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小宁, 付开蕾
(1.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贵州贵阳550000; 2.铜仁学院附属中学,贵州铜仁554300)
民族村寨旅游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旅游形式,贵州作为一个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大省,很多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村寨正在大力发展民族村寨旅游,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的苗王城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社区经济增长和生活改善,但也对当地居民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正在成长中的儿童。如何让他们与村寨旅游开发和谐发展,健康成长,不仅是关心民族未来的儿童成长的需要,也是民族村寨旅游和民族村寨社区可持续发展、得以保存的需要。此前进行资料搜集和整理中发现有关“旅游”与“儿童”的研究多侧重于儿童旅游市场的开发,因此研究贵州少数民族儿童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背景下所受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在我省应属首次,这对我省民族学、社会学研究等领域是一个全新的视角。
苗王城位于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苗族花鼓艺术之乡,中国民族民间绝技文化研究基地——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境内。苗王城在2004年5月对外开放,其后发展迅速,于2014年被评为国家级AAAA景区。
苗王城村寨包含5个小组,其中1、2小组属于薅菜,3、4、5小组在苗王城景区内,村寨约2 000人。当地经济收入主要靠村寨旅游发展和村民外出务工。外出务工一般分布在广东、浙江、上海等经济发达省份,人均月收入3 000元左右。留在当地的村民多数在景区从事个体经营,少部分成为景区的工作人员。由于受经济发展的限制,苗王城旅游发展为当地村民提供的就业机会相当有限,收入水平也不及外地发达省份,为了抚养子女、赡养老人、改善生活条件等,绝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
薅菜小学距离苗王城景区大约两公里,学生主要来自苗王城景区及周边。该学校有11名教职工,116名学生,其中70%是留守儿童。学校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相对落后,没有互联网、多媒体,没有音乐、体育、美术老师,因此不开设相应的音乐、体育、美术课程。学生活动场所仅一个篮球场,由于场地小无法开设课间操等课余活动。该校的六年级学生为响应乡里集中教学号召,在2013年就并入了正大乡初中部。
民族村寨旅游的开发,使得传统的少数民族村寨从古老的小农经济社会一步跨入到现代的商业社会。蜂拥而至的游客带来的不仅有基础设施硬件的改善,如网络开始进入苗寨、谋生手段的变化。还有外来都市游客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带来的冲击。最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的少数民族儿童自然首当其冲,通过对他们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民族村寨旅游对他们的剧烈影响。
1.乐于从事经济活动
在课余和周末休息时间,大部分儿童在景区玩耍,有的会在景区进行一些与经济相关的活动,如出售手工编制花环、野果,为游客提供才艺表演——唱歌,通过这些行为获取游客给予的金钱,因为村寨旅游开发带来的游客给他们提供了从事经济活动的机会。对20名在景区进行才艺表演和出售花环、野果的儿童的调查表明,他们每次可以挣到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在一些重大节假日期间,有少数儿童在4—6天时间里甚至可以获得上千元收入。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可观和诱人的收入,也是吸引他们去景区从事经济活动的根本原因。
如果只是普通的才艺表演和出售手工制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属于正常的经济行为,但是现在苗王城儿童在景区内进行才艺表演时,如果被游客拒绝,则直接乞讨。在对薅菜小学一位老师访谈中,他说道:
游客不听苗歌,则直接问游客要钱。比如:“叔叔阿姨,不听苗歌那你能给我一块钱买一支笔吗?”
