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2015-03-28 07:51:44李雨桐
关键词: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李雨桐

(海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摘要:文章通过对高中语文必修重点篇目《祝福》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以及《高考考试大纲》关于修辞教学目标和内容要求的梳理和解析,指出高中语文修辞教学存在教师对课标等的解读存在偏差、教学无法完全满足课内外作品读解以及高考实际需要等现状。语文教师应准确完整地把握、解读《新课标》、《考纲》等要求,对修辞具备正确全面的认识,重视修辞教学尤其是重视消极修辞的教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修辞教学;《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高考考试大纲》

收稿日期:2014-09-28

作者简介:李雨桐(1991- ),女,山东青岛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

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究竟应该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与之相应,究竟应该涵盖哪些教学内容?对此,据我们了解,虽然实际看法和做法不尽一致,但某些误区和偏向则带有相当的普遍性。较为突出的是,不少语文教师因为对修辞和修辞手法(课标和考纲等用的是“修辞方法”,本文按修辞学界的一般习惯改称“修辞手法”)等存在片面认识,导致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高考考试大纲》等发生误读和误解,因而不能在教学中完整准确地反映新课标和高考对高中语文修辞教学所设定的目标和内容,影响到语文教学的实际成效和高考备考的针对性。

为此,本文主要以高中语文必修的重点篇目《祝福》为例,分析作品主要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与课文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的密切关系,以此说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远远不是《高考考试大纲》等规定的九个修辞格所能涵括的,只有根据实际需要扩充相关修辞原理和修辞手法方面的知识,才能使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具备应有的认知基础,也才能使与课文教学相关联的语文能力和素养的训练和提升更具操作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高考考试大纲》关于修辞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内容做了梳理和解析,并借助对2014年高考语文试卷修辞考点的概要分析予以佐证,进一步证明,无论是新课标还是高考考纲,对修辞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事实上都提出了较为全面而严格的要求,只不过较少使用“修辞”字样直接表述而已。

一、《祝福》的修辞手法运用与中学语文教学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将修辞手法分为消极修辞手法和积极修辞手法两大类,这一理论为修辞学界所继承和发展,成为普遍共识。前者表现出来的特色是质朴的、平凡的;后者表现出来的特色是华丽的、奇特的。[1]鲁迅先生的作品往往修辞特色鲜明,无论是对辞格的选用,还是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谋篇布局,都煞费苦心。收入高中语文课本的《祝福》作为其小说代表作,在修辞方面同样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一)《祝福》的修辞格运用

《祝福》用到的常见修辞格就有十余种,此处主要以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的辞格(修辞方式)体系为依据,部分辞格参照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的论述,分析这些辞格的运用及其与小说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的关系。

比喻。这是《祝福》刻画人物形象和表现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主要见于对祥林嫂的神态行动以及鲁镇人对她的态度的描写中。文中用“木刻”、“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木偶人”等来描摹在捐过门槛后自认为已经赎清了“罪孽”可以重新做人,但却终究得不到四叔四婶接受的祥林嫂,蕴含着作者对祥林嫂的同情、对封建礼教的痛恨。还将祥林嫂比作“陈旧的玩物”、“死尸”,用以表现人们的冷漠和主人公的万念俱灰。

对比。在《祝福》中,有三个方面的对照和比较,构成贯穿全文的线索:祥林嫂不同境遇下的外貌神态对比;鲁镇人对祥林嫂际遇的变化所表现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祥林嫂不同时期做工状态的对比。以对祥林嫂外貌神态的对比描写为例:初到四叔家时,她两颊还是红润的,食物不论,做工时候力气是不惜的,然而她很满足,渐渐笑容多了,脸也白胖了些;当第二任丈夫以及阿毛死后,她重又站在四叔家时,她两颊已经没有了血色,眼光也不像先前那样精神了;当柳妈告诉她该去捐个门槛,否则下地狱被锯开来,分给两个男人时,她当时并没做声,但第二天早上两眼围着大黑圈;攒钱捐过门槛后,她整个人便神清气爽起来;而在又一个祭祖时节,当她伸手去干活,却被四婶叫停之后,她精神越发不济,再后来,“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人物的这一系列变化,与小说的主题有着直接关系:封建礼教、封建迷信一步步将一个个“祥林嫂”逼上了绝路。

衬托。《祝福》开头,“微雪点点的下来了”、“阴沉的雪天”、“无聊的书房”、“点点下着的微雪”,通过环境描写,渲染阴郁低沉的气氛,旁衬祥林嫂的不幸。《祝福》结尾部分,描写鲁镇除夕“祝福”的气氛,则反衬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移就。文中“沉重的晚云”,将人的感受移属于“晚云”,暗示人物在阴沉压抑的生存环境下难以承受的心理重荷。

