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语义场中构词语素“榜”的研究

2015-03-28 18:57王中宇
关键词:礼部及第进士

王 虎,王中宇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1)



科举语义场中构词语素“榜”的研究

王 虎,王中宇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1)

在古代的科举文化中,成词语素“榜”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从词汇材料角度讲,“榜”这个语素的构词能力是很强大的。下面就“榜”的语义场进行分析,考释它的词义源流并对其分类整理,以便于更好地了解有关以“榜”为构词语素的科举词汇。

榜;语义场;科举词汇

《唐摭言·杂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1]106从这里可以看出,一方面科举考试是统治者选取官员的一种方式,这种形式有利于选拔优秀的人才,也壮大了统治阶级的力量。另一方面“榜”也见证了举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可能性。当举子上榜后,“竖黏黄纸四张,以毡笔淡墨衮转书曰‘礼部贡院’四字;或曰:文皇顷以飞帛书之。或象阴注阳受之状。”[1]106就是说在唐代榜文是用四张黄纸竖着粘贴在墙上,然后在纸上用大毛笔和淡墨书写“礼部贡院”四个字。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礼部侍郎知贡举,进士的考试地点移到尚书省南面的礼部。“南院放榜,张榜墙乃南院东墙也。别筑起一堵,高丈余,外有壖垣,未辨色;即自北院将榜就南院张挂之。”考进士的惯例,要经过礼部的考试和皇帝个别的面试,在南院放榜。贴榜的地方是南院的东墙。是特筑的墙,高一丈多,上面有檐,四周是空地。天尚未明,即从北院捧着榜,到南院去贴。这就是科举词汇中“榜”的语境,下面我们探源“榜”的语义场,所谓的“探源是从古籍中寻求词语的源头和书证,考察发掘每一词语的源流演变。”[2]从两个方面对“榜”进行具体分析:(1)“榜”的义项源流;(2)以“榜”为构词语素的科举词汇分类。

一 “榜”的义项源流

《说文解字·木部》:“榜,所以辅弓弩。从木旁声。补盲切[注]臣铉等案:李舟《切韵》一音北孟切。进船也。又音北朗切。木片也。今俗作牓,非。”

从这里可以分析出,“榜”的义项有三个,第一个义项“榜”,本义是矫正弓弩的器具。《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榜擏矫直”。 第二个义项“榜”,船桨。亦代指船。《楚辞·九章·涉江》:“齐吴榜以击汰。”王逸注:“吴榜,船棹也”。

第三个义项“榜”,它的意思是木片或牒。《宋书·邓琬传》:“攸之缮修船舸,板材不周,计无所出。会琬送五千片榜供胡(刘胡)军用。”胡三省注:“榜,木片也。又从木片的义项引申为牌匾。(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韦仲将能书,魏明帝起殿,欲安榜,使仲将登梯题之。”又从牌匾的义项扩大为公开张贴文书、告示。《后汉书·崔寔传》:“灵帝时,开鸿都门榜卖官爵。”最后引申为告示应试录取的名单。(唐)杜牧《及第后寄长安故人》诗:“东都发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这样看来,“榜”的字义发展源流就清晰了,乃至近代出现的“榜样”等新的词语,它们应该都是从第三个义项“木片”的意思引申出来的。

二 以“榜”为构词语素的科举词汇分类

有关科举的古代文献比较多,因此以“榜”为构词语素的词语就比较丰富。为了更好的梳理这些词汇,将有关的“榜”的词汇主要分成以下五类:

(一)科举名次词汇

一些考试的名次是按不同考试级别的高低划分的,例如:解元、会元、状元俗称“三元”。 有些科举考试名次的词汇是按照同一级别成绩的高低排序的,例如:状元、榜眼、探花,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鼎甲”。还有些特别的科举名次,例如:状头、敕头、解头。《唐摭言·争解元》:“张又新时号‘张三头’。(进士状头、宏诗敕头、京兆解头)”[1]12这就是“三头”。那么与“榜”有关的考试名次主要有榜首、榜头、榜末。

