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燕
(遵义师范学院黔北文化研究中心,贵州 遵义 563002)
贵州仁怀方言的亲属称谓系统
潘燕
(遵义师范学院黔北文化研究中心,贵州 遵义 563002)
亲属称谓是人们日常交际中使用较为频繁的基本词汇。随着现代社会家庭结构的简单化,有些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亲属称谓词已逐渐不被使用,一些地域色彩浓厚的方言亲属称谓词在普通话的影响下也已淡出人们之口。因此,对方言亲属称谓词进行抢救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仁怀方言的亲属称谓词进行了系统的描写。
仁怀方言;亲属称谓;特点
亲属称谓是对“跟自己有血统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的称呼方式,在人们日常交际中使用较为频繁,是一种稳定性的基本词汇。不过,在当前社会处于巨大变革的时期,家庭成员数量已不像以前那么庞大,家庭结构变得简单化,各方言的亲属称谓系统随之也发生着一定的变化,有些亲属称谓已逐渐消失。虽然汉语的亲属称谓因地域不同有着较大的差异,但在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语言环境下,受到普通话的影响,各方言的亲属称谓词已逐渐趋同,一些地方特色浓厚的亲属称谓悄然淡出人们之口。因此,对方言亲属称谓进行抢救和保护具有现实的迫切性。本文考察仁怀方言的亲属称谓词汇。
仁怀是赤水河流域的一颗明珠,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享有“国酒之乡”的美誉。清朝乾隆年间,仁怀的茅台镇成为川盐入黔的四大口岸之一,贵州四分之三的川盐从这里转运至全省各地,茅台成为了当时川黔边境的商业中心,吸引了周边省份乃至陕西、山西一带的商人纷纷前来从事商业贸易,出现了“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家惟储酒卖,船只载盐多”的繁荣场景。商业的繁荣必然会使方言之间互相影响,正是由于有了“川盐入黔”这段历史,使得仁怀方言在语音上和词汇上都呈现出较浓的地域特征,尤其是有些亲属称谓极具特色。
本文考察的亲属范围为高祖辈、曾祖辈、祖辈、父辈、平辈、子辈、孙辈。按血亲和姻亲关系进行描写,其中血亲又分为宗亲和外亲。以亲属关系作为本项,分别记录面称和旁称两种称谓形式。面称指是当面的称呼;旁称是指被称亲属不在场或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亲属时的称呼。除读音有明显差异的标注国际音标外,一般不标注读音。有音无字或不知本字的采用同音替代字。
(一)宗亲
1.直系宗亲及其配偶
高祖父 面称:天天 旁称:天天
高祖母 面称:天天 旁称:天天
曾祖父 面称:祖祖 旁称:祖祖
曾祖母 面称:祖祖 旁称:祖祖
按:现在四世同堂的情况已很少见,五世同堂的更是少有,所以从曾祖一辈起不再分性别。
祖父 面称:公 旁称:公
按:现在年轻人多称为“爷爷”。
祖母 面称:婆 旁称:婆
按:有的也称为“奶”[lai44],年轻一代多称为“奶奶[lai42lai42]”。
父亲: 面称:爷 旁称:爷
按:也有称为“爹”、“爸”的。新派称“爸爸”。
母亲 面称:母儿旁称:母儿
按:有些比较偏远的地方称为“阿咪”。
儿子 面称:名字 旁称:娃儿
儿媳 面称:名字 旁称:儿媳妇
女婿 面称:名字 旁称:女婿
按:农村有叫“姑依”的。
孙子 面称:名字 旁称:孙孙儿
孙媳 面称:名字 旁称:孙媳妇
孙女 面称:名字 旁称:孙孙儿
孙女婿 面称:名字 旁称:孙婿
外孙 面称:名字 旁称:外孙儿
外孙媳妇 面称:名字 旁称:外孙媳
外孙女 面称:名字 旁称:外孙女
外孙女婿 面称:名字 旁称:外孙婿
2.旁系宗亲及其配偶
伯父 面称:伯伯 旁称:伯伯
按:如果有几位伯父,按排行称为“大伯伯”、“二伯伯”“三伯伯”等。亲属称谓中凡有排行的都这样称呼,如:“二爸”、“三爸娘”、“四哥”等等。排行第一的是“大”,如“大爹”、“大哥”等。排行最后的称“幺”,如最小的叔叔是“幺爸”,最小的舅舅是“幺母”等。以下不再一一注明。
