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康有为移风易俗思想

2015-03-28 08:37赵东喜
关键词:康有为妇女

赵东喜

(河南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河南 新乡453003)

康有为是晚清社会著名的改良家,由他发起的维新运动对晚清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康有为不仅认识到晚清社会需要改革陈旧制度,更看到了晚清社会已腐朽不堪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改革社会风俗的思想,如剪发辫、兴女学、废缠足、倡导婚姻自由,这是一种符合时代进步和历史发展趋势的思想,打破了封建纲常对人们的束缚,促进了思想解放。妇女也逐渐认识到男女平等的重要性,并在进一步觉醒的同时参与政治斗争,显示了女子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也显示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从事情的根源出发去找解决的办法,从综合的角度去寻找问题的根源,然后为民族觉醒提出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康有为移风易俗思想产生的背景

康有为移风易俗思想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外国帝国主义国家的入侵,西学和西俗的刺激,使康认识到必须对中国的腐朽文化和习俗进行改革。倡导维新变法力主全方位的改革,既讲求新物、新器、新艺的发明创造,又倡言政治文化制度及社会风气的革新。

(一)民族危机的加深

自鸦片战争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围之内垄断前的资本主义正逐渐向帝国主义过渡,西方的帝国主义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夺取殖民地的高潮。面对地大物博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更是跃跃欲试,在对中国侵略活动中采取了“合作政策”。虽然腐败的清政府对侵略者的企图似已有所“觉察”,“彼族深险狡黠,遇事矫执。或条约中本系明晰,而彼必曲伸其说;或条约中未臻妥善,而彼必据以为词,及其坚韧性成,得步进步。不独于约内所已载者稍加更动,且思于约外未载者更为增添”[1]。但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割地、赔款、开商埠、扩大领事裁判权,清政府日益腐朽怯懦。而帝国主义则变本加厉,六七十年代边疆危机,美国、日本联合兵力侵犯台湾,俄国侵略新疆,英国进入西南地区,德国占有福建和山东,法国侵略越南并由此进入中国云南,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特别是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

(二)西学和西俗对维新派的刺激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大门被打开,在外国的军舰进入中国的同时,西方文化与思想以及风俗习惯进入我国,所以我国开始了西学东渐与西俗东渐。西方的民主政治学说不断地被维新派知识分子所了解,并且西方国家的一些强国的战略也深深地影响着康有为。康有为在批判晚晴社会的恶风陋俗的时候,时常以西方的习俗加以对照,除此之外,西方人的讥讽也刺激着康有为,这也是移风易俗出现的重要原因。外国人把八股与缠足、鸦片一起称为中国的“三害”,讥笑中国人是“劣等民族”“落后民族”。对于这种情况,康有为曾经愤慨激昂地说:“吾中国蓬筚比户,蓝缕相望,加复鸦片裹缠,乞丐接道,外人拍影传笑,讥为野蛮久矣。”[2]西方列强的嘲弄使他产生了巨大的耻辱感,痛苦不堪,同时也意识到了当时国民的落后、无知和愚昧。于是他有了通过改造社会风俗以使中国富强的强烈愿望。

(三)康有为人生经历的影响

康有为自幼学习儒家思想,他的启蒙教师是他的祖父康赞修。在他十八岁时又拜南海九江有名的学者朱次琦为师。康赞修和朱次琦都很崇信宋明理学,因此康有为深受宋明理学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深厚。康有为在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1897年他游了一次香港,大开眼界。之后他阅读《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书,对于西方的情况都有了一些了解。在1882 年时,康有为到北京参加会试,返回时途径上海,在上海他又进一步接触到了一些西方的事物,并收集了很多介绍资本主义各国政治制度和自然科学的书刊。西方的强盛、民族的危亡与国弱民贫的社会现实,使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康有为疾呼“救亡图存”,倡导维新变法力主全方位的改革,既讲求新物、新器、新艺的发明创造,又倡言政治文化制度及社会风气的革新。在他看来,人心社会风气的变易与新物、新器的增损同样重要,因此,他从创学会、办报刊、兴女学、废缠足、倡言婚姻自由开始,在对封建恶习进行犀利批判的同时,身体力行地进行移风易俗的改革。

