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登源
(中共福州市委党校 政治教研部,福建 福州350014)
福州市生态文化产业培育研究
陈登源
(中共福州市委党校 政治教研部,福建 福州350014)
福州市拥有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有培育生态文化产业的先天优势。但在培育生态文化产业过程中面临着生态文化资源整合不到位、生态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缺乏有效规划、文化与科技融合不足、文化创意水平低等方面的问题。基于此,应从深入挖掘利用生态文化资源,打造生态文化品牌;整合生态文化资源和生态产业资源,提高生态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科学规划生态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避免生态创意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提高生态创意产品质量;营造宽松的生态环境氛围,为创意人才助跑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
生态文化产业;福洲;培育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1]122文化产业具有低耗能、低耗材、低污染、高产出、高附加值、高就业等方面的特点。生态文化产业立足生态基础,突出文化内涵,重视科技支撑,以生态环保为最高理念,以生产经营、市场运作为手段,向消费者传递或传播生态的、环保的、健康的、文明的信息与意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生态文化力量的产业。[2]151生态文化产业的本质属性具有新生态化、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强融合性、公益性等。[3]69-70生态文化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具有低耗能、低耗材、低污染、高附加值等共同特点,但区别点在于生态文化产业以生态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更强调生态文化和文化生态。生态文化是在20世纪兴起的一种新型文化,具有生态意义的文化,也就是具有文化的保护与文化的原生态。[4]29
福州市是福建省会城市,福建省被国家批准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基地,因而福州市应立足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紧紧围绕“百姓富、生态美”,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培育生态文化产业。在培育生态文化产业过程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生态文化资源整合不到位、生态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缺乏有效规划、文化与科技融合不足、文化创意水平低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培育生态文化产业就成为振兴福州市文化产业,推动福建省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亟待解决的一个艰巨课题。
福州市地理位置独特,依山傍水,两江环绕;生态资源优势明显,森林覆盖率达54.9%,“空气好、水质优、满眼绿”是“生态福州”的集中概括。福州市既是一座山水园林名城又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为培育生态文化产业提供了优势条件。
(一)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
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培育生态文化产业提供基础和优势。[5]228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民俗、自然等历史文化的积淀,是文化资源的主体成分,它是指人类过去发生的事物所产生的影响而成为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精神要素以及附着在物质上的精神要素。[6]126历史文化资源是为培育生态文化产业奠定了基础,并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升级、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福州市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三坊七巷文化、船政文化、昙石山文化和寿山石文化等文化名片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此外,朱紫坊、上下杭、烟台山、鼓岭等保留了丰富的历史遗迹,螺洲镇、闽安村、林浦村等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村)蕴藏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具有深厚底蕴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培育生态文化产业、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提供可持续性的资源支持。因此,人们应当正确看待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其禀赋优势,制定出符合其禀赋优势的生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7]124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培育生态文化产业的来源和优势。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8]12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活的记忆”、文化符号的活态聚合,它具有原创性和不可复制性,这就决定了其具有独特性、惟一性、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稀缺性等特点,而成为培育生态文化产业的重要文化资源。[9]164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颇丰且种类广泛,代表国家级、省级、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分别是13个、52个、71个,包括民间音乐、民间美术、传统戏剧、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曲艺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未来培育生态文化产业的来源和优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基础。因此,人们应当正确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和传承形态,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使其转化为产业优势、市场竞争优势。
(三)自然生态资源的优势