1.榜首、榜头:考试的第一名,又称状元。唐代科考的第一名称状元,因头和元意义相同,后渐渐演变为状元。

(1)壬午陕甘乡试登秋榜者七十有七人,榜首为郑君士范。(大慈恩寺志·卷十六·雁塔题名(三))

(2)乾道五年,廷试,始依文举给黄牒。同正奏名三十三人,榜首赐武举及第,余并赐武举出身。(文献通考·卷三十四·选举考七)

(3)进士榜头,竖黏黄纸四张,以毡笔淡墨衮转书曰“礼部贡院”四字;或曰:文皇顷以飞帛书之。或象阴注阳受之状。进士旧例于都省考试。(唐摭言·卷十五·杂记)

就榜首和榜头而言,仔细分析“元”、“首”、“头” 三者的形体会发现,它们的意义是相同的。《尔雅》:“初、哉、首、基、肇、祖、元、胎、落、权舆,始也。”《说文》:“头,首也。从页豆声。度矦切”这样看来,“元”“首”“头”三者可以互训,又引申为第一的意思。

2.榜末:中举名单中的最后一名。

(4)先是饮席未合,同年相与循槛肆览。邹希回者,年七十余,榜末及第。(唐摭言·卷三·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

(5)及放榜开大卷,乃一榜焕然,不差一字。其年裴俅为状元,黄价居榜末,次则卢求耳,余皆契合。(唐摭言·卷八·阴注阳受)

(二)科举及第词汇

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科举所带来的影响也是根深蒂固的,其影响在举子的身上表现的更是突出,这就不得不提到科举及第的有关词汇。科举中经常使用隐晦的典故词,“表示‘科举及第’意义的典故词语有比较独特的时代特点和语用背景,这些典故词语大多产生于古代、用于古代且多是书面语”[3],例如化龙、折桂、仙籍、龙门、迁莺、髻鬣、烧尾等。常见的中举词汇有上第、及第、等第、擢第、高第等词汇,这些是以“第”为语素的词汇。还有一些以“榜”为语素的词汇,例如上榜、中榜等。

1.上榜:举子被录取在名额之中。

(6)时左仆射王起频年知贡举,每贡院考试讫,上榜后,更呈宰相取可否。(旧唐书·卷一百八·本纪)

2.中榜:参加科举考试中试。

(7)凤生开了箱子,取出一个白玉蟾蜍镇纸来,乃是他中榜之时,母舅金三员外与他作贺的。(二刻拍案惊奇·卷九)

(8)陈氏曰:知永州吴兴丁注葆光撰。元丰中余中榜进士。喜为歌词,世所传“催雪无闷”,及“重午庆清明”,皆有承平闲雅气象。(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八)

从词汇的角度分析,“上榜”“中榜”的构成成分是由方位词和名词充当的,在这种形式中方位词具有了动词的性质,“上”“中”能支配后面的“榜”,那么它们的意思就不能简单认为是在榜之上。这种情况可以把方位词看作一种兼类,“有些词若经常用作另一类词,应视为兼类。方位词的兼类是指它可兼做副词、介词、动词”,[4]91这里我们分析的就是方位词兼动词的情况。还有另外一种情况,依旧是方位词和名词搭配的形式,只不过方位词依旧保持名词的性质。例如右榜、左榜。

3.右榜:元代考试制度中,选举人及中选进士均分二榜,蒙古人、色目人为一榜,称右榜。举人榜揭于省门之左右,进士榜用敕黄纸书,揭于内前红门之左右。

(9)泰定丁卯八月十二日,崇天门传胪赐进士,右榜第一人阿察亦,左榜第一人李黼,皆肄业国学日新斋,余西厅授业生也。(元史·选举志)

4.左榜:元代考试制度中,选举人及中选进士均分二榜,汉人、南人为一榜,称左榜。

(10)科场,蒙古、色目人称右榜,汉人、南人称左榜。(十驾斋养新录·左右)

