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人文体育观的渐入与生物体育观的淡出

2015-03-28 04:43:38
关键词:体育教师人文生物

王 文 清

(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试论人文体育观的渐入与生物体育观的淡出

王 文 清

(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如今,有两种体育观念并存:一是人文体育观,二是生物体育观。生物体育观更注重人们的体能锻炼,而人文体育观则是把人文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到体育中,更注重人们的情感和内在素质的培养。目前,人文体育观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支持,生物体育观正在逐渐淡出。人文体育观更适合现代社会,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人文体育观;渐入;生物体育观;淡出

在生物体育观的指导下,人们把体育锻炼的重点放在提高身体机能上,忽略了自身的情感变化和实际需求。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提高,人文体育观的渐入提高了体育锻炼的效率,实现了体育锻炼的目标。

1 生物体育观的淡出

长期以来,生物体育观一直指导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生物体育观指导下的体育教学也曾获得巨大成就。人们看到的很多国家优秀运动员都是在生物体育观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但是,生物体育观下的高校体育机能训练已经超过了学生的身体承受范围,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发育。在现代社会,人们强健体魄的方式非常多,如果高校体育教学依旧以强健学生体魄为教学目标的话,高校体育教学就失去了教学价值和意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体育项目逐渐增多,高校必须改变生物体育教学的观念,进而满足学生的需求。

2 人文体育观渐入之过程演变

人文体育的观念最早出现在希腊,随后被传入其他西方国家。如今,在西方国家,高校体育教学不仅仅要达到强健体魄的教学目标,高校教师还要把体育教学转化为一种文化思想。我国高校也把人文体育的观念贯穿到体育教学中,人文体育观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人文体育观指导下,高校体育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解放学生的思想,实现学生的均衡发展。美国学者曾经说过:“大自然是最好的体育老师,人们可以从大自然中感受到体育的魅力。”由此可以看出,体育教学需要自由,需要展现个性。高校体育教学要想实现教学目标,必须从生物体育观向人文体育观转变。

3 人文体育观和生物体育观的关系现状

3.1人文体育观和生物体育观并存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体育观和生物体育观一直处于并存的状态。虽然人文体育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人文体育观的渐入并不代表生物体育观就要被完全取代。长期以来都是生物体育观贯穿高校体育教育,这就说明生物体育观有可取之处。因此,高校可以把两种体育观结合起来,共同推进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3.2人文体育观和生物体育观结合运用

如今,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是既要强健学生体魄,又要尊重学生个性,实现学生的均衡发展。因此,单纯依靠生物体育观,会让学生失去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热情;单纯依靠人文体育观,会让体育教学略显空洞。高校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运用人文体育观和生物体育观指导教学,提高高校体育的教学效率。

3.3人文体育观完全取代生物体育观

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强健学生的体魄,如果人文体育观没有认识到强健体魄的重要性,人文体育观就无法指导高校体育教学。当然,人文体育观不仅要注重学生身体技能的锻炼,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如果从人文体育观的角度分析高校体育教学,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人文体育观所不允许的。人文体育观的出现是高校体育发展的结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对自身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生物体育观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人文体育观取代生物体育观是一个必然趋势。

4 人文体育观渐入的原因

4.1人文体育观的树立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学效率

在人文体育观的指导下,高校体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体育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个性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和计划必须有层次性,这样才能满足每一位学生的需求,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人文体育观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合理性提供了依据。人文体育观的渐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必须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如果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机械地进行教学,忽略了师生之间沟通的重要性,那这样的体育教学对学生也是没有意义的。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情感变化,并针对学生的变化采取调整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4.2人文体育观的树立有助于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体育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变革,新的教育体制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体育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身体技能,更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意志。人文体育观是一种指导思想,人文体育观可以更好地指导和推进高校体育教学。在人文体育观指导下,高校要想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高校体育教师就要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

4.3人文体育观的树立为学生的健康提供保障

希腊学者曾经说过:“体育教学的目的就是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高校学生只有拥有健康,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生物体育观指导下的高校体育技能锻炼已经超出了学生身体的承受范围,不仅没有为学生的健康提供保障,反而给学生的身体带来一定的负担。人文体育观指导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教学计划。因此,人文体育观指导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可以为学生的健康提供保障。

4.4人文体育观的树立为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改革开放时期,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以提高学生体育技能为教学目标。1960—1970年,高校体育教学以强健学生体魄为教学目标。1970年至今,专家学者开始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形式和目标进行研究分析,并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如今,国家和教育部门已经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对策,高校体育教学正在逐渐转变教学思想。人文体育观的渐入为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指导。

5 人文体育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构建对策

5.1人文体育观在高校体育教学构建中的指导思想

首先,高校要想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1999年“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第一次被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我国专家学者在对高校体育教学进行分析研究以后,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在人文体育观的指导下,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必须发生转变,高校体育课程必须从满足教学需求转变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人文体育观指导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更加人性化。如今,高校体育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高校体育教学必须满足教育体制改革的需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让学生学会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学生的均衡发展。

