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培训中农民工的主体性缺失及其应对

2015-03-28 07:16:18沙占华柴素芳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

沙占华,柴素芳

(河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农民工接受培训并以此提高自身发展能力是他们立足城市的基础和前提,而培训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农民工主体性的觉醒和发挥程度。只有提高农民工这一受教育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自求发展的社会主体。

一、主体性的内涵

主体性是一个哲学范畴,通常指作为主体的人所具有的基本属性。把握主体性的内涵,不能只从主体的特性出发,还要从主客体的关系中把握,从社会实践中把握。马克思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揭示了人的主体性,认为人是活动的主体,实践是人与自然界统一的基础,人的主体性是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1]马克思所指的主体性是主体实践的特性。主体性可以概括为主体之所以成为主体的规定性,主要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在思想和行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2]

自主性指的是个体与外部客观世界关系中的地位问题,强调自己能够做自己的主人,具有独立自由的处理自己事务的权利与能力。自主性是相对于依赖性而言的,是对依赖性的扬弃和超越。科恩指出衡量自主性的两个尺度,“第一个尺度描述个体的客观状况、生活环境,是指相对于外部强迫和外部控制的独立、自由,自决和自己支配生活的权利与可能。第二个尺度是对主观现实而言,是指能够合理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目标,坚忍不拔和有进取心。自主的人能够认识并确定自己的目标,不仅能够成功地控制外部环境,而且能够控制自己的冲动”。[3]有了自主性,才能成为真正主宰自己的人,否则就会沦为工具。在培训中,农民工的自主性主要表现为清楚自己的需求,并可以根据需求判断并选择是否参加培训和选择什么样的培训项目;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参加培训的目标;能做出符合实际的自我评价,有自我调控能力,能通过质疑和向教师请教,完成自己预期的学习目标,并能够成功的运用于就业中。

能动性是指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在与外部客观世界的关系中,能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目的,通过积极的努力,主动适应和变革外在世界,而不是消极被动的适应。能动性是相对于受动性而言的,是对受动性的摒弃和超越。在培训中,主要体现为农民工能够根据社会需求确立学习的方向并积极参加培训;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吸收和改造其他知识,融合新旧知识,将这些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实现对主体知识结构的建构;能根据自身的需要、知识经验、兴趣和意志等选择所培训的项目,并希望通过培训来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自主性是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能动性是自主性的进一步延伸。

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是主体性的灵魂,包括个体生命对外在事物的超越和对自身的超越。[4]创造性是对现实的一种超越,意味着创新和突破,具有非重复性的特征。教育活动中的创造性强调的是个体学习活动的特质,而不是学习活动的结果。马斯洛指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认为这些成就是人格放射出来的副现象,因此相对于人格来说,成就是第二位的。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发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自我实现创造性的东西,在创造性生活中那些表现自身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5]在培训中,创造性主要表现为农民工对所要学习内容有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有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动机探求遇到的疑难问题以及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培训中农民工的主体性缺失及其原因

(一)培训中农民工的主体性缺失的表现

1.缺乏自主性。在培训中,农民工的自主性缺失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于是否参加培训没有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自由。农民工没有发言权,是政府“为民作主”的结果,是由所在地的相关职能部门安排的,有时地方政府为了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甚至是为套现培训资金,诱导或强制性的安排人员参加培训,在培训之前农民工对培训内容、培训效果是一无所知的。如《半月谈》报道的贵州农民工培训造假案例,通过发放洗脸盆、洗衣粉等诱导农民工报名参加培训,只需带上身份证登记一下,既不用交钱,也不用上课,以此来套现培训资金。被采访村民的回答就反映了这一问题,“村里的干部通知让去培训,我也搞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好像说是要上一个星期的课”。甚至有的被通知参加了一次培训,什么都没学到,连学校的名字都没记住。另一种是盲从性。农民工有权决定自己是否参加培训,但参加培训的原因,不是基于对自身和市场需求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的,而是带有盲从性,看别人参加自己就参加。这两种情况都是自主性缺失的表现,导致农民工即使参加培训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学习的态度,缺乏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处于被安排和被决定的地位,缺乏自主性。