(三)科举官职词汇

唐代的常科考试最初是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的,后改为礼部侍郎主持,称“知贡举”。“知贡举一职是公认的美差,升迁容易,速度也快,其地位和权力不但决定着举子能否及第,还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未来的命运。”[5]67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有这样的精辟见解“座主以门生为庄田,则其施恩望报之意显然可知”,[6]268这样座主和门生之间就形成一个联合体。一般主考官就负责一年的科举考试,有的主考官会连任,那么他的门生就更多,势力更庞大。

1.第一榜:主考官负责一年的科举考试。

(11)高锴侍郎第一榜,裴思谦以仇中尉关节取状头,锴庭谴之,思谦回顾厉声曰:“明年打脊取状头。”(唐摭言·卷九·恶得及第)

(12)贞元十一年,吕渭第一榜,挠闷不能定去留,因以诗寄前主司曰:“独坐贡闱里,愁多芳草生;仙翁昨日事,应见此时情。”(唐摭言·卷八·主司挠闷)

2.第二榜 :主考官负责第二年科举考试。

(13)王起于会昌中放第二榜,内道场诗僧广宣以诗寄贺曰:“从辞凤阁掌丝纶,便向青云领贡宾。再辟文场无枉路,两开金榜绝冤人。眼看龙化门前水,手放莺飞谷口春。明日定归台席去。鹡鸽原上共陶钧。”(唐摭言·卷三·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

(14)洞三榜裴公,第二榜策夜,帘献曰:“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体。”寻卒蜀中。裴公无子,人谓屈洞之致也。(唐摭言·卷十·海叙不遇)

3.第三榜:主考官负责第三年的科举考试。

(15) 三榜,裴公第一榜,拾遗卢参预之;第二、第三榜,谏议柳逊、起居舍人于竞佐之;钱紫微珝亦颇通矣。(唐摭言·卷八·通榜)

(16) 蒲亚拜请其期,宏道曰:“唯君无期,须四事相就,然后遂志。四缺其一,则复负冤。如是者,骨肉相继三榜。三榜之前,犹梯天之难;三榜之后,则反掌之易也。”(唐阙史·卷下·郑少尹及第)

以上出现“榜”的词汇成分主要有两个部分联系,一个是数词,一个是名词。具体的讲,数词又分为基数词和序数词。这里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序数词和名词搭配,经常和前缀“第”一起使用,如上面的“第一榜”“第二榜”“第三榜”。另一种是基数词和名词搭配。例如,两榜、三榜。

4.两榜:主考官连任两年的知贡举。

(17)宝历年中,杨嗣复相公具庆下继放两榜。时先仆射自东洛入觐,嗣复率生徒迎于潼关。(唐摭言·卷三·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

(18) 盖此两榜,真宗在谅闇,礼部所放,故杀其礼。(文献通考·卷三十·选举考三)

5.三榜:主考官连任三年的负责贡举。

(19)昭宗幸蜀,三榜裴公,时为前主客员外,客游至郡,泳接之傲睨。(唐摭言·卷十一·以德报怨)

(四)科举名单词汇

唐代的进士榜,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榜帖,另一种是张榜。这两个榜是不一样的,“张榜”中“榜”是用四张黄纸竖着贴在墙上的。而“榜帖”中的“榜”是一种帖子,帖子上面写上登科者的姓名和知贡举者的花押,以招郑重,用来报喜。“所谓的榜帖,类似于后世的‘题名录’,又与‘捷报’相仿佛。”[7]300唐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的《泥金帖子》条载“新进士才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家书中,用报登科之喜,至文宗朝遂寝此仪”。所谓的“泥金”就是用金箔和胶水制成的金色颜料,榜上帖有这种金花,所以叫金花帖子。这种金花帖子在宋朝也很盛行,宋·赵彦卫所著的《云麓漫钞》中有详细的记载,“进士登第者,主文以黄花笺,长五寸许,阔半之,书其姓名,花押其下,护以大帖,又书姓名于贴面,而谓之榜帖。当时称为金花帖子。”这样说来,“泥金帖子”和“金花帖子”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二者仍有区别。“泥金帖子实际上仍是一种家庭喜报,是由及第者自己书写的。而金花帖子则是由知贡举者花押签发的,实际上具有录取通知书的性质”,[8]56二者的关系在于金花帖子是由泥金帖子发展来的。

