大意,初知概貌”为目的的速读旨在指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全貌,建立初步的全文语义图像。笔者进一步利用了这两个向导性问题,要求学生根据问题答案构建篇章结构,建立了全文初步的结构图像。
2.细节性问题
在detailed-reading环节,选择精读的方式细读课文,然后巧妙地设计并提出细节性问题帮助学生把握课文中大量的信息和细节。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抓住文章中的主要内容,又能帮助他们记住文章中的一些细节。然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课文内容和各个段落的不同特点,利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和实施课堂问题策略。
(1)设置问题链
以第二段The robot brought much convenience to Mr. Jiang为例,本段逻辑顺序严密,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描述了家用机器人是否帮助江先生、怎样帮助江先生以及江先生的感受。基于以上的文本特征,笔者设计了如下的问题链:
Q1:Did the robot bring much convenience to Mr. Jiang?(Key:Yes.)
Q2:How could the robot help Mr. Jiang?(Key:By doing homework.)
Q3:What did the robot do for Mr. Jiang?(Key:In the morning,... In the afternoon ... In the evening,...)
Q4:What did Mr. Jiang think of the robot? (Key:He was satisfied with the robot.)
【设计说明】
问题设计不仅要围绕文本主线,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连贯性。第一个问题是第二个问题的前提,第二个问题是第三个问题的阶梯,并依次顺延下去,层层铺垫,环环相扣,形成一条问题链。问题链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一步一步地去思考。
(2)寻找主旨句、关键词
以第三段The robot made many mistakes为例,本段层次结构清晰,以总分总的形式描述了家用机器人所犯的错误。基于以上的文本特征,笔者设计了如下的问题:Can you find out the topic sentence of the paragraph?(Key:The robot made many mistakes.)Which one is the key word?(Key:mistakes)那么接下来的问题紧紧围绕关键词mistakes展开:
【设计说明】
主旨句就是主题句,它反映了这一段的主题要义,这一段的所有内容均围绕这个句子展开,理解了主旨句等于理解了文章的一半,所以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寻找主旨句、关键词至关重要。第三段以mistakes为中心,分别阐述了犯错误的原因、犯了几个错误以及犯了什么错误。以mistakes为抓手,其他一切问题均迎刃而解。
(3)设计对比性问题
课文第二段与第三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The robot brought much convenience to Mr. Jiang. The robot made many mistakes.基于这样的文本特征,为了体现本文的教学目标即讨论家用机器人的优劣点,笔者设计了以下的问题:Fill in the table(the good and bad points of having a robot)
good points bad points
【设计说明】
课文中的情节对比性较强,就适合提出一些对比性的问题。通过对这些优缺点的比较,学生就能对课文形成比较清晰的概念,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同时也为post-reading环节讨论家用机器人的优劣点打下了伏笔。
3.深层次问题
到第三段结束,学生得知家用机器人不仅给江先生带来了便捷而且带来了更多的麻烦,这时笔者适时地抛出了两个问题:
Q1:What did Mr. Jiang think of it after the robot made so many mistakes ?
Q2:If you were Mr. Jiang, what would you do with the robot ?
因为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便于学生各抒己见。现作部分课堂实录:
S1:He hates the robot and he wants to throw it away.
S2:He can tolerate the mistakes because the robot is just a machine.
S3:He wants to return it to the robot shop and get his money back...
【设计说明】
在学生掌握了文章中大量的细节信息时,教师可提出一些信息暗含在文中的深层问题,让学生根据有关信息,运用逻辑思维并借助一定的常识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徐嘉勇2010)。这些深层的问题能训练和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求异思维,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加深学生对课文主要话题和中心思想的理解深度和广度,进而学会阅读,享受阅读。
Step3:Post-reading
1.紧扣原文,提出复述性问题
Q:Can you retell the article by finishing Mr. Jiang’s complaint letter?
Dear Sir/Madam
I am a manager. I...so that...
At first,the robot made my life much easier. When I got up,... when I returned home,...
However,the robot made many stupid mistakes...
It brought me ... I cannot stand it any more,so I decided to ...
Yours faithfully Jiang
【设计说明】
课文复述不是简单、机械、不加思考的背诵,而是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结构基础上的创新。它融理解、记忆、归纳、表达于一体,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综合训练。在学完课文后,教师提出复述性问题,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熟悉课文,巩固新知,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2.展开讨论,提出拓展开放性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谈论机器人的优劣点,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笔者设计了如下的评价反思性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Q:What do think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owning a robot?
现作部分课堂实录:
S1:I think it’s a good idea to own a robot in our life. It helps us in many ways...
S2:It is one of the best inventions in history.
S3:I don’t agree with you. It’s easy to... What’s worse,...
【设计说明】
教师应适时地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并发动学生讨论和辩论。这些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每个学生都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种激烈讨论冲破了教材和教室的束缚,这既符合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又可提高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联想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达到“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的目的。
阅读课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主阵地。课堂问题起到了引领整节阅读课的作用,它如同一根彩线,将Pre-reading、While-reading和Post-reading这一个个珍珠串联起来,形成一堂内容丰满的英语阅读课。笔者在具体运用问题策略时,针对不同文体,考虑到不同的文本特征,把握不同问题提问的时机,重视不同类型问题在不同阶段的运用策略。从教学效果来看,这样的问题设计更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课堂阅读效率,有利于英语阅读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引用文献
党美云.2004.从英语阅读测试谈语篇理论[J].中学教与学,(12).
徐嘉勇.2010.初中英语阅读课有效提问的实践研究[J].学生之友(初中版),(3).
俞建祥.2010.有效提问在中学英语阅读课教学的运用[J].消费导刊,(2).
作者信息:225002,江苏扬州,扬州市教育学院附属中学
meiliya0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