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云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教务处,新疆 和田 848000)
互动式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实践
张少云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教务处,新疆 和田 84800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法治观念教育的必修课。由于部分教师教学方法滞后,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明显。为了实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论文作者尝试运用互动式教学法在课堂上大胆实践,来实现教育教学的预期目标与效果。
互动式教学法;教学实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法治观念教育的必修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课程。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1]要实现这一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实现的。因此,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是作者运用互动教学法讲授“基础课”的几点体会,旨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与同行共同探讨如何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政理论课的“兴趣”问题。
教学的过程实质是“教”与“学”的关系,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学生的“学”为辅。现代教育观认为,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多种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的活动过程。”[2]所以课堂教学不是“教”、也不是“学”,而是“教”与“学”的“互动生成”。这里的互动,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或“一对多(或小组)”,也包括学生个体对学生群体、小组之间的各种教学活动。让课堂变成网络式互动,师生作为网络中节点,既是课堂信息的接受者又是重组者、传递者和生成者,师生角色都处在多元的变动中。正是这种“多变互动”与“双重生成”,改变了课堂教学作为预设教案的执行过程,使课堂教学质量呈现出“开放”和“弹性”,师生活跃的思维,随时可能面临新的知识点与新问题的挑战。这就是使得课堂充满了活力,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互动式教学法,“就是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达成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3]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和学生自主学习等是互动式教学的基本方法。
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针对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多、语言多、文化多元等背景,教师使用互动式教学法教授教材,极大地调动了各族大学生的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经验如下: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把握课堂“脉动”
课堂气氛很重要,它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发挥。而课堂气氛是一个复杂的函数。这个函数是变化的。根据这种情况,教师应创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无论是哪个变量,都能让它达到理想值。尤其是第一次上课更是如此。上课前最好能放一段节奏舒缓的乐曲或使用其它形式缓解课前紧张气氛,让学生走进教室感到轻松愉快又受鼓舞,这样不仅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而且还能帮助学生保持学习的注意力。上课开始的前几分钟,教师应给学生概括介绍课堂教学的总体框架,让学生首先了解教学计划和教学目的以及学习安排,使学生能够把具体的教学内容与课程的总体框架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会对课程内容产生自己的理解,才能够有意识地参与课堂活动,并且有时间紧迫感,他们的潜意识能帮助他们自始至终地把握上课的主线。在授课过程中,应突显教学的新奇点和闪光点,把授课推向高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把握好教学时间段,一节课中学生往往会在开头15分钟和结尾15分钟左右的时间段注意力较集中,容易接受知识,中间时间段注意力水平较低。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把开头和结尾安排得异常精彩,最好把主要内容放在这两个时间段。在每个时间段后进行清晰和高效的总括和结论,最大限度地吸引和利用学生的注意力。以便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使他们能够理解课程的结构,最终达到教学目标。这样初次上课就会为课堂效率奠定了基调。自然而轻松的氛围会形成以后师生紧密合作的良好基础。
(二)使用案例教学,感悟教材真谛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通常,案例教学要经过事先周密的策划和准备,要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争论,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并且,案例教学一般要结合一定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4]案例教学最大的优点就是教师将案例提供给学生,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思考,然后抓住重点作深入分析,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此种教学方法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事先搜集和选择一些古今中外及现实生活中既具有普遍性又各具特色的典型案例。在教学过程中讲到相关内容时,先给出一定的案例,让学生根据案例描述、背景材料和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画龙点睛式点评,让学生感悟到案例包涵的深刻道理,从而实现教学的目的。比如,在讲解德育的重要性时,例举一位哲学家和他的弟子们关于如何铲除杂草丛生的土地故事。设定4个问题让学生思考,a哲学家为什么否定了弟子们提出的各种除草的方法;b第二年弟子们再次来到这片土地时,看到土地上长满庄稼;c哲学家死后,弟子们为什么在老师的著作后面加上一章;d这个故事深层次涵义。问题提出后,先让学生自由发言,逐一回答设定的问题,通过5分钟发言。