2.缺乏能动性。农民工参加培训项目不是基于个体发展的自觉性,不是主动选择的结果,不是基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是消极的、被动的接受培训者的培训,体现不出个体生命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一特性。从“学什么”到“怎么学”,体现出选择的随意性和受动性,难以分辨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内容,所选内容甚至和自己的需要、动机、兴趣完全不匹配,是受宣传和同乡、亲戚、朋友的影响做出的选择。因此,会造成成就动机的缺失,没有职业理想和目标,参加培训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不明确通过培训要达到什么目标,以及能否获得通向成功的本领,甚至不抱什么希望;缺乏竞争意识,没有强烈的进取心,没有认识到培训对于职业阶梯晋升的重要性,自我提升意识淡薄;缺乏主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能积极进行思考,对于所学知识只是被动的接受。

3.缺乏创造性。培训中农民工创造性的缺失意味着体现不出“人是一种创造存在的存在”的特性,具体表现为对所学内容没有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没有强烈的求知欲,不能专注于所学内容,缺乏强烈的动机和坚强的意志去探求遇到的疑难问题,甚至会选择逃避;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能尽力做到知道“是什么”,从不去探究“为什么”,不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培训中农民工主体性缺失的原因

1.注重单向度灌输。针对农民工的培训,大多数培训机构采取的是“老师上面讲,学生下面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这种“授人以鱼”的教学方式是我国传统教学方式在农民工培训中的简单移植。这种教学方式使教师与农民工成为一种纯粹的对象性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教育活动变成一种存储行为,教师成为纯粹的传输器,农民工则完全是被动的接收者,成为任由教师灌输的“存储器”。这种教学方式不符合农民工掌握知识的特点,抑制了农民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即使有些农民工获得知识上的增长,造就的也是片面发展的、单向度的人,是社会发展的“工具人”。

2.忽视农民工的个体差异。在农民工培训中,忽视个体的差异性,即没有考虑到农民工本身的就业需求、动机、兴趣、文化素质等差异,不是因材施教,而是按本施教,农民工作为一个具有个性的独特生命体的存在被忽视。培训过程按照统一的步骤和培养方法,以大一统的模式来塑造整齐划一的“标准件”。“培训项目计划和管理体制僵化,实际工作中操作困难。通常,省市政府有关部门下发的有关农民工培训的文件,其内容细致入微,课程种类、课程内容、课程时间、开班规模均规定其中,而且下级不可更改”。[6]这种强制性的统一标准忽视了农民工的主体地位与个体差异,压制了农民工的个性,使他们独特的需要和兴趣得不到合理的满足。由于培训内容不切合农民工的实际需求和接受能力,导致农民工缺乏能动性和创造性。

3.农民工之间缺乏交往。农民工之间在教育活动中缺乏交往也是影响其主体性提升的重要因素。交往对于学习一技之长的农民工而言意义重大,但由于受培训时间的限制以及教师单纯为了完成任务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工之间缺少交往。如果农民工之间没有交往,就无法互相切磋技艺,无法共享知识经验,从而使培训变成个人行为,农民工成为孤独的学习者。由于没有交往,完全依靠个人的力量去领会和把握所学内容,增加理解的难度,很难培养能动性和批判精神。

4.农民工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由于农民工整体受教育水平偏低,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上过多的失败体验使他们丧失学习的自信心。加之培训机构的不重视,教师教学方法的不得当,教师缺乏应有的耐心和鼓励、缺乏人文关怀等,导致农民工产生强烈的厌学心理,不愿意思考,缺乏主动探索知识的动力和能力,对于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缺乏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结果必然体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缺失。

三、培训中提升农民工主体性的策略

(一)加强教师与农民工的对话

巴赫金认为,对话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在各种价值平等、意义平等的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7]弗莱雷认为,“真正的教育不是通过‘甲方’为‘乙方’(‘A’for‘B’),也不是通过‘甲方’关于‘乙方’(‘A’about‘B’),而是通过‘甲方’与‘乙方’一起(‘A’with‘B’),以世界作为中介而进行下去的——这个世界给甲、乙双方留下了印象并提出了挑战,产生各种关于这个世界的观点或想法”。[8]可见,教育过程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教育过程中的对话意味着教育者和受教育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而不是权威和服从的关系;是一种资源共享的关系,共享知识、经验、智慧、精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关系;是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关系。因此,在培训中要改变单向度灌输的教育模式,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农民工。加强与农民工的对话,并非是教师单纯的“独白”。要把培训由灌输变为对话,由知识的强加变为知识的分享,首要的是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农民工当作平等主体来看待,允许和鼓励农民工发表自己的意见,宽容的对待各种不同意见,对于错误的意见进行正确的引导,信任和尊重农民工,吸引农民工主动与自己对话,和他们结成一种平等互爱的“伙伴”关系。当然,在平等对话中,教师不能失去自己的独立性,不能忘掉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不能放任自流,要围绕农民工主体性的提升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展开。

