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佳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
大学生心理社会化现状调查及教育教学对策研究
曲 佳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
为了解大学生心理社会化状况,本研究采用自编调查问卷,随机抽取了3所高校的23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大学生心理社会化水平总体上比较好,但大学生心理社会化各维度的发展水平不均衡,女性大学生在心理社会化社会价值上的得分显著地高于男生,三年级学生在心理社会化社会意志得分明显高于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大学生在社会价值和总体问卷的得分要高于经济一般和经济贫困的学生,学生干部在心理社会化价值维度上得分显著性地高于非学生干部。
大学生;心理社会化;教育教学对策
大学生心理社会化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心理社会化是指社会意识、社会情感、社会意志、社会需要、社会价值等心理内化为个体心理,为个体所接受,将个体心理整合、同化,改造为具有社会人的普遍心理。[1]面对心理和现实生活中遭遇的种种矛盾,大学生心理社会化也不断面临挑战,有关大学生的轰动性社会事件如杀人、加入传销等非法组织反映了大学生心理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因此,大学生心理社会化对于大学生的个人心理以及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心理社会化特点,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教育对策。本研究随机抽取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3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220份,其中有效问卷212份,有效利用率96%。男生114份、女生98份,分别占53.8%、46.2%, -至三年级分别为75份、74份、63份,占35.4%、34.9%、29.7%。
研究工具采用自编《大学生心理社会化状况调查问卷》,总共35个题项,问卷包括心理社会化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价值四个维度。分问卷和总问卷的同质性信度分别是0.89,0.70,0.76,0.90和0.94,问卷采用Likert(李克特)5点量表计分,从“完全不符合”至“全符合”分别评定为1-5分,被试在各维度上的得分越高,表明心理社会化水平越高,得分越低,表明心理社会化水平越弱。运用spss19. 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大学生心理社会化总体状况。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社会化总体平均分为3.43,其他各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在2.95至3.81之间。这表明,大学生心理社会化水平总体上比较好,这与先前的一些研究比较一致。大学生在心理社会化价值因素上的平均得分最高(M=3.81),心理社会化意志和认知因素平均得分次之(M=3.58,M=3.31),心理社会化情感因素平均得分最低(M =2.95)。这说明,大学生心理社会化各维度的发展水平不均衡。在心理社会化的价值因素上的平均得分最高,这反映了多数大学生具备了正确的价值观,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初显成效。尽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迅速,西方文化思潮泥沙俱下,但却没有对大学生的心理社会化价值感产生严重的影响,这对于高校的心理社会化教育和大学生的个体发展都很有益。大学生在心理社会化意志和认知因素的平均得分次之,说明大学生内心较为认同当前社会目标,并能将“中国梦”化为自身的理想追求,使个人的心理社会化意志与社会意志相一致,同时对于社会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哲学世界观、科学理论,以及各种知识体系、前人的社会经验等心理社会化认知有比较清晰的认识。由于心理社会化情感常常产生于心理社会化实践中,而大学生自身社会经验较少可能造成大学生缺乏心理社会化的情感体验或者情感意识不强,因此,大学生在心理社会化情感维度上的得分相对偏低。
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社会化。调查显示,不同年级大学生仅在心理社会化的社会意志因素上(F=3.075,p=0.048<0.01)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一、二、三年级的均值分别为3.49,3.45和3.85。通过多重比较发现,在社会意志维度,三年级学生与一年级(p=0.043<0.05)、二年级(p=0.023<0.05)学生存在显著差异,一年级与二年级学生之间无显著差异,这可能与大学生的心理社会化经验有很大关系。对于低年级的大一大二学生来说,首先要面对适应大学新环境的挑战,但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常常出现迷失目标的现象,需要重新认识环境并确立目标。相比之下,三年级大学生多数已顺利度过适应迷茫期,基本确立自己的大学目标甚至人生奋斗目标,同时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校和社会上实践活动。因此,三年级大学生比一二年级学生更能把握和执行社会意志。
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的心理社会化。统计得出,在社会认识(F=3.192,p=0.043<0.05)、社会情感(F=4.738,p=0.010<0.05)、社会意志(F=4.114,p=0.018<0.05)和总体问卷(F=4.364,p=0.014<0.05)上,不同政治面貌的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党员在社会认识(M=4)、社会情感(M=3.98)、社会意志(M=4.67)和总体问卷(M=4.21)上的平均分都高于团员(M=3.30,M=2.91,M=3.56,M=3.42)和群众(M=2.95,M=2.86,M=3.36,M=3.11),群众与团员之间无显著差异。究其原因,学生党员的身份会使学生有着更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面对不同情况和社会环境时有更深的体验,从而更多采取积极有利的方式。因此,心理社会化较之其他同学有更好的发展。
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的心理社会化。调查表明,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在心理社会化的总体、认知、情感和意志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无论是否有学生干部经历,大学生的心理社会化认知、情感和意志发展水平是相近的。但是,在心理社会化价值维度上(P=0. 017<0. 005)上,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学生干部在心理社会化价值(M=3.91)的平均分高于非学生干部(M=3.55)。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心理社会化的途径并非担任学生干部这一种方式,学生是否担任干部并不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社会化水平。同时,在心理社会化价值维度上学生干部的得分要高于非学生干部,这表明学生干部在担任学校一定职务行使工作权利时,心理社会化能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心理社会化。调查发现,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心理社会化价值(t=2. 225,p=0.027<0.05)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其他因素上男女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心理社会化价值维度上,女生的均值(M=3.97)高于男生(M=3.68),这说明,女生比男生更多的具有社会认可的心理社会化价值观念。原因可能是因为男女的性别角色定位和教育不同,在社会化过程中,女生常被教育要遵守规则,要“听话”,并以此作为衡量和评价女生的标准,而男生则生性较淘,并在教育中试图尝试突破规范,有时甚至会不按常规出牌。因此,女生比男生更容易接受社会规则与价值。