二、康有为移风易俗思想内容

康有为针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封建恶习,在妇女解放、婚姻自由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良办法,如提倡废除女子缠足,并创立不裹足会,提倡婚姻自由,提倡女子接受教育,唤起国民议论等。

(一)废女子缠足

在中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伦理纲常根深蒂固,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缠足陋习,严重摧残了广大女性的身心健康。“李后主宫嫔窅娘,纤丽善舞,后主作金莲……令窅娘以帛缠脚,令纤小,屈上作新月形,素袜舞云中,回旋有凌云之态……由是人皆效之”[3]。缠足陋习一直以来都受到文人志士的抨击和批判。袁枚在《犊外余言》中质问:“女子足小有何佳处”!龚自珍也曾有诗对其进行了批判。但他们这些愤责的言论,并没有为当时以小脚为美的世俗人们所注意。缠足在清初时期曾被明令禁止过,但由于汉人的传统风俗,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到康熙七年时康熙批准“宽好缠足之禁”,“而作为不缠足运动,其萌生、发展、扩展则是中国步入近代之后才渐次呈现的”[4]。太平天军也由于参军的女子越来越多而下达了“解足”的诏令。但由于太平天国的领导者和参加者受封建意识的严重束缚,他们不可能从文化革命移风易俗的层面来倡导不缠足,而更多的是从军事斗争和女军工作的实际需求出发,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免除了一些妇女的缠足的痛苦,对人们以女子缠足为美的观念发生改变。近代以来,西方传教士因为女子缠足无法到稍远的教堂听礼拜而有碍于向中国妇女传教,提出了戒缠足,在中国创不缠足会。但是由于是外国传教士所办,虽对中国有识之士有所启发但影响不大。真正产生广泛影响和突出效果的是康有为在戊戌维新时期的戒缠足运动。康有为痛斥缠足,说这种行为“古今中外,未有恶俗苦体,非关功令,乃能淹被天下,流传千年,若斯之甚也”[2],并指出缠足的危害:“以国之政法论,则滥无辜之非刑;以家之慈恩论,则伤父母之仁爱;以人之卫生论,则折骨无用之致疾;以兵之竟强论,则弱种展转之谬传;以俗之美观论,则野蛮贻诮于邻国,是可忍也,孰不可忍!”[5]

康有为从自身做起,坚决不给长女康同薇和次女康同璧缠足。1883 年,康有为联合曾经游历美洲、赋予先进思想且其家女眷也不裹足的区谔良,创立了不裹足会。其弟弟康广仁也成立了“粤中不缠足会”,他的两个女儿也带头不缠足,使得粤中风气大移。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谭嗣同、汪康年、麦孟华、康广仁等人,在上海《时务报》馆成立“不缠足总会”,并规定该会宗旨是“此会之设,原为缠足之风,本非人情所乐,徒以习俗既久,苟不如此,即难以择婚,故特此创会,使会中同志可以互通婚姻,无所顾忌,庶几流风渐广,革此浇风”[6]。同年,康有为在天津也成立了类似的组织,并在北京、福建、湖南等地推广。经过康有为等人的大力宣传和身体力行,不缠足会的影响日益扩大,一些维新派的官吏也积极推行不缠足运动。如湖南按察使黄遵宪第一个报名参加梁启超组织的不缠足会,并且亲拟告示,明令禁止缠足。拥护不缠足的人越来越多,“不缠足运动中湖南搞得最有生气,连长沙城外的偏僻山村都成立了不缠足会”[7],百日维新使不缠足运动达到高潮。为了解放更多妇女与进一步扭转晚清社会的不良风气,1898年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要求禁止缠足,1898年8月,光绪皇帝发布上谕要求各省的督抚劝导禁止妇女缠足,让不缠足运动走向了前所未有的顶端。不缠足形成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

