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的“第三课堂”

2015-03-28 07:16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高职生院校高职

查 英

(天津大学 教育学院,天津 300072)

一、构建高职院校“第三课堂”的意义

在高职院校中,学生坐在教室里聆听教师讲授系统的专业知识,这种课堂是传统意义上的,也是学校的主要课堂,可以称之为“第一课堂”;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课程可以称为“第二课堂”。所谓“第三课堂”是指在高职院校中,除课堂教学、现场实训和校外实习之外的,由学校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以提高高职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的各项活动。

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三个课堂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泾渭分明,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些活动既是学生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学习的结果,又是其参与“第三课堂”活动的体现。例如,在高职院校中,大多数高职生出于兴趣爱好而自愿组织或加入一些专业类的社团,自觉开展活动,这些社团开展的活动就属于“第三课堂”。当社团成员代表学校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竞赛时,他们需要结合“第一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第二课堂”所获得的实际操作能力,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克服心理压力,沉着应战,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赛中。这些技能竞赛的开展,充分体现了三个课堂之间的融合。因此,为促进高职生的综合发展,高职院校在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需重视“第三课堂”活动的开展,重视“第三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一)承载着高职生的内在需求

受中国传统观念“学而优则仕”的影响,学生寒窗苦读,主要是为了将来能上个好大学。而对于那些高考失利的学生而言,高职院校则成为他们无奈的选择。所以,经过高考后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其素质相对偏低。正因为如此,高职生的心理往往容易出现一些矛盾与冲突,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青春期最富于想象,每一个高职生对自己的未来都有美好憧憬,但由于社会现实和社会偏见的影响,大部分高职生都存在自卑感,这就形成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第二,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尽管高职生有强烈的独立意识,但是由于缺乏独立生活的经验,自主性相对较差,不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难以独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存在从众心理,很容易形成独立与依赖之间的矛盾。第三,自尊与自卑的矛盾。大学生自身的文化层次以及社会对大学生的认可使大学生群体成为高自尊的群体,但高职生在自尊之余又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感,自尊中夹杂着失意与无奈。第四,自我改变意愿强与自控力不足的矛盾。高职生强烈地渴望改善自己的现状,但由于自觉性、坚持性、自控力不足,往往不能兑现自己的承诺,容易出现学习上的问题,缺乏学习的动力,出现诚信危机。[1]

正是因为高职生的思想和心理上存在这样的矛盾,导致其缺乏学习的兴趣,学习不积极主动,缺乏耐力。同时,高职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也相对较差,缺乏创新意识,他们对自己的人生发展缺乏规划,没有长远的人生目标。尽管存在这样的问题,但高职生从内心深处还是渴望成功,渴望被人认可的。而囊括各类课外活动的“第三课堂”正好迎合了高职生的心理需要和发展要求。无论学生有什么样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都能通过“第三课堂”的活动来展示。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方式。体育爱好者可以参加各类体育活动,锻炼身体;语言爱好者可以参与各种演讲比赛,彰显语言的魅力;琴棋书画爱好者可以通过参加相关的社团活动,一展才华;音乐爱好者可以参加各类歌唱或乐器比赛。高职院校通过“第三课堂”的活动,不仅能渗透学校的育人理念,更能让学生找到一种心灵的归属感,让他们在喜欢的活动中展示自我、提高自我和发展自我。

(二)培养完满职业人的必然要求

“第三课堂”以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展示出活动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第三课堂”有利于加深高职生对系统知识的理解,发挥高职生的潜能,体现他们的价值,使他们获得创造性的发展。高职生参与活动的过程是一种自由的交往过程。“交往活动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相互转化运动的机制与手段,交往活动把人与人联结成社会存在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有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认识活动也是社会交往的产物。借助于交往,个体认识活动才能上升为社会活动,才能利用社会形成的认识手段;交往活动也是价值活动的中介,这种交往活动不仅表现为人对物的价值,而且表现为人对人、人对社会的价值,即人的价值”。[2]因此,学生在参与“第三课堂”时,能够体现出创造性、个人价值和发展需求,有利于个人社会关系的建立。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是按照自己的需要,根据自身已有的认识水平和能力,凭借其价值取向,确立有利于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新形式。“这种创造形式的活动,既改造了自然界,也实现了对现存的社会、历史的扬弃和超越,促进了人的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3]

