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阳
(华中师范大学 政治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43007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方奇迹,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领域均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我们仍旧面临诸多问题,其中的问题之一就是,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但软实力和话语权却没有实现同等程度的提升。从当今世界的话语格局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一直占领着国际舆论的高地,而中国则长期处于西方国家话语权的笼罩之下,在很多关键问题上常常沦为西方国家攻击的对象,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国际形象。中国的崛起不应仅仅是经济的崛起,而应是社会文明的崛起,是中国文化特别是价值观的崛起。我们所要实现的和平发展的历史进程,也应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认同与弘扬的进程。因此,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权,对于凝聚国内社会的广泛共识,赢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最鲜明的特征,为世界各国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作为步入现代化道路的“后发”国家,与其他发达国家一样,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打开了紧闭已久的国门。在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中,虽然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但这也导致了异质文化和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不断加剧。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联接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外的精神纽带,如何把握其话语主导权,是我们必须正视与积极应对的问题。
从国内社会来看。一方面,当代中国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发展日新月异,实现了国家繁荣富强,人们幸福安康。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中逐渐形成了“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等各种消极思想甚嚣尘上。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炫富仇富等已经成为当前一种社会病态。中国以“礼仪之邦”而闻名,修身克己本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美德,但中国当下所暴露出来的社会问题却与我们应有的面貌大相径庭。造成这种种病态的原因虽是多样的,但究其根本就在于全社会缺乏共同践行的核心价值观。从这点来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当其时。另一方面,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的转型使得社会意识更加多元和多变,不同的主体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同民族、国家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价值观念的冲突与融合,都对当前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计划与市场等,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混杂在一起,加剧了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多样性和复杂性,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造成一定的冲击和削弱。
从国际社会来看。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以来,西方许多发达国家都陷入了发展困境。而中国则率先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并继续保持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经济的持续壮大令西方国家感到焦虑,认为中国的崛起会对世界秩序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并不断抛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种种论调。中国的崛起选择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对其倡导的普世价值也造成了直接的挑战。从历史上看,西方世界对近代以前的中国知之甚少。而在开放以来,中国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缺少与西方国家的有效沟通。国际社会发出了中国究竟“从何处来,要到何处去”的不安疑问。《北京共识》的作者乔舒亚·库珀·雷默认为:“国家形象对当代中国来说是最为根本的问题,假如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那么许多其他困惑和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国家形象问题是中国当前最为棘手的问题,国家形象在某种意义上将决定中国改革发展的前途和命运。”[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价值观念的最大公约数,也是对当代中国国际形象最生动的描述。因此,面对西方国家的质疑声音,必须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权,向世界讲清楚中国道路成功背后的价值根源,就“中国是什么样的国家?中国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中国会给世界带来什么?”等问题做出清晰、有力的回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断汲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既和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念达成共识,也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更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作为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地扎根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广泛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展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一是民本思想。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人民是国家安定社稷兴衰的关键,是君王施政治理的标准,必须做到以民为本、安民为务。虽然传统的民本思想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但其中的积极因素依然具有重要价值和现代意义,为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提供了可借鉴的思想资源。二是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情怀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灵魂。爱国主义情怀已经深深地镌刻在中华儿女的心中,成为中华民族基因中最神圣、最高尚的情感。三是“和合”思想。在中国历史中,“和合”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的核心理念,也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尤其是在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当今世界,面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交锋,“和合”思想更是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继承了其中最为宝贵的精神资源,反映民族特征,体现民族品格,凝聚了当代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获得广泛认同、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价值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脱离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实践“自成一派”的价值观,而是以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为基本,体现了人类对于价值追求的共识,“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而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2]。