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晶晶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外国语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0)
浅析文化语境的构建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谢晶晶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外国语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0)
语境是影响语义理解的重要因素。语境可分为话语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三种,其中文化语境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关系到文化背景不同的双方能否进行成功的交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目标语的文化,可达到使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文化语境;英语教学;交际
语境即语言所处的环境、交际的场合、交谈的上下文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构成特定的语言环境。它决定了语言的内容和形式。切合语境的语言交流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1]语言环境对交际的双方从心理、语言表达、行为以及交际的效果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1]语境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的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提出的。他将语境分为三种:话语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2]语言学习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我们使用语言既是为了表述思想,也是为了建立人际关系。[3]在交际中,双方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会对词语和句式进行选择。但词语句式的选择必须适应交际的环境,才能传情达意,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正确得体的表达,才能够使对方正确理解,交际才得以顺利进行。同样的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中会表达不同的含义。
文化语境是“指人们语言交际中,一个民族所共有的由来已久的以及意识形态的背景知识,是人们在语言交流过程中能够通过预料,推测进而理解的知识结构”。[2]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群,行为和思维,价值观和审美,还有宗教信仰等等都趋于相同。我们在学习一门语言的同时,如果不能同时了解该语言的文化背景,是无法正确理解和掌握该语言的。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能力应该不单是语言的掌握,还应当熟知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和习俗。文化语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外在文化环境。是人们生活的方式、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客观环境,一个社会风俗习惯以及长时期的历史所综合而成的整体的、多层次的系统结构。二是内在文化语境。是人自身的心理结构、智力结构、思维结构、人格结构、价值结构等构成的综合的人格,反映人的个性特征。[2]
交际与语境息息相关,语言交流受到文化语境的影响。单词、语句、段落和篇章所蕴含的意义取决于上下文,即我们所说的语言环境,而文化语境因素包含了社会文化、说话人的观点想法、时代背景甚至民俗人情,人物自身的身份地位也会对语言表达的意义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交际双方如果能够在外在文化因素和内在文化因素二者之间达成统一,交际就能顺畅进行,反之则会出现障碍。
例如:场景一,朋友见面。American: What a beautiful watch! Chinese: Here you are. Please take it.American 习惯使用赞美来表达喜爱,或是制造交际话题,但是Chinese却误以为对方喜爱而想要赠送给他。
场景二,在公司,中美同事交谈。Chinese: You look pale. What’s wrong with you? American: I’m sick. A cold, maybe.Chinese: Go and see the doctor. Drink some water. You’d better stay in bed. Have a good rest.
American: You’re not my mother, are you?
中国同事的好心肠显然没有被美国同事所接受。西方人崇尚个性独立,被人过分关心和照顾常常被看作是弱者的象征。中国人则习惯出主意,提建议来表示关心。遇到这种情况,一句:“I’m sorry to hear that. I hope you’ll be better soon.”即可。再如英语中的短语 “luck dog”,是祝福别人的用语,但是在中国,狗作为动物在语言中常常与不好的东西联系起来。
另外,我国英语初级教材上常有类似“Are you married?” “How old are you”这样的句子,但在现实生活中,西方人对于年龄、收入、婚姻、政治倾向和宗教信仰等等皆视为个人隐私,交际时出于礼貌是不会提及的。
由以上实例可见,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果在学习和使用过程中不加以注意,就会造成误会,产生交际障碍。教师必须注意并指导学生熟悉这些文化上的差异,要求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西方的文化。
语境存在于校园、教室、教材以及人们的表情、动作和声音里,也存在于学生大脑的认知环境中。[4]教师可在课堂上利用教学设备,构建出目标语文化氛围,指导学生想象出目的语的文化环境,这是一种心理构建,是虚拟的语境。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有利于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又有利于理解和掌握目的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构建文化语境,具体注意如下两个方面。一是教材内容及手段的选择。教师可依据教材的内容,直接选用每课的课文、对话或延伸资料,也可以脱离教材,选择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语言材料。比如师范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与教育有关的材料,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与商贸有关的材料。多媒体、电影电视节目、广播节目,甚至互联网,都可以成为构建文化环境的工具。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热情的保持。二是将文化语境的构建融入课堂教学。对于目标语不应该只存在于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而应当把目标语文化与课堂教学、课外教学融为一体,使学生始终浸淫在目标语的文化语境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灵活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注重听、说、读、写的多种能力培养,锻炼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
以《致用英语综合教程第1册》第五单元为例讲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文化语境的构建。本单元学习与电影有关的内容,非常适合语境教学法。
首先,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课前话题展开(Around the topic)提供了一些热门电影供学生讨论,包括《哈利波特》《沉默的羔羊》《迷失东京》等等,教师在授课之前即可给学生布置看电影的任务,可选择学生感兴趣并与本课相关的电影,如斯皮尔伯格的代表作《紫色》、《辛德勒名单》等等,并给他们布置第一个作业:了解电影种类。从而让学生在课前既完成预习工作又兴致勃勃地进入到新课程的学习中。听说部分(Listening and speaking)要求英语教师利用视频、音频和图片给学生创造出课堂的第一个英语文化语境,内容可以围绕推荐学生观看的电影,比如如果选择了《紫色》,就提供美国内战时期的黑人境遇相关音频或影视资料,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演讲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播放完毕后, 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独立完成模拟对话,可设置如下对话场景:You want to see a film. Invite your friend and recommend the film.学生在自主对话之后,会对听到的文字材料和自己讨论的内容产生深刻印象。
本单元的课文题目是《Steven Spielberg》,教师可适当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Steven Spielberg的生平以及电影作品,特别是好莱坞的电影文化,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沉浸在文化背景之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可大为提高。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相关图片,鼓励学生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教学过程的安排可依据“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潜移默化”的原则。先从课前预习开始,用学生感兴趣的电影作为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初步的认知。进入课堂后,设计讨论话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利用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他国文化,听说部分启发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可修正学生的错误观点,补充学生尚未认识到的关键内容。进入到课文学习部分后,教师应当在讲授的过程中注意增加背景知识,比如斯皮尔伯格历年所获得的奖项,他的拍摄手法,票房成绩以及为何会被评为影史上最伟大的导演之一等等。本单元学完之后,还可以指导学生讨论好莱坞电影的特点,让学生欣赏并了解美国的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以及风土人情等等,也可组织学生观看部分优秀的电影,更加直观地接触美国电影文化和语言,构建心理文化语境,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要进行跨文化的交际,如果只是学会了这门语言的词汇和语法,但是在交际中常常碰壁,那就不能算是掌握了这门语言。在我国英语教学中,过度重视词汇和语法的学习,使学生虽然拥有可观的词汇量和娴熟的语法分析能力,却常常在交际中闹笑话。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加强语言方面的学习,还应该着重指导学生构建文化语境,使学生既能够轻松学习,又能够在交际中正确使用英语,达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终目的。
(责任编辑 远 扬)
[1] 杨芳. 语言交流连贯的文化语境因素[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 (6): 103-105.
[2] 唐德根,刘明志. 大学英语中的文化语境教学模式初探[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 98-102.
[3] 胡壮麟. 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 (5): 345-350.
[4] 朱晓中,余樟亚. 大学英语语境化教学研究[J]. 外语界,2010(4): 50-56.
2015-03-10
谢晶晶(1981-),女,河南信阳人,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英语教育。
G712
A
1671-5454(2015)02-0112-03
10.16261/j.cnki.cn43-1370/z.2015.0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