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提升方法分析

2015-03-28 07:01
关键词:教育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

倪 易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离退休工作办,湖南 长沙 410100)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提升方法分析

倪易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离退休工作办,湖南 长沙 410100)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面临着素材丰富、边界拓展等诸多机遇,也遇到信息碎片化等带来的众多冲击。搭建新媒体核心价值观教育平台,组建复合型师资队伍,实现新媒体技术与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融合,并增强信息引导能力,是提升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效果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

[DOI]10.16261/j.cnki.cn43-1370/z.2015.05.013

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只有具备某种认同性与凝聚力,才能维护其协调与稳定。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的道义基础与发展灵魂,决定着国家、社会发展变革的基本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在中国改革、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于社会主义价值本质的理念,已逐渐成为中国社会普遍的价值追求。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高校中,传播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使命,其对于意识形态领域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实现民族复兴共圆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得不提及的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着较以往更为复杂的传播环境,特别是新媒体技术的崛起及其相应的媒体环境变化,在为高校核心价值观传播提供了新的技术工具同时,也使得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更为艰巨的挑战,探索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提升方法已然势在必行。

一、新媒体环境中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机遇

新媒体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信息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介质为依托,以有线或无线等方式进行信息传送的一种媒体形态。[2]在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至2014年12月底,中国网民人数达到6.49亿,手机网民5.57亿,以职业结构为分析对象,我国网民中职业结构为学生的群体占比达到23.8%,学生位居网名职业结构之首。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正在对学生的信息传播环境造成颠覆性影响,而要利用新媒体技术提升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需要正确看待并把握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教育契机,从而为搭建核心价值观教育新平台做准备。具体而言,新媒体环境中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机遇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新媒体环境资源的丰富性为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广泛的素材。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是简单的理论灌输,而应该是通过丰富的故事、案例,让学生能够感同身受。相对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其在内容的容量与交流的及时性上,完全可以在做到大容量的同时,实现内容的实时在线交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推广中,可以通过利用开通专门网站和创建手机APP平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核心价值观教育素材。这类素材内容的时间跨度可以是从古至今的,而内容涵盖面则可以做到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并且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既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图片的,还可以是影像的,从而将以往单纯的抽象的平面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灌输与引导相结合形象的立体的教育,增强教育的感染力。

(二)新媒体环境传播的开放性为核心价值观教育拓宽了教学的边界。传统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呈现出一种封闭性,不仅空间封闭于单一的教室之内,而且内容也仅局限在教师提供的素材之中,其教学的方法主要以讲授法为主。新媒体传播环境的开放性,是指以QQ、手机等作为载体的新媒体交流,具有超越时空传播信息特点,其流动空间将取代教室空间,其交流方式既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是不见面的。高校核心价值观应该以课堂为主导,但是不应该忽视课后的指导与辅导,因此,高校可以通过新媒体环境传播的开放性,构建起立体的传播体系,实现对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全方位覆盖,特别是应该针对学生生活、学习等经历中的问题,及时结合相关教学内容与理论,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从而拓宽教学的时空边界,提高教学的及时性与有效性。

(三)新媒体环境接受的主动性为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了客体的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的被动性接受一直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问题。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高校应该通过利用并掌握新媒体环境接受的主动性特点,改变和提高教育客体学生的参与情况。在新媒体环境中,参与者的匿名性等特点使得参与者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还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从而会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单向的传播方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变为双向的交流与沟通,提高学生作为教育客体的参与程度,甚至在某种情况下学生可能成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发起者,他们可能会就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新媒体平台向教师提问,而教师有可能充当的角色是教育的引导者和解答者。

二、新媒体环境中核心价值观教育遭遇的挑战

任何环境总是鱼龙混杂,由新媒体技术建构的媒体环境,在为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如同一把双刃剑,其自身存在的一些特点也让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遭遇到前所有未有的挑战。认识新媒体环境为高校核心价值观带来的冲击与挑战,是避免并提升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重要前提。

(一)新媒体环境的碎片化冲击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系统性。碎片化传播现象指完整的信息内容在通过网络、手机等编辑传播后呈现出来的零散、片块化现象。其实,每一种媒体所呈现的某一信息内容都可能是碎片化的,只是,新媒体对传播速度要求以及新媒体受众对传播内容短小的需求,导致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其传播更为碎片化而已,所以,才有新媒体平台使得碎片化传播这一现象变得“显性”了的论断。[3]以新媒体传播载体微博为例,其传播的字数要求是限定在140字以内。而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体系来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诉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个人层面的道德准则与道德规范,三者之间既有层次性,更有系统性,在运用新媒体实施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需要十分注意并避免碎片化对价值观系统性的影响。

(二)新媒体传播的无边界冲击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中国性。自从麦克卢汉在1967年其撰写的著作《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地球村”概念以来,日渐发展的媒体技术已经切实改变了地球上人们生活的时空距离,特别是作为“信息高速公路”的网络崛起以及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与网络的联姻,已经开始消除信息传播的边界,使得信息的传播与接收变成一种无国界的传播行为。虽然,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可通约性,构成了不同文化背景和政治体制下核心价值 观的共性一般,也为关联中西方核心价值观搭建了属性交点,[4]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其中国性特征明显。因此,新媒体传播的无边界特征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中国性特点,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矛盾对立的关系,特别是对于辨识能力不足的高校学生而言,如何应对新媒体环境中包含西方价值观念的信息对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一个值得重视与研究的问题。