“第三课堂”有利于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中,“学生以接受系统的知识和训练逻辑认识能力、逻辑实践能力为主,想象、直觉、猜测、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压抑,难以获得全面发展”。[4]而“第三课堂”以丰富和形象性的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等各种非理性因素,使学生自愿参与其中。“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往往把学生限制在一定的课程和时空中,禁锢了学生的自由思维。但在“第三课堂”中,学生往往能摆脱课程和时空的限制,在广阔的空间内进行自主的、全面的交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全面的社会关系。在自由活动中“学生一方面可以获得丰富的具体认识,为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感性经验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对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获得的系统知识的理解”。[5]学生在自由参与各项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体验到一种参与的满足感,一种创造的愉悦感和一种生命绽放的美感。“自由活动对于绝大多数来说,它天生带有一种席勒所说的游戏——审美性质。它是人的创造自由的确证。自由活动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还在于学生在自由活动中能够获得独处时间,用以冷静地思考社会与人生、现实与未来,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塑造”。[6]

总之,学生通过“第三课堂”,在自由时空里全面地交往以及在此基础上结成的丰富的、全面的社会人际关系,是他们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此,高职院校需要积极发挥“第三课堂”的重要作用。

二、高职院校开展“第三课堂”存在的问题

“职业性”决定了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做好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这也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实际的教学中,除了要加强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培养外,还需加强职业道德、职业基本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过程应是集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一体的,三个课堂同步进行的。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大部分高职院校主要注重“第一课堂”的教学和“第二课堂”的实训,而忽视“第三课堂”的作用。“第三课堂”活动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学生参与的广度不够,技术含量不高,活动难以持久地开展,活动育人效果不显著。

(一)高职院校对“第三课堂”的重视不够

虽然“第三课堂”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对“第三课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他们认为“第三课堂”就是单纯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没有意识到“第三课堂”对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影响,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所以没有将“第三课堂”列入教学计划中。当“第三课堂”的时间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冲突时,学校往往采取优先维护正常教学而取消活动的做法,忽视了活动的育人功能,导致很多有才华的学生不能发展自己的特长,而他们上课的效果又不理想,从而影响了整体教学质量。

在一些高职院校,由于领导的重视不够,在体制上和经费上缺少对“第三课堂”的支持,对活动的开展缺乏正确的指导和必要的激励,任其自由发展,往往导致“第三课堂”活动表面上看着热闹,却没有实际的教育价值。久而久之,容易打消学生组织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活动质量下降,“第三课堂”得不到长远的发展。此外,许多教师只注重专业的教学,很少关心学生的综合素养,认为学生活动没有任何意义,只会耽误课程,以学生的出勤率为考核标准,致使很多学生想参加活动,却不敢付诸行动,生怕耽误课程。

(二)“第三课堂”活动的质量较低

一般来说,“第三课堂”的活动是由各个学生组织来开展的,比如学生会、学生社团。由于高职院校对“第三课堂”不够重视,致使学生活动的经费来源不足,开展活动经常捉襟见肘,即使得到一些校外的赞助,其活动场地和类型也受到极大的限制。有时学生想开展一个活动,需要提前向学校申请活动场地,如果这一活动与学校其他的安排相冲突,活动就要停止或者延期,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想通过课余时间,并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但由于开展社团活动所必备的专业设备无法得到保证,开展起来困难重重。由于缺少硬件设施,“第三课堂”功能的发挥受到严重阻碍,致使其活动形式单一,不够深入。另外,学校领导、教师的不参与也是导致“第三课堂”质量不高的一个影响因素。很多高职院校的领导、教师因为忙于管理和教学工作,很少参与“第三课堂”的活动。这样容易打击学生举办活动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活动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学生参与“第三课堂”的积极性不高

大部分高职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自我控制能力差,他们更愿意把兴趣和注意力放在参与各项课外活动中,想通过活动来展示自己,从而建立自信。然而,由于“第三课堂”活动开展的数量和质量较低,针对性不强,即使有些高职生对活动有兴趣,也因为活动组织不到位而不愿意参与。所以,学生参与活动两极分化现象严重。有些学生非常活跃,几乎所有的活动都参与,朗诵、唱歌、跳舞等一样都不错过;而有些学生则不愿意参与任何活动。