叔父 面称:爸儿旁称:爸儿
叔母 面称:爸娘 旁称:爸娘
姑母 面称:爹 旁称:爹
按:最小的的姑母称为“幺爹”,也称为“满满”。
姑父 面称:姑爷 旁称:姑爷
哥哥 面称:哥 旁称:哥
嫂子 面称:嫂 旁称:嫂
弟弟 面称:肝儿旁称:肝儿
弟媳 面称:名字 旁称:弟媳
姐姐 面称:姐 旁称:姐
姐夫 面称:姓+哥 旁称:姐哥
妹妹 面称:名字 旁称:妹
妹夫 面称:名字 旁称:妹弟
侄子 面称:名字 旁称:侄儿
侄媳妇 面称:名字 旁称:侄媳
侄女 面称:名字 旁称:侄女
侄女婿 面称:名字 旁称:侄婿
堂兄 面称:哥 旁称:堂哥
堂嫂 面称:嫂 旁称:堂嫂
堂弟 面称:名字 旁称:堂弟
堂弟媳妇 面称:名字 旁称:堂弟媳
堂姐 面称:姐 旁称:堂姐
堂姐夫 面称:姓+哥 旁称:堂姐哥
堂妹 面称:名字 旁称:堂妹
堂妹夫 面称:名字 旁称:堂妹弟
(二)外亲及其配偶
外曾祖父 面称:家祖[ka44] 旁称:家祖
外曾祖母 面称:家祖 旁称:家祖
外祖父 面称:家公 旁称:家公
外祖母 面称:家婆 旁称:家婆
按:外祖父、外祖母可都称为“家家”,是一种亲切的称呼。年轻一代称“外公、外婆”的比较多。
舅父 面称:母 旁称:母
舅母 面称:舅娘 旁称:舅娘
姨母 面称:姨妈 旁称:姨妈
姨父 面称:姨爹 旁称:姨爹
表兄 面称:哥 旁称:老表哥
表嫂 面称:嫂 旁称:老表嫂
表弟 面称:名字 旁称:老表弟
表弟媳妇 面称:名字 旁称:表弟媳
表姐 面称:姐 旁称:老表姐
表姐夫 面称:姓+哥 旁称:表姐哥
表妹 面称:名字 旁称:老表妹
按:表兄、表弟、表姐、表妹旁称可统称为“老表”。
表妹夫 面称:名字 旁称:表妹弟
外甥 面称:名字 旁称:外侄
外甥媳妇 面称:名字 旁称:外侄媳
外甥女 面称:名字 旁称:外侄女
外甥女婿 面称:名字 旁称:外侄婿
(三)姻亲
1.丈夫及夫系亲属
公公 面称:爹 旁称:老人公
婆婆 面称:母儿旁称:老婆婆[p‘o21p‘o44]
按:夫妻互称时,老派面称多用“欸”这个叹词来代称,少数称名;新派面称称名或老公、老婆,旁称一般都称老公、老婆。
大伯子 面称:哥 旁称:大伯子
大伯嫂 面称:嫂 旁称:大伯嫂
小叔子 面称:名字 旁称:小叔子
小婶子 面称:名字 旁称:小叔婶
大姑子 面称:姐 旁称:大姑子
小姑子 面称:名字 旁称:小姑子
2.妻子及妻系亲属
岳父 面称:爹 旁称:老丈人
岳母 面称:母儿 旁称:老丈母
妻子 面称:名字 旁称:屋头[t‘ou44]个
内兄 面称:哥 旁称:大舅子
内弟 面称:名字 旁称:小舅子
内姐 面称:姐 旁称:大姨子
按:旁称也称为“大姨孃”。
内妹 面称:名字 旁称:小姨子
按:旁称也叫“小姨妹”。
3.其他
子女配偶的父亲 面称:亲家 旁称:亲家
子女配偶的母亲 面称:亲家母 旁称:亲家母
兄弟姐妹配偶的父亲 面称:亲爷 旁称:兄弟姐妹的名字+老丈人/老人公
兄弟姐妹配偶的母亲 面称:亲娘 旁称:兄弟姐妹的名字+老丈母/老婆婆
干爹 面称:保爷 旁称:保爷
干娘 面称:保娘 旁称:保娘
按:对于身体不好的孩子,父母通过算命找来某种属相的人作为孩子的保爷、保娘,以补助孩子的五行缺陷,希望能够保佑孩子健康成长。新派称为“干爹、干妈”。
(一)仁怀方言亲属称谓的语音及构词特点
1.语音特点:有变读现象。变读指的是通过改变一个音节读音的方式来构成两个不同的亲属称谓词,变读有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变读。仁怀方言亲属称谓的变读主要体现为声调的变读。例如:称“伯母”为“伯娘[lia21]”,“女儿”为“姑娘[lia44〗”;称“侄子”为“侄儿[21]”,称“儿子”为“娃儿[44]”。
2.构词特点: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构词方式
(1)词根单用,如“公、婆、爹、母、哥、嫂、弟、姐、妹”等。
(2)前加修饰成分,如“伯娘、爸娘、家婆、姨妈、姑爷、堂姐、儿媳妇、外侄”等。
(3)加词缀,有的是前缀,前缀有“老、大、小”,如“老丈人、老表哥、大舅子、小舅子”等。有的是加后缀,后缀有“子、儿、个”,如“大伯子、小姨子、肝儿、爸儿、门前个、屋头个”。
