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阳,邱志文
沈尹默书法教育思想研究*
赵丹阳,邱志文
(湖州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沈尹默进行书法探索和创作70余年,发表多部书法普及著作,对笔法、笔势和笔意进行了详细精要的论述。他从事教育事业长达25年,在他的学书经历和教育经历中蕴含着丰富的书法教育思想:碑帖兼融、以勤为径,广博专精、独树一帜,既掌握了纯熟的书法技法,又重视学养,追求技道双修的境界。其书法教育思想对当代的书法教育事业具有正确、积极的引导作用,有利于书法艺术的普及。
沈尹默;书法;教育思想
笔法、笔势和笔意是传统书法之要,沈尹默认为好的书法应当兼备这三者,以表现书法区别于写字的空间性(以笔法为要)、时间性(以笔势为要)和精神性(以笔意为要)特征。在这三者之中,笔法是千百年来书家总结而流传下来的学书必守的规律,是书法的精髓。沈尹默紧抓笔法这一精髓,强调法度的重要性。反映在论述顺序上,他首论笔法,强调中锋行笔;再论笔势,因势利导;形势已得,最后论笔意,意在笔前。
(一)笔法
笔法是使用毛笔的方法和技巧,包括执笔法、运腕法、行笔法。其中,执笔法和运腕法是笔法的核心,以实现中锋运笔。
执笔是笔法的基础,学书必先掌握正确的执笔法 自古以来,流传的执笔法有很多:单钩法、双钩法、握管法、撮管法、捻管法、拨镫法、回腕法等等。沈尹默根据手腕的生理结构和毛笔的特点,沿用了由“二王”传下来的五字法,即擫、押、钩、格、抵,并将之与碑学一路的“指掌腕相配合”融为一体,得出五字法的精髓:指实、掌虚、掌竖、腕平、管直。沈尹默对五字法极为推崇,强调要把握五字法的精髓,同时他又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五字法:“执笔五字法,自然是不可变易的定论,但是关于指的位置高低、疏密、斜平,则随人而异。”[1](P36)也就是说,握笔的位置可依个人习惯而定,不必死守。依据五字法来看其它的执笔法:因为指专管执笔,它常是静的,而拨镫法即转指,不可取;执笔应当利于运腕,而“回腕高悬”不利于提按起倒,也不可取。因此,初学者需要用“执笔五字法”来规范书写,打好基础。
运腕是笔法的先导,以达到调锋的目的 运腕是动的,所以沈尹默主张学书必先悬腕,让腕能够灵活地运动。他对黄庭坚的“腕随己左右”解释道:首先要悬腕,但并不是手肘从头到尾都要离桌,比如小楷就不用完全悬腕。这需要与“小字悬腕或枕腕,大字悬肘”的说法区别开来。沈尹默认为把悬肘和悬腕分开讲是一种偏见,主张腕肘并起和掌腕肘的配合,掌竖腕平,然后肘才能悬起,肘腕并起,腕才能活用。“枕腕书小字”是普遍的说法,但是枕腕把腕给架起来了,必然会影响腕的灵活运动,可见沈尹默不赞成枕腕确有道理。沈尹默认为练习悬腕是手指、手掌、手腕、手肘、肩膀等各个身体部位融为一体的过程。先照着五字执笔法做到指实掌虚,执笔稳定。接着,掌不仅要虚,还要竖起来。掌竖,腕才能平。做到掌竖腕平之后,肘才能竖起,肘比腕要悬得高些,腕肘并起。执笔运腕的同时,提笔不宜过高,放松肩膀,让全臂能灵活往来。初学者可按照这样的方法练习悬腕,下一番苦功夫,以免日后遭受不能悬腕的苦。
运笔是笔法的关键,其中中锋又是运笔的关键 沈尹默抓住中锋这一主要法度,提出“笔笔中锋”论,把“中锋”视为书法中的根本大法,认为笔笔中锋,点画才能圆满可观。为了达到“笔笔中锋”的要求,沈尹默指出,以“提按结合”来不断地调整偏离的笔锋,回归中锋。他形象地用走路“才踏便起,起行复踏”,比喻“提按”不可分离。后又增加起和倒两个动作,来保持丰富笔势下的中锋行笔。关于中锋,古人也多有谈及。丰坊在《书诀》中谈到:“古人作篆、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没,必以正锋为主,间以侧锋取妍。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篆则一毫不可侧也。”蔡邕《九势》曰:“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丰坊的“一毫不可侧”和蔡邕的“藏头护尾”,指的都是篆法。而沈尹默将中锋扩展至所有书体,则有了“笔笔中锋”论。作为书法教育思想,偏执中锋虽然忽视了书法技法本身的灵活性,但却突出了中锋运笔的重要性,可以避免学书者极端化的个性发挥和无根基的创新。
