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学位本科教育制度下高校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要论

2015-03-28 05:48:41
河池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双学位历史学制度

蓝 武

(广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1)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校双学位本科教育制度的推行,我们发现,不少文科和理科非历史学专业的本科生选择历史学专业作为自己的双学位专业。换句话说,许多非历史学专业的本科生选择修学历史学专业的系列课程。因此,在双学位本科教育制度下,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程以往以历史学专业本科生为单一授课对象的局面被彻底打破,转而形成了面向多学科学生授课的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样一来,传统的以单纯的历史学专业本科生为备课对象和授课对象的“一对一”①所谓“一对一”,此指一个教师(包括一门课程)面向一个专业(学科)的学生进行授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全然被双学位制度下的“一对多”②所谓“一对多”,此指一个教师(包括一门课程)面向多个专业(学科)的学生进行授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所取代。在双学位本科教育制度下,由于众多学生专业知识背景的不同,以及由此形成的各自第一学位学科(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不同,使得双学位本科教育制度下的课堂教学掺杂着诸多不可预知的问题与因素,导致双学位课程任课教师为此须得事先做出充分的估计与准备并随时做出及时的应对。这就要求双学位课程任课教师不能再固守传统的“一对一”课堂教学模式,而是要彻底打破乃至摒弃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程的传统教学思维定势,于是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对教学改革进行专门研究亦极重要。鉴此,笔者特就双学位本科教育制度下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专门探讨,这不仅有利于构建双学位选修课程高效课堂和提高双学位课堂教学质量,而且可为高校双学位本科教育系列课程教学提供必要的参照和借鉴,因而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二、研究对象之选择依据

选修课程在当代高校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选修课程的课堂教学因此成为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观测点,因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从中发现问题并切实加以改进。本文之所以选取选修课程作为研究对象和切入点,主要是基于以下两方面的依据:

(一)选修课程独具的优势与意义

通常情况下,相对于专业必修课程而言,选修课程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一是选修课程具有课时量较少,课程内容专题性强,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强,教学内容选择自由度较大,教学方式和手段的灵活性较强等特点,既便于操作又不乏试点意义,更易于总结经验以便推广和应用。

二是以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程作为试点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然后推广到历史学专业必修课程中,再总结再推广,力争覆盖高校双学位制度涵盖的所有文理科专业系列课程的教学之中,最终合理构建起高校双学位制度下所有专业课程教学面向多学科学生授课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三是通过对双学位制度下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实践、总结和推广,让选修双学位专业的多学科本科生在一种相对高效的课程教学模式中,真正学到学科专业知识,实实在在地具有“双学位”的知识、素质与能力,使之可与第一学位相媲美,名副其实而非徒有其名!

上述这些独特的优势与意义表明,选取专业选修课进行研究,不仅具有可行性,同时也具有相当广阔的推广与应用价值,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效用。

(二)现有研究成果遗留的写作空间与研究取向

纵观国内外学术界,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对双学位本科教育问题给予适当关注、做过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譬如,陈学敏等的《双学位本科教育研究》[1]、王峰等的《双学位本科教育定位研究》[2]、王新庄等的《双学位本科生培养:理念、模式与策略》[3]、陆晓阳等的《双学位本科教育的发展取向研究》[4]、吴亚男的《论新形势下大学本科双学位教育的实施策略》[5]、陈苏一的《浅谈本科双学位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策略》[6]、张静静等的《论我国双学位教育的高效实施》[7]、彭立等的《完善我国双学位本科教育的几点建议》[8]、郝玉娟的《高校“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9]、钟琼的《高校本科双学位教育发展趋势研究》[10],等等,皆属这方面研究的代表作。