老师开始点评,先根据案例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要想不让土地上长满杂草,最佳的方法是种满庄家,使杂草没有生存的空间。接着老师进一步分析,我们人类的思想中,因为受各种腐朽的东西侵蚀,如土地上长满杂草,要想铲除这些“杂草”的最佳方法就是让我们的心灵里长满“庄稼”。一下子让大学生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三)使用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讨论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全班进行,也可分大组进行。”[5]在民族地区高校讲授“基础课”,最难讲的就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原因是民族学生多,文化多元,不同民族在道德认知上有较大的分歧。而这一节又过多使用汉语文言文,单纯地讲授学生接受非常困难。但是使用课堂讨论,讲授时就容易得多。如对“仁者爱人”的理解,教师让维吾尔族大学生在维吾尔族不朽诗篇《福乐智慧》中找类似内容的诗句进行对比,让全体学生参与讨论,最后学生们自己得出结论,原来在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等方面的伦理思想是一致的。在学习“我国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一章时,首先,教师结合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思想中的疑点,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以及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选择好恰当的讨论题目。如“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选择了“人身自由权”的讨论题目,由于选题恰当,学生非常感兴趣,积极性很高。其次,教师组织好引导好学生围绕论题进行讨论,使讨论有目的有计划地顺利进行。在讨论之前,教师要求每个学生写出详细的发言提纲,在各小组发言,在小组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推选出一个同学,制作好 PPT,代表本小组参加班里的演讲比赛。最后,要根据学生演讲的情况,教师客观评价和正确总结讨论的结果。既要充分肯定讨论中的正确看法,又要指出其错误之所在并加以科学分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达到解决问题之目的。这种演讲方式情景交融、图文并茂,颇能吸引学生,既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又能培养和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及演讲能力。
(四)让学生自主学习,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
学生自主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自学或作答或完成作业,最后由教师正确总结的教学方法。现在的“基础”课,是原来两门课的融合,内容多,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很大。课时又很有限,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讲重要原理及难点、疑点,而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一般原理。重要原理及难点、疑点都是浓缩了的教学内容,学生若不预习、不自学,不思考问题,不作作业,也很难完全听懂所讲的教学内容的。由于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方式的滞后性,很多大学生汉语水平较差,阅读汉语教材较为吃力,为了加强双语教学,教师有意识地留下较多的教材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为了防止流于形式,每次课后提出下节课后要回答的问题或预留几道思考题,在下次上课时点名让学生答题或交作业,这是课外自主学习学习。课内自主学习,就是在上课时,提出几问题,指出教材的相应段落,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阅读,然后再让学生做答。这两种自主学习方法,最后都要由教师做出总结,肯定其正确的方面,指出其不足之处,补充和完善答题的内容。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互动教学不但给自己带来快乐,也给学生带来课堂的“兴趣”,不言而喻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对学生的道德情操的培养和法律意识的提升都有积极的作用和影响。面对当前学校课堂转型实践,教师必须首先改变思想观念,其次才能让课堂“活”起来。为此谈几点互动教学的几点体会:
首先要教师改变思想,把课堂的主动权给学生,不要把学生仅仅看作是学习对象或学习主体,树立起学生也是“教学资源”的观点。这是因为,在课堂上,每位学生带着自身的全部知识进入到课堂教学的情境之中,虽然学生的知识面参差不齐,但是在互动教学中恰恰是这种不平衡,互补了学生的知识面的不足,甚至学生的某些观点超越教师的知识范围。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积极教师的学科研究的灵感。
其次,主动权给学生,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不再被动,从静听的模式中走出来,呈现出“活”的状态,面对一个“活”起来的课堂,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特别是一些开放式的问题、情境、活动,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体验、问题、想法或预习时收集的信息与师生交流,教师(学生)通过的评价、反馈,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解决课内外教学的重点、难点。经行一系列的讨论,学生形成更为丰富、综合、完善的新认识,进而可能引出新的开放性问题。
最后,课堂教学中的互动要以积极、有效、高质量为标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成为学生资源的激发者,而且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生成的重组者和动态生成的推进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经验,否者课堂可能失控,直接影响教学的进度,互动式教学也流于形式。所以,要求教师设计互动式教学多储备预案,“以备不测”。
[1] 叶澜主编.教育学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97.
[2] 互动式教学法:百度百科:http://www. baike.baidu.com/
[3] 案例教学:百度百科:http://www. baike.baidu.com/
[4] 课堂讨论:百度百科:http://www. baike.baidu.com/
2015-05-20
张少云(1968-)男,回族,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民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