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鑫
(濮阳市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部,河南濮阳457001)
新闻报道的“平民化”,即新闻传播者从发现、选择直至报道新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普通百姓生活状态的关注、对平民生活方式的展现以及对平民生活的认同。“与哲学史上‘人’的自我发现和自我认识的历史进程相一致,新闻报道‘平民化’就是要‘将人还原成人’,把人当人看。”[1]新闻报道的“平民化”突破传统的“我播你看”模式,注重受众的有效参与和积极互动。
“平民化”从平视生活的角度,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状况,关注并理解普通人的命运、尊严以及抗争,挖掘普通人身上不普通的东西,从而拓展了新闻报道的领域。
过去十几年,我国媒介体制以产业与事业为两大发展主线,各个媒体为了加快构建中国电视媒介新主体和新平台,打造一个立体的电视媒介格局,都使出浑身解数,开始革新新闻报道的方式,并以“平民化”为突破口,使得受众成为传媒得以生存的衣食父母,成为信息和精神产品的消费者。
现代文明促生了高效率、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在这个平民主体时代,人们不再对英雄崇拜有加,而是倾向于选择一种“平民化”的生活方式。在此情况下,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关注普通百姓,关爱普通受众,尊重传播对象中的大多数,就成为了传播者的目标。从传播学角度讲,“平民化”视角确立了从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者”为中心转变的价值观念,使新闻本位回归“受众本位”。[2]人们的意识开始从盲从转向自主,从保守转向开放,从等级转向平等;人们的注意力开始从政治转向经济,从表象转向深层,追求也由简单的物质满足转向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新闻报道也开始将镜头瞄准普通劳动者,把话筒交给普通百姓,普通人有了在镜头前发表意见、行使话语权的机会。
新闻报道的“平民化”道路是一种时代的风潮,但这种新闻报道方式尚处于初始阶段,媒体对“平民化”的价值理解还存在一定偏差,由此导致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随着网络的兴起,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多种类型的新闻报道在竞争中逐渐变质,新闻娱乐化、低俗化现象不断出现。某些媒体为追求轰动效应,为满足部分受众的猎奇心理,挖空心思地在节目中增加一些骇人听闻的市井奇闻,一些低质量的新闻也被搬上荧幕。比如在市民纠纷案中,把婆媳纠纷、跳楼、情杀、讨债等街头闹剧当作一种提高收视率的手段。凡此种种,使得“平民化”的新闻报道丧失了公信力。
在很多三四线城市,困于新闻资源有限,新闻栏目的内容大同小异,报道手法也非常相似,新闻报道进入同质化的竞争时代。对受众而言,当他们打开电视机,经常会发现相同内容的新闻重复出现。往往一个城市发生的一起重大事件,会吸引多家媒体的关注,大量记者蜂拥而至,然后在不同时段的不同栏目进行轮番报道,让受众产生视觉疲劳。重复的水灾、火灾、车祸等报道造成了一轮又一轮视觉污染,让受众觉得无聊。另外,栏目之间大量复制,报道的方式与风格雷同,媒体没有进一步去深究新闻的内在价值,各个栏目没有专属于自己的个性,失去了独有的品牌吸引力。
如今,很多新闻仅关注停水停电、环境卫生、火灾车祸、邻里纠纷等这些小事,很少能从小事情中发现隐藏的深层问题。在掌握表层信息后,媒体为了抢时效性,没有挖掘内在具体内容,就对其进行报道,而新闻报道只停留在“蜻蜓点水”的表面状态。伴随着新闻的还有煽情主义,表现在为了追求人情味和趣味性,内容上关注一些插科打诨的表面,在形式上将煽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对挣扎在生存困境中的人却置之不理,实则是对新闻报道真正目的的曲解。这些缺乏深度的新闻,受众从中获取的信息量很少。
媒体是人民的喉舌,是观察者、反映者和呼吁者。新闻报道“平民化”要求新闻工作者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当中,在报道新闻时热心地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但目前不乏一些新闻工作者将自己所处的位置直接安插在当事人身上,直接干预新闻事件,出现越位、错位、乱位的现象。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不仅无法深入群众的生活,报道内容也将失真。
由于媒体从业人员和某些学者对“平民化”报道的误解误读,某些媒体的“平民化”报道栏目已经违背了初衷,值得我们警惕。作为受众,他们希望媒体在报道内容、报道形式、播讲语言方面更加平民化、大众化、口语化。
平民视角就是站在普通群众的视角去观察、体验生活,就是要用群众的眼光去关注群众生活,讲述群众故事,缓解群众的生活压力,让群众足不出门也能切实感受到五彩缤纷的世界。作为媒体,首先要了解的就是群众关心什么,然后要把普通群众的生活和生存状态真实地展现出来,把他们对生活的看法和希冀更贴切地表达出来。比如河南电视台推出一档新闻脱口秀节目《打渔晒网》,通过全面搜集网络上的新事、热事、奇事、趣事,让受众享受到了更鲜活、更全面、更快速的网络资讯,主持人的评点也独到而犀利,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人民日报》也开设假日生活版,开辟了“消费大观”、“旅游指南”、“周末闲话”等栏目,不仅增强了休闲娱乐的趣味性,更多了一些平民味。
