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黎
(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商务信函在中外企业交流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国际贸易往来不可缺少的桥梁。近年来,商务信函的翻译日益得到关注,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很多学者从目的论、功能对等理论、跨文化等角度切入,分析了商务信函的语言特点并总结出相应的翻译技巧。20世纪70年代,随着识解理论的兴盛,人们逐渐意识到,使用语言交流中,不能仅靠语言符号来掌握意义,因为语言符号自身并不具有意义。要理解话语的意义,译者只关注原文本身是远远不够的,他/她还必须剖析原作者的认知水平,并在译文中以恰当的方式套用或改变原文的识解方式。本文将从识解理论角度出发,研究商务信函的翻译,为其翻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识解属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知名语言学家Langacker对识解做如下解释, “We have the ability to construe the same situation in many different ways.”(我们能够用许多种不同方式来识解同一情境)[1]。在Evans&Green看来,识解是原文“呈现概念表征时所选择的方式,说话者的选择反过来影响话语在听者心智中所激活的概念表征[2]。”
中国学者王寅认为“识解是人所具有的以不同方式解释同一场景的能力[3]。”肖坤学指出“对同一情景的不同识解方式投射到语言上就会产生不同的语言形式;反之,基于同一情景的不同语言形式亦是说话者对情景不同识解方式的体现[4]。”
对于识解要素的分类,影响较大的是Langacker和Lee的分类。Langacker提出,识解包括详略度、辖域、背景、视角和突显五个要素。Lee则认为识解理论主要包括视角、前景化、隐喻和背景四个基本要素[5]。本文主要探讨识解要素中的详略度、凸显、视角和框架。
1.详略度。详略度涉及刻画事物的精确程度。刻画的越粗略,留给读者的识解自由度就越大,识解方式也趋于多样化;反之,刻画的越具体,读者的识解自由度就越小,识解方式也趋于单一化。例如,flower>rose,作者在对一事物进行描述时,选择上义词flower比选择下义词rose留给读者的识解自由度大。
2.凸显。认知事物时,人们习惯于将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部分,这种认知行为就是凸显。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正是体现在一系列认知行为之中,并借助语言形式得以呈现。人们所关注的事物的部分,就是事物在知觉中所凸显的部分。例如,“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提高,因此产品价格升高。”我们既可以说“Rising prices of raw materials have resulted in higher product prices.”,也 可 以 说“Rising production cost has resulted in higher product prices.”前一句强化了“原材料”的作用,淡化了“成本”的作用,后一句则刚好相反。
3.视角。视角即人类观察某一场景或事物的立场,所选择的立场不同,结果便不同。认知识解理论指出,人们对于相同的场景选择的视角经常各异,从而导致不同的概念化结果,反应到交际中,则呈现为独特的交际方式,牵涉词语的选择与句式的运用。例如,为了提醒学生交作业,老师可能会说“记得把作业带来”,家长则会说“记得把作业带去”。
4.框架。在Fillmore看来,框架是一种预设,是理解词语意义的前提。Taylor认为“框架是与语言形式相关的由多个认知域集合而成的知识网络系统[6]。”此系统包括各种背景信息和百科知识。语言交际过程中,话语往往能及时刺激说话者和受话者大脑中与之关联的各种知识和背景。例如,当提到“贸易术语”时,交际者大脑中马上会浮现“FOB、CIF、CFR、FCA”等背景知识。
识解理论认为,翻译不仅涉及原文与译文间的识解转换,而且包含以识解转换为基础所进行的译文表达,因此翻译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认知活动[7]。
识解理论翻译观将翻译过程看成是原语的识解方式借助译语获得重现的过程。当同一事物在原语和目的语中识解方式相似时,两种语言的呈现方式也通常相似;反之,识解方式不同时,原语和目的语的呈现方式也不同。由此可见,翻译包含如下两个过程和一个标准:第一个过程是译者准确理解原作的识解方式,第二个过程是以此为基础在译文中重构原作者对事物的识解,一个标准是译文需与译文读者的识解方式相符。只有这样,原语表达的意义才能在译语中得以重现,才能达到翻译的效果。
尽管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商务信函翻译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东西方认知方式的差异,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识解方式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例如,在表达地址信息时,英美人习惯自小到大,中国人正好相反,喜欢从大到小。这种识解方式的差异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者不仅要正确解读原文作者的识解方式,还要在译文中对识解方式进行重构,以符合译文读者的认知模式。
1.识解解读
商务信函翻译过程中,面临原作,译者看到的仅是原语作者传递信息的中介,而不是意义本身,也就是说,译者对原信函的解读不可只局限于原作本身、不能单凭原信函理解其蕴含的意义。相反,译者应借助语言符号把握原作者的识解方式、理解其对特定场景的认知模式,即通过原信函解读作者刻画的特定场景,然后从详略度、凸显、视角、框架等角度理解作者对特定场景概念化所选择的识解方式,最后明确原信函要传递的信息[8]。
2.识解重构
识解重构指商务信函翻译中的译文表达。虽然中国人和西方人的认知能力基本相同,但是对于同一场景,双方选择的识解方式可能基本相同,也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当译文与原文表征的识解方式对应时,翻译只需袭用原文的识解方式;当译文与原文识解方式存在差异时,翻译应采取符合译文读者认知能力的识解方式替换原文识解方式的方法[9]。
由于文化、环境等因素,即使是对同一场景的识解,中西方民族也往往存在不同的详略程度。从交际的角度来说,词汇呈现的概念内涵与外延不完全相同,有的具体,有的抽象。
