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期大众传媒在高校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周颖孙利珠张雪
(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摘要]新大众传媒时代,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接受大众传媒影响最广泛和最深刻的社会群体。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不仅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不可取代的有利条件,也带来不可忽略的消极影响。高等院校应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甄别网络信息的能力,提高网络媒介素养。
[关键词]大众传媒;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
[收稿日期]2015-06-07
[作者简介]周颖(1990-),女,云南石屏人,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孙利珠(1990-),女,云南大理人,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张雪(1990-),女,云南曲靖人,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第七届云南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加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教育研究”(编号:ynuy201461) 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416
[DOI]10.16261/j.cnki.cn43-1370/z.2015.04.019
大众传媒是新时期大众传播的一种新渠道,是面向广大的人民群众传播一定社会信息的媒介载体,具体分为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印刷媒介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和书籍等;电子媒介主要包括电影、广播、电视和网络等。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大众传媒作为世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最显著表现,已日益发展成为我国人们获取社会信息的主要渠道,已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这对于出生、成长在以影视、广播、网络为主的大众传媒环境中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其影响更深。当前,大学生对媒介的依赖程度越来越严重,大众传媒在为大学生提供知识信息,为高校道德教育优化路径,增强道德教育实效性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也要认清它在高校道德教育中的消极作用,才能扬长避短开展道德教育。
一、新大众传媒在高校道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首先,大众传媒的影响力极为广泛,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已经深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给高校进行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其次,就大众传媒本身而言,它具有独特的道德教育功能,其凭借自身的传播优势,及时快速地向人们报道生活中的事件,评论道德现象,在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中使大学生理解和认同社会所提倡的道德美德。这样,符合当代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就会被大众传媒称颂和赞扬,而违背社会道德准则的行为就会遭到大众传媒无情的批判,经过大众传媒不断的宣传,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最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此时,大众传媒的道德教育功能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它通过宣传、评价和监督社会上的道德事件,对大学生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起到一种无形的约束。大众传媒本身所具有道德教育功能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网络平台,进而优化大学生道德教育路径。
目前大众传媒分为两种,一种是属于国家管控之下的大众传媒,它与党和政府的关系密切,其公信力极高,是人们获取国家重要信息的主要渠道。另一种是企业型的大众媒体,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后的“新产品”,这类传媒最大的特点是注重经济效益。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其传播的内容要更加贴近群众社会生活以迎合大众口味,这类媒体也更能满足大学生的多种多样的需求。作为“政府喉舌”的大众传媒将丰富的内容信息以多样的形式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当代大学生,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作为具有天然亲和力和强大吸引力的企业传媒,以生动、幽默和风趣的传播风格深受当代大学生的喜爱。多种多样的现代媒体将高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生动、直观的传播风格和变化无穷的传播方式,更好地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新要求,最终形成了大学生所喜爱的道德教育方式,增强了高校道德教育形式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有效地克服了传统高校道德教育形式单一的问题,从而提高了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存在着教育目标理想化、教育内容抽象空泛、教育方式方法单一生硬的问题,主要以理论灌输为主,缺乏时代感和新鲜感,大部分大学生不认可高校道德教育,甚至认为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只是一种形式,对大学生的成长没有实质的帮助。而新时期的大众传媒拥有的群众广、传播的渠道多,它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方法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提供更多生动的、形象的教育素材。大众传媒通过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来净化当代大学生的心灵,从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最终达到改造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这无形中增添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新内容。同时,新时代的大众传媒是全球化的大众传媒,它还可以报道其他国家的时事政治新闻,分析社会发展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问题来引导大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来明辨是非,这进一步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新时期,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众传媒的传播手段也突飞猛进地变换,为高校道德教育提供了多样的、可供选择的教育形式和手段。最典型的是信息革命的不断发展使人类进入到数字化时代,这有效地提高了信息传输的速度,使信息交流得更加快速和方便。同时,新的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手段,当前新兴互联网上的QQ、电子邮箱、BBS 论坛、博客、飞信、人人网等交流工具和互动交友网站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传递和沟通的交流方式,这些开放的、多种多样的沟通渠道拓宽大学生道德教育渠道,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道德教育空间。
二、新大众传媒在高校道德教育中的消极作用
大众传媒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的媒介载体,毫无疑问其传播的信息具有特定的意识形态倾向,他们并不是通过说教的方式向大学生灌输,而是采取新闻报道、电影、创新娱乐方式等巧妙的方式传播。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知,对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的了解,甚至是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这一新兴媒介获得的。同时,信息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一些西方国家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新兴媒介在全世界内迅速传播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大众传播使全球性模仿与追求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并进而被置换成一种西方道德观、价值观。”[1]当代大学生因缺少辨析与合理使用的能力,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全盘接受了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受到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的影响而表现出功利性、利己性,不利于大学生的道德发展。
大众传媒低俗化,主要指的是大众传媒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有意无意地放弃自身社会责任、逢迎或刺激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和需要。[2]低俗化的大众传媒为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传播一些消极的、庸俗的和不健康的思想以吸引人的眼球、迎合部分消费者畸形的需求。当前,部分低俗文化已传播广泛,甚至成为年轻一代争相追逐的时尚潮流,这导致部分大学生颠覆传统道德标准,价值取向不健康,价值评判短期化和功利化。同时,低俗化信息以一种直观、易懂的形式呈现在当代大学生面前,他们无须过多动脑思考就能够轻易地理解和接受这些信息,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和鉴赏水平下降。
新时期,大众传媒的发展为高校进行道德教育创造了新的环境,同时大众传媒也使这些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多样。而“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任何高校的道德教育总是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当中进行,环境是教育的介体,而环境的复杂程度直接影响到高校道德教育的效果。新时期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一个无法回避的、必须直面的客观环境,大众传媒中的趋利性、信息泛滥化和网络虚拟性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评价与选择。首先,大众媒体的市场化导致各种媒介为保证经济收入而进行低劣庸俗的媒体炒作,甚至大多数网络信息都涉及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大众传媒重经济效益而轻社会效益的行为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导致大学生价值判断功利化。其次,大众传媒的开放性使信息丰富多彩,但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各种真实的和虚假的、健康的和腐朽的信息同时并存在网络上,导致信息泛滥。信息泛滥不仅会耽误大学生大量时间去浏览和阅读,更重要的是会误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导致大学生价值判断模糊和思想道德失范。
新传媒时代,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大学生是教育主体,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如果不是出于大学生自身的主动性,效果就会事倍功半。高校大学生作为网络的深度接触群体,应当具备良好的甄别网络信息的能力,具有较高的网络媒介素养,高等院校有责任和义务开展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采取有效地措施来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Media Education),简要地说,就是在大众传媒时代,针对多种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它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并形成能理解媒介所传递信息的能力以及独立判断其价值的认知结构。此外,媒介素养教育还力图使未来信息社会的人具备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4]由于我们当前所处的信息时代和全球化,我们不可能对大众传媒采取一概抵制的态度,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和教育界已经开始关注大学生媒介素质教育,通过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辨别社会道德信息的能力,从而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责任编辑远扬)
[参考文献]
[1]许正林. 欧洲传播思想史[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397.
[2]翁炬,刘钊. 浅析传媒的低俗化对大学生的影响[J]. 电影文学,2008(16): 12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92.
[4]赵虹.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社会影响——兼评其对艺术教育的影响[J]. 艺术评论,2008(10):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