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研究

2015-03-28 05:48金乾伟王俊娜喻国伟
河池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广西民族改革

金乾伟,王俊娜,喻国伟

(广西科技大学 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指出:“遵循民族高校课程论的这一逻辑起点,认识课程在教学改革中的中心环节地位,”[1]教育改革必然落实于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自然生发有关教育理念、课程方案、师资要求、教学方式、课程评价等相关改革实践,关于广西民族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目标、课程组织、教学评价等一系列实际问题,需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注重形成智育教育认知性实践、基本技能实践性适应、道德品行伦理性塑造的整个过程,为民族地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民族文化意识和行为的优秀人才而深入探索。

关于广西民族高等教育课程研究,杨社平撰文论述全国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建设背景下的“广西模式”:以主干课程数学为例,论证了“一是为民族预科数学教育提供符合新时代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更新教学内容;二是构建灵活多样的、操作性强的多元和谐的民族预科数学教学新模式。”[2]作为广西教改课题成果,唐高华、赵继源等也就数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作了系统总结,并归纳了5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探究了“顶岗实习”模式,构建了高师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多维体系。[3]以上2个成果针对具体课程——数学的研究,根据时代需要,不但有针对性提出改革的目标、内容和途径,还期望所研究的成果,可以从数学课程改革和实践中所总结的规律,对其他课程起到可资借鉴的作用,为民族地区课程研究提供智力支持,甚至把研究成果归纳为全国可以参考的“广西模式”。如何在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为培养专业化人才而进行课程改革?钟瑞添、马佳宏《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分析了课程分类设置、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等各种关系,提出了“构建通识教育、教师教育、专业教育、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等4大模块必修课程及相应系列选修课程组成的新的课程体系”。[4]同样针对师范教育改革,詹虎《我国民族类高等师范教育如何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总结了具体对策,一是调整培养目标,突出师范特色;二是整合专业学科基础知识技能与教育教学知识技能,提高民族类师范院校毕业生的职业水准。[5]根据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开发与改革存在的问题,卫荣凡《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发与改革的原则》一文分析了探讨的价值,提出了5个原则:课程目标原则、全面发展的原则、民族地区特色的原则、主体多元化原则、科学评价的原则。[6]

以上既有侧重具体学科课程的分析,也有师范、高职院校立足学校特色进行的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总的来说,广西民族高等教育课程研究成果相对薄弱,不但要有某个“点”(个别规律)的探讨,还要有整个“面”(整体规律)的研究,笔者以为应就广西民族高等教育课程全面改革的普遍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因为广西是全国少数民族(壮族)人口最大的区域,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民族教育成就,那么,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与实践有着怎样的普遍规律?本课题就其改革目标、实践效果及可行策略进行全面认真总结,既为制定广西教育“十三五”规划提供发展与改革的建议,也为全国民族高等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民族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目标

民族课程改革目标定位于传承民族文化基础上的教育创新和人才培养,关系到教育理念、课程方案、质量保障等后续的协调与巩固,我国高校从中央到地方数以千计,以专业特色相区别,归根到底是看课程特色有何不同。课程改革目标是否科学就是看理念是否先进、方案是否合理、质量是否保障等等。

(一)教育理念与课程改革

民族高等教育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学习主体接受专业知识、技能培训而获取认知性实践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全身心感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根性的关系,从知识结构完善的理性思维到情感依附的感性认识,完全意识到民族文化特有的价值,这个重大转变依赖于民族课程来完成,“课程不只是我们劳作的场所,也是我们劳作的成果,在转变我们的同时也转变自身。”[7]868因此,课程改革要站在时代前沿,让学习主体充分领悟民族文化因其持久生命力而带来的魅力,油然而生弘扬民族文化,有意识创新为己任的自豪感。因此,教学主体行为施加在学习主体上所生发的意义,就要有鲜明的、科学的、先进的理念,既改变学校、教师工作思路、教学行为、检测方式,又要改变课程学习内容,注重求新思维、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承担民族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