自然生态资源是培育生态文化产业的前提和基础。自然生态资源是纯自然的客观存在,是与地球生命体系相伴而生,是靠自然规律运行,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纯自然形态。[10]32如果没有利用好自然生态资源,生态文化产业就丧失了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过去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布局不合理,造成自然生态环境每况愈下,带来严重的生态危机,制约生态文化产业的培育。只有利用好自然生态资源,才能生产出有差异性的生态创意产品,促进生态文化产业的培育。福州市自然生态资源千姿百态,拥有内河、“三山两塔一条江”。三山指乌山、于山、屏山,两塔指乌塔、白塔,一条江指闽江、温泉、湿地等,这些自然生态资源为培育生态文化产业提供前提条件和基础保证。因此,人们应当正确看待自然生态资源,在文化生产或文化活动中合理利用好各种自然生态资源,这对福州市经济转型升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意义重大。
福州市生态文化产业培育具有先天优势条件,但这些优势条件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能力不足,在生态文化产业培育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生态文化资源整合不到位
只有整合利用好现有生态文化资源,并不断挖掘符合生态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新资源,才能为培育生态文化产业提供资源基础。目前,生态文化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生态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的能力不足,影响生态文化产业的培育。因此,只有整合生态文化资源,才能把生态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整合生态文化资源的效益,培育生态文化产业。福州市拥有三坊七巷文化、昙石山文化、船政文化、寿山石文化、温泉文化等文化资源,但这些生态文化资源呈现“点多面广、分散经营、大而不强”的现状,缺乏整体性有机整合,不利于生态文化产业的培育。比如,目前未能将三坊七巷文化、船政文化、朱紫坊、上下杭、烟台山、鼓岭等生态文化资源进行有机总体性整合,大多数处于零星状态,生态文化资源优势难以充分发挥。
(二)生态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缺乏有效规划
实现生态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必须因地制宜,遵循市场经济的自身发展规律,才能为生态文化产业培育实现科学、合理地发展。[11]50-51如果政府自身角色定位不清,行政干预过于强烈,缺乏有效规划,就会带来对生态文化资源粗放、盲目、无序地开发,甚至机械地复制、模仿和移植,就会造成重复开发建设。这种重复开发建设一方面造成生态文化资源的浪费,加大文化企业的风险,另一方面造成生态创意产品的同质化,出现“千景一面”的现象,使“生态创意产品呈现低端化、雷同化以及无差别化的格局,不利于提升文化企业的利润水平和竞争力。[12]39-40福州市生态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规划不尽科学合理,开发建设存在雷同、短期行为、单边行为等做法,使得生态创意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生态创意产品内容同质化、审美表现同质化以及运营模式同质化,出现一些劣质产品“满天飞”、“搭便车”现象。比如,在生态文化旅游产品方面,福州市各县(市)区为追求政绩观各自为政,“一窝蜂”地打着“生态牌”,炒作“生态概念”,而实际上仍沿着传统经济发展的老路,区域联合开发不足,导致生态文化资源开发过度,而生态文化建设方面又背上新的“债务”。[13]31
(三)文化与科技融合不足
文化与科技融合是生态文化产业培育的原动力和助推器,能够提高生态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金量。[14]61-62如果文化与科技融合不足,生态文化产业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导致生态创意产品的科技含金量不高、市场份额不高、传播渠道狭窄等。福州市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动力,积极探索数字科技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在集成电路设计、视频渲染软件研发、平面显示、互联网分发、多媒体应用终端等方面催生了一批新兴文化业态,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效果较为显著。但仍面临生态文化产业科技含量不高,文化与科技融合不足,主要体现在: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文化科技创新体制,大多数文化企业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研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产学研联动机制不健全,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渠道不畅,且偏重产业技术开发,对于应用性的产品开发较少,在技术先进性、产业适用性、市场实用性三者之间存在矛盾,新兴技术无法很好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因此,提高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度能够推进传统文化产业升级,增加新兴文化内容,正如达芬奇所说:“艺术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飞”,这是培育生态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和推动力。
(四)文化创意水平低
创意是生态文化产业的灵魂所在、核心要素和点晴之笔。创意在生态文化产业培育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生态文化产业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规则,也是文化产品在市场上立足的基本前提。[15]96从福州市生态文化产业培育来看,文化资源积淀深厚、种类齐全,但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文化创意水平低。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意群体观念滞后。当代艺术思维、艺术观念、艺术形态等新思维在创意群体中没有得到充分展示,这就使得文化产品的创意内容、创意形象和创意手法表现得较为单一,在文化旅游方面尤为明显。二是创意群体同质化严重。创意群体主要以行业圈子或企业队伍的形式存在,在寿山石雕和根雕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缺乏国内一流的创意大师,影响了创意群体的整体水平。三是创意产品形象模仿严重。文化产品形象明显受到欧美或日本审美表达的影响,缺乏富有个性的审美表达,在动漫产业表现得较为明显。四是园区商业气息浓厚。园区为了生存与发展失去当初办园的初衷,降低入园门槛标准,让一些非创意企业入驻园区,使园区功能定位淡化甚至变味,沾染了太多的商业气息,影响园区的创意水平。
生态文化产业是生态立市的灵魂,也是提升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软实力”的重要标志。[16]66福州市应立足福建省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充分利用丰富而独特的优势条件,全方位、多角度挖掘生态文化资源内涵,彰显生态文化产业的生态功能,培育生态文化产业发展体系。
(一)深入挖掘利用生态文化资源,打造生态文化品牌
