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国庆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浅议王国维中西交融的治学方法——以《人间词话》为例
贾国庆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116081)
[摘要]王国维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在众多领域都有着独特的贡献。他除了有丰厚的旧学功底,还广泛吸收西方的理论思想,把中西方文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其独特的治学方法:新旧相较、中西相融。
[关键词]王国维;《人间词话》;治学方法;中西相融
作为近代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众多领域都有着突出的研究,如哲学、文学、美学、教育学、史学、文字学、考古学等,这些成就的取得除了归功于他天才式的感悟能力,还有赖于他独特的治学方法。尤其是他的新旧相较、中西结合的方法,使他成为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和文学观点方法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学者。
一、中西交融的治学方法含义
所谓新旧相较、中西结合,就是把西方的新观念与中国旧有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两者之中有所取舍,进行文化的转化与创造,融入世界文化中。[1]王国维曾说:“学之义,不明于天下久矣!今之言学者,有新旧之争,有中西之争,有有用之学与无用之学之争。余正告天下曰:‘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学之徒,即学焉而未尝知学者也。”[2](P875)王国维认为,文化不分新旧,不分中西。“故中国之学,西国类皆有之;西国之学,我国亦类皆有之。”[2](P205)中西文化应该相互通融,相互促进。因此王国维先生在做学问时,重视对西方理论观点的吸收、应用,利用西方的逻辑思维和系统的理论研究中国本土文化。
二、中西交融治学方法的来源
王国维的这种新旧相较、中西结合治学方法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来源于他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构成。
首先,王国维先生具有浓厚的旧学功底。王国维早期在家乡接受的完全是旧式教育,他在《静庵文集续编·自序》中说:“余家在海宁,故中人产也。一岁所入略足以衣食。家中有书五六箧,除《十三经注疏》为儿时所不喜外,其余晚自塾归每泛览焉……又以其间学散文骈文,用力不专,略能形似而已。”由此可见,王国维先生幼年时的私塾教育,使他掌握了大量的中国古典文学,培养了其创作和欣赏古典文学的素养与能力。这种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熟练掌握也是他日后形成超越前人、自成一派的治学方法的基础。
其次,对于西学的广泛涉猎。王国维先生开始接触到西学是甲午战争之后,“未几而有甲午之役,始知世尚有所谓新学者”。[3](P407)后来由于对新学的追求,进入东文学社,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康德和叔本华的哲学,包括后期留学日本,更是专力研读大量的哲学著作。这些哲学理论基础以及由此总结出的研究方法,与中国本土的研究方法相结合,形成了中西交融、相互结合的独特的治学方式。
三、《人间词话》中中西相结合治学方法的体现
王国维的这种中西结合的治学方法在《人间词话》最为突出。《人间词话》融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和西方哲学、美学于一体,构成了一个以“境界”为中心的文艺理论体系。在全书的体例编排、“境界”理论的内涵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中西交融的治学方法。
《人间词话》在体例上体现出中西兼容的特点。“词话”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中常见的体式,大多数文艺评论著作都采用“诗话”或者“词话”的形式。例如《白雨斋词话》《沧浪诗话》《随园诗话》等。但这些“诗话”“词话”体例都缺乏一种系统性。叶嘉莹先生曾说:“至于唐宋以来历代之诗话词话及诸家评论诗文之单篇述作中,当然也有不少极为可贵的精论要义,然而却可惜体例驳杂,都不是理论惊严的专著。”[4](P325)《人间词话》虽然也沿用了“词话”体例,却有着严密的系统。叶嘉莹先生将《人间词话》分成两个部分:批评理论和批评实践。一到九则提出《人间词话》的中心理论“境界说”。十到五十二则是按照时代的顺序对历代作家的作品进行品评。这也是词话的实践部分。从五十三则之后分别论述历代文学的发展变化、诗人与外物的关系、诗中之游词等。由此看来,《人间词话》全书是有整体的划分和层次脉络的。相较于中国古代的众多诗话词话体作品,这是一种极大的进步。这种体例上的变化正是王国维先生中西结合治学方法的具体体现。西方的文学理论著作与中国古典文论最大的区别在于西方文论有严密而有逻辑的系统。重视理论的系统阐述和分类的逻辑性。西方文论的这种系统的形式被贯穿于《人间词话》中,把中国古代的词话体和西方文论的逻辑和系统性结合到一起,形成了《人间词话》独特的体例。
《人间词话》的理论体系是以“境界”论为中心,包括境界的含义、境界的构成方式、表现形式以及形态种类等。“境界”论的提出,正是王国维先生在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基础上吸收融入西方美学思想后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学批评理论。
1.“境界”说对中国古典文论的继承
《人间词话》开篇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意境”这一文学批评术语并不是王国维首先提出的,在中国古代典文论中有其自己的发展过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第九则指出:“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王国维的“境界”理论与严沧浪的“兴趣说”和王阮亭的“神韵”说相比较,实际上他受这两种理论的影响。严羽的“兴趣说”是他论诗的核心,这种思想受晚唐司空图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影响,强调诗歌情感的自然抒发,不露痕迹。王士祯的“神韵说”则强调个人的情感体验,诗人作诗必须真诚的感受自然,从自然出发表达内心体验。这两种理论与“境界”说有某种相通之处。据叶嘉莹先生分析,“静安先生所谓之‘境界’,也同样重视‘心’与‘物’相感所感后所引起的一种‘感受之作用’”。严羽的“兴趣说”和王士祯的“神韵说”都强调内心感受所引起的情感的表达。“境界”说继承了这种理论精神,注重把这种“真感情”“真景物”付诸于作品之中。《人间词话》第六则:“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王国维先生认为“景物”和“感情”是构成作品境界的重要因素,有真感情才能有高境界。这种对于内心真实想法的强调,正是对与“兴趣说”和“神韵说”的继承。
