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彦鹏
(忻州师范学院 政治系,山西 忻州 034000)
试论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
郭彦鹏
(忻州师范学院 政治系,山西 忻州 034000)
在调研基础上,分析当前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的现状,寻找在村官退出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在结合本省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建立保障机制和优化创业环境来激发村官队伍活力,逐步建立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管理机制,为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完善和进一步的实施推广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
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问题;出路
为提高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完善队伍结构,选拔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山西省于2006年开始招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截止目前为止全省共选聘了2.9万名大学生村官充实到一线岗位,现在仍有大约1.6万名大学生村官活跃在农村。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分析
为了便于对研究对象进行跟踪调研和分析,本文选择山西省某县级市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该地区的大学生村官进行调查。文章主要侧重于对大学生村官的退出机制进行研究,所以选择其中142名服务将满的村官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分别从大学生村官的籍贯、学历、专业、政治面貌、服务时间期限等方面进行调研。在接受调查的142名即将期满的大学生村官中,女大学生村官占绝大多数,达到总人数的66%,所有村官中95.6%的是共产党员,农林专业毕业的学生占16%,其中具有当地户籍的村官7.2%,同时调查发现有将近65%的大学生村官不能坚持完三年的服务期,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能工作到服务期满。
从调研数据中可以发现,目前在大学生村官队伍中,共产党员占到了绝大多数,比例很高,这说明作为参与到这项活动中的年青人,他们在思想层面的水平较高,对于大学生村官的认识较为深刻,主观上有服务基层的意愿。但同时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首先是在这些年轻人组成的队伍中,女大学生村官人数要明显高于男性,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在招聘过程中出现的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所导致的,许多女大学生村官表示来到农村是“无奈的选择,因为村官没有性别限制”。另外一个现象就是在目前的村官队伍,和农村需要的专业人才队伍不相适应,在我们随机选择的调研群体中,仅有16%的学生是农林专业,大部分大学生到基层后从事管理岗位的工作,客观上造成与当地群众接触较少,需要更多的适应时间,也更不易得到认可;这样的一个问题也导致大学生村官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而其中最应该引起关注的是,在所有调查的对象中仅有7.2%的村官具有当地户籍,换句话说绝大多数村官都是“候鸟”,他们很多人都是把目前的村官岗位当做是权宜之计,过渡的平台,一旦有其他选择就会结束目前的工作,所以将近三分之二的大学生在服务期未满的情况下就离开了农村。
(二)目前大学生村官的退出路径
导致目前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的原因很多,有大学生主观认识不足造成的,也有客观环境导致的原因,其中服务期满后退出机制成为大学生村官最大的顾虑,这也导致一部分人不能安心工作。
目前大学生村官的退出路径主要有五条:一是留任村干部;二是考录公务员;三是自主创业;四是另行择业;五是继续学习。针对服务期满后的计划调查发现,在所有调查对象中有86名大学生村官合同期满后选择续签留任,占期满人数的61.2%,这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对于目前的工作还是较为满意的,主观上是希望能够继续从事基层工作。
但是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一些潜在的问题, 60%的调查对象担心三年前后政策的连贯性,其中26%的人担心工作得不到社会的积极认可,12%担心政策变动对于合同续签的影响,剩余12%的人担心国家就业形势的改变会影响村官政策的发展。特别是根据山西省委组织部下发的通知,留任期间如果还未能当选进入村或社区的两委,聘任期满后将不再续聘,这无形中又给大学生村官的选择加大了不确定的风险。由此可见“出路”是大学生村官最为关心和担忧的问题,服务期满后能否顺利续签合同或者是顺利转岗成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不确定的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导致很多人不能安心工作,甚至个别人在任职的第一年,就开始思考服务期满后的出路,为各种可能做准备,影响了工作状态,进而影响整个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行。
从调查的数据看,从2013年开始至2015年的三年里,合同期满人数分别为142人、105人和153人。如果不能发现真正影响大学生扎根农村的问题并且有效的破解,人才流失的情况还会继续下去。