在国家层面上,我们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出了中国人民对于国家强盛的殷切期盼,也反映出了世界人民对于世界繁荣的共同愿望;在社会层面上,我们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不仅是中共始终坚持的价值信仰,也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在公民层面上,我们追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既是个人作为一国公民应恪守的道德准则,也是世界人民在追求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当代中国人民共同价值追求的深度凝练,是人类社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历史时期对价值追求的个性体现。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反映出了世界人民在当前的历史实践中对于一些基本问题所形成的价值诉求,是人类社会对于价值追求的共性所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也是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是社会主义中国与人类社会在价值共识上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脱离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实践,“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求出发,不断汲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以人类共同价值追求为根本出发点,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综合创新的结果。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不仅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勃勃生机,也摆脱了西方价值的局限性,体现出了超越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本质特性,揭示了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发展方向。
首先,以人为本。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中,人的全面发展居于核心位置,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最高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党和国家工作的首位。
其次,共同富裕。由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共同富裕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来说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美好愿景。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当代中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坚持共同富裕为发展目标,让一部分人通过合法劳动先富起来,以点带面,进而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理念,也显示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向共产主义迈进的历史趋势。
最后,和谐共处。和谐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和衷共济”“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古老的中国“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西方国家也在为实现社会的和谐而冥思遐想,但由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及由此引发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对立,资本主义社会很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为实现这一价值追求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图景,但却没能变成现实。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将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为这副美丽图景的实现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中共自成立以来,就在为建立一种更加美好的社会而不断探索。中共的十六大之后,更是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和国家的发展任务和根本目标。和谐共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社会主义中国始终不渝的社会理想,既体现了中国优秀的历史传统,也承接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所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对价值追求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特征。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中共首次将“富强”“民主”“文明”这三个词汇并列提出,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为之奋斗的价值目标。进入新世纪,中共第一次把“和谐”同“富强”“民主”“文明”一起纳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增添新的表述,表明了中共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探寻出了社会主义应有的价值真谛。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凝聚了全党和全社会对于价值追求的共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精神支撑。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历史脉络来看,价值要素的不断增加并不是宣传口号的变化,而是中共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为处理和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遇到的新问题而提出的更加完善、更加科学的坐标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性还体现在具有明确的针对性。改革开放30 多年来,中国的经济体制、利益格局、社会结构以及思想观念等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中国社会产生了诸多困惑与迷茫。而这些问题反映在价值观上,则表现出了许多疑问,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将何去何从?当代中国的价值目标是否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观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向世界展现自身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之上凝练而成,为解决新时期所面临的困惑和迷茫提供了价值指引,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不同的层面突出了解决这些现实问题的针对性。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表达了当代中国身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突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一国公民应当遵守的价值准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反映了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且能够针对不断产生的社会问题做出正确的回答,从而凝聚社会的共识,为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提供强大的思想力量。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眼于当代中国的发展要求,符合时代的潮流,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
中国的经济虽然已经得到飞速发展,国际地位得到明显改善,但中国的话语权还没有获得与综合国力向匹配的地位。“真正的大国,是能够以自己的制度典范和文化典范辐射到世界上的很多国家的”[4]。因此,在全球化时代,当代中国必须积极主动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权,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为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价值基础,而且可以有力地回应西方国家对我们的质疑和焦虑,向外部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清晰的中国图式。