(二)笔势
RDF即为垃圾衍生燃料,其主要来源为生活垃圾,将其中的高热值提取出来之后便可以作为燃料投入使用。处理的过程包括破碎处理、降低垃圾中的水分,通过热解或堆肥使垃圾产生具有燃烧能力的液体、气体或者是液体。文中所说的RDF通常为固体,其热值较高,一般可达2000~4000kcal/kg,其粒度均匀,加入防腐剂可长期储存,适合垃圾焚烧炉进行焚烧。但是,制RDF也具有制作工艺程序复杂,不能完全处理废弃物等缺点。
古人常把“法”与“势”混为一谈,沈尹默从永字八法讲起,为我们分清了笔法和笔势。笔法是任何一种点画都必须共守的根本方法,不可变易;而笔势是一种单行规则,是每一种点画各自顺从着各具的特殊姿势的写法,比如永字八法就是笔势。笔势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其变化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成就了作品的姿态万千,形成了各家书风,展现着书法的艺术性和生命力,可见笔势的重要性。沈尹默将笔势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1)他强调笔力对笔势的重要性,“下笔用力,肌肤之丽”,笔力表现的不同,才有了肥瘦、长短、曲直、方圆、平侧、巧拙、和峻的变化,令笔势的美质各异。(2)在形与势之间,沈尹默将“势”放在前面,因为间架结构因势相生,外在的形必须顺应势,使其形势相互映带,自然地将“避就”“顶戴”“穿插”“向背”等方法融会贯通。沈尹默的法书气势连贯、满含音乐的节奏,其小楷与小行书的用笔提按丰富细腻,结体生动多姿,正源于对“势”的重视。若反过来,注重字的间架结构,但忽视笔势的特点与表现方式,必单调死板,如同木偶。因而,在中小学书法教育中,不应该再忽视笔势的教学,教师需要在学生熟练用笔后,引导他们通过外在的形去发现高低错落的势。
(三)笔意
笔意是“在笔势进一步相互联系、活动往来的基础上显现出来的”[1](P63)。沈尹默将笔意归于“巧”,这个“巧”不是“熟能生巧”,而是“心灵手巧”,即心中巧思,心中有法,手执自如,布置合宜。要使作品有意趣,必先将笔法融汇于心,落笔前预想形势,运笔时涩快重轻相配合,于稳中求异求变,方能得势之巧,笔笔生意。从沈尹默的形神论来讲笔意,他强调神采的重要性——“神采为上,形质次之”。汉字起源于自然万物的形态,书法的神情意趣也当是自然天成的。书法欲左先右,欲上先下,并非刻意,而是自然地得势,使得一平画亦能纵横有象,故,书法教学中应避免过分拘谨的用笔和教条的法度。然而,沈尹默并非片面紧抓神彩,而是提出“学书总是先从形质入手的,也不可能有无形质而单有神采的字,即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1](P112-113)若没有正确的执笔法,没有笔势随意往来的功底,是不可能通过单纯追求意境创作出神品的。正如沈尹默也是从横平竖直的练习,渐渐地以诗人气质汲取传统书法艺术的精华,才创作出了取意自然,富有审美意趣的作品。在书法教育中,教师要渗透审美教育,在审美观上注意“神”这一审美形态的教育,还有书法审美修养、书法审美方法的教育,让学生学会透过“字形”感悟“神采”。在书法学习中,初学者当勤加练习,学思结合,逐渐感悟书法的意趣。
沈尹默临汉魏六朝诸碑帖,不以爱习为取舍,在反复对比研究中发现和总结各家特色,后专攻“二王”,形成典雅的书风。沈尹默博学与专攻的书法教育思想,可融入书法教学过程之中。
(一)各路碑学与“二王”帖学
沈尹默崇尚“二王”帖学,但他对自己取法北碑的经历并未否定,而是对碑学持一个辩证客观的态度。一方面,他保留了北碑书法中劲健、朴拙的美,把这种美融入帖学;他还把学碑的经验传授给初学者,向他们推荐适合临习的碑,教他们感受碑的优点。另一方面,他对碑派的“卷毫”“裹锋”等根本大法提出了批评,不断完善自己的书学理论。沈尹默研究帖学,对“二王”的“内拓外擫”进行了形象化阐述,并提出“先学內擫,再学外拓”的主张,很有见地。先用内擫法,静气凝神练骨力;再学外拓,就能疾缓涩滑配合着使用,而不致流于狂怪。沈尹默在论述“內擫”和“外拓”时,已经从“二王”笔法的特定涵义中扩展延伸,涵盖了碑、帖的内涵。可见,沈尹默融合碑帖之意也印证着其“学书不可株守一家”的主张。以学王来说,可以从赵孟頫等传授王氏笔法的诸名家那里寻找窍门,求同存异,以弥补现存“二王”遗迹的短处,但是不能从赵求王,因为赵孟頫有个人的习气。沈尹默的这些见解,对书法的“师古”与“变古”有指导意义,也蕴含着回归正统、科学地学习书法的教育思想。