(一)村官退出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1.留村任职制约条件多。首先是政策制度与法律存在矛盾。留村任职是指鼓励优秀大学生村官参加村委会的选举,但按照《村民委员会选举法》的相关规定,只有本村的人才有参与选举的资格。在所有被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只有不到5%的人具有本村户籍,而绝大多数则是“外地人”。即便少数是本村人,可是由于大学生村官工作经验不足、处理村务事务的能力和经验较弱,在村民中难以树立威信,因此担任村“两委”干部会有现实的困难,甚至难度比一般村民还要大。
其次是工资福利标准不一。山西省作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省份,农村干部待遇比较低,村干部补贴在800-1000元左右,低于大学生村官工资待遇。如果大学生村官竞选成功进入“两委”班子,就会出现工资水平不升反降的尴尬场景。这对于参加工作不久,物质水平较低,对经济收入敏感的年轻人是个极大地挑战。
2.考录公务员的难度大,参与事业单位招聘的机会少。做为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的一条重要出路——考取公务员一直是许多人的首选。虽然为了鼓励大学生服务基层,在选拔基层公务员时优先选择具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人员,但是选拔的力度还有待加强。从2010年开始至今山西省开始在大学生村官中招录公务员,但在被调查的城市名额却只有不到40个,相对于近3万人规模的村官队伍,考取的难度是很大的。况且大部分村官到村任职后都会忙于处理农村复杂事务,甚至还有被所在乡镇长期借用从事繁重的具体工作。而目前在公务员考试中依然是重视笔试成绩,以文化课的成绩作为重要的选拔标准,这对于已经步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村官而言处于了劣势。
调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的专业性不强,这与事业单位在招录人员过程中,对专业性和技术性的要求存在冲突。导致了一方面基层人员的匮乏,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无法参与其中的问题出现。
3.自主创业的环境不够优。根据2011年中组部、民政部、财政部等五部委《关于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的通知》(组厅[2011]39号),当地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创业政策,要求通过定期举办创业培训讲座、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开设技术咨询服务、建立创业园地等举措,鼓励支持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
但从调查实际看,普遍存在重视不够,政策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村官普遍反映,要找准把大学生村官特点和农村实际结合起来,且切实可行的创业项目的确存在困难。加上创业资金不宽裕、创业技能经验较少、市场竞争压力大等因素,一般都会面临创业项目不易选定、资金筹集困难、技术支撑落后等问题,自主创业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4.继续深造的动力不足。根据中央有关文件,大学生村官聘期工作表现优秀、考核称职的,报考硕士研究生可享受初试总分加10分和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的优惠政策。但是由于学习环境的改变和学习能力的下降,备考和临场发挥的能力却有所下降,在与高校在校生的比较中劣势明显,导致大学生村官学习动力持续下降。
(二)造成村官退出机制不畅的原因分析
出路不畅,相关机制不健全引起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既有客观环境的不完善、制度建立的缺失,也有大学生主观因素的影响。
1.大学生村官期满流动、户籍等相关政策未能得到细化和落实。中组部等相关部门为使大学生村官政策得到有效落实,相继出台了《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和《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文件,明确了大学生村官任期满后的出路。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缺乏具体、可行的操作手段,使得文件成为一纸空文,操作性不强。另外,户籍制度的不完善,也导致大学生村官在工作期间缺乏归属感,工作期满后又有后顾之忧,分散了在工作中的主要精力。
2.政策缺乏持续性,朝令夕改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2008年是山西省选聘大学生到农村任职的第一年,期间文件提出如果参加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考试给予笔试加分优惠。但到2013年加分政策即被取消,而是采用“单列计划”形式 ,同时把“三支一扶”、“特岗教师”、支援西部计划志愿者及 “一村一大”一同作为政策优惠的对象,也就在事实上削弱了大学生村官的吸引力。
3.大学生村官思想准备不足,缺乏相应的职业规划。大学生选择到农村工作的原因比较复杂:一是严峻就业压力下的权宜之计;二是受政策优惠条件的吸引;三是把基层工作作为进入体制的跳板。这几种想法都是把大学生村官作为“权宜之计”,没有真正扎根基层的思想,所以一旦遇到生活、工作中的困难就出现退缩的情绪。为维护大学生村官的切身利益,减少未来出路的不确定性,建立职业规划是非常必要的。而现阶段,大学生村官制度本身并没有建立相应的职业培训体系,也没有引入职业生涯规划。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管理者和使用者分离,又产生了无人关心大学生村官职业培训和长远发展的现象。
4.无法得到足够的锻炼,能力提升不够。大学生村官非官非农在村“两委”任副职,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开展工作,更不知道自己干得怎么样,也有很多大学生在基层根本开展不了工作,出现“在职不在岗”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缺乏足够的锻炼也就使得大学生在面对二次选择的时候显得无所适从。