但是,我们发现,迄今为止,已有的研究成果更多地是从宏观的角度对双学位本科教育的内涵、理念、意义、定位、现状、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研究,从教学改革的角度对双学位制度下某一特定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微观研究者为数尚属不多,而对双学位制度下高校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程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专门研究者,实属鲜见,几近空白,这对规范历史学专业乃至所有文理科专业双学位课程的课堂教学、提高双学位本科教育课堂教学质量极为不利。这就给本文留下了一定的写作空间和研究取向。实际上,在双学位本科教育制度下,所有文理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皆面临着面向多学科学生授课的问题,也就面临着为适应双学位本科教育制度下面向多学科学生不同的专业背景与专业基础以及学科能力需求而进行的课程教学改革问题。由此而论,本文选取选修课程作为研究对象,无疑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较强的现实可行性以及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三、研究内容构架

双学位本科教育制度下的“一对多”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我们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双学位课程课堂教学的新形势出发,合理选定相应的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多学科学生的共性需求。在此背景下,我们特对双学位本科教育制度下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内容做出如下设定:

一是理论研究。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教学理论是教学行动的指南,没有理论指导的教学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在教学改革中,观念的变革至关重要,一味地守住过往的传统教育思维,势必不利于新课程的改革。为此,我们务必首先从理论上加强对双学位本科教育制度下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包括对教学理念的转变、课程考核制度建设、教学评价制度建设、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等诸问题的研究,为双学位制度下的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程教学实践提供必要而正确的理论指导,使双学位课程教学能够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有序推进。

二是实践研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实践是检验教学理论的唯一标准。为此,我们要加强对双学位本科教育制度下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程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与创新研究,包括对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整合、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方法的更革、教学手段的改进、师生互动关系的重构等问题的研究,藉此进一步检验和完善双学位制度下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理论。

三是推广应用研究。特定的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程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只是我们从事本课题研究的手段,对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才是我们研究的最终目的。为此,除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之外,我们还必须注意加强对双学位本科教育制度下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与应用的研究,对经过理论探索与实践检验后初步形成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向历史学专业必修课程再到向所有文理科双学位课程进行推广与应用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充分发挥本课题研究成果“由点到面”的辐射效应。

四、研究目标与创新目标

对双学位本科教育制度下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专门研究,是基于双学位本科教学有别于第一学位本科教学的客观形势而提出的一个研究课题。这一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力争探索出双学位制度下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程面向多学科学生授课的行之有效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然后推而广之,为高校双学位本科教育系列课程教学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可供参照的范式,为提高双学位本科生的知识、素质与能力以及高校双学位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作出贡献。

在这一研究目标的驱动之下,本课题研究致力于达成以下3个创新目标:

一是打破传统的“非双学位”制度下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程课堂教学面向单一学科(专业)学生授课的思维定势,切实树立起“双学位”制度下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程课堂授课面向多学科学生、服务多学科学生的全新教学理念。

二是以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程为切入点和“试验田”,在此基础上通过“总结—推广—再总结—再推广”的方式,力争使研究成果由对选修课程的成功试验到推广应用于必修课程,进而再广泛推广应用于所有的文理科专业双学位课程,努力实现研究成果在所有学科(专业)课程推广应用的全覆盖。

三是通过对双学位选修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探究和有效实践,让双学位制度下的多学科本科生真正具备“双学位”的知识、素质与能力,将学生真真正正地培养成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使双学位系列课程的教学过程成为多学科学生建构新知体系的过程,从而无愧于“双学位”的名号。

可以预见,通过本课题研究和实践,在上述设定的研究目标和创新目标之下,其最终的直接受益者当是选择历史学专业作为双学位教育的本科生,其间接受益者当是本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所及之各学科(专业)的本科生。

五、重点问题与难点问题

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学改革研究是一项极复杂而缜密的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过程,涉及方方面面,可谓千头万绪。除了要求我们对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创新目标等要素进行科学设定之外,还要对研究的重点与难点问题进行明确界定,以便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次,厘定轻重,从而提高研究工作的实效性和研究成果的针对性。为此,我们认为,在对双学位本科教育制度下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系统研究时,应确定解决的重点问题,具体为:

一是深入探讨如何突破“非双学位”制度下形成的“一对一”课堂教学模式思维定势,切实树立起“双学位”制度下形成的“一对多”课堂教学模式全新理念,为“双学位”制度下的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程课堂教学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

二是深入探讨如何实施双学位制度下形成的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程“一对多”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合理构建双学位制度下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程“一对多”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双学位”制度下的必修课程高效课堂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范式。在此基础上,通过“总结—推广—再总结—再推广”,尽可能成为覆盖所有文理科“双学位”课程的高效课堂教学实践参照体系。

三是深入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双学位本科教育的比较优势,使双学位制度下的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程教学实施过程成为培养双学位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开发、丰富、整合课程资源的课程建设过程,实现知识传播、能力培养与课程建设的有机统一,进而有效实现双学位本科教育的课程目标。

六、实施方案与研究计划

为有效推进双学位制度下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工作,以便达成双学位制度下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程教学改革最终目标的实现,设定详细的实施方案与研究计划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是课题研究工作有序推进的重要依据,是研究内容的具体化,是教学改革目标最终达成的前提与基础,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因而在课题研究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结合历史学专业本身的学科特点和前述课题研究内容的设定,我们认为,双学位本科教育制度下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改革研究与课程建设,其具体的实施方案与细则详如下列两大序列:

(一)理论研究序列

这主要是指为了适应“双学位”制度下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程面向多学科学生授课的新形势,而实施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方面的理论探讨,其内容主要包括:

1.“双学位”制度下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程课堂教学情况调查实录与分析。

2.打破“非双学位”制度下形成的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程“一对一”课堂教学模式思维定势的研究与思考。

3.阐明“双学位”制度下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程“一对多”课堂教学模式合理建构的理论依据和基本原则。

4.探究“双学位”制度下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程之教学理念转变问题。

5.探讨“双学位”制度下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程之课程考核制度建设问题。

6.探明“双学位”制度下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程之教学评价制度建设问题。

7.研究“双学位”制度下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程之专业教材建设研究。

(二)实践探索序列

这主要是指为了适应“双学位”制度下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程面向多学科学生授课的新形势,而实施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成果的具体应用与推广研究。兹将其主要内容与相关案例列举如下:

1.“双学位”制度下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与实施研究。

如针对《历史地理学概论》课程教学,我们的设计理念与思路是:基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耦合的理念,致力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学”、“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等几大纵向模块实施教学的做法,转而打破此种条块分割的局限,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后,形成“历史自然地理”、“历史政区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历史城市地理”、“历史民族地理”、“历史军事地理”等横向交叉的教学板块,这不仅融汇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多学科知识,而且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一改传统教学模式下必修课往往依纵向时序实施分段教学以获取“普遍性知识”的方法,使双学位学生切实学到有别于必修课程的既专又深的选修课知识。

2.“双学位”制度下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程优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及研究。

如针对《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教学,我们的设计理念与思路是:结合本课程特点,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桂林市区石(碑)刻的保护与利用调查研究”“桂林市区科举文化遗存现状及其保护、开发与利用调查研究”“广西容县近代建筑群遗存现状调查及其保护开发策略研究”“桂林市区抗战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现状调查及其保护利用研究”“桂林市区宗教文化遗迹遗存现状调查及其保护开发研究”“壮族土司文化遗产的地理分布及其保护与利用调查研究”等系列优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调研活动,旨在促进双学位学生内化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双学位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双学位”制度下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与运用研究。

围绕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为充分调动广大双学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创新教学实践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特以下列系列课堂教学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致力于历史学专业双学位选修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与创新:

(1)田野调查。紧紧围绕历史学专业双学位课程的内容与特点,充分发掘身边的历史,广泛开展文献调研和田野调查工作,深入挖掘各种潜在的课程资源,与校内外文博部门和文献收藏单位建立起有效的交往与合作机制,建构合理的课程资源共享系统。如在讲授到《历史地理学概论》这门课程时,可以结合有关河运交通的内容,组织双学位学生到临桂相思埭运河作专题田野考察。