(二)现代帖学
沈尹默通过中锋融通碑帖,他常以碑学的技巧论帖学笔法,以写帖之法写碑,将秀美与壮美相结合,形成独具个人特色的现代帖学。在碑帖之间,沈尹默主张学帖有他的原因,“因为一经刻过的字,总不免有些走样,落笔处最容易为刻手刻坏,看不出是怎么样下笔的。”[2](P34)故,沈尹默主张,从帖学中观察“下”笔,揣摩用笔,了解笔法的相同之处和笔势笔意的相异之处。这也启发教师,可以引导学书者观察下笔之处,寻得用笔的精髓,必定令学书者获益良多。碑与帖,都有其精华和糟粕,我们应根据个人及历史条件的不同持有科学理性的态度。如今碑、帖相融已渐成趋势,简单判定沈尹默抑碑扬帖并不恰当,应看到的是沈尹默提倡回归帖学的意义,促进帖学的创新。王羲之将秦汉篆隶的笔法之妙融于真行草中,自成一家;沈尹默得其精髓,在各种书体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当代书法家还可以继续探索、实践,在继承传统帖学中吸收碑学进行发展创新,中兴现代帖学,在自身创新中找到与世界接轨的“审美共识”,让书法文化走向世界。
沈尹默广博专精,广博是指他不仅书法上遍临百家,集众家之所长,而且涉猎广泛,既是书法家,也是诗人、学者;专精不是指他尤擅某位名家的法书,而是指他书法理论与技法实践皆有所成。沈尹默因其广博得以形成个人风格,因其专精才得其书法理论研究的深度。
(一)转益多师,刻苦钻研
沈尹默无师却转益多师,这一过程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探讨和学习的地方。沈尹默说曹雪芹是他的诗词老师,“碰到书中什么人作诗,我就用手指随便遮住诗句中的一个字,考考自己:要是我是他(她),我该用什么了?”[3](P147)推之学书,依照这位书法家的风格,来猜想毁损的碑迹,这算是“触类旁通”,必能学其精髓,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沈尹默甚至以初学者为师,创设性地提出初学写字者意见的重要性,认为初学者对于书法上各种问题的看法成见较少,能令学书者有新的发现和发展。所以,学书者应当有“见贤思齐”“闻过则喜”的品质。沈尹默无师自通,因为学艺既要有专业老师领路入门,更要有个人的钻研精神,需要博览名迹、不断开拓眼界,以救未尽之趣。早年,沈尹默临褚遂良的《伊阙佛龛碑》,一临就是好几遍,这是求精而非守株。因为只有在反复读帖、精准读帖的基础上多写多练,才能慢慢掌握它的间架、用笔和神韵,达到庖丁解牛的境界,这也是学习书法所必需的精神。到了晚年,沈尹默眼疾严重,他总是在光亮处看帖,记住点画用笔,再按记忆临摹、改正。这样临帖,比起一笔一划临摹,更能做到学思结合、笔意连贯。像沈尹默这样,对书法每个细节反复研究的认真和执着,是每一个学书者当有的态度。只有拥有这样殉道式的诚心,才能技道双修。
现在的书法教育,学生多是被动接受老师讲授的书法知识和技巧,普遍缺乏积极主动思考的精神。书法教学和语数外一样,也应该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书法教师应尽可能地通过自己的教学艺术,引导学生感悟书法;学书者自身也应该在平时多练多思,对书法积极探究、感悟,不断融入书法,热爱书法,在书法中找到自我。
(二)以深厚学养,由技进乎道
沈尹默是诗、书、画三位一体的大家。他常以书入画,书写自己的诗作送人,不仅得心应手,还造就了书画意境相通、个人诗书情感相融的美好境界。这样的境界来自于沈尹默自身学养的积淀,也就是学识和修养。学识来自于个人的积累。因为沈尹默饱读诗书,他的书作才洋溢着独有的书卷气,难以复制。修养性情也就是沈尹默说的“个人特性”,展现出个人和时代的精神面貌。他把“个人特性”看做书家成功的三个要素之一,自己也孜孜追求。沈尹默把书法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学书以修身养性、读书阅世,传达真性情,也只有怀抱这样的心境才有可能创造神品。学养为书法注入灵魂,但是也离不开技法的依托。沈尹默对技法的重视,既是出于普及书法的思想和实用的主张,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书法艺术、传达个性,最终“由技入道”,即他说的最高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当今学校书法教育中,教师应不断开拓学生的眼界,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学书者要端正对书法的态度,提升自己的学养,写出典雅清正又具有深厚文化意味的好书法。