夸张。雪花“满天飞舞”“将鲁镇乱成一团糟”、“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都使用了夸张笔法,渲染、突出恶劣环境下人物的更其不幸,极度形容人物濒临崩溃死亡的惨状。

借代。用“女人”来代替“做工的劳动妇女”,是以全体代替局部;用“末路的人”和“讨饭的女人”来指代祥林嫂,是以特征代本体;“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则是借用北宋理学家张载的理论来指代四叔所尊崇的理学。

反复。“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这句话在文中三次重复,形象再现了四婶的紧张和忧惧,以及对礼教、迷信的极力维护。既表明了愚昧迷信思想对人们毒害之深广,更揭示了祥林嫂这类人物陷入被损害、被摧毁悲惨命运的必然性。

飞白。《祝福》中祥林嫂四次重复“我真傻,真的”,两次重复阿毛的故事,这是一种飞白手法,将祥林嫂的重复啰嗦(语病的一种)有意识地照实记录下来。看似让人反感的絮絮叨叨,却逼真再现了一个贫弱下层劳动妇女遭受夫死子亡等一连串沉重打击后的特殊精神状态:极度痛苦但又无奈无助。

排比。卫老婆子在讲述祥林嫂第二次嫁人不从时,运用了排比。透过第三者的讲述,反倒更能看出祥林嫂的奋力抗争,但抗争依旧改变不了她的悲惨和不幸。

反语。祥林嫂“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都是用的反语,反话正说,寄寓了对不幸者的深切同情和对制造人间悲剧者的辛辣讽刺。

此外,文中还用到引语、同语等辞格。“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这个同语辞格构成了强调句式,用在开头,不但能勾起读者的好奇和疑问,而且为情节发展、人物塑造营造了一种独特的年关氛围。

不难看出,小说中辞格的运用,几乎都与人物形象的刻画、主题思想的表现等有着密切关系。如果对这些辞格缺乏必要的了解,是很难真正读懂课文的深刻内容、领会课文的高妙艺术的。

(二)《祝福》的消极修辞手法运用

消极修辞手法在《祝福》中事实上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整篇小说都以这类手法的运用作为基础和支撑。这里仅择其要者,做些举例式的分析。

1.词语的锤炼

词语的锤炼,古人叫做“炼字”。锤炼的目的,在于寻求恰当的词语,使语句的表达更加完美。许多看来异常平淡的词语,只要调遣得当,就能淡中藏美,平中寓奇,具有表达的力度和活力。[2]173《祝福》中就有许多这样的词语,本身看似平淡无奇,但出现在一定的上下文中,担负表达思想内容或人物形象的特定任务,每每能收到不同寻常的修辞效果,增强艺术感染力。

说到“福礼”,小说选用“陈列”一词,而不用“摆”或者“放”,意在表现鲁镇人们对“祝福”的重视,对“福神”的尊敬,以及其中隐藏的封建迷信和愚昧无知。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的祥林嫂,最后走向死亡的结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而描写祥林嫂不同际遇时的眼神所用的一系列动词,也都可谓恰切巧妙。初到鲁镇,只经历过丧夫之痛,祥林嫂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再到鲁镇,承受了丧子丧夫的双重打击,只能“抬”起那没有神采的眼睛;到重复述说阿毛的故事时,已经是“直”着眼睛;而被辞退沦为乞丐后,“瞪”着眼在街上游荡,意外碰到了“我”,她那没有神彩的眼睛突然“发光”了。这一系列描写眼神的动词彼此配合,逼真传神地再现了祥林嫂由外到内的身心变化。

在祥林嫂问“我”一个人死后有没有灵魂时,小说选用了“极秘密似的”和“切切”这两个修饰语。足见祥林嫂虽然历尽磨难,自知生命垂危,但依然受到迷信思想的折磨,忧惧而希冀着死后可能的境遇。而“我”面对提问,只能匆匆逃回四叔家。一个“逃”字,活画出了“我”在社会大背景下难有作为的窘境。

当女人们听完祥林嫂诉说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后,好像宽恕了她似的,陪出许多眼泪,叹息一番,满足地去了。“满足”一词,蕴含强烈的讽刺意味,暗示人们所谓同情的虚伪性,他人的不幸更多地成为了自私者们的快乐源泉。

特别需要提及的,还有小说标题《祝福》的选定。不错,小说是在“祝福”的背景下展开的,主人公祥林嫂也是在一派热闹忙碌的“祝福”景象中“老”去的。但如果不懂得反衬手法和反讽修辞,不了解修辞和语境的关系,不能够联系创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等语境因素,就很难真切地体会小说标题拟制的匠心巧运和高妙艺术。