还有的为了获得金钱,利用游客的同情心进行欺骗,如说家里没有钱,要点钱买学习用具或者吃饭等。我们的一位老师介绍他在参观苗王城时,看到一名当地的儿童,远远地看到他们一行人即将走过来,儿童立刻转身脱掉了自己的鞋子,然后待他们经过的时候就说自己没有鞋子穿,希望他们能好心给点钱买一双鞋子。
这种欺骗的行为甚至已经发展到个别儿童强行向游客索要金钱。另一位老师说道:
有一次看见五年级的三个学生,在苗王故居后面伸手硬拦游客要钱,没给钱,(就)不放游客经过。
现在这种现象还只是萌芽,但很明显面对金钱的巨大诱惑,这些行为已经从正常的经济行为上升到儿童的道德品质问题了。
2.正常学习受到影响
据薅菜小学教师介绍,旅游开发以来薅菜和苗王城寨子内的儿童的学习积极性都大为降低,村里很多学生读完初中后就不再继续读书,比起学习,他们感兴趣的是三五相约到景区去挣钱。在对四、五年级共39名学生调查中,问到以后是否想继续升到高一级学校读书的时候,有多达21名学生选择不想。
对薅菜小学老师进行访谈时,有老师总结归纳了到了儿童参与旅游经济活动对其学习的影响:
成绩下滑,不唱苗歌的学生 (成绩)普遍要好一些。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学龄儿童们:
遇见游客就唱歌,至天黑才回家,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然后相互抄袭,因为天黑后才回家,饭后已无时间做作业。
3.对外交流能力增强
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过程中,儿童参与旅游经济活动时频繁地与游客接触,儿童和他人沟通的能力得到提升。在访谈过程中,我们通过与学前班的儿童交流发现,他们都能较好地、大方地与他人、甚至是陌生人沟通。这一点在对薅菜小学老师的访谈中得到了印证:
我们学生现在交流基本上都用普通话,哪怕是很小的小孩都是,不像我们以前只会讲方言或者讲苗话,所以他们在沟通方面比较大方。
上述民族村寨旅游对少数民族儿童日常行为影响属于外在的、可见的部分,但本质是他们的思想观念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金钱观念至上、理想意识淡薄。
苗王城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商业气息日渐浓厚,儿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可避免受到感染。追求金钱的价值观趋势加强,从他们去景区进行的活动中可以看出,他们有了较强的经济意识。我们对四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访谈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有追求金钱的想法,并且表现在他们的行动中,对于读书他们没有浓厚的兴趣。在对四年级和五年级39名学生的访谈中,28名学生表示以后想做生意当老板,还有一小部分没有去景区唱歌挣钱的学生表示,要是自己会唱歌自己也会去景区唱歌挣钱。可见,这种现象有传染性和蔓延之势。
在薅菜小学的调研中,只有少部分的学生有明确的理想,表示希望长大后能成为一名医生、教师,其他学生的目标则局限于在苗王城景区做生意当老板。虽然从职业不分贵贱的角度来说医生、教师和老板都是平等的,但是对一个民族来说,若是大多数人都去从事小老板这样的商业活动,对民族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长远发展未必有益。
少数民族儿童参与民族村寨旅游经济活动的现象大致如上,与此活动相关的各利益群体对此有不同的态度,各利益相关方主要分为活动的直接对象游客、负有监护责任的家长、负有教育责任的学校、老师以及承担管理职责的景区管理委员会。据我们调查,他们各自的态度如下:
不同年龄阶段的游客对儿童参与经济活动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分别对15名青年 (20—35岁)游客和15名中年 (36—55岁)游客进行访谈,当问及是否喜欢当地儿童在景区的才艺表演等有偿服务时,青年游客中12名表示不喜欢,2名表示喜欢,1名表示无所谓;中年游客中13名表示喜欢,2名表示不喜欢。年轻游客不喜欢儿童在景区内提供有偿服务是因为儿童的不断询问和强拉、强留会影响他们的旅游心情。年长游客则比较接受儿童在景区内提供有偿服务,儿童的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让他们很欣赏和感动,而且他们可以从当地儿童身上体验到原生态的苗族文化。
为游客提供有偿服务,能满足一部分游客的需求,使他们能够体验到苗族原生态文化,了解苗族民族风情。勉强游客接受他们的服务,影响游客心情,降低他们对整个景区的评价。
经过调研了解到,学校对于学生在景区进行经济活动行为明确向家长和学生当事人表示,该行为严重影响儿童的学习,并在每学期举行2—3次家长会议时强调家长应当督促、辅导学生的家庭作业,同时明令禁止学生到景区进行经济活动,给予相应的惩罚,派遣相关教师到景区进行监督,但是在金钱的诱惑下学生仍然屡教不改。由此看来,学校的对于儿童进行经济行为的教育方式过于简单而又粗暴,在某种程度上还会造成儿童的逆反心理。
除了严厉禁止的规定和思想教育外,学校还有一些惩罚措施,如发现学生有唱苗歌的就罚“捡垃圾,多写作业,扫厕所”等。事实上,学校和教师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认为“管不了”,向政府和管委会反映也效果甚微。
我们针对景区工作人员的访谈中获悉景区管理处允许儿童到苗王城景区内进行经济活动,但只要不是强行拦住游客接受他们表演并给予报酬都是被允许的范围,也安排了管理员对儿童拦客索取报酬的不良行为进行监督和制止,如有发现,管理员会劝说儿童的行为并告知家长来监督和教育孩子。
但是,据我们的观察和对学校校长的访谈:
笔者:对于孩子到景区提供有偿服务,景区持何种态度?