(二)课程方案与课程改革

课程方案视为专业深度意义的高水准成果,为即将入校的大学生量身定做4年本科教育的全部实践规范,使教育理念内容具体化,推行课程改革操作实际化的特定表达,从核心课程到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再到考试或是考查检测形式,以学分为计量单位引导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因此,课程方案与课程改革属于一体两面的教育成果,课程设置要体现文化多元共生的特性。从国家业已形成的汉族文化为主流的课程,再到民族文化特质呈现的特色民族课程都应一一体现。采取学分制加大学习主体选课的自主性,就应好好利用这一机制,让更多带有民族文化成分的课程添加进来,为民族教育开辟更多的学习路径,“教师和学校应利用地方的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设计校本课程,把当地的有关人文类的社会学资料与校本课程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从传统的以教科书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运用印刷材料和不同媒体及互联网的多元化教学模式,”[8]广西壮族歌圩文化就可以让民族音乐大放异彩。原汁原味的山歌演唱不但能弘扬民族音乐,也能让更多学习者、欣赏者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引入校本课程,就真正实现了地方民族文化资源进课堂的实践目标。

(三)质量保障与课程改革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合二为一,实现师生积极互动产生最佳效应,才是解决质量保障体系的实际问题,需要科学规划,提供必要的监督和管理。教师制定的课程大纲既要有学习内容的广度,又要有学习提升的深度,既重视课程内容讲解,又要结合社会实践化为学习主体的能力;作为学生既要深入学习相关课程内容,又要主动联系民族文化社会语境,学以致用达到学习效果,“一是要满足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需求;二是要满足进行素质教育的需求;三是要满足强化能力培养的需求;四是要重视个性发展的需求。”[9]保障取得理想的成绩,达到知识、技能为己所熟悉掌握,顺利完成各个学习环节。毕业论文属于知识与技能双重学习能力重要一环,可以看作课程深度学习到实践能力的延续,指导老师要巧妙引导学生以民族文化为选题范围,特别是民族学生更应利用论文写作,加深对民族文化传承、保护进而到创新层次的思考与实践。

二、民族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实践

民族教育课程改革应该体现自主性、创新性和实践性,课程开发要表现浓郁的特色,积极主动整合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包括民族性在内的教学内容,指导学习主体大胆求新,特别是深入特色区域调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内容与课程自主开发

民族课程改革更重要的是对地方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充满生机的地方文化加以整合,才能让学习主体体验到民族文化的活力,“文化共生与多元文化价值取向,体现在民族教育课程设置上,即强调主流化与在地化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10]因为民族教育内容融合在地方文化资源之中,不但教师采用的教材带有鲜明的地方性,对于特色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更是在某类主题之下统一地方文化优势资源。要实现民族教育目标,一定要借助教学内容来实施,而教学内容又只有结合地方民族特色文化,才能营造民族高等教育课程自主开发的独特文化氛围,即“学校课程体现出来的制度文化,以及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环境文化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学校独特的文化。”[11]463

(二)隐形课程与学习主体创新

所谓隐形课程就是无固定场所、无统一时间、无指定内容测试,即“没有课堂,有的是开放的办公区;没有教师,有的是教练;没有班级,有的是对话会议;没有案例学习,有的是真实的项目;没有讲授,有的是大量的学习。”[12]带有学习主体发挥创新思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完成的科研性质的成果,一般以调查报告或论文为表现形式。笔者以为这是对课程方案的有益补充,在专业课程学习消化的基础上引导学习主体自主创新,而完成相关调研或写作过程就是自修获得学习的过程。现在国家非常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鼓励实践出真知,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任课教师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广西教育部门也激励并资助师生大胆申报这类课题,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特别适合创新思维训练,恰到好处地带领学生深入调研,设身处地感受传承保护民族文化的价值,从而更加热爱民族文化并付诸创新意义的行为研究,这样的隐形课程既是师生合作的新成果,又能达到课程训练提升能力的效果。

(三)教学方式与民族课程改革

重视教学方式就是重视教学效果,以提高学习主体知识、技能等综合素质为目的,既重视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课堂学习与课后实践,又要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和社会调研,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证明了网络资源对学习的帮助很大,同时巩固了教师在学习中无法动摇的地位。所以,课程学习离不开教师专业讲练。众所周知,没有学生积极参与也无法达到学习预期,互联网世界做到了现实世界所要查找资源快捷方式,网络课程就是落实学习主体随时随地实现师生互动的探究性学习,温故所学知识,完成课后作业,讨论质疑深化学习内容;民族文化课程学习内容转化为能力就要走向社会强化实践环节,因此,专业教师带队指导学生到目的地调研特别有意义,让学习主体全身心感受到民族文化魅力的同时,培养动脑动手求新的实践能力。