1.榜帖、榜贴:科举录取的报帖或揭示的名单。

(20)贞元十八年,权德舆主文,陆傪员外通榜帖,韩文公荐十人于傪,其上四人曰侯喜、侯云长、刘述古、韦纾,其次六人:张苰、尉迟汾、李绅、张俊余,而权公凡三榜共放六人,而苰、绅、俊余不出五年内,皆捷矣。(唐摭言·卷八·通榜)

(21)时入策五百余人,相顾而已。枢年七十余,独趋进曰:“未谕侍郎尊旨”公曰:“未有榜帖。”(唐摭言·卷八·自放状头)

(22)公然之。因请扆致谢于损,扆乃躬诣损拜请,其榜贴皆扆自定。(唐摭言·卷八·自放状头)

2.金榜:又称为“御榜”、“黄榜”。科举考试公布的进士名单。

(23)王起于会昌中放第二榜,内道场诗僧广宣以诗寄贺曰:“从辞凤阁掌丝纶,便向青云领贡宾。再辟文场无枉路,两开金榜绝冤人。眼看龙化门前水,手放莺飞谷口春。明日定归台席去。鹡鸽原上共陶钧。”(唐摭言·卷三·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

(24)何事感恩遍觉重,忽闻金榜扣柴荆。(唐摭言·卷三·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

例(24)中的登科者高退之考完试后,由于对中举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就早早回到了长安郊区周至县的山村。放榜后,他本人并不知道,后来是由进士团派人把榜帖送到他手中。这首诗中的“金榜”就指的是金花帖子。

3.正榜:科举时代会试或乡试公布正式录取名单的榜示。与“副榜”相对。

(25)南院放榜,张榜墙乃南院东墙也。别筑起一堵,高丈余,外有壖垣,未辨色;即自北院将榜就南院张挂之。元和六年,为监生郭东里决破棘篱圻裂文榜,因之后来多以虚榜自省门而出,正榜张亦稍晚。(唐摭言·卷十五·杂记)

前边我们把榜分为两种,一种是榜帖,一种是张榜。黄榜是贴在墙上的。还有一种榜是虚榜,这种榜之所以就叫虚榜,因为它是非正式的,其作用是保护正榜。在宪宗元和六年,国子监学生郭东里从东面踏破了棘篱墙,撕毁了文榜。所以,后来先由礼部贴一个虚榜,晚一点再张贴正式的榜文。这样就防止落榜者对正榜的破坏,避免了再次写榜的麻烦。因此“虚榜”又称为“初上牒”。张籍的《喜王起侍郎放牒》提到:“二十八人初上牒, 百千万里尽传名。”就是说刚刚公布虚榜就已经名扬天下了。另外,再提一个“副榜”,它和“虚榜”还有区别,有的文献认为是同一个榜,我们认为这样有些欠妥。《汉语大词典》对“副榜”的解释如下:科举时代会试或乡试取士,除正榜外另取若干名,列为副榜,又称“备榜 ”。始于元至正八年。明永乐中会试有副榜,给下第举人以作官的机会。嘉靖中有乡试副榜,名在副榜者准作贡生,称为副贡。这就很清晰的看出两者的区别了,不可以划为等号。

4.春榜:唐代科举进士考试例在春季举行,故其所放榜称春榜。

(26)中和二年,礼部侍郎归仁绍放榜,特敕赐进士及第,令于二十四人内安排,编入春榜,令孜引擢工部侍郎。(唐才子传·卷九·秦韬玉)

(27)群曰:“吾前岁放春榜三十人,岂非良田耶”夫人曰:“若然者,君非陆相门生乎然往年君掌文柄,使人约其子简礼,不令就春闱之试。如君以为良田,则陆氏一庄荒矣。”(太平广记·卷一百八十一·崔群)

5.秋榜:秋试后所发的榜。亦借指秋试。

(28)于是科名不足为人重,而科名之轻重反视乎其人。壬午陕甘乡试登秋榜者七十有七人,榜首为郑君士范。其人端而虚勉,而一敦善行而锄其色,家之人称之,乡之人称之。(大慈恩寺志·卷十六·雁塔题名(三))