(二)婚姻自由

中国封建社会的婚姻首先是要在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条件下才能成婚,然而这样的买卖和包办婚姻是践踏妇女人格和尊严的突出表现。而在成婚之后,“夫为妻纲”是中国封建社会夫妻关系的基础,女子地位低下,妇女是处于被压制的被动地位的。在离婚的事情上妇女同样没有自由,如丈夫有离婚和再娶的专有权,而作为妻子的女子一方则没有再婚的自由,至少不被封建贞操观所提倡,她们只能算丈夫的附属物,没有任何独立性,没有反抗的自由,只有服从的权利。早在先秦时期,丈夫就可以不需任何理由离弃妻子,及至汉代更是对出妻做出七项明文规定谓之“七出”。虽然“七出”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妻子的权利,但是“七出”的基本点是从维护夫权的利益出发的,女方仍被放到被压制的地位,对婚姻还是无任何发言权。直到近代晚清社会发生剧烈动荡,传统的婚姻观开始出现裂缝。首先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他首先在教义上倡导男女平权,定都天京后,在婚姻方面进行了革新,如实行一夫一妻制、提倡婚姻自由、严禁嫖娼、反对买卖奴婢等。此外在太平天国,离婚是不被准许的,这点是对封建论理中‘七出’的一个根本否定”[8]。但就像前文所说的太平天国是一场旧式农民战争,随着太平天国革命后期农民政权的逐渐封建化,规定诸王属官,可拥有数量不等的妻妾等,太平天国后期的婚姻观又回到先前的封建礼教。近代康有为站在资产阶级移风易俗的层面对封建婚姻批判,“康有为是晚清中国第一位能比较清醒地认准封建婚姻负面作用的思想家,他的带有空想性质的《大同书》可以说是一部向封建婚姻家庭挑战的宣言书”[8]。康有为认为,男女婚姻家庭结婚的不自由,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离婚的不自由,如“七出”都有悖于人伦公理,而在家庭中夫权完全凌驾于妇女之上,更是完全不符合天赋人权的民主平等原则。康有为认为,“在家从父母”,女子婚姻完全听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经侵犯了妇女的自由自立的权力。康有为在他的《大同书》中较为系统地提出了改变这种婚姻不自由、女子在婚姻中处于劣势的主张,认为二十岁以上年龄的男女的婚姻完全自由,他们应该自由地选择结婚对象,而且可以同居,也可实行契约婚姻,每段婚姻设定的期限从一个月到一年不等,契约到期即可终止。可以说这在当时甚至于现在都是一个大胆的设想。

(三)女子受教育

伦理纲常把广大妇女束缚在庭院之中,“三从四德”比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更为严重的是,中国封建社会广大妇女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妇人识字多诲淫”和“女子无才便是德”[9]像一道道枷锁阻碍和剥夺了妇女受教育的可能。对于大多数妇女来说根本没机会读书,这使广大妇女沦为男子的附庸。尽管有无数的妇女为摆脱这种卑下的地位而抗争过,但都以失败告终。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倡解放妇女,提出许多保护妇女的口号和主张,如设女将、女官、女营,进行女科举考试选女状元等,这给妇女以崭新的地位,在中国妇女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由于太平天国的思想主题仍然是封建主义的,他们不可能,事实上也的确没有超越封建纲常的樊篱,妇女在政治、婚姻乃至教育方面仍与男子有很大差别。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派使特及留学生出国等使得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越来越深,很多人对欧美、日本等女子和男子有同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十分赞赏。到了八九十年代解放妇女的思想逐渐传播开来,“但因为当时还没有什么新的力量,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形态也不易被摧毁。所以,虽有同情妇女地位的不平之声,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0]。康有为特别主张男女平等平权,“凡人皆天生,不论男女,人人皆有天与之体,即有自立之权,上隶于天,人尽平等”[11]68,并提出女子应有与男子同样的权利。他认为历来女子不得科举,难入仕途,结果是历朝历代的将卿国相全是男子,全国上下的职官没有一个是女子,通读二十四史科举考试没有听说有女子参加的。这种排斥妇女的行为有背天心公理,不利于选拔人才。因此他主张政府设立各级女学,女学章程和男子学校一样,女子读大学或专门学校,毕业时发给文凭,如“学问有成,许选举、应考、为官、为师;但问才能,不加禁限”[1168]。