只有建立完善的村官退出机制,免除大学生的后顾之忧,才能真正提高年轻人在一线工作的热情,这项制度的效果才能真实的体现。
(一)完善保障机制,激发队伍活力
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想激发大学生的工作积极性,相应的物质保障是必须的。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和解决享受养老、医疗、失业保险问题;另一方面要采取从事工作年限、工作业绩与生活补贴挂钩等办法,来进一步激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的积极性。
首先,在政治待遇方面上,要出台和完善优惠政策,如对表现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可以选进乡、县干部队伍,并在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考试中给予政策倾斜等,拿出部分名额实行定向招聘,把大学生村官作为人员招聘的主要对象之一,为大学生村官考取公务员创造有利环境。其次,要坚持“双向选择”、“人岗相应”、“一人一策”的原则,对每名大学生村官的升迁去留提供人性化的制度设计,不同的出路选择要有不同的政策扶持。最后是进一步改善续签合同的政策,在续签期限至少一年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长效合同模式。
(二)逐步完善大学生村官选拔任用的法律与政策
要鼓励大学生村官参加竞选村“两委”干部,进一步加大组织培养力度,把表现优秀、干部群众一致认可的大学生村官纳入村“两委”后备干部合适人选,并作为村“两委”主要负责人人选重点长期培养。同时扩大农村组织经费保障比例,提高村干部养老保险待遇和村干部补贴标准,提高大学生村官竞选“两委”的积极性。
在提高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后,也要关注法律法规的完善,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 户口在本村的村民才能担任村民委员会成员。如果外地大学生参与村委会的竞选在事实上出现了违法的问题,有必要在法律方面进行完善,通过法律条文的形式使大学生参选合法化、可行化、常态化。
(三)优化创业环境,促使扎根基层
要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充分调动各部门的力量,针对大学生村官创业实践经验不足、缺乏资金、不懂技术等具体问题,探索一套包括政策激励、项目遴选、资金支持、技术指导等帮扶机制 。
首先,加强宣传教育,注重思想引导。一是广泛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大学生村官创业的重大意义,让村官把农村视为自己创业的舞台,把创业作为服务农村的平台;二是宣传村官成功创业的典型事迹,切实发挥榜样示范带动作用,使大学生村官创业学有榜样、行有目标;三是大学生村官评优选模、培养提拔时,把创业情况作为考察依据,从有创业项目的大学生村官中加快选拔政治素质合格、深受人民群众信任的村官进入乡镇干部后备人选。
其次,注重创业技能培训。通过劳动保障部门或外出参观学习,加强大学生村官创业技能培训,针对不同的创业项目,因材施教,重点培养和提高村官创业项目的组织管理能力、团队管理与协作能力、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能力。加快优质高校的创业项目库建设,逐步提高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档次和水平。同时,为提升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规避风险的能力,还要加强创业风险意识培训,使其正确认真对待投资和创业中的风险。
第三,加快创业配套政策制定,强化政策支持。从技术、时间、资金、销售及服务上切实为村官创业铺路架桥。一方面政府应从财政预算中拿出一部分作为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基金,金融机构也要加大服务力度,在项目引导、信息搜集、利润核算、技术创新等方面帮助村官进行具体的分析论证,为项目开发和发展提供建议;另一方面工商和税务部门应在税费上予以优惠,比如免收登记类、证照类等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成本。
(四)要加大另行择业的引导力度
为正确引导大学生村官的就业择业观念,要将择业观念转变作为重要教育内容,对于聘期考核合格,且有另行择业想法的大学生村官,要大力支持和帮助其择业就业。
建议通过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部门,做好大学生村官职业规划,免费提供就业信息以及就业面试、职位技能培训,帮助大学生村官全面掌握招聘信息和择业就业技巧;通过定期举办“大学生村官-企业双向选择洽谈会”、“大学生村官专场招聘会”等方式,引导和鼓励经济效益好的国有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等招聘单位,优先选聘大学生村官,逐步建立企业定向招聘大学生村官渠道。
(五)建立齐抓共管机制,畅通就业渠道
实现“流得动、出得去”还需要各级、各地的共同联动,相关部门要发挥优势,整合资源,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为村官五条出路创造优越条件。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 分析目前的大学生村官二次择业。影响人们工作积极性有两类因素: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是产生不满情绪相关的因素,如管理水平、工资待遇、工作环境、人际交往关系、安全保障等;激励因素是产生满意感的因素,如被认可程度、成就感、公平感、工作奖励、职业发展和晋升等。做为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渴望接触社会,迅速的融入社会,所以大部分大学生在选择第一份工作时对于薪酬的考虑较少,希望得到更多锻炼的机会,积累经验是他们的主要诉求。但是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社会角色的改变,人对于物质需求和稳定生活开始有所诉求,同时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对于自身的发展很关注,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有现实的诉求,职业前景成为能否继续坚守工作岗位的重要参考因素。