薅菜小学校长:景区都没什么好办法,知道孩子们有的行为不对,但也没有采取什么措施。
笔者:我们多次看到有两名学生在景区唱歌,学校对这两名学生的行为有何看法?
薅菜小学校长:那两个学生基本上就是讲没有办法了,我们向上级领导反映,也向政府反映,政府的杨乡长,他们说旅游发展这个趋势没得办法的。那两个班班主任经常跑去那两个学生家家访,父母对这一块意识比较差,没有管他们。
由此看来景区管委会的管理力度远不及学校,政府领导及景区管理部门认为这是旅游开发带来的必然现象,“没得办法”,就放任自流,因此更谈不上景区的管理。同时我们还发现,景区管委会和学校的做法的相似之处就是最终依赖家长对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
学校和景区管理处寄希望于家长来对儿童进行监督和教育,事实上家长也是对儿童教育最有效力的一方。但在苗王城,儿童参与旅游经济活动已经得到了家长的默许、支持甚至依赖,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正是家长的放任导致了当前多方管理无效的后果。
经过调查,大部分家长还是管的,但效果如何则不可知。部分家长意识到儿童进行经济行为会直接影响学习,但无力管理。由于经济压力的影响大多数家长选择外出打工,很多儿童只能由爷爷奶奶照顾,成为留守儿童,就算有部分家长重视儿童教育和管理,但往往也心有余而力不足。部分家长则支持儿童的这种行为,认为“自己的孩子找得到钱了就没管了。”还有些经济困难的家庭需要依靠儿童到景区进行经济活动来增加收入,解决家庭的日常开支问题。
例如,其中有这样一个案例:
笔者:我们多次看到有两名学生在景区唱歌,学校对这两名学生的行为有何看法?
薅菜小学校长:那两个学生基本上就是讲没有办法了,小的读三年级,大的读四年级,两孩子是一家的,两兄弟。我们向上级领导反映,也向政府反映,政府的杨乡长,他们说旅游发展这个趋势没得办法得。那两个班班主任经常跑去那两个学生家家访,父母对这一块意识比较差,没有管他们。他们家长是没有管了,母亲患有癫痫病,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好,讲得不好听点,他们两个父母都是靠这两个孩子讨钱回去养活。
在这样的家庭情况下,若还期望家长对儿童参与旅游经济活动进行“管理”,实在是一种奢望。
综合上述各利益相关方来看,虽然有部分游客对苗王城的少数民族儿童参与旅游经济活动持支持和赞许的态度,否则他们就不会给钱给这些孩子,但是也有部分游客对此很反感,已经投诉到景区管委会了;学校和老师因学生过多地参与经济活动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对此持严厉禁止态度,并反映到景区管委会,也要求家长配合管理;景区管委会虽然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出台了一些管理措施,但最终有赖于家长的配合;但事实上大部分儿童的家长外出打工,很多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爷爷奶奶无力管理,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能早早挣钱感到自豪,甚至有极个别家庭还需依赖儿童参与旅游经济活动收入来维持生存。
对少数民族儿童在民族旅游村寨参与旅游经济活动的行为,首先我们应该肯定儿童作为景区中的主体,其进行的原生态歌舞表演为景区增加了不少亮点,展现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同时对于急剧流失的少数民族语言、歌曲、舞蹈等的传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儿童在面对多元的外来文化面前,不再羞涩,而更加大方自信地展现本民族本族群的特色文化,儿童在使用普通话进行沟通与交流上有了巨大的进步,增加儿童的自信心。然而,儿童利用景区发展的环境进行经济交易活动,直接影响了儿童的学习和教育问题,形势愈演愈烈。家庭、学校、景区管理处和政府相关部门不同程度的干预下收效甚微,长此以往,对该村寨儿童的学习、道德、思想、价值取向等问题产生了严峻的影响,使得当地儿童的健康发展受到了威胁。因此,旅游发展给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也造成了少数民族儿童无法健康、正常发展的局势,受到了社会严重地质疑。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民族旅游给儿童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如何避免消极影响是我们应当关注的问题。