(4)词根叠用,如“天天、祖祖、伯伯、孙孙、满满”等。
在以上四种构词方式中,修饰成分加中心语的形式占了主导地位,词根叠用的最少,仅限于以上所列。加前缀的形式基本上只出现于表旁称的亲属称谓词中。
(二)仁怀方言亲属称谓的语用特点
总体上看,仁怀方言亲属称谓和其他汉语亲属称谓一样,体现出脉系分明、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特征,但也有一些不同的特点:
1.有些亲属称谓性别差异模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男性亲属和女性亲属的称谓形式相同。比如把高祖父和高祖母都称为“天天”,曾祖父和曾祖母都称为“祖祖”,孙子和孙女都是“孙孙儿”,曾孙子和曾孙女都是“曾孙”。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隔自己辈分较远的亲属的称谓上,在祖辈、父辈、平辈、子辈的称谓中没有男女称谓形式相同的现象。第二,女性称谓男性化,男性称谓女性化。比如把舅舅称为“母”,按排行分别为“大母、二母、三母……幺母”;把姑姑称为“爹”,按排行分称为“大爹、二爹、三爹……幺爹”。只有在称呼爸爸的姐妹和妈妈的兄弟时才会有这种现象,在称呼爸爸的兄弟和妈妈的姐妹时称谓的性别特征是分明的。
2.对于长辈亲属以及年长于自己的平辈亲属面称和旁称一般没有区别。比如:祖父的面称和旁称都是“公”,伯母的面称和旁称都是“伯娘”,舅母的面称和旁称都是“舅娘”,姐姐的面称和旁称都是“姐”。之所以如此,跟我国的文化传统有关。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应尊重长辈,讲究长幼有序,不能直呼尊长名号,所以面称和旁称时都要用称谓来替代,因而面称和旁称相同。不过,对于夫系亲属和妻系亲属却有面称和旁称的差异。比如:公公面称为“爹”,旁称为“老人公”;岳母面称为“母儿”,旁称为“老丈母”;大伯子面称为“哥”,旁称为“大伯子”;内姐面称为“姐”,旁称为“大姨子”。产生这种区别的原因是男女结婚后,彼此都成了对方家族的成员,所以在面称对方亲属的时候采用了从夫称谓或者从妻称谓,因而有了面称与旁称的区别。
3.对于小辈亲属及年纪小于自己的平辈亲属面称和旁称不同。面称小辈或小于自己的平辈亲属时一般都称名字,因为对于比自己小的人面称时可以直接称呼他们的名号,没必要非使用称谓不可。所以,下面这些称谓一般是不作面称的:“孙婿”、“小叔子”、“小姑子”、“外侄女”等等。
4.面称时亲属称谓词简化。在面称堂、表亲属时通常省掉了“堂”、“表”等区别性成分,如堂哥、表哥直接称“哥”,堂姐、表姐直接称为“姐”,姐夫、表姐夫、堂姐夫直接用“姓+哥”来称呼。这样的称呼方式使亲戚关系没有了远近之别,拉近了亲属间的距离,让人觉得关系更加亲近。
亲属称谓是宗法观念在语言上的反映。作为语言的基本词汇,有其稳定性。不过,在现代社会,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家庭亲属关系不像以前那么复杂,使得人们对一些血缘关系较远的亲属称谓越来越模糊,而且方言亲属称谓在普通话这个大环境下“土”味渐失,写作此文希望对方言的保护起到一定的作用。
[1] 胡明扬.北京话的称谓系统.胡明扬语言学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 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 贵州省仁怀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仁怀县志[Z]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1(12).
2015-04-02
本文为2014年度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黔北文化研究中心项目(立项编号:JD2014202)。
潘燕(1972-),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