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问题及引导对策
吴东阳
(安徽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挫折教育既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生存能力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我国高校中挫折教育实效性不高,当代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较低、心理问题增多、自杀现象时有发生、犯罪率也有所上升。为此,应从大学生自身、家庭及学校教育三个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受挫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挫折教育;问题;对策
[收稿日期]2015-05-16
[作者简介]吴东阳(1991- ),女,安徽六安人,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辅导员工作。
[中图分类号]G412
[DOI]10.16261/j.cnki.cn43-1370/z.2015.04.036
挫折,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它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障碍或干扰,导致其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产生的情绪反应。[1]挫折教育,指教育者有意识地设置和利用挫折情境(挫折情境应与大学生生活经常遇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让受教育者体验困难、打击,再通过一系列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选择应对困难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战胜挫折。
近年来,高校学生杀人、伤人事件时有发生。作为高校管理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高度关注,不断完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以锻炼大学生的抗打击能力,使他们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一、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能承受挫折的打击,保持自身心理平衡与个性完整状态,是适应能力强和心理健康的明显标志。[2]在长期注重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应试教育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人际关系紧张、做事虎头蛇尾、缺乏团结精神等问题。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不仅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还有助于培养他们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首先,挫折教育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生存能力的客观要求。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激烈的竞争使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加重,压力越来越大,一旦大学生在竞争中失败,其受到的打击若能自我调节,可以越挫越勇,但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其产生心理疾病的可能性也就越高。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他们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自我调节、自我解压,有利于他们在未来生活中更加从容地应对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环境中遇到的难题。
其次,挫折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大学生已成为心理问题的重灾群体,生理和心理已趋于成熟的大学生,不仅要面对未来就业的压力,还需要学习独立生活、与人相处等方面。如果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缓解压力的方法,日积月累,这些问题会使大学生原本脆弱的心理变得更加不堪一击。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
二、大学生挫折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并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以及缺乏换位思考的思维方式,致使在很多方面遇到了挫折与困难,部分大学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差,抗打击能力低,出现焦虑和悲观的情绪,严重者甚至产生自虐、自杀或他杀倾向。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挫折教育实效性不高的表现,其实效性的提高与家庭、学校教育以及大学生自身的教育又是密切相关的。
首先,家庭教育缺乏挫折体验和生活训练。当代大学生基本是在“温室”中长大的,家长过分溺爱,对其百般顺从。加之应试教育的原因,许多家长忽略了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生在读大学以前,基本处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态,父母成为孩子的全权代表。致使当代大学生很少有挫折体验和生活训练,他们离开父母的“保护伞”后,以“自我为中心”和缺乏换位思考的思维方式,会不断地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困扰,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和独自生活时束手无策。
其次,学校教育缺乏心理课程和社会实践。目前,学校教育仍强调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学习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健康的教育,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缺乏自我教育和心理疏导。挫折最能锻炼人的品质与意志,是大学生成长必不可少的经历。[3]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大学生在遭遇挫折后,不去分析问题的原因所在,而是选择抱怨、逃避、自暴自弃等行为方式,长时间下去,心理负担不断增加,带来负能量,产生悲观情绪,甚至是自卑或自闭心理,问题与困难日积月累会越来越多,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另外,学校出于对教育经费和学生安全等诸多因素的考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基本处于“三点一线”的模式中,外出实习和社会锻炼的机会比较少,使得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得不到提高。
三、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对策
当代大学生缺乏必要的挫折体验、一定的自我教育和心理疏导以及社会实践课程等原因,使得挫折教育尚未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为此,应当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合力效应,提高其战胜挫折的能力水平。
构成挫折的个体因素一般包括个体的心理、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因此,面对挫折,大学生应该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学会自我疏导和调适,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意志行为本身就与克服困难、挫折相联系,个体的意志坚强水平往往与挫折的性质和克服挫折的努力程度成正比,个体的意志水平越高,越能够战胜挫折,就越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情绪稳定(自制力)。[4]只有形成顽强的意志品质,努力地完善自己,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适应社会。另外,随着各项生理机能成熟,引发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心理发展与生理发育的节奏不同步,使得缺乏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的大学生,难以应对突如其来的问题,陷于焦虑状态。[5]因此,大学生在面对问题和困难的时候,应该逐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勇敢面对压力和逆境,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
家庭教育包括家长的教育方式、所坚持的价值观念以及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等显性和隐性的教育内容,这些内容皆会影响子女个性品质的形成。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6]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转变处处迁就、事事包办的观念,把孩子摆在家庭生活中恰当的位置,对孩子爱护但不溺爱,严格但不苛求,自由但不放纵。莫把主观意志强加于孩子,在教育孩子时,更不要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在顺境中成长的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较低,在面对问题与困难的时候,不懂得理智分析问题的原因、考量自己应对挫折的能力等。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始终不间地断磨练孩子的意志,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将教育应用于无形之中,注重对孩子心理素质和独立能力的训练,帮助孩子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适时地教育孩子正视挫折的客观存在,学会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认识和看待当前的困难,挫折会给人们带来压力与痛苦,但当人们直面挫折、解决问题的时候又可以从中获得经验与信心,鼓舞自己更好地前进。同时,父母应教育孩子具有崇高的理想和明确的目标,这样在面对选择时就不会犹豫不决、难以取舍,但目标如果制定得不合理,就难以实现,会增加挫折出现的频率,使自己丧失自信,最终一事无成。因此,设定的目标限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通过努力可以实现,进而获得成就感,抵消挫折感。
直面挫折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即对挫折源的认知、情绪反应以及应对挫折的能力。因此,学校加强大学生的挫折教育,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校正面对挫折的错误意识。人生难免有挫折,但是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个挫折做出的行为反应却大相径庭,有的人可以轻松处理问题,有的人在遭遇挫折后,往往会苦闷、抑郁而不能自拔。究其原因,在于他们对挫折、挫折情境的不同认识。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挫折教育首要的是校正大学生面对挫折的错误意识,掌握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特点和所处的阶段,明确大学生一般遇到的挫折类型,对其进行正确的归因。
二是调节应对挫折的情绪状态。人们在经历挫折体验的时候相应地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反应,如果可以适时控制、稳定自己的情绪状态,有利于理智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之,长此以往,消极的情绪状态会逐渐的扩大,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让人们产生悲观情绪,影响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不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学校应教会学生多种调节情绪的方法,诸如宣泄法、运动法、转移法等,让学生学会在合理调控情绪的同时逐渐形成乐观的心态以及应对挫折的承受力,增强自信心。
三是提高战胜挫折的能力水平。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可以通过开展主题明确、形式多样的班会、社团组织心理话剧等活动、指导大学生处理好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全心理防御机制。教育者可以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通过设置情境,进行挫折教育教学,有意识地将挫折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结合各种现实问题,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让他们去经历挫折、感受挫折、战胜挫折,以达到增强大学生挫折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责任编辑远扬)
[参考文献]
[1]李海洲,边和平. 挫折教育论[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2.
[2]刘华山. 学校心理辅导[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60-61.
[3]张骞. 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及对策探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0): 101.
[4]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 普通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86-387.
[5]张大均. 大学生心理的发展[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32-33.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