沈尹默丰富的教育经历使他能拥有相对先进的教育理念,从教育者的角度推广书法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沈尹默普及书法的思想,有助于发展学校书法教育和推进书法在艺术层面上的发展。
(一)言传身教,育人为本
有人问他怎样教书,他答道:“教书不背教条,只给学生多举实例,多给他们启发。”[3](P148)沈尹默便是这样亲身实践的。在书法教育上,他言传身教,结合作品实例让学生感受用笔、了解章法,让学生有更真切的体会。他向学生表演执笔之法、运笔之法,边写边解释,深入浅出;他喜欢在课余同学生探讨书法,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他“因材施教”,为不同的学生开列适合他们的书法帖目。他用自己的独特方法,帮助学生把握书法学习的要点。比如“手把手”和“腕触腕”的方式,沈尹默的再传弟子屠新时,将这种方式在美国大学的课堂上长期运用,对初中级阶段的学书者非常有效,让学生感受落笔、运笔、收笔时的提按转折,感受难以言传的悬腕和运腕的正确方法。沈尹默言传身教,诲人不倦,因为他认为“搞教育者,教育学生成人也。”[3](P12)书法本就是重“意”轻利的艺术。沈尹默认为,学书能养成敏锐而凝静的头脑,好的书法可以传播思想。而现在的书法教育太过功利,更需要教师以育人为本,在言传身教中进行人文熏陶。
(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沈尹默提出“善书者”与“书家”的区别。书家必精通八法。料想,“书家”学习书法和“善书者”的不同在于:书家除了勤练书法,必定对书法理论有所学习和钻研,才能熟悉笔法精要,合乎法度。可见,书法学习中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重要性。学书需要理论的指导和辅助,学习书法当通读理论并研究作品,并在实践中细心考核。沈尹默为了去俗取雅,读包世臣的《艺舟双楫》,悬腕把笔;在实践中反思包世臣和康有为对北碑的过分推崇。后来,他深入研究“二王”,补充王僧虔《笔意赞》所言学王之法的不足,提出“要先弄清楚什么是王字,其次要弄清楚王字的遭遇如何,……然后去学”。[2](P46)推之于书法学习,初学者应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书法史,了解碑帖的精华、演变过程、重要影响,领悟前人的学书经历,才能得其精华、扬长避短。在学书实践中边练边思考,回过头来,往往能对书法理论获得新的解读。沈尹默以自己的亲身实践整理总结书法理论,给学书者以启发。他不主张勾勒描摹,也不主张用九宫格纸写字,因为这样会影响个人运笔能力和创造性的发挥。最好一开始就临摹,一点一画仔细读帖,手脑并用,经过较长时间的练习,就能逐渐将前代书家的笔势笔意和自己的手脑融合,活用笔势笔意,把自己的真性情融入进去。
(三)书法与社会实践合一
书法与社会实践合一,实际上就是指沈尹默的书法普及思想。如今重提书法普及,应致力于学校书法教育和书法艺术的发展。在学校书法教育上,我们正缺少书法教育理论来指导行书楷书的教育工作与书法学习。沈尹默的书学理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他又致力于简化字的创作,顺应时代的潮流,符合小学书法教育的需要,也是书法艺术寻求突破的好机会。在书法艺术发展提升层面,现在书法与经济联系,与人文精神和生命价值脱节,当代书法家被摆到经史子集的“集部”这一末流,所以,重提沈尹默的书法普及思想,规范学问,出经入史,提升文化品位,尤为急迫。王岳川教授将书法提到“走近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4](P34)的高度,与沈尹默的主张十分契合。社会需要书法,书法艺术在社会实践中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沈尹默曾创建书法组织,推进和研究书法教育,现在社会也需要更多权威性的书法组织引领主流,以正书风。书法是一种文化,是中国的,也应走向世界,由此,才能让中华书法获得长远的生存和发展,在跨文化对话中展现特有的辐射力。