只有实现生态文化资源从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性向要素、生产资源性转化,才能达到生态文化资源最佳的优化配置。[17]39发展生态文化产业需要依赖生态文化资源作为支撑,如果离开生态文化资源的有力支撑,生态文化产业培育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福州市要深入挖掘利用生态文化资源,凸显和提升绿色生态文化主题,打造生态文化品牌。首先,在历史文化资源方面,基本建成三坊七巷文化、船政文化、寿山石文化、昙石山文化等文化旅游品牌,其中三坊七巷文化获得“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其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方面,发展寿山石雕、脱胎漆器、木根雕、软木画等工艺美术,打造出“中国寿山石文化之都”、“中国脱胎漆艺之都”等特色区域荣誉称号;积极扶持闽剧、评话等文化演艺娱乐产业,推动闽都民俗文化园、东湖天竹畲族风情园等建设,打造出富有闽都文化特色的大型演艺节目。最后,在自然文化资源方面,充分挖掘温泉的文化内涵,大力推进贵安、桂湖、中心城区等三大温泉旅游片区建设以及三江口、东雁、欢乐谷、琅岐等一批大型的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建设,打造温泉文化休闲旅游产品;利用内河水系发达、生态环境优良等资源特色,积极开发内河游、闽江游等“船游福州”的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大力打造鼓岭、青云山等生态文化旅游品牌。
(二)整合生态文化资源和生态产业资源,提高生态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通过整合现有生态文化资源和生态产业资源,不断增强生态文化产业整体实力,着力解决生态文化产业“小、弱、散”的问题,为培育生态文化产业提供组织结构保障。因此,重新整合生态文化资源和生态产业资源,是培育生态文化产业的条件和基础,不仅在同质生态文化资源和生态产业资源之间进行,还应当将不同地区、行业的生态文化资源和生态产业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建设跨地区、行业的生态文化产业链条也是生态文化产业培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18]38因此,福州市应最大限度地整合生态文化资源和生态产业资源,提高生态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增强生态文化产业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比如,整合三坊七巷文化、船政文化、朱紫坊、上下杭、烟台山、鼓岭等生态文化资源和国有文化、演艺、旅游、体育、会展等生态产业资源,打造生态文化产业运营新平台。因此,只有对生态文化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合理摄取、保护和利用,并对生态产业资源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才能提高生态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三)科学规划生态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避免生态创意产品同质化竞争
培育生态文化产业的关键在于对生态文化资源产业化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实现整体优化、联合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克服生态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盲目性和趋同性”。[19]89应坚持生态安全、保护性开发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对生态文化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安全性、市场发展前景等进行充分的论证,并编制科学的生态文化资源发展规划,做到布局合理、整体协调。[13]32当前,生态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无论从设计来看还是从功能定位来看,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趋向。[12]40同质化是一面双刃剑,它可以使生态创意产品在短时间内获得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但也可以危及整个生态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20]15福州市生态文化资源产业化功能定位不清晰,使得生态创意产品的差异化不明显,陷入同质化竞争的困境,主要是因为缺乏科学规划,无法发挥生态文化资源的核心优势。因此,为避免生态文化产业培育的同质化竞争,应本着规划先导的理念,在认知生态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规划,避免生态文化资源产业化的盲目拔高和布点的遍地开花,走特色品牌发展之路。
(四)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提高生态创意产品质量
生态文化产业是一种知识密集、信息密集、技术密集的生态环保型产业和可持续发展产业。文化与科技是一场共赢的联姻,它们邂逅创意,比翼齐飞,撞出精彩,优化环境。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是生态文化产业翱翔之翼,支撑和引领生态文化产业发生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促使传统文化产业脱胎换骨,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创新产业发展形态。[21]1基于这样的认识,福州市应重视文化与科技融合在生态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提高其科技含量,以现代科技改造和提升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水平。一是以动漫游戏、数字媒体、数字出版等数字内容整合为核心,建设支撑生态文化产业培育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技术优势,推动生态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生产出高质量的生态创意产品。[21]5二是在文化休闲旅游方面,通过科技介入提高生态创意产品的科技含金量,提升生态创意产品的创作力、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三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升级寿山石雕、漆艺、木根雕等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内容和载体,提升生态创意产品质量。
(五)营造宽松的生态环境氛围,为创意人才助跑
生态环境是生态文化产业培育的基本前提。宽松的生态环境氛围能够为生态文化产业培育带来新的别样的充满活力的发展空间和丰沃的土壤。[22]13宽松的生态环境氛围就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自然、人文环境和管理、服务环境,为创意人才助跑提供广阔的空间,提升他们的创意水平。正如丘吉尔有一句名言“我们塑造了环境,环境又塑造了我们”。因此,营造宽松的生态环境氛围能够为生态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一股新的动力,引得凤凰来,提升生态文化产业整体创意水平。一是要树立“筑巢引智”的理念。政府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按照生态文化产业不同的行业性质,对创意人才尤其是创意研发人才进行按门类、按层级、按需求的引进与培养,强化优秀创意人才与行业领先者的交流,促进创意的萌发、创意知识的积累和改进,提升创意人才的创意能力。二是对创意人才要有包容和宽容的心态。政府要宽容创意人才的失败,激发他们的创意热情、想象力和创造力,培育创意生态。同时,要利用大数据时代新媒体的力量以及政府的公共平台加强社会民众与创意人才的横向交流与沟通,引导社会民众对创意人才的了解和理解、创意产品的欣赏和消费,提升社会民众对创意人才的包容度和宽容度。[23]57