康有为在和维新派志士发起维新运动时,将兴办女学作为头等大事。1897年4 月,梁启超、谭嗣同、康广仁等人在筹办不缠足会时,决定设女学校。谭嗣同和他的妻子李闰以及康广仁的妻子黄谨娱在上海成立女学会,“专教吾华女子中西书史与一切有关实用医、算、乐、律等学,采仿泰西东瀛师范,以开风气之先”[12]。1898年5月,上海经元善创办上海经世女塾,在学校开设中文、西文、女工、医学四门功课;曾广铨和叶瀚等也在上海成立蒙学公会,目的是通过这个机构让男童女童都可以得到教化学习的机会;也是在这一年,维新派在广州创办了广东饶平女学堂。梁启超、康广仁等人在上海创办经正女学,经正女学是以西学为主的女子学校,专门招收那些八岁到十五岁的女子进入学校学习。

(四)唤起国民议论

中国是一个君主集权极为严重的国家,历朝历代统治者都把控制国家议论作为统治的一项重要内容。秦朝时期有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朝时期有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时期有东西厂特务机构的设置;清代更是一个言论极为严苛的朝代。自顺治开始,中经康熙、雍正、乾隆朝,历时140余年文字狱多达80余起。文人学士在文字中对时政稍有不满,或者皇帝疑惑文字中有讥讽清朝的内容,即兴文字狱,广事株连。文人著书立说不是为了发表自己的见解,更多的是为了生计,把精力都用在研究八股文上或者把自己束缚在八股文的框架里。那些由科举入仕的官员也不愿自触文网身亡家破,从而对皇帝言听计从。整个社会处于恐怖之中,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更不必说社会上的其他人了。到了近代中国,国家危机不断,加之西方思想的不断传播,变法革新成为士人救国救种的迫切要求。变法革新的先驱康有为,在整个上书过程中深感“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之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13]。

(五)剪发辫

晚清时期,由于西学的传播和早期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认识到辫子给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如争斗时很容易被别人抓住辫子;而且长发大辫,需要经常洗头,费时间;同时人们也看到长辫还不利于机器化大生产;长发大辫,还不利于近代军事的发展和对外交涉的进行。于是,在晚清时期“剪除发辫”的呼声日高。在国内最早正式提出剪辫主张的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甲午战争后,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在严重的民族危机下,将剪辫作为破除旧俗、开启民智的一部分,把它和强国保种提到一个层面。在他们看来,男子辫发跟女子缠足一样,是落后的表现,因此在戊戌时期康有为等维新派发出了剪辫的呼声。1898年,康有为变法过程中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断发易服”,上奏给光绪帝,请求光绪皇帝首先断发易服,给百姓做表率。在写给光绪皇帝的《断发易服改元折》的奏折中,康有为认为,首先断发可以使行动方便,便于操作机器和从事武事,“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14]。除康有为外,谭嗣同在其《仁学》中也有剪辫的主张,他认为头发的作用是保护脑气筋,长发垂于脑后累脑,所以应该去发辫。

三、康有为移风易俗思想的意义

康有为倡导的改革社会旧风气的思想,打破了了封建纲常礼教对世人的束缚,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使女子能在社会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开化社会风气,推动社会进步。