[1]朱天曙.沈尹默论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
[2]沈尹默.学书有法[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张前方.王体第一人——沈尹默[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4]王岳川.沈尹默与中国书法文化复兴[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2).
Study on Calligraphy Educational Thought of SHEN Yinmo
ZHAO Dan-yang,QIU Zhi-wen
(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Huzhou Teachers College,Huzhou 313000,China)
Shen Yinmo has made exploration and creation over calligraphy for more than seventy years,and once published many calligraphy works,with detailed explanation about writing technique,handwriting and calligraphic style;Shen Yinmo has worked on educational business for more than 25 years.His study and educational experience contains rich calligraphy educational idea;his inscription rubbing integrates diligence and expertise which is in characterized as unique in style.He has not only mastered mature calligraphic technique,but also emphasizes learning and cultivation with pursuit for both cultivation over skill and morality.As a result,his calligraphic idea plays a correct and active guidance role in contemporary calligraphy education,which is favorable to popularization of calligraphic idea.
Shen Yinmo;calligraphy;educational thought
G122;J292
A
1672-2388(2015)04-0078-05
2015-09-19
本文系2013年度湖州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科研项目《沈尹默书法教育思想研究》(2013025)的研究成果。
赵丹阳(1993-),女,浙江湖州人,2012级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主要从事书法艺术研究;邱志文(1967-),男,广西昭平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书法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