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惠娣
(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研究中心,北京100029)
何为休闲哲学?简单地说,是探究人的存在、生命与生活本质和规律,探究人“成为人”与“社会化”的本质和规律的一门学问。休闲哲学对构筑人类的文化与文明曾发挥重要的影响,东、西方文明都以殊途同归的方式探究了休闲哲学的理论与价值体系。
“认识你自己”是三千年前希腊德尔斐神庙前的铭文,提出了人类“认识自我”的元哲学问题。如何“认识你自己”?古希腊三贤以相同的智慧回答:“休闲可以使人变得高大;城邦生活不可没有闲暇;一切事物离不开休闲;博学和智慧来自休闲。”在古希腊时期的多种哲学流派以及后来的经院哲学中,都主张把学问与休闲思想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知识总是同自由相关,自由又同休闲为一体,美德、愉快、幸福来自休闲。正是这些要素,奠定了欧洲人文文化、科学文化与艺术文化杰出成就的基础。
几乎与古希腊同一个时代的孔子、老子、庄子三位圣人对休闲也各有精辟之论:“天人合一”、“静观玄览”和“逍遥自在”,这奠定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成为中国人休闲生活智慧的核心价值——“百日之劳,一日之乐,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张而不弛,文武弗能;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中国象形文字中的“休”与“闲”,精致地扩展了中国哲学的生活思维。休,静也,以修身,以致远。闲,雅也,言行正,不逾矩;讲求生命的品质。在中国哲学史上,无论是天人说、形神说、阴阳说,还是心性说、心物说等等,从作者到学说无不与休闲密切相关,不仅奠基了“礼仪之邦”和“尊师重教”两大文化传统,而且形成了中华民族“心性修为”、“情趣雅致”的生活方式。
然而,近几百年来,伴随着工业社会的崛起,休闲生活与休闲哲学遭到了排斥与遏制。人变成了大工业机器中的一个“零部件”,人性开始沦丧,人与生活脱节,生活与劳作失衡,生存自由与心灵自由相互扭曲。人的全面丰富性遭到空前的压抑,人退化为单向度的怪物。难怪尼采哀叹“人死了”,贝尔悲楚地呐喊“我是谁”,海德格尔则追问“在的意义”,弗洛姆直陈我们正在“逃避自由”……
作为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曾尖锐地指出,“人已被异化”,忧心于人们“把自己生来已有的权利局限在一碗汤上”。他以毕生的心血与精力呼唤“人需要自由与全面发展”,犀利地指出:“金钱是劳动价值的体现,它可以满足人的物欲;而物欲却可掠夺人性、扭曲人性,在这个过程中金钱变了质。”他还以唯物史观指出:“生活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们有了充裕的休闲时间,就等于享有了充分发挥自己一切爱好、兴趣、才能、力量的广阔空间,有了为思想提供自由驰骋的天地。在这个自由的天地里,人们可以不再为谋取生活资料而奔波操劳,个人才能在艺术、科学、教育等诸多方面获得发展”。休闲思想在马克思这里得到了复兴,并为我们指明了一条探究人、人性、生存、生活、劳动价值、发展目标的理论路径。
1964年美国人本主义哲学家弗洛姆在《青年马克思著述》一书序中指出:“新的一波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浪潮正在横扫欧洲和美国。马克思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发现,我们也正在见证马克思主义思想复兴时代的到来。”当前,中国学界也开始了对休闲哲学以及马克思休闲思想的探索,从目前所见到的文献看,首篇研究马克思休闲思想的文章出现在2002年《自然辩证法研究》杂志上。十余年过去了,马克思休闲思想已引起了众多中国学人的关注,这无疑是中国学界的幸事,是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幸事,也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幸事。
本栏目收录了三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关照了休闲与休闲哲学中提出的问题,也将休闲上升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这个栏目为这方面研究成果的交流、切磋提供了舞台。希望这个栏目精彩纷呈,新人新作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