[1] 尹世杰.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几个问题[J].经济科学,2002(5):122-128.
[2] 张文娜,史亚军.北京山区生态文化产业SWOT分析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51-154.
[3] 王 哲,王 萍.培育与发展江苏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探索和思考[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6):69-72.
[4] 张艳玲.试述齐齐哈尔生态文化资源与可持续发展[J].理论观察,2013 (2):29-30.
[5] 李冰燕,刘新霞,王 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的路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1):228-230,258.
[6] 赵 东.资源内涵的新拓展:历史文化资源[J].人文杂志,2014(4):126-128.
[7] 王颖晖,张雪钰.历史资源型文化产业的创意扩散驱动机理研究[J].人文杂志,2013 (12):119-125.
[8] 丁丽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开发传统文化产业的结合路径[J].海峡法学,2011(9):12-17.
[9] 李 昕.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发展重要的文化资本[J].广西民族研究,2008(3):164-167.
[10]杨曾辉,李银艳.论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区别与联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3):30-36.
[11]刘金祥.文化资源视角下的东北主要城市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名城,2014(7):44-53.
[12]陈少峰.文化产业同质化竞争透视——以文化产业集聚园为例[J].前线,2011(10):39-41.
[13]蒋 谦.生态文化资源开发中的问题及对策[J]. 学习月刊,2013(21):31-32.
[14]解学芳.论科技创新主导的文化产业演化规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58-64.
[15]王霞霞.创意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0(3):94-97.
[16]韦仁忠.青海发展生态文化产业的路径探寻[J].2009(11):66-69.
[17]庄春辉.阿坝州文化产业资源的优化整合[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2):37-42.
[18]王晓阳,张玲潇,成翔宇.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河北文化产业品牌的构建[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38-40.
[19]姚伟钧,任晓飞.论中国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方略[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7):88-92.
[20]马莹莹.对网络游戏产业同质化现象的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2(8):13-15,33.
[21]吴忠泽.科技创新:现代文化产业翱翔之翼[J].中国软科学,2006(2):1-5.
[22]童 明.创意与城市[J].时代建筑,2010(6):6-15.
[23]宋春光,闫秀荣.文化产业创意人才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6):54-57.
Research into the Cultivation of Fuzhou’s Ecological Cultural Industry
CHEN Deng-yuan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Politics, Municip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Fuzhou 350014,China)
Fuzhou has rich ecological cultural resources,providing advantages for cultivating the ecological cultural industry.But in 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cultural industry cultivation,it faced problems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cultural resources does not reach the designated position and their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lacks effective planning,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cks, cultural creativity is of low level,etc.Therefore,specific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such as using ecological cultural resources for the promotion of brand,integrating of ecological cultural and industry resources for the im provement of competitiveness,scientific planning the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ultural resources for avoiding the homogeneity competition,strength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product quality,and creating a good environment for creative talents.
ecological cultural industry;Fuzhou;cultivation
2014-11-25
福州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2014年课题立项项目(2014B002)。
陈登源(1970-),男,福建闽侯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文化产业。
G124
A
1671-1181(2015)02-0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