做为政府应该正确认识和对待大学生村官的不同诉求,建立科学的退出机制。一条路径是通过考核测评机制鼓励优秀的工作者,选拔和培养有潜力的年轻干部;另外一条途径则是建立对接机制,把服务期满的大学生引导到其它岗位,跟踪管理,促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1.完善保健因素的建立。首先,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健全政策法规,应有相关制度保障村官出路的可操作性,实现大学生村官角色的合法化。第二,政府要从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方面进行正确引导,为大学生村官流动性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舆论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加大情感投资,消除其对前途的疑虑。第三,要积极落实相关待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大学生村官的基本生存和安全需求,使其在农村待得住干得好,以更好地为村民办实事,理性选择出路。
2.强化激励因素的作用。首先,有关部门应积极拓宽大学生村官出路的培训途径,提高创业本领,提升择业就业能力。第二,政府应在政策、资金、项目、服务团队等方面要搭建发展平台,对大学生村官每条出路提供良好服务,不仅使村官在服务农村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工作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还有利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第三,在大学生村官的考核评价体系中,对那些带头创业、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并取得显著的工作成效的大学生村官给予加分奖励等。
随着大学生村官群体数量不断增加,聘任期满后很多人在思考“路在何方”,因此引导大学生村官期满后有序流动,是大学生村官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既需要我们调整大学生村官理念、制度与行为等上层设计,也需要从实际条件出发,不断探索实现大学生村官出路的具体新路径,并保障出路选择的可操作性,完善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只有当大学生村官政策真正具有可续性和持久的吸引力,大学生才能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初衷才能得以实现。
[1] 杨振海. 大学生村官制度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2:16-29、39-54.
[2] 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大学生“村官”课题组.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村官”发展研究报告[R].农村工作通讯,2008(10):15.
[3] 张 慧.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及实现途径探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1(2):203-206.
[4] 申建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新疆大学学报,2011(5):23-47.
[5] 郑明怀.论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的障碍及改善[J].中国青年研究,2009(9):19.
On the Exit Mechansim of Little Village Officials
GUO Yan-peng
(Department of Politics,Xinzhou Teachers University,Xinzhou 034000,China)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exit mechanism of little village officials,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mechanism.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shanxi Province,we shonld establish the guarantee mechanism and optimize the 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 to stimulate little village official’s vitality.We should gradually establish a perfect management mechanism so as to perfect the system and implement the further promotion with good ideas and suggestions for little village officials.
little village official;exit mechanism;problem;prospect
2014-10-08
郭彦鹏(1983-),女,山西忻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地方政府。
F325.4
A
1671-1181(2015)02-00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