(三)新媒体文化的亚文化冲击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性。新媒体技术传播的分众化特点,推进了社会亚文化的发展繁荣,特别是在粉丝文化与新媒体技术的合流,导致以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亚文化盛行。在新媒体技术的依托下,粉丝网络社区等群体的兴起,使得青少年以叛逆、个性、张扬为代表的亚文化迅速发展。有研究认为新媒体对青年亚文化构成要素的技术重组和创建,催生了新型的表达方式,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多元性。[5]虽然作为主流文化代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与青少年亚文化并存,但是,一种文化的过度发展势必都会影响和压缩另一种文化的存在空间,何况,在当前社会中不少青少年喜欢的亚文化类型其内涵与实质还存在诸多与核心价值不相符的地方,合理应对新媒体带来的亚文化冲击并牢固坚持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地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议题。

三、新媒体环境下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提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这是一个既成的现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将核心价值观这一最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最为喜欢的传媒类型新媒体结合起来,以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辨别新媒体内容,以新媒体为载体推广核心价值观,将重要的教学内容与新颖的传播方式结合起来,提升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效果。其具体措施与办法如下。

(一)搭建平台,占领阵地。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提出应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虽然其针对是重点新闻网站以及主要商业网站,但是,不容忽视的是高校作为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主要机构,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应该结合新媒体传播规律,将核心价值观体系内容落实到校园网络文化服务中,从而以先进的文化和充满正能量的声音形成网络思想道德教育阵地,充分释放和发挥新媒体的政治教育功能,拓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渠道与空间,并以此为基础探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二)组建队伍,争取主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平台的搭建是基础和前提,而平台的运转则是关键和核心。如果有阵地,却无人坚守,则是最大的遗憾。目前,高校中不少与核心价值观有关的网站和网页更新缓慢,内容陈旧,设计呆板,就是这种问题。新媒体环境中高校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需要有一支专业化的队伍,而考察高校新媒体核心价值观网站及其相关新媒体平台,发现不少高校中虽然有思想政治专业教师及其团队负责创建和维护此类平台,但是,思想政治教师只能在理论上对内容把关,缺乏新媒体技术运营人员参与,或者缺乏思想教育和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是导致相关平台问题众多的主要原因。因此,高校打造一支思想教育和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应对新媒体环境下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争取掌握教育的主动权,是一个关键问题。

(三)融入课程,增强互动。以新媒体环境技术推广核心价值观,应该牢牢把握核心价值观的课程内容,并实现新媒体技术与价值观内容的完美融合。高校教师和团队在打造新媒体核心价值观教育平台时,要注意将课堂教学和平台拓展联系起来,将平台作为课堂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延伸,可以通过在新媒体平台上批改学生作业、解答学生疑问、拓展学生视野等方式,有效增加学生对课堂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理解程度,并在与学生互动交流中,发现课堂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在后续课程教学中加以弥补。

(四)提供内容,加强引导。新媒体平台对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不仅仅是课堂教学补充,还应该发挥新媒体平台内容的海量性特点,做到让新媒体平台成为拓展学生核心价值观视野的基地作用。师生可以将结合核心价值观内容撰写的各种体会、心得甚至是作业,上传到新媒体平台,供师生探讨交流。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结合各类时政新闻事件,鼓励学生利用新媒体传播技术制作相关文字、视频、动画等内容,彼此交流。还可以通过链接相关重点网站,引导学生浏览富含核心价值观的信息内容。只有引导学生在丰富海量的新媒体信息内容中辨别、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够真正做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入脑、入心。

(责任编辑远扬)

[参考文献]

[1]胡锦涛. 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 人民日报,2012-11-09.

[2]冯刚. 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 北京教育:德育,2009(10): 5.

[3]林楠,吴佩婷. 新媒体时代下的碎片化现象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47.

[4]陈怀平,廉永杰. 共通、异质与升华:当代中西方核心价值观辨析[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1): 54.

[5]邵蕾. 新媒体与青年亚文化的变迁[J]. 当代青年研究,2012(5): 22.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成立

10月8日下午,人民日报客户端三期上线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成立仪式在人民网演播大厅举行,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出席仪式并讲话。

据悉,此次新上线的客户端三期,在优化内容呈现的同时,把提供政务服务和生活服务作为一大亮点,使《人民日报》向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和平台迈出了关键性一步。

杨振武说,多年来,人民日报社热情拥抱互联网,积极运用互联网,已基本建成覆盖桌面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电子屏等各类终端的现代传播体系,由一份报纸发展成为全媒体形态的“人民媒体方阵”,用户总计已扩展到3亿。

杨振武表示,以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成立为标志,人民日报社将在全力支持办好人民网的同时,切实加快各类新媒体发展,努力形成以人民日报客户端为核心的移动传播新格局。在内容生产上,牢牢把握正确导向,着力创新传播方式;在产品体验上,始终坚持技术驱动,不断优化产品形态;在用户拓展上,充分调动各类资源,努力实现用户量级的新跨越;在运行机制上,积极探索适应融合发展的新机制,提升《人民日报》新媒体的整体影响力。

作者:吴重生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发布时间:2015年10月9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454(2015)05-0051-04

[作者简介]倪易(1981-),女,湖南岳阳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5-07-03

猜你喜欢
教育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
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谈班级管理中“心理位移法”的应用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如何做好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