(2)观石读史。按时“文献”的涵义,石刻也是一种重要的文献,是一种凝固化了的知识。为此,可以考虑将这部分课程资源运用于实际教学中。如在讲授到《中国历史文献学》这门课程时,就可以组织双学位学生专门实地考察桂林石刻文献,让广大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国历史文献的博大精深。

(3)课堂专题讨论。为培养双学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课中可以借助“课堂专题讨论”等形式以学生提高的思维能力。如在讲授到《中国历史文选》课程中的“《战国策·秦围赵之邯郸》”一节时,可以专门组织双学位学生针对“鲁仲连认为天下贤士所看重的高尚行为是什么?这种操行在今天有无现实意义?请结合实际谈谈你个人的看法”这一问题展开专题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专业知识或所见所闻,各抒已见,形成共识。

(4)乡土历史展示。乡土历史因其重要的历史价值而在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讲授《中外文化交流史》课程时,就可以专门组织开展“乡土历史课堂展示活动”,要求双学位学生课外认真查阅自已家乡有关文化交流的历史素材,然后在课堂上或用口头表达或用课件展示的方式,展示自身家乡有关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拓展课程知识,扩展学生视野。

(5)学后自主感悟。学后感是双学位学生对课程认知的升华和学习效果的检验。在学完《中国历史文选》课程后,就可以专门组织双学位学生针对“结合实例谈谈你学习《中国历史文选》课程后的收获与体会”这一课题,谈谈自身看法,既能内化课程知识,又能提升课程认知能力和学科思维能力。

(6)推荐史学好书。要时刻注意对双学位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和消化。譬如,在学完相关专业选修课程后,可以专门组织双学位学生针对“请向同班同学推荐和介绍一本你读过的历史学著作并说明你推荐的主要理由”这一课题,进行自主推荐,以事实为依据,说认识,谈体会,以便共同进步。

4.“双学位”制度下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程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关系重构研究。

历史学专业双学位选修课程任课教师面对的对象不再是“单学科”而是来自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背景的本科生,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能固守传统的“一对一”课堂教学模式,而是要从“一对多”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际出发,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这显然涉及教师角色的转换与师生互动关系的重构问题。如果说以往任课教师扮演的是单向传授者的角色,将专业课程知识单向传输给单一学科的本科生,那么,双学位课程的实施将使专任教师由课程的实施者变成课程的开发者与实施者,面对的是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本科生,扮演的是多向传授者的角色。这就要求双学位课程教师应充分认识双学位教育教学课堂的“复杂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双学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和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双学位教育制度下新型、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确保课程目标的顺利实现。

5.“双学位”制度下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研究。

双学位本科教育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过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为其他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提供必要的参照和借鉴以及推广和应用:

一是从课程教学组织者的角度而言,任课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课程资源观并具备较强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面对来自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的众多双学位学生,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下狭隘的课程资源观和单一的课程资源要素,显然很难满足这一“特殊群体”的多层次与多样化需求。这就要求任课教师须从双学位学生多学科多层次需求的客观实际出发,努力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双学位学生的专业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其他学科的专任教师当以此为鉴。

二是从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而言,基于教学对象的多元化与差异性,双学位任课教师须适时转变其固有的“单学位”教育背景下的教学理念和思维定势,变革其业已习惯的“单学位”教育教学行为和授课模式,更易其相对成型的“单学位”教育文本教案和教学课件,创设出能够引导双学位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教学情境,改变传统的“单学位”教育教学模式下课程教学重书本而轻实践的现状,不断更新双学位课程的教学内容,精选利于双学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从而相应地转换课程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乃至课程考试与评价体系。其他学科课程教学值得以此为参照和借鉴。