受众是媒介产品的消费者和直接参与者,今天的媒体将话筒交给群众,让群众自己来讲述身边的故事,改变了高高在上的姿态,不再是以权威自居的说教,而是注重平等交流、真诚沟通。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1+1》,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平台,选题大部分都是近期网络上热议的话题,它着力于对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并且善于站在不同利益群体的角度,充分尊重他们的情感诉求,让草根议程走上公共议题的舞台;并通过集纳公共领域的意见和正确的舆论引导,让偏私或非理性的网络语言得到自我修正。
又如河南电视台的一档民生新闻栏目《都市报道》,其报道的内容集合群众身边的吃、喝、住、玩、行,老百姓的出镜率很高,它以最快、最真实、最简单的画面来传递郑州和周边地区的消息,反映热点难点问题,用贴近生活的叙事角度,告诉群众身边都发生了哪些典型的事件,“并且用比百姓‘略高一筹’的平和姿态来帮助百姓解读、分析这些平常事,指导他们如何去面对、解决这些身边事”。[3]这种贴近群众的报道方式,不仅赢得了群众的关注和支持,也使得栏目的收视率大大提高。
平民立场就是要以平等的视角来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及尊严,采访时同被采访者保持人格上的平等和情感上的接近,并时常站在对方角度思考,设身处地为被采访者着想,达到彼此心灵上的沟通。只有这样,被采访者才会对记者敞开心扉,双方才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记者在采访中应尽量避免触碰被采访者的伤口,减少被采访者尴尬的问题,或同情或鼓励,让被采访者感觉到自己是被关心的,从而在心理上获得安慰。
新闻报道在播报中同样可以体现“平民化”。如孟非的《南京零距离》,即使是对社会现象的客观解读与犀利评价,他的语言也是诙谐幽默的,给受众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再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1+1》,在节目中穿插与受众的微博、微信互动,把平民百姓的心里话搬上荧幕,使得新闻报道更加贴近群众,反映群众心声。而且,越来越多的节目为更好地与受众交流,采用当地方言这种轻松的表现手法,摒弃了传统节目那种不苟言笑的局面。[4]
新闻报道能否真正实现“平民化”,拉近和受众之间的距离,与新闻工作者自身的业务修养、职业道德密切相关。
首先,新闻工作者必须以真实客观公正的态度报道新闻,真正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不仅要有文化良知,还要有自省精神,要保证话语的公正性,积极有效地防范社会偏见;要贯彻人文关怀,贴近民生,关注民意,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意愿,对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给予深切的同情与帮助,最大限度地满足最大多数群众的需要。其次,新闻工作者要对自己的新闻报道负责,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坚持科学,反对虚假、片面的新闻宣传;平时要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坚决抵制和摒弃不真实和违反民意的东西。再者,新闻工作者要对社会负责。要明确“有权监督社会中的不法行为,无权凌驾或超越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之上”;要懂得守法,以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要为人正直,坚持原则;要尊重受众,不可养成盛气凌人、趾高气扬的工作作风。
总而言之,新闻报道“平民化”的道路体现了“受众本位”的回归和“以人为本”的思想,也使我国的新闻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和活力。但目前新闻报道的“平民化”在具体操作中还有待进一步改进。新闻媒体只有把人民群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聚焦社会民生,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内涵,才能为“平民化”的新闻报道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新闻工作者只有担负起自己的神圣使命,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敢为人民鼓与呼,善为人民鼓与呼,才能够写出深入人心的报道。
[1] 韩旭.打造平民视觉新闻[J].记者摇篮,2008(8):60.
[2] 刘志强.电视新闻报道的平民化现象探析[J].网络财富,2010(15):88.
[3] 王卫红,张彤.新闻报道中的“平民化”视角[J].青年记者,2006(14):57-58.
[4] 俞书婷.浅析新闻报道的平民化视角[J].新闻传播,2012(1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