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2015-03-28 07:16高玉峰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社区心理

佟 丞,高玉峰

(1.河北大学 工商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2.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保障条件不足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予重视,也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仍有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如工作机构设置不完善、人员配备不齐全、设施条件不完备、经费保障不充足、工作状态不理想等问题。有的高校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交给班级辅导员实施,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发展。有的高校缺乏对这项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这些都阻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二)认识水平不一

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和水平不一,有的高校简单的把大学生心理问题看作思想品德问题;有的高校只注重心理咨询和治疗,缺少系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长远规划;有的高校虽然设置相关课程,但是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时代感;有的高校在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时一味注重形式,缺乏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科学分析。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质量。

(三)教师队伍不能满足工作需求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化、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工作,这就需要一支数量充足、水平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队伍。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储备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足。大部分高校虽然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但是从总体上看,还存在着如数量有限、专业知识不够、队伍不稳定等诸多问题,且工作水平参差不齐,不能很好地满足工作需要。

(四)方法不完善

当前,各高校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方法有很多,这些方法主要是对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干预。这些方法针对性强,可以很快安抚个体的不安情绪,使其尽快地正常学习和生活。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除个人因素外,家庭、社会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上述方法对大学生个体的心理问题缺乏干预力,对问题的解决存在局限性,不够完善,可以说是治标不治本。

二、学校社会工作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学校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原理、方法和技巧,协助学校改善校园环境,帮助大学生提高适应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克服其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形成“家庭—学校—社区”的良好协调关系,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并得到更好发展的一种专业服务活动。[1]学校社会工作在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服务对象更具广泛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工作主体不仅是大学生本人,也包括与其生活和学习关系密切的家长、教职工和社区。可以说,需要各种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的支持来帮助大学生实现健康成长,学校社会工作可以对这些社会力量有效整合,扩展服务对象的范围,从而拓宽问题的有效解决渠道。

一是大学生,他们是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大学生可以从中锻炼、掌握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技巧,健全心理人格,为今后步入社会做好心理、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准备。二是家长,他们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深刻的影响,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从而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三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他们对大学生有很强的干预性,学校社会工作可以对教学人员和行政人员进行一定的专业培训,这样对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四是社区,社区是大学生和学校的外在社会环境,社区的帮助可以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社区的社会资源可以弥补学校资源的不足。

(二)工作方法更具针对性

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包括学校个案工作、学校小组工作和社区社会工作,通过专业的工作方法,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为一体的社会支持系统,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创设完善的外界环境,弥补心理咨询只针对个体本身问题而采取解决方案的不足。同时,学校社会工作者受过心理学专业培训,他们可以将心理学专业方法和社会工作方法有效结合,取长补短,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知识结构的不足。

(三)工作模式更具实用性

学校社会工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1.传统临床模式。人际协调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大多数心理健康问题是由于人际协调能力的低下和自我情绪管理的欠缺而引发的。传统临床模式从大学生的心理分析、自我调节等方法出发,侧重于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协调和情绪管理现状,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学校变革模式。学校社会工作有一个基本假设,即“人在情景中”,采用整体视角,注重对人产生影响的环境。学校变革模式以此为前提,从当前学校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出发,结合学校管理实际和大学生发展特点,进行大学生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的变革,形成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管理制度,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社区学校模式。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单纯地由学校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不能适应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这就需要在高校之外调动其他的社会资源服务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有效整合社区资源,优化社区环境,为大学生提供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因此,社区学校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应用策略

(一)学校个案工作的应用

个案工作是指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技巧,通过专业的工作程序,帮助有困难的个人或者家庭发掘和运用自身及其周围的资源,改善其适应社会环境状况的专业服务活动。[2]从这点来看,学校个案工作不同于教师对大学生的一般性教育工作,也不同于心理咨询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它致力于帮助大学生分析心理问题形成的社会成因,从而提出解决对策,发挥大学生自助潜能,并在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改善其认知水平,实现其全面发展。

(二)学校小组工作的应用

小组工作是一种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组成的小组为对象的社会工作方法,社会工作者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组员之间的互动,帮助小组成员共同参与集体活动,从中获得小组经验,促进个人行为改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开发个人潜力,从而获得个人成长。[3]学校小组工作的对象和学校个案工作的对象一样,都是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但是,学校小组工作所服务的对象并非是单个的个人,而是在一个小组中的个人。例如,把因人际交往障碍引起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组成一个心理成长小组,由学校社会工作者来领导,成员通过各种活动沟通、分享,把所共同面临的困难说出来,由小组成员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这样可以提高成员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可以解决因人际交往障碍引起的心理问题。学校小组工作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建立小组的类型,小组可以在学校社会工作者的领导下,为组员提供适当的帮助。

(三)社区社会工作的应用

社区社会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它通过发动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集体活动,确定社区的问题与需求,动员社区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或预防社会问题,调整或改善社会关系,培养自助、互助及自决的精神。[4]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之一就是协调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从而预防和干预大学生心理问题。运用社区社会工作的方法可以加强学校和社区的联系与沟通,实现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向社区延伸,这样就可以通过社区服务来帮助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

[1]姜 峰,易 钢,李传玲.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探讨[J].河南社会科学,2008(4):195-196.

[2]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综合能力[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5:64.

[3]刘 梦,张和清.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8.

[4]徐永祥,孙 莹.社区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0.

[5]刘 扬,章国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管理的可行性及路径分析[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11(1):62-66.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社区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心理感受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