2.“境界”说受西方文艺理论和美学理论的影响
王国维的学术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研究哲学阶段、研究文学阶段和研究文字学、古物学、史地学等阶段。《人间词话》的成书正好处在王国维重点研究文学的阶段,他把所接受的西方哲学观念应用到文学领域之中。王国维所接受的最重要的两种哲学就是康德和叔本华的思想。他提出:“欲通中国哲学,又非通西洋之哲学不易也。”又提出“通西洋之哲学以治吾中国之哲学。”[5](P5)由此可见,他是有意将西方的理论注入到中国本土文化中来。因此在他的“境界”说在内涵上有着浓厚的西方文艺理论和美学的痕迹。
(1)“境界”的创造方法。《人间词话》第二则指出:“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王国维将境界分为“造境”和“造景”两种方式,并分别把它们划分成“理想”和“写实”两派。其中“写实”和“理想”是西方文艺理论中的批评术语。其中“写实”是指根据现实中实际存在的事物为描写对象。而“理想”则是由现实生活中不存的事物引发出来的情感,是一种想象的、虚幻的表现。这两种类型分别从属于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个派别,这是西方的两种重要的文艺理论。
(2)“境界”的分类。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将境界分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人间词话》第三则:“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有无之境”是指当人存有“我”的意志,因而与外物有某种对立的利害关系时的境界。在“有无之境”中,诗人尽情地表现自我的喜怒哀乐,当他关照外物时,无形之中把自己的感情投在外物上,于是在诗中染上了自己的感情色彩。而所谓“无我之境”是指诗人抛去个人的意志,与外物无对立关系的境界,从自然生活中感受美。诗人以一种纯粹无欲的眼光去观赏客观事物,从而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这一理论源自于叔本华的意志哲学。叔本华认为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哲学的最高思想在于意志的完全灭绝。这种哲学思想被王国维先生不露痕迹的应用到“境界”说的分类之中。
(3)“境界”特点。王国维先生在论述境界的分类时还提到了“壮美”“优美”之说。《人间词话》第四则:“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王国维把境界的特点分为“壮美”和“优美”两类,这两个特点是来源于西方的美学理论,尤其是受康德叔本华思想的影响。王国维先生在《叔本华哲学及其教育学说》中曾说:“今有一物令人忘厉害关系而玩之而不厌者,谓之曰优美之感情。若其物直接不利于吾人之意志,而意志为之破裂,唯由知识冥想其理念者,谓之曰壮美之感情。”这是依据康德与叔本华的美学理论对境界的一种特点上的区分。也是王国维先生中西相融的治学方法的又一体现。
王国维的这种中西结合的治学方法,打破了国与国之间的限制,具有突破性和创造性,也促使他在众多的研究领域都取得重大的成就,开创了20世纪中国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新局面,对后世学者治学产生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智烁.“五四”时期辜鸿铭中西文化观念探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1).
[2]王国维.国学丛刊·序[A].观堂集林(下)[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3]傅杰.王国维论学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王国维.王国维文选:第3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李新红
[收稿日期]2015-03-07
[作者简介]贾国庆(1988-),男,山东菏泽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文章编号]1004—5856(2015)09—0091—03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5.09.020
Wang Guowei’s Methods of Scholarly Research:
Sino-West Blending Approach
——A Case Study of “Comments on Ci Poetry”
JIA Guo-qing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81,China )
Abstract:WANG Guowei,a contemporary modern scholar famous for the studies of Chinese ancient civilization,made unique achievements in many academic domains. In addition to his wide range of ancient Chinese studies,he was also knowledgeable in the field of Western theories and culture. His methods of scholarly research makes use of both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and develops into a way of merging the new and old,the East and West.
Key words:WANG Guo-wei;“Comments on Ci Poetry”;methods of scholarly research;merging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