少数民族儿童是景区经济活动的一部分,那么景区就有责任将其管理好。从我们调研所得,儿童们的经济活动还处于自发的阶段,多是三五成群唱歌、或编制手工制品,形式单一,服装也是普通的日常衣服,那么景区可以对这些儿童加以适当引导,纳入规范管理,统一穿上民族服装、演唱苗歌、通过培训考核的儿童颁发相应的证件,最终景区将儿童旅游经济行为纳入制度化轨道使之更加规范,儿童们也必将因经过相关培训而提升自身素质,民族文化传承传播与景区可持续发展必将齐头并进。
作为对学龄儿童负有直接教育责任的学校及教师应该配合景区管理委员会的规范化管理,对学生进行苗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初步培训,从小的方面来说,学校办学特色必将得以彰显,而学生综合素质也会得到提高,从大的方面来说,则民族文化能得到传承和发扬,苗王城景区也能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从而更好更快地发展。薅菜小学可以对此进行学习与借鉴黔东南苗族地区的成果案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系统开设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使当地少数民族儿童能够充分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及民族传统。让他们从小就有一种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同时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让他们与景区共同健康成长。
事实上,最重要的仍然还是家庭,但是在恰恰又是最难的一个环节,如果某个家庭需要学龄儿童参与旅游经济活动所获得的报酬来承担全家生存的重担,还期望家长能配合管理,在当今社会实在有点勉为其难。
所以,从长远来说,需要景区的兴旺发展,经济繁荣,带动更多的村民致富,从短期来说,需要对特别困难的家庭加以救助,尽可能提供社会保障,例如将其纳入低保,让这样的家庭的儿童们能从过早地参与旅游经济活动中抽身出来,归还儿童的本真生活。
民族旅游村寨少数民族儿童参与旅游经济活动这一社会现象,正是少数民族村寨在现代化转型中急剧变迁的一个缩影。对于转型中发生的社会问题,我们不能认为因为是社会发展必然出现的社会现象而放弃寻找解决办法,应引入社会工作人员积极对其进行干预。
苗王城景区应当与区域内相关高校和机构开展合作,共同为民族村寨、民族村寨旅游和少数民族儿童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努力。
[1]龙云清.山地的文明[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
[2]潘秋玲,李文生.我国近年来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综述 [J].经济地理,2004,24(3):412-422.
[3]刘孝蓉.文化资本视角下的民族旅游村寨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3.
[4]赵楠.别样童年——民族旅游背景下儿童成长的启示 [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3.
[5]刘赵平.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结构框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0(1):29-56.
[6]吴占杰.苗族传统文化对苗族农村儿童道德教育的影响——以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苗族古歌为例 [J].怀化学院学报,2014,33(3):1-3.
[7]曾凡正.松桃:打好四张民族艺术牌[J].中国统一战线,2014(4):38.
[8]代亚松,姜平平.铜仁市乡村旅游资源现状与发展对策 [J].铜仁学院学报,2012,14(3):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