2.句式的选择

说话、写文章时,要有“一样话,百样说”的意识,善于选择调整句式,可以有效地添加文采,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收到理想的修辞效果。[2]182《祝福》的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不同情境的语言,都在句式的选择和变化中得以体现。

“她来求我荐地方,我那里料得到是瞒着她的婆婆的呢?”“不嫁了她,那有这一注钱来做聘礼?”两个反问句,均出自卫老婆子,足见其能言善辩,强词夺理。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相同句式之间语序的变化,修饰语的添加,不但凸现了四婶说话时的恐惧心态、慌张神情,更是如一把利刃步步紧逼祥林嫂最后的心理防线。

再如,文中多因情应景,选用短句、散句。短句读来使人感到简洁明快、干脆有力;散句读来让人感到语言自然而活泼。[2]184篇幅所限,不赘述。

3.谋篇布局

标题的设计、结构和叙述方式的选择、衔接连贯手段的运用等等,都足证《祝福》篇章修辞的同样高妙。

以小说对多线索倒叙结构的选择和组织为例。先写故事结局——祥林嫂的死,让读者强烈地预感到:祥林嫂在年终祝福时死去,必然有悲惨的经历。同时,激发探究的欲望和深入的思考,使读者急于了解祥林嫂是怎样死的?怎样沦为乞丐的?为什么要向“我”提出一连串关于灵魂的有无、地狱以及一家人死后能否见面的问题?她的死与鲁四老爷有什么关系?接着,用一个过渡段使上下文自然地衔接在一起:“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再借助一组时间词语、一组祥林嫂外貌描写的词句、以及祝福场景描绘的首尾呼应等修辞形式构成复合线索,将情节贯穿起来。修辞在这里承担了选择同义篇章结构模式,并通过篇章修辞手法使其实现为与特定思想内容有机统一的具象作品。

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末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像这样多用关联语词作为话语衔接手段,不但使形式上环环相扣,内容上更婉转多姿,也造就了鲁迅小说鲜明的篇章言语风格。

(三)《祝福》教学设计对修辞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实际要求

笔者搜集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设计,发现教师们对《祝福》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计大致集中在以下五方面:1.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作用。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4.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5.理解文中叙述者“我”的形象,体会第一人称和倒叙的作用。

对课文教学重难点的设计体现在以下五方面:1.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2.把握环境描写的巨大作用,体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3.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之情。4.重点分析祥林嫂两次到鲁镇的不同经历,以及鲁镇人对祥林嫂的态度变化,体会文中语言描写、细节描写、肖像描写,探讨把祥林嫂推向深渊的社会因素。5.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通过对《祝福》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要想达成这一个个教学目标,攻破这些教学重难点,修辞教学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 ,要求学生理解倒叙手法的作用,这就属于消极修辞中谋篇布局涵盖的内容;要学习课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那就需要给学生讲解一下作者运用的比喻、夸张、对比、反复等辞格,再结合练习,使这些辞格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自己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本领;要想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就需要懂得衬托这种修辞格的作用;要想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之情,就需要懂得反语这种辞格的表现及作用,或者说是词语锤炼的重要作用。

总之,修辞是课文解读的必要基础。学生只有懂得相关的修辞知识,才能在课内外阅读中,透过语言文字的表面敏锐地捕捉到作者想要传递的信息,进而在渐进中参悟、执掌听说读写的“秘窍”。

二、《高中语文新课标》等对修辞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实际要求

(一)《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要求

仔细研读《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不难发现,《新课标》对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要求是散见在各处的,不单是含有修辞字眼的部分对修辞教学做出了明确要求,还有许多内容隐含表达了对修辞教学的要求。经笔者归纳整理,现大致阐述如下:1. 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文的能力。2.在必修课程的阅读与鉴赏部分明确指出:要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3. 在必修课程的表达与交流部分明确指出: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善于倾听,敏捷应对,恰当地进行表达。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语境和人际关系,借助语调、语气和表情、手势,提高口语交际的效果。4. 在选修课程的新闻与传记部分指出:能从选择材料、提炼意旨、构思谋篇、遣词造句等角度加以分析,对不同作品的优劣高下作出评判。5.在选修课程的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部分指出:能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叙述描绘,注意表达效果。阅读语言文字著作,学一点语法、修辞、逻辑知识。认识语言与思维的密切关系,学习对语句的锤炼,在表达的过程中,注意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追求语言表达的创新和思维的创新。

总的来说,《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修辞教学做了比较全面明确的要求,内容涵盖了修辞与语境的关系、积极修辞手法和消极修辞手法运用等各个主要方面。