三、民族高等教育课程实践策略

民族课程改革从目标设计到课程内容学习,必须配套相应的制度、经费及奖励措施加以保障,讲究完成课程改革的策略做法,形成可行的贯彻民族教育政策的管理机制、经费资助、评价体系。

(一)管理机制与课程改革

管理就是规范民族教育法规政策的贯彻与执行。广西属于少数民族人口大省,从历史上看岭南地区一向积极与中原地区开展经济交融、文化交流,儒家文化对广西的影响非常明显,这就有利于以民族团结为宗旨的民族教育发展。课程改革要体现主流文化和地方文化两个维度,从管理角度看,就要满足学习通用知识和操作技能等必要内容,又要注重民族文化所体现的民族课程。学校要依据教育政策制定具体规章,强化课程改革激励措施,对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考试形式等都要形成完整科学的管理机制。打造学校文化环境,建设强大的师资阵容、优化的专业课程、富有吸引力而又有实践性的学习内容,为弘扬民族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经费资助与师生激励机制

教育的崇高和神圣建立在人类诉求真善美三位一体基础之上的更加文明、更加进步、更加温馨的现实行动上,落实在相关教育法规政策的科学规划、学校的具体组织、社会的大力支持等方面。理想与现实有时需要精神和物质紧密协调,经费资助就是推动教育理想实现不可或缺的基础。民族教育课程改革更需要有经费投入的师生激励机制。教师作为执行课程改革主体,需要结合地方历史文化变迁作出合理调整,将有代表性的传统民族文化整合在民族课程中;作为民族地区的学生需要专心完成学业,获取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这些都需要行政部门增加必要的经费,作为完善课程改革必要的投入。保障教学质量实施的奖励措施,将让师生互动处在积极探究、执着学习的高效状态。

(三)课程改革与评价体系

课程改革成功与否与评价体系息息相关,教育行为生发相关问题,涉及“价值观念、内容、方法、方式和评价等方面,这些方面直接涉及学生培养质量问题,是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和核心问题。”[13]276所以,民族课程评价体系应建立在积极扶持,弘扬优秀文化,加大实践教学、创新教育成果等具体举措上。广西行政部门包括奖励措施在内的评价体系正在体现其现实意义:正面激励专家学者从事民族文化课题研究,将成果以教材、专著等形式出版,师生扎实合作构建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精品课程,以学分引导学生自主选修相关课程;深入代表性地区从事调研报告,有理有据撰写科研论文,以社会实践转换为课程学分等等积极措施,就是以灵活高效的评价体系来引领民族课程改革向深度方向发展。

实施民族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目的是让学习主体弘扬民族文化,积极创新,自觉以民族文化传承人自居,为敢于担当而感到自豪,并养成拥有大学专业知识、技能及优秀品行在内的较高素质,以此评价课程改革目标是否到位、内容是否适合及其策略是否得当,以培养更多热爱民族文化、发现民族文化魅力的优秀人才,让他们以自身学习所得为民族地区、全国发展贡献火热的青春。

[1]赵巧华.世界多元文化教育与我国民族高等院校课程论体系[J].民族教育研究,1996(4):33-34+28.

[2]杨社平.民族预科数学课程的内容改革与方法创新——兼谈全国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建设背景下的“广西模式”[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100-103.

[3]唐高华.地方高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与实践——广西“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成果总结[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8(4):44-47.

[4]钟瑞添,马佳宏.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思考——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6):62-66.

[5]詹虎.我国民族类高等师范教育如何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10(11):8-10.

[6]卫荣凡.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发与改革的原则[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1):5-8.

[7](美)威廉F.派纳.理解课程:历史与当代课程话语研究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8]张海育.浅谈民族院校课程改革[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3(5):133-134.

[9]郑一筠.面向21世纪我国民族院校课程体系结构模式的选择[J].民族教育研究,2003(1):20.

[10]孙杰远.文化共生视域下民族教育发展走向[J].教育研究,2011(12):66.

[1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2]柴旭东.基于隐性知识的大学创业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13]张立昌,郝文武.教学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广西民族改革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改革之路
多元民族
改革备忘
广西尼的呀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改革创新(二)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