例如,items和product在一封商务信函中时常同时出现,虽然汉语中二者均可翻译为“产品”,但是在英语里意义却有差异,product指的是单个的产品,而items是产品的集合,从这个角度来看,items这一概念更加抽象,product则表达的意义更加详细。
再如,称谓是英语信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英文里对于称谓的写法很有讲究。当收信人是一个人时,用Dear Sir或Dear Madam,两个及以上的收信人用 Dear Sirs、Dear Madams,或 Gentlemen。由此可见,英语在表达称谓时详细度较高,但是中国读者更习惯用“敬启者”这样的抽象概念来翻译称谓,从具体变为抽象,实现详略度从高到低的转换。
受世界图示的影响,原文和译文使用者往往对同一事物关注的焦点不同,导致不同的信息得到凸显。需要强调的是,世界图示源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一种框架图示,它往往很稳定,但却因人而异。中西方人们世界图示的差异使得中英商务信函写作凸显的成分各异。例如,
原文:贵国驻华大使馆已把贵公司作为优质纺织品的卖家介绍给我方。
译文:Your corporation has been recommended to us by your embassy in China as a seller of quality textiles.
商务英语信函属于正式文本,用语规范、客观,常常用被动句式表达主动意义。在上例中,中文凸显的是“贵国驻华大使馆”这一动作的发出者,而英语则关注的是“贵公司”这一动作的承受者,凸显的成分不同,引起翻译句式的差异。
再如,原文:Your request for a reduction in price has been noted by us.
译文:我方得知贵方要求降价。
原信函选择被动结构,凸显的是信息的内容“your request”,译文选择主动语态,凸显的是信息的接受者“我方”。
英美人观察事物的视角有时跟中国人不同,商务信函翻译时,译者对原文的视角识解之后,应从译文读者的视角出发,对原文的识解方式进行沿用或转换。例如,汉语信函日期的格式是年/月/日,而英语表达日期的格式是Day/Month/Year或者Month/Day/Year,因此在英汉互译时,应充分考虑到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观察视角的差异,恰当进行转换。
再如,原文:很高兴收到贵公司4月18日来函。
不难看出,原文的主语是“我方”,是从“我方”的角度对事件进行描述。但是,英文信函为了表达礼貌,习惯使用“you attitude”,即从读者的角度看待问题,强调读者的利益,尊重读者的尊严。因此,译文从“贵方”的视角出发描述整个事件。
框架是人的记忆把各种信息和经验组织而成的认知结构。在认知语言学中,框架是指与某个具体概念相关的背景知识。框架在人们对商务信函中事体或情景的识解过程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谈到“信用证”这一概念时,就必须理解托收、汇付、即期/远期信用证、可撤销/不可撤销信用证、开证行、付款行、保兑行等词语的含义,即对“信用证”的理解是建立在这些词语形成的框架之上的。
再如,原文:盼早复。这样一句简洁的话常用在商务信函的结尾,译者可以笼统地将其翻译成“We look forward to your early reply.”但是,若此句话出现在询盘信件中,译者置身于此框架之下,翻译成 “We look forward to receiving your offers.”更为合适。
又如,原文:1.We will cover the goods against All Risks.
2.Still,if you don't reduce price,we will cover requirements elsewhere.
虽然两句话中都有“cover”一词,但是意义却不同。从“All Risks”可推知第一句话是基于“保险”这一框架,因此意思是“投保”。从第二句话要求“reduce price”来看,可推知此句话很可能出现在“还盘”一类的信函中,“cover”的意思则是“购进货物”。由此看来,商务信函翻译时,识解词汇和句子所属的框架对于意义的解读至关重要。
识解是人类重要的认知能力,从识解理论出发,翻译实际是在原语和译语之间进行的一种识解转换。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能力为理解翻译活动的本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即突出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两次识解方式的转换。商务信函翻译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基于识解理论的翻译研究可以帮助译者识解原文的详略度、凸显、视角、框架等要素,并通过识解重构在译文中沿用或置换原文的识解方式,以符合译文读者的认知模式。
[1] Langacker, R. W. Foundation of Cognitive Grammar, Vd1: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2] Evans& Green.Cognitive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6.
[3]王寅.什么是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4]肖坤学.识解理论关观照下的“损译”现象探析[J].当代外语研究,2011(4):39.
[5] Lee,D.Cognitive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6] Taylor,J.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Oxford:Clarendon Press,1995.
[7]李海亭.以识解转换为基础的翻译研究[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9(3):61-62.
[8]肖坤学.识解解读:翻译中原文理解的认知语言学视角 [J].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9(11):73-79.
[9]肖坤学.识解重构: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译文表达[J].外语研究,2013(4):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