(一)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打破了纲常礼教对世人的束缚。

康有为抨击缠足、蓄辫、包办婚姻等封建恶习,表面上或者是要求放开那弱不禁风的“三寸金莲”还妇女以自然的天足,或者是要求人们剪掉后垂于脑后被西方讥笑的“尾巴”;实质上是通过批判缠足等恶俗,把斗争矛头对准执掌封建礼教的封建统治者。希望通过放足把妇女从禁锢和陋习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得她们能在社交、教育、体育等方面享受平等人权,打破了长期以来人们受到的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严密控制下的封建社会伦理纲常对妇女的束缚,提高了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印证了“天赋人权”这一观点。通过剪发辫使人们摆脱了社会的旧习,这一政策的严格执行虽然遭到一些愚昧民众的反对,但在当时清末现实的社会中,它又是不可避免的一种潮流所趋。剪发辫使人们的行动更加方便,在从事具体的机器操作和武事时更加便易;使人们在清洗等卫生方面节约很多时间;同时,也使人们不再被外国人嘲笑其迂腐及戏弄其冥顽。剪除发辫使人们在摆脱旧习的同时适应机器化大生产的需要,使中国走进近代。主张婚姻自由和兴办女学更是站在男女平权的基础上。康有为在对妇女受封建制度的压迫下缠足及清朝时期的剪发辫的事项作出强烈的抗议,这都是其反对封建伦理纲常对人们的迫害的具体行为。康有为在打破封建纲常对人们的束缚、促进思想解放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从此处极小的事情中我们就可以窥见其全貌。

(二)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某一历史时代的发展,总是可以由妇女走向自由的程度来确定,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标准”[15]。康有为提倡的开办妇女教育、兴办女学,都建立在解除妇女的禁锢的基础上,使她们有了自由的权利,可以随意支配自己的时间,她们能够走出家门,从而登上社会舞台。而康有为所提倡的不缠足,解除了脚的束缚,使妇女获得自由。不缠足会要求不缠足之女所著鞋袜,“与男装同饰同式不可独为诡异,致同会惊诧”[16]。妇女们也在自身的发展中积极作出响应。她们接受康有为关于妇女问题的宣传,一些有知识的妇女在一开始就认识到缠足对妇女的危害,所以当她们终于看到宣传不缠足的好处时,她们毅然决然加入其中。受康有为宣传的影响,更多的妇女认识到妇女解放对于妇女的众多好处,所以她们积极响应,创立女学会、办起《女学报》,为妇女自己的权利和利益作积极斗争。妇女也逐渐认识到男女平等的重要性,并在进一步觉醒的同时参与政治斗争,显示了女子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三)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

以不缠足会和女学堂等为代表的风俗改良组织,能够有效地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很符合广大民众的心愿。特别是在革除旧俗、树立新风方面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深得民众的支持,广大民众纷纷加入不缠足会改造自我,改进社会风气,推动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康有为改革社会风俗的思想,如剪发辫、兴女学、废缠足、倡导婚姻自由等,无疑是一种进步的符合时代进步和历史发展趋势的思想;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康有为这些思想的形成不只是他个人的独自思索,梁启超、谭嗣同、康广仁等维新志士在整个维新过程及其思想实践过程中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社会风俗的变迁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无疑康有为这些思想都对当时的社会产生巨大影响,是晚清社会变革的鲜亮一笔。各种政策和建议的提出以及实行,实际上也显示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从事情的根源出发去找解决的办法,从综合的角度去寻找问题的根源,然后为民族觉醒提出行之有效的办法,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它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1]宝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四九[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6.

[2]康有为.请禁妇女裹足折[M]//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8:336.

[3]陶宗义.南村辍耕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4:15.

[4]梁景时.中国近代不缠足运动始末[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

[5]张媛.康有为与近代妇女启蒙思想[J].中州学刊,1997(2).

[6]康有为.试办不缠足会章程[M]//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8:336.

[7]陈文联,张乐平.湖南维新运动中的移风易俗[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2).

[8]徐永志.晚清婚姻与家庭观念的转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9]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04.

[10]耿光连.社会习俗变迁与近代中国[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9:167.

[11]康有为.大同书[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

[12]梁启超.中国女学会书垫章程[J].湘报,1879(7).

[13]梁启超.戊戌政变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32.

[14]康有为.断发易服改元折[M]//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8:374.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249.

[16]谭嗣同.谭嗣同全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4:136.

猜你喜欢
康有为妇女
漳浦县妇联走访慰问“两癌”贫困妇女
康有为早期政治思想的功利主义解读
如何提升妇女获得感——陕西妇联持续深化改革
康有为撰
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
康有为“八分说”论略
康有为书学评价及相关问题
当代妇女的工作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