(二) 《2014年高考考试大纲(课标版):语文》对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要求

《考纲》在必考内容的古代诗文阅读中指出,要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在语言文字运用部分指出,能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语言表达要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在选考内容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指出,要能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三)2014年语文高考的修辞考点所反映的修辞教学要求

通过对2014年全国17套高考语文试卷修辞考点命题的研究发现:高考试卷中,修辞是从三大视域进行考测的,分别是辞格、词规和辞律。辞格包含了对《考试大纲》中规定的辞格、超出考纲范围的辞格以及辞群(辞格的综合运用)的考察。词规——指的是消极修辞的规律,而消极修辞在高考语文试题的考查中,主要体现为: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对“连贯”的考查,主要表现为:句子排序,使之衔接恰当连贯或者给出一段文字,在空白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得体”主要考察用词不当、用语不当。辞律——即遣词、造句、缀段、谋篇的规律[3]。这主要体现在对字词的理解、重要语句的韵味及表达效果的理解、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理解等几方面的考察。*鄢文龙:《应旨合境 传情达意》,见2014年大连“新媒介背景下的汉语发展演进与修辞创造”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四)基于以上三方面的的几点看法

通过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4年高考考试大纲(课标版):语文》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解析,我们认为,教师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准确完整地把握、解读《新课标》和《考纲》提出的要求,特别注意包含在其他表述中的相关修辞教学目标和内容。同时也应对修辞具备正确的认识:修辞“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4]兼容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不要误以为修辞只是雕词琢句抑或修饰美化;修辞手法包括积极修辞手法和消极修辞手法,后者比前者使用范围更广、频率更高、价值更大。我们平时谈话交流,无不关涉消极修辞,因为交流的第一要义是明白,要让对方听懂你所要表达的信息,如果连最起码的“意义明确、伦次通顺、字句平匀、安排稳密”等消极修辞目标都保证不了,那又何谈生动、形象呢?消极修辞是积极修辞的基础,必须对消极修辞引起足够的重视,避免将修辞等同于修辞格,避免片面、孤立地看待修辞教学的作用和价值。

通过对高考修辞考测视域的分析,我们注意到,针对高考存在考查所谓“超纲辞格”的现象,应该在教学中注意适当扩大辞格教学的范围,不应局限或拘泥于考纲中规定的九种辞格,并注意加强对辞格综合运用的训练;针对对辞规和辞律的考查,有必要高度重视消极修辞的教学,培养学生一种意识,即无论何时,都要力求语言表达得简明、连贯、得体,在此基础上再适当要求学生做到表达形象、鲜明、生动:因为遣词、造句、缀段、谋篇都是消极修辞涵盖的内容。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有必要重视修辞教学,尤其是重视消极修辞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修辞观念和敏锐的修辞意识,认识到消极修辞手法运用与语文听说读写的密切联系;在积极修辞的教学中,应根据实际需要适当扩大修辞格的教学范围,不要仅仅局限于《考纲》规定的那九种辞格。这既是新课标和高考考纲的实际要求,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客观需要,更是语文课程的本初意义所系。

参考文献:

[1] 宗廷虎,邓明以,李熙宗,李金苓.修辞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13.

[2]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 刘凤玲,岳冬梅.修辞学与语文教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3.

[4]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

(责任编辑:李莉)

The Target and Content of Rhetoric Teaching

f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LI Yu-tong

(SchoolofLiberalArts,HainanNormalUniversity,Haikou571158,China)

Abstract:Based on an analysis of rhetorical devices in Lu Xun’s New Year’s Sacrifice—a compulsory key article in middle school Chinese as well as a systemat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targets and contents of rhetoric instruction in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Se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and A Test Syllabus for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status quo of rhetoric teaching for se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marked by teachers’ erroneous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as well as the inability to satisfy the interpretation of relevant texts in and out of class and the actual need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s is opined in the paper,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accurately and integrally understand and interpret the stipulations of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Se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and A Test Syllabus for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to gain a correct and overall comprehension of rhetoric and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rhetoric teaching, esp. the teaching of negative rhetoric.

Key words: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t senior middle schools; rhetoric teaching;NewCurriculumStandardsforSeniorMiddleSchoolChinese;ATestSyllabusforCollegeEntranceExamination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
论“读写结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天津教育(2023年5期)2023-03-14 08:01:12
高中语文教学中微课的应用探索
天津教育(2023年5期)2023-03-14 07:58:34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探讨德育教育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青年心理(2021年28期)2021-05-23 13:21:00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24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50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2:03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研究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1:53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1:00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
语文知识(2014年8期)2014-02-28 2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