(二)尊重农民工的个体需求

个体是独特的生命存在,教育应该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正如卢梭所言,“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9]同样,农民工作为受教育主体,在基础知识、兴趣爱好、思维能力、理想目标等方面存在差异,而大一统的塑造、整齐划一的“标准件”的教育模式忽视了个体差异性。因此,在农民工的培训中,要充分考虑农民工的个体差异,将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起来。根据农民工的文化基础以及需求进行分层次培训,“为有就业需求的农民工提供岗前技能培训,有助于他们尽快解决就业问题。为在岗农民工提供发展性培训,在知识储备、技能开拓、职业发展、就业心理等方面及时‘充电’,为他们的职位晋升或转岗做准备。为获得过技术等级资格的农民工,按等级分层培训,助推他们向更高层次的技术级别冲刺。对有创业意向的农民工开展创业培训,协助他们早日实现‘创业梦’”。[10]为那些有学历教育需求并有能力完成的农民工提供学历教育。

(三)构建学习共同体

共同体主义认为,个人不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识和个性的自我存在,也是一个生活在共同体中同他人与社会交往的社会存在。马克思也曾经强调,“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11]可以说,任何个人都离不开与人的交往,离开了共同体,谈不上主体性的发展。农民工培训也是如此,由于个人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性,造成其对知识理解的不全面和偏差。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全面和准确,从而改变培训中农民工“单干户”孤立的生存状态,激发农民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培训中,需要构建教师和农民工之间的共同体,也需要构建农民工之间的共同体。这种学习共同体不只是体现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培训课堂外。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前提条件。教师和农民工之间通过网络平台结成学习共同体,可以更好地加强交流和对话,拉近之间的距离,在合作、沟通、对话中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农民工之间的共同体也非常重要,农民工之间通过交流可以共享经验和学习资料,协同解决疑难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在学习共同体中还可以发现自我,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从而提升自身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四)增强农民工的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指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个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12]个体主体意识的觉醒程度是影响其主体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其能否走向成功的关键要素。

唤醒和增强农民工的主体意识,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在传授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进行价值引导,使农民工确定适宜的奋斗目标和长远的职业规划,清楚认识到个人的发展与成功主要来自于个人努力,要勇敢的面对工作、生活以及参加培训可能面临的困难,自省自励,主动克服困难,主动参与社会的发展。第二,培养农民工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其不仅要主动学习,而且要学会学习。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传播媒介,或在农民工相对集中的地方发放宣传资料、开办宣传栏,大力宣传学习的意义和培训的作用,改变农民工认为“学习好坏都一样”、“没有文化一样能挣大钱”的错误思想,使他们认识到参加培训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意义,认识到加强自身的学习不仅有利于抓住就业机会,也有利于创造就业机会。学会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达尔文曾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通过引导,使农民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培养积极健康的学习态度,使他们不仅能做到愿学、乐学,并且能够做到会学、善学。第三,注重培养农民工的创新素质,通过营造宽松的环境,使农民工勇于在培训中对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怀疑、否定和批判,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在创造活动中肯定自我、拓展自我。

[1][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119.

[2]袁贵仁.人的哲学[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153.

[3][前苏联]科 恩.自我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407.

[4][12]张天宝.走向交往实践的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31,153.

[5][美]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131.

[6]赵树凯.农民工培训的绩效挑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3):1-5.

[7]董小英.再登巴比伦塔:巴赫金与对话理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18.

[8][巴西]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2.

[9][法]卢 梭.爱弥儿(上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5.

[10]胡跃茜.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创新[J].教育评论,2012(6):18-20.

猜你喜欢
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防爆电机(2021年5期)2021-11-04 08:16:36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及其教学应用
实用英语教材与艺术生自主性培养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发挥主体作用,加强高中数学复习的自主性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视野(2014年17期)2014-08-25 03:38:36
维护科学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