“春榜”、“秋榜”的由来都和放榜的时间有很大的关系。拿“春榜”为例,通常的情况下,放榜的时间大概在二月左右。晚唐诗人曹邺在《下第寄知己》诗中说:“长安孟春至,枯树花亦发。”这里的“孟春”即指的是二月。那么在春季放的榜就称为春榜。

(五)科举发榜词汇

这里为有关发榜的行为单独划分一类,这一类合成词的构成成分主要是动词和名词。从构成方式的角度讲,这种方式属于动宾型。前一个词根表示动作、行为,后一个词根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关涉的事物。又叫支配式。例如,张榜、署榜、出榜、放榜、賫榜、通榜等。

1.张榜:将中榜名单公之于众。

(29)南院放榜,张榜墙乃南院东墙也。别筑起一堵,高丈余,外有壖垣,未辨色;(唐摭言·卷十五·杂记)

(30)乡、会场期俱于月之初九、十二、十五。起送考验,监试张榜,大率仿文闱而减杀之。(明史·卷七十·选举志二)

2.署榜:开列姓名,张榜示人。

(31)元和十一年,中书舍人权知贡举李逢吉下及第三十三人,试策后拜相,令礼部尚书王播署榜,其日午后放榜。(唐摭言·卷十四·主司称意)

(32)元和时,迁给事中、皇太子侍读。改中书舍人,知礼部贡举。未已事,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诏礼部尚书王播署榜。(新唐书·卷一百七十四·李逢吉传)

3.出榜:贴出榜单(含录取者或黜免者)。

(33)于陵曰:“苟如此,侍郎已遗贤矣。乃李程所作。”亟命取程所纳,面对不差一字。主文因而致谢,于陵于是请擢为状元,前榜不复收矣,或曰“出榜重收”(唐摭言·卷八·已落重收)

(34)诸举人于别纸上起草者,出榜退落。诸科文内不得自叙苦辛门第,委誊录所点检得,如有违犯,更不誊录,移文考试院出榜退落。(元史·卷八十一·选举志一)

4.放榜:将登科者公布于众。

(35)前后状元已下叙立于阶上。状元出行致词云:“今月日,礼部放榜,某等幸忝成名,获在相公陶铸之下,不任感惧。”(唐摭言·卷三·过堂)

(36)大和二年,崔郾侍郎东都放榜,西都过堂。杜牧有诗曰:“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却将春色入关来。”(唐摭言·卷三·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

以上“张榜”、“署榜”、“出榜”、“放榜”四者的意思相近,都是将“黄纸四张”的榜贴于墙上,以告知天下。

5.赍榜:送榜。“赍”就是持、带、送的意思。

(37)退之自顾微劣,始不敢有叨窃之望,策试之后,遂归周至山居。不期一旦进士团遣人赍榜,扣关相报,方知忝幸矣(唐摭言·卷三·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

这个例子中的“赍榜”就是将榜帖送到登科者手中。负责赍榜工作的是“进士团”,《唐摭言·卷三·散序》中提到“所以长安游手之民,自相鸠集,目之为‘进士团’”,[1]16这里的进士团就是由长安游手好闲的人组织起来的,它的内部组织分工不同,故“团司所由百余辈,各有其主”。[1]16

6.通榜:亦作“ 通牓 ”。唐时常科考试不糊名,由主试者定去取。试前,有预列知名之士,得中者往往出于其中,谓之“通榜”。即主考官通过采访举子在社会的名望,制成“榜贴”,有时主考官委派专人进行这种采访,叫做“通榜贴”,简称“通榜”。后来,随着科举制的发展,“通榜”成为了达官贵人作弊的手段。

(38)贞元十八年,权德舆主文,陆傪员外通榜帖,韩文公荐十人于傪,其上四人曰侯喜、侯云长、刘述古、韦纾,其次六人:张苰、尉迟汾、李绅、张俊余,而权公凡三榜共放六人,而苰、绅、俊余不出五年内,皆捷矣。(唐摭言·卷八·通榜)