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大学生的心理社会化。调查发现,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大学生在社会价值(F=2.770,p=0.043<0.05)和总体问卷(F=3.086,p=0.028<0.05)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其他维度上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多重比较发现,在社会价值维度,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与一般(F=0.005<0.01)、贫困学生(F=0.009<0.01)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问卷总分上,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与一般(F=0.003<0.01)、贫困学生(F=0.006<0.01)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经济状况一般与贫困的学生之间无显著差异。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大学生在社会价值和总体问卷的均分(M=4.88,M=4.36)要高于经济一般(M=3.77,M=3.39)和经济贫困(M=3.82,M=3.44)的大学生。究其原因,已往研究表明家庭经济状况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认同和社会价值判断等[2]。较之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经济状况一般和贫困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原因要面对更多的现实冲突,其社会化过程也充满着较多的矛盾和挑战。
(一)加强心理社会化教育,积极发挥高校在大学生心理社会化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加速转型期,社会的快速变迁、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各种文化思想的猛烈冲击,使大学生心理社会化教育面临更多的变化和挑战,因此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社会化教育。高校作为学生教育的主渠道应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心理社会化的教育教学工作。首先,发挥课堂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社会化的作用。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法律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知识教育等,同时,围绕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主题教育和专题教育,使学生建立正确科学的心理社会化知识储备。其次,发挥学校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社会化的作用。高校要加强校风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的心理社会化知识向心理社会化素质的转化,进而促进大学生从“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化。最后,发挥学校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心理社会化的作用。高校要完善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机制,制定政策制度,提供经费支持,落实长效机制,鼓励大学生通过学生会的自治、学生社团的运作和大学生创业实体的实践等途径,缩短学生心理社会化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二)根据大学生心理社会化不同层面的发展差异,实施多元化教育
调查中,由于大学生在心理社会化“知情意价”四个层面的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因此应分层面开展多元化教育,在教育中必须打破大一统的目标模式,建立合理的多层面的教育体系,逐步引导大学生心理社会化“知情意价”协调发展。在心理社会化认知层面,要根据时代变化及时更新和丰富学生心理社会化认识体系,使其碎片化的认知能够较好的整合与系统化,逐步消除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道德等社会化观念的逆反与抵触心理,正确的引导学生辨证的对待东西方观念;在心理社会化情感层面,注重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热情,设计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对社会化有更多的情感体验;在心理社会化意志层面,创造各种机会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其行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其自主性;在心理社会化价值层面,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而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稳定的价值观。
(三)根据不同类型大学生心理社会化的个体差异,实施针对性教育
本调查表明不同类型大学生在心理社会化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进行心理社会化教育时,必须根据这些差异采取针对性措施,才有可能取得实效。 对不同年级大学生而言,大学一年级,为心理社会化教育的初期阶段,要进行社会政治信心和信仰教育,逐步消除其政治逆反心理,引导学生树立长远的人生目标,以便于增强大学生对社会意志的理解;大学二年级,要注意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来提高学生心理社会化意志品质,引导学生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帮助学生及时化解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所产生的苦恼,以便于社会意志执行力的形成;大学三四年级,学生的心理发育基本成熟,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基本上具备了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心理社会化教育要重点强调引导大学生以社会责任和义务为重心,正确处理个人努力与社会奋斗的关系,从而达到大学生自我意志与社会意志的统一。对不同政治面貌和有无学生干部经历的大学生而言,要加强对普通大学生心理社会化教育,提高普通大学生的社会参与热情、社会政治信心和宽容度,增强其心理社会化水平;同时重视对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心理社会化素质培养,以党员和干部的榜样示范导向作用来引导和带动更广泛的学生群体,如可以设立学生党员干部示范岗,通过对榜样典型的宣传,感化和影响周围的学生。对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大学生而言,注重培养经济状况较好的大学生爱国意识,正确处理好国家、社会和个人利益;要降低经济状况一般与贫困的学生心理社会化过程中的功利性动机,解决其在理想与现实中的冲突,减轻其心理社会化冲突,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对男女大学生而言,要加强对男生社会价值的追求以及实现人生目标的坚定性教育,培养男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正确处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构建更合理的社会价值观;对女生则要注重培养对社会问题的独立思考和执行能力,更好地培养心理社会化能力和个性。
[1] 石凤妍.论个体心理一社会心理的互动与心理的社会化[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37-41.
[2] 唐昆雄, 孙树文.家庭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相关性研究--贵州在校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25/4):114-121.
2015-03-11
本文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课程建设与教改课题 “基于社会化心理素质培养的《社会心理学》课程建设”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批准文号:t13000;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基本科研业务费学生工作科研项目支持。
曲佳(1981-),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