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需求导向的高校教师伦理性建设研究
朱耀东
(青海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8)
[摘要]高校教师作为高校职能的实践者和大学生的引导者,必须时刻加强其伦理规范。根据社会上不同主体的需求,不断提高伦理素质。通过构建高校教师伦理制度规范,开展高校教师伦理教育培训以及促进高校教师伦理自主发展等方面,加强高校教师伦理性建设。
[关键词]高校教师;社会需求;伦理;建设
[收稿日期]2015-06-28
[作者简介]朱耀东(1991-),男,江苏盐城人,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学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451.6
[DOI]10.16261/j.cnki.cn43-1370/z.2015.04.029
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高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关键执行者,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最重要的引路人。高校教师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影响着社会上的方方面面。本文将着重分析社会上的一些主体对高校教师伦理的需求,根据这些需求进而加强高校教师的伦理性建设。
一、概念界定
一般而言,“需求”的原义是属于经济学的范畴,指“家庭或者厂商在一定价格上所选择购买的货品或者劳务的数量”。[1]引申至“社会需求”,从字面上看,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数量。不同的领域研究,对社会需求概念有着不同的界定。在高等教育领域,社会需求有着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社会需求是指“国家、社会团体及社会个体为促进自身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各种要求的总和”。[2]狭义的社会需求则指的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本文中的社会需求主要是指,社会上不同身份的人士,对高教教师的伦理水平所提出的需求。教育学界檀传宝指出,我国古人之“伦”主要是指人际关系的,“理”是万物运行的成法。“伦理”一词最早见于《礼记·乐记》之中: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意思是:一切音乐都产生于人的内心,乐与事物的伦理相同。这里伦理是指事物的条理。《说文》曰:伦,从人,辈也,明道也;理,从玉,治玉也。伦是人伦,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谓“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便是五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是治理,指规律,法则和行为规则。因此,伦理便是“处理人们相互关系应遵循的道德和准则”。[3]
二、社会不同主体对高校教师的伦理需求
高校的三大职能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作为高校职能的发挥者,高校教师同样承担着这三大职能。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做好正常的教学工作和创造学术科研成果外,仍然需要履行社会服务的义务。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职能的履行,对其自身的职业发展和高等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更有着政府机构的鼓励与期待。政府机构希望高校教师通过社会服务在社会大众心中创造优质形象,来增强人们对高等教育,高等院校和高校教师的进一步了解。这里的优质形象是指高校教师在社会服务的过程中能够以自身的专业知识促进社会发展,能够以无私的师德精神帮助人们进步,能够以高等教育知识传授者的身份,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而获得的人们对高校教师肯定与推崇。政府机构能够以高校教师的优质形象为风向标,引领社会大众和谐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
作为企业未来员工的传道者与引路人,企业团体对于高校教师的榜样示范有着重要的需求。现如今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进入企业单位后,往往工作一段时间后就会跳槽。究其原因,这类人多数眼高手低,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毅力。大学生在刚进入企业后,认为自己的付出与能力相比所获的报酬差距太大,往往在干了一段时间后,就不停地跳槽,最后浪费了时间,也影响了企业的效益。因此,企业团体需要高校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以身作则、带头行动,在传授好课程知识的同时,努力培养大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高校教师要坚持苦耐劳和诚实守信地进行自己的教学、科研活动,为大学生树立榜样,使得大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上能够持之以恒,吃苦耐劳,更好地为企业,为社会创造财富。
严师出高徒是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严格的老师能够培养出好的学生。经过了高中阶段三年的高强度学习,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就像关在笼子里的鸟,一下子飞出笼子般自由自在,每天都有许多自主安排的时间。因为体制体系等原因,高校教师不会像高中老师那样,时刻监督着学生学习。他们把精力更多地放在自己的科研和各种社会活动上。许多大学生一个月才能见到一次自己的班主任。由于缺少老师的督促,大学生在课后打游戏、看电视的人数越来越多,从不把时间、精力用在学习上。学生家长需要高校教师能够更加严格、严厉地对待大学生,真正做到,课堂上,使大学生能够认真听课,接受知识。课后,仍然督促、关心学生,促使其把时间利用在学习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上,从而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能够在大学里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三、基于社会需求,加强高校教师伦理性建设
高校教师伦理水平的提高,离不开高校专门的伦理制度规范。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目前纷纷成立高校教师伦理规范的专业团体。每个专业团体,都制定了相关的伦理制度规范,为了帮助其中的成员也就是高校教师,增强他们的伦理责任意识和规范他们的伦理道德行为。“一般来说,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倾向于自律性,是教师道德责任感的内化。它包含了教师的教育良心和角色敬畏,以及教师为了履行专业职责、提高专业水平而自我反思的专业习惯”。[4]高校制定相关的伦理制度规范,能够在提高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责任感的基础上,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念与规范体系。不断推动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高校教师伦理水平,树立良好的形象。为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持。
许多高校教师不了解教师师德的具体内容,缺乏必要的伦理知识。因此,高校应该组织教师在入职前和入职后进行伦理知识的学习,强化高校教师的伦理教育。充分利用制度机制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岗前培训是提高高校教师伦理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岗前培训,使高校教师进行必要的道德知识、岗前技能的学习、掌握。有助于高校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有效规划。对他们今后的工作、教学有了超前的、准确的认识,十分有利于高校教师伦理知识的积累和伦理意识的增强。岗前培训的内容可以包括某些先进事迹的案例、道德榜样人物等等,来帮助其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教师伦理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高校相关部门必须长期坚持对高校教师伦理教育的培训工作,反复进行,逐渐加强高校教师的伦理修养,提高其伦理水平。
高校教师是高校进行伦理性建设、构建伦理制度规范、开展伦理教育培训和实施伦理道德行为的主体。因此,必须加强高校教师专业自主的伦理意识,提高高校教师促进自身伦理道德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步使高校教师被动遵守外部的伦理制度规范,转化为其专业化发展和提高自身素质的主动性需求。将伦理道德规范、理念内化为自身良好的修养,通过不断的实践、反思,提升自身的伦理道德水平。高校相关部门在制定伦理制度规范的同时,需要同高校教师进行协商、沟通,征询、尊重高校教师的意愿,从而使制定的伦理制度规范切实可行,在提高高校教师的认同感基础上,增强了高校教师伦理行为实践的自觉。
(责任编辑远扬)
[参考文献]
[1]斯蒂格利茨. 经济学:上[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73.
[2]程方平. 中国教育问题报告——入世背景下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和基本对策[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37.
[3]辞海:上[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578.
[4]王京. 论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建设[J]. 广西教育,2009(12):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