三、构建高职院校“第三课堂”的策略

要提高“第三课堂”的实效,发挥它的积极作用,需要高职院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提供财力和物力支持,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体制,发挥各部门的积极性,使各部门通力配合,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先锋作用,借助新媒体,以学生为本,创造性地开展活动。

(一)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开展好“第三课堂”,高职院校需要在财力和体制上下功夫。从财力上要给予“第三课堂”活动充分的资金支持,鼓励院系多开展学生活动,对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一定的奖励。从政策上鼓励教师参与学生活动,将教师参与学生活动作为教师评定职称和升迁的一个评价标准。为各学生社团配备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在专业上刻苦钻研,并对积极参与学生活动的教师进行表彰。发挥学生管理者的指引作用,尤其要发挥辅导员队伍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应该说,“第三课堂”也是辅导员开展教育活动和学生管理活动的有利平台。辅导员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各项团日活动、班级活动来引导学生,加强学生的凝聚力,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从而加强对他们的思想和道德教育。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辅导员还可以带领学生一起策划、一起思考,并与学生共同参与活动过程,共同体验活动带来的喜怒哀乐。这样,不仅会大大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和心灵交流,扩大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而且能够通过辅导员的言传身教,更好地发挥“第三课堂”潜在的育人功能,使“第三课堂”变成一种亲密的师生交流活动,使师生在活动过程中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二)发挥学生组织的带头作用

学生组织由学校一些相对优秀的学生组成,以学生自我管理的方式来管理学生事务和开展活动。学生组织一般由院团委和系团总支管理,根据职能的不同,学生组织可以划分为院系学生会、社团联合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不同的类型。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往往更容易受同伴和周围同学的影响,更愿意参加学生组织开展的活动。因此,只有发挥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使“第三课堂”的内容更加丰富,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第三课堂”的学习和锻炼中来,真正发挥“第三课堂”的重要作用。

为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开展团干部或团员培训活动、主题团日活动和系列团建活动,如团知识竞赛、诗歌朗诵大赛、书画大赛、团建论坛等来提高全体团员的认识,发扬新时代团员精神。为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各团支部可以结合当前的社会政治热点问题,组织团员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如结合当前的有关要求,可以开展以“中国梦”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包括有奖征文、书法、绘画、手工艺品、摄影大赛等。为提高学生的各项兴趣爱好,给他们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可以鼓励社团开展各项活动,如各类球赛、趣味运动会、主持人大赛、歌手大赛、演讲比赛、辩论赛、舞蹈大赛、读书会和社团嘉年华等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增强师生情、同学情和母校情。为让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可以发动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如暑期社会实践、看望孤寡老人、关爱农民工子女,义务清扫街道等,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服务社会、体验生活、增长见识。

(三)发挥新媒体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手机和互联网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网络已经成为年轻人主要的学习、娱乐和交往工具,这在高职院校表现得尤为明显。网上购物、QQ聊天、网络游戏、百度搜索、微信朋友圈、微博博文等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让新媒体成为承载“第三课堂”活动的有效工具。

高职院校可以发挥学校团委的积极作用,将日常的学生活动搬上网络,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活动模式。以院团委的微信、微博作为主要的活动宣传阵地,以各系团支部的微博、微信为分支,以各学生组织建立的QQ群、微信群、微博交流平台为纬线,再加上校园之声广播站、校园杂志、手机报、校讯通和贴吧等媒体的全方位宣传,组成一个脉络清晰、经纬分明的网络空间,通过网络宣传、网络制作、网络展示、网络评选、网络投票和网络监督等环节来开展“第三课堂”活动。利用新媒体的便捷与快速,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参与“第三课堂”活动的热情,扩大“第三课堂”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更好地发挥“第三课堂”活动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第三课堂”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应该提供财力和政策支持,积极发挥辅导员队伍、学生组织和网络平台等的作用,有力地开展“第三课堂”的活动,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活动氛围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体验快乐,从而获得健康发展。

[1]冉超凤,黄天贵.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9.

[2][3]修 毅.人的活动的哲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70,30.

[4][5][6]庞学光.一个理想的教育世界[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138,139,140.

猜你喜欢
高职生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高职生学习投入状况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