三是从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角度而言,广大双学位课程任课教师要从双学位学生专业基础参差不齐的实际出发,全面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在日常课堂教学工作中,要注意引导广大双学位学生切实树立起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意识和良好习惯,致力于将双学位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与双学位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强调形成双学位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双学位学生获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其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为了确保上述实施方案的顺利推进,进而最终达成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的实现,有必要对研究计划进行设定,以保障整个课题研究进程有条不紊地进行,确保研究过程的实效性与研究成果的可行性。结合历史学专业的学科特点与本课题研究的取向,以两年为研究时限,可对本课题的研究计划作出如下设定:

第一年上半年:广泛开展课堂调研与统计分析,从中发现问题,确定课题研究的理论框架,撰写并刊发课题研究中的部分阶段性理论研究成果。

第一年下半年:继续开展随堂调研,征询双学位课师生意见,剖析存在问题,确定课题研究的实践框架,广泛组织开展实践教学,检验教改理论,撰写并刊发课题研究中的部分阶段性实践探索成果。

第二年上半年:深入开展课堂教学实录和师生座谈,推进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撰写并刊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阶段性成果。

第二年下半年:总结提升教学改革经验,编撰相关教材,汇编系列多媒体课件,加快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最终完成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结语

综而言之,双学位本科教育制度下,相对于第一学位课堂而言,高校历史学专业选修课课堂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堂,使得双学位课堂教学改革因此成为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创新工程,对双学位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专门研究,不仅有助于建构高效的历史学专业双学位课堂,而且有利于提高历史学专业双学位课堂的教学质量,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我们应该从多学科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双学位”课堂教学的新形势出发,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课程考核制度、教学评价制度、教材建设、教学内容、课程资源、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等课堂教学诸要素进行一次革命性的变革、重构与创新,以适应“双学位”本科教育课程教学的客观需求。

所幸的是,我们拥有一个值得点赞的教学主体——来自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双学位专业本科生群体。实际上,这些选修双学位专业的本科生大多怀揣着一腔热情而来,大多都对第二学位有着极大的兴趣与爱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与钻研热情,有的原本高考填志愿时就想填报历史学专业的,结果都由于种种原因而未遂其愿。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学双学位教育最终成功实现了他们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从事历史学习的美好心愿。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情是最好的驱动力。双学位课程任课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双学位学生的此种良好学习心理与驱动力,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双学位本科学生此种非智力因素在学习双学位课程中的作用。如此,双学位课堂定是高效的课堂,双学位课程教学质量定能提高,双学位本科学生的知识、素质与能力定能得到相应提高,双学位教育课程的目标定能实现。

[1]陈学敏.双学位本科教育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2):26-28.

[2]王峰.双学位本科教育定位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8,(1):28-33.

[3]王新庄.双学位本科生培养:理念、模式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8(12):27 -30.

[4]陆晓阳.双学位本科教育的发展取向研究[J].科技资讯,2009(2):178-179.

[5]吴亚男.论新形势下大学本科双学位教育的实施策略[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5):91-93.

[6]陈苏一.浅谈本科双学位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成功,2011(6):14.

[7]张静静.论我国双学位教育的高效实施[J].成功(教育),2011(1):1.

[8]彭立.完善我国双学位本科教育的几点建议[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5-162.

[9]郝玉娟.高校“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6):171 -172.

[10]钟琼.高校本科双学位教育发展趋势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4(2):252-254.

猜你喜欢
双学位历史学制度
地方高校双学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科教导刊(2022年6期)2022-06-23 02:37:59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双学位教育的直接成本与机会成本分析
时代金融(2018年26期)2018-07-13 07:30:00
高中历史学法指导
中学政史地(2017年2期)2017-05-17 06:17:38
我国大学本科双学位教育政策研究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26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8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中国卫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58
历史学
新校长(2016年5期)2016-02-26 09:28:51
“裸婚”背后的历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