价值自信是民族对于自身价值的充分肯定。没有价值自信,不仅自身的话语毫无底气可言,而且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就成了虚幻的构想。价值自信源于丰富的实践。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表明,当代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在探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断创造新的奇迹,不断掀起新的高潮。尤其在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时的镇定自若,不仅让西方鼓吹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黯然失色,更是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示出别样的风采,同时也为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增添时代的意蕴。
“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当某一种错误的东西被人类普遍地抛弃,某一种真理被人类普遍地接受的时候,更加新的真理又在同新的错误意见作斗争。这种斗争永远不会完结。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5]。作为反映人民群众实际需求的价值观,能否被证明是先进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念,关键在于其能否经受历史的检验。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中,创造了灿烂辉煌、远播世界的中华文化。在这其中蕴含的价值理念,不仅是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精神滋养,也是人类文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困境之中,中国共产党肩负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发展道路,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东方奇迹。长期以来,许多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成功在于搭全球化的便车,毫无价值追求可言。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表明了中国奇迹的诞生不仅在于经济实力的跨越式发展,其根本原因是得益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制度安排等的系统支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种下了“因”,才产出了中国道路成功的“果”。上世纪末,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提出“历史终结论”,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将以西方的自由民主“成为普世性的人类政府的最终形式”。但在面对中国道路的成功时,福山坦承,“客观事实证明西方自由民主可能并不是历史进化的终点,随着中国的崛起,所谓‘历史终结论’有待进一步推敲和完善,人类思想宝库需要为中国传统留有一席之地”[6]。
无论从我们自身的成功经验,还是从国际社会的外部评价,都可以看到,中国的发展不是简单地同西方社会接轨,而是以内在的核心价值观为支撑所实现的成功崛起。人民有信仰,民族进步才有希望,国家发展才有力量。只有秉持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心,才能汇聚实现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获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话语权,有力地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质疑声音。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外部世界对于我们自有的话语方式并不能很好地了解和理解。虽然当代中国的综合国力已今非昔比,但我们的思想创造在国际上的影响却是微乎其微。这其中原因有我们单方面的“自说自话”,也有缺少符合外部世界话语风格的阐释。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逐渐与世界各国融为一体,要想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权,就必须转化我们当前的话语方式,以符合外部世界的话语体系来讲述中国故事、表达中国声音。
转化话语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做好语境的转换。任何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脱离了语言的本来环境而单纯强调它的含义,其结果往往会张冠李戴,甚至会产生适得其反的宣传效果。第二,做好语言的转换。对于具有中国特色和表达特点的语言、概念,能否进行精准的翻译,达到“信、达、雅”的翻译效果,对于讲好中国故事,向外部世界呈现一个准确、真实的中国图式至关重要。第三,做好范式的转换。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融通中外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我们向国际社会输出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无论是中国化的西方话语,还是国际化的中国概念,都应该覆盖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为世界人民所普遍接受。
在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实行的都是资本主义制度,这与中国的政治制度是根本对立的。因此,中国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各领域都处在被围堵孤立的状态。面对中国的迅速崛起,西方发达国家又不断以“中国威胁论”“普世价值论”等的言论歪曲中国形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对外传播能力建设,把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与认同。
从西方国家传播价值观念的经验来看,他们主要是通过外交政策、开放市场、文化传播等渠道来进行价值输出,以其创造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所谓的文明制度等实现其价值的吸引。“在价值观方面,联邦制、民主和开放市场都代表了美国的核心价值观。这正是美国出口的东西”[7]。积极对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借助广泛的传播载体,加强价值话语的传播能力建设。因此,在当前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机遇期,必须着力打造价值话语的传播平台,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尤其是将互联网作为重要的战略平台,整合中国的媒体资源,以便中国声音更为快速地“走出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电影、电视、音乐、图书等手段,形成全方位的中国话语传播格局;广泛开展国际间的人文交流,以更深层次的文化碰撞向世界展示中国独有的价值传统,让世界认同中国倡导和谐的价值真谛;准确把握国际形势,主动提出符合时代发展的国际议题,赢得世界人民的普遍认同。
当代中国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力前行,作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世界表明:中国人民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一样,追求国家富强,向往幸福生活;中国的利益诉求不仅和广大发展中国家高度一致,也和其他发达国家相互融通。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权是一场“持久战”,我们既要维护国家利益,捍卫文化主权,也要回应质疑,澄清真相,更要抓住历史机遇,发出中国声音,赢得话语表达的权力,让国际社会真正了解中国,理解中国,接受中国,让中国价值话语的正能量在世界回荡。
[1]徐占枕.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困难和破解之策[J].社会主义研究,2014(3).
[2]辛向阳.国际视野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路径选择[J].理论探讨,2011(2).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4]林伯海,易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认同的机理和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4(10).
[5]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0.
[6]徐崇温.国外近期关于“中国模式”的研究动向》[J].红旗文稿,2010(17).
[7]约瑟夫·奈.软实力[M].马娟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