例子中的权德舆是非进士出身,当他主掌贡士时,就利用职权录取了他的莫逆之交陆傪。宋·洪迈 《容斋四笔·韩文公荐士》:“唐兴科举之柄,颛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之助,谓之通榜。”宋·苏轼《议学校贡举状》,“唐之通牓,故是弊法。”类似“通榜”这种投机取巧的方式还有许多,例如“请托”、“公荐”、“行卷”、“关节”、“请揭”、“书策”等等。

7.追榜:为了防止德才兼备的举子遗落,礼部收回原榜,重新放榜。

(39)会昌中,陈商放榜,上怪无非熊名,召有司追榜,放及第。时天下寒进,皆知劝矣。(唐摭言·卷八·已落重收)

例子中的顾非熊为人滑稽,口才甚好。由于讥讽那些权贵家的公子哥儿,惹恼了这些人。在他们的排挤下,顾非熊在科场考了三十年,也没被取中。唐武宗会昌中期,陈商做主考,放榜时仍然没他的名字。武宗怪罪没有顾非熊的名字,让礼部收回原榜,重新放榜,取中了顾非熊。这就是所谓的“前榜不复收矣,或曰‘出榜重收’”。[1]59

8.驳榜:亦作“驳牓”, 晓示落选斥退的榜文。

(40)卫中行为中书舍人时,有故旧子弟赴选,投卫论嘱,卫欣然许之。驳榜将出,其人忽梦乘驴渡水,蹶坠水中,登岸而靴不沾湿。选人与秘书郎韩皋有旧,访之,韩被酒,半戏曰:“公今年选事不谐矣!据梦,卫生相负,足下不沾。”及榜出,果驳放。(太平广记·卷二百七十九·卫中行)

举子在参加省考之前,首先需要向尚书省报道,缴纳文解和家状,寻找保人,并接受有关部门的审核。开元二十五年之前,审核工作都是由户部负责,考试由吏部考功员外郎负责。以后都改为礼部负责,以上的报考参加省考的手续全部由礼部负责。在审核中,若发现文状不齐备,填写有错误或德行触犯了考试规定的考生都会被取消考试的资格。正如《南部新书》中记载“礼部驳榜者,十一月出。相驳者,谓有状无解。无状细驳,谓书其行止之过”。因此只有符合以上要求的考生才可以参加省考。

三 结 语

文章就“榜”的语义场的成员进行了溯源和分类,从义项源流、科举名次、科举及第、科举官职、科举名单、科举发榜等方面完善科举词汇体系。这些以“榜”为构词语素的词汇,由于出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语义,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分类和整理,以方便后来者对科举文献的阅读和理解。

[1]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 王 虎.大连方言词语考释[J].辽东学院学报,2013(6).

[3] 王 虎.试析表示“科举及第”意义的典故词[J].西华大学学报,2014(5).

[4] 杨伯峻,何乐士.古代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3.

[5] 杨 波.长安的春天——唐代科举与进士生活[M].北京:中华书局,2007.

[6]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7]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8]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Exploration of “Bang”(榜)as Compound Morpheme in the Semantic Field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WANG Hu,WANG Zhong-yu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1,China)

The morpheme “Bang” is frequently used in the culture of ancient imperial examination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aterial terms,the morpheme’s word-building ability is powerful.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Bang”,we have explored the origin of its meaning and classified it based on the semantic field.

“Bang”;semantic field;vocabulary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2014-12-1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唐代笔记词汇研究”(11YJC740100);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WJQ2012013)的部分成果。

王 虎(1974-),男,江苏东台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史、古文献。

H131

A

1671-1181(2015)02-0041-06

猜你喜欢
礼部及第进士
元代礼部尚书任职考略
《黑图档》所见盛京礼部祭祀管理的职能
四进士(上)
《进士or近视》
金朝礼部宗教管理方式刍议
《朝野类要》入仕制度词汇考释
元朝宫廷音乐考论
清代石城县黎正进士考论
“第”字的用法(汉字故事)
“先辈”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