其次,在人文体育观下,高校体育教学还应该坚持“学生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学生健康第一也是国家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高校学生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才能为祖国和社会作贡献。高校必须在保证学生健康的基础上进行体育教育,推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传统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非常重要。因为,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是在生物体育观指导下进行的,而生物体育观更注重学生身体机能的提高和锻炼,在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中,学生很容易受伤,影响身体健康。高校教学的目的不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锻炼学生的心智,让学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并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远比体育考试成绩更加重要和实际。

最后,高校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指导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必须不断丰富体育教学的方法,而且还要把单一的体育教学目标转化为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在生物体育观的指导下,高校教学目标比较单一,也比较机械,无法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在人文体育观的指导下,高校的教学目标必须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样才能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高校体育教学的焦点已经从原有的生物领域扩展到多个领域,高校体育教学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能够在体育教学中找到乐趣,提高体育学习的自主性。

5.2人文体育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构建对策

5.2.1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在人文体育观指导下,高校要把实现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高校体育教师必须改变教学策略,丰富教学手段,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教师只有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丰富的体育内容和形式也为高校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体育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体育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选择体育项目,提高教学效率。

案例: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项目单一,足球、篮球、排球是主要的体育运动项目。在人文体育观指导下,体育教师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王老师是一名大一体育教师,新学期伊始,王老师引入了街舞、攀岩、瑜伽、乒乓球等体育项目,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班级中有30%的人选择了学习街舞项目,20%的学生选择了学习攀岩项目,15%的学生选择了学习瑜伽项目,其余的学生选择学习其他体育项目。体育项目的更新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热情。在人文体育观的指导下,体育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也可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是为社会输出人才的重要场所,大学时期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高校应该设置终身性的体育教学形式和内容。终身性的教学形式和内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应该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这样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感受到体育带来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和积极性。二是在人文体育观指导下,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应该更趋于家庭化,也就是说体育教学不仅可以在学校开展,也可以在家庭内部开展。在人文体育观指导下的体育教学就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三是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要具有竞技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高校要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5.2.2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教学目标

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被动地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失去了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热情,教学效率也比较低。在人文体育观的指导下,高校必须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之前必须充分观察和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实际学习情况,并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情况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师只有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高校,每一位学生的身体素质都会有所不同,而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对高校的体育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因此,高校应该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这样的体育教学也会更有针对性。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这样也有利于体育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

5.2.3注重体育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关键环节。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仅凭体育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而且通常会使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这样的体育教学评价显然是片面的,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这样的体育教学评价方式会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也无法真正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人文体育观指导下,高校教师必须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综合性的教学评价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教师在了解学生差异性的前提下,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二是体育教师在了解学生差异性的前提下,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三是学生之间的学习评价。四是学生的自我评价。

5.2.4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培训

在人文体育观指导下,高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体育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要想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高校必须加大教师队伍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让高校体育教师走出校门,去校外的培训班参加培训。其次,高校也可以邀请专业讲师来高校开座谈会,为高校体育教师讲授授课经验。最后,高校还应该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人文素质,推动体育教育的发展。在人文体育观指导下,高校教师还应该和学生搞好关系,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做到真正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坚持“平等、公平“的教学原则,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条件。高校还应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物质保障。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我国高校应努力地在改革中积极地将生物体育观转变为人文体育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6 结语

在人文体育观指导下,高校体育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和“学生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推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人文体育观的指导下,高校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新颖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热情。高校教师还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情况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人文体育观和生物体育观的区别就在于人文体育观更注重人精神层面的发展,而生物体育观则更注重人体能的提高。在当今社会,人文体育观更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1]曹卫.人文体育观渐入——现代体育“异化”的反思[J].体育学刊,2003,(4).

[2]王立忠,庞万灵.人文体育观的渐入与生物体育观的淡出[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3,(4).

[3]胡小明.人文体育观的渐入与生物体育观的淡出[J].中国学校体育,1999,(2).

[4]闫华,闫晓彤,赵超君,杜颖.对构建身心和谐体育观的解析与思考——无需对立的人文体育观和生物体育观[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1).

[5]蒋德龙.价值还是实践:人文体育观哲学基础辨析[J].体育与科学,2012,(5).

[6]吴翼鉴.增强人的体质,是体育无“人”吗?──与“人文体育观渐入与生物体育观淡出”的商榷[J].体育学刊,1999,(3).

[7]邱硕立.论“科学—人文”整合体育观[D].成都:四川大学,2001.

[8]范国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演变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3.

[9]金光辉.从体育教科书和专著的立论基础看体育思想的演化[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10]徐伟.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3.

[11]冯霞.人学视野中的人文体育观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4.

[12]冯霞,杨文轩.我国近年来人文体育观研究述略[J].体育与科学,2005,(4).

[13]杜建军.新世纪我国体育目的的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14]杨文轩,冯霞.人文体育观研究——兼论新时期我国体育人文科学研究进展[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04,(2).

[15]覃刚.近代以来中国学校体育教育人文向度的失落与重构[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16]赵斌.体育:大学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17]彭永群.关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人文价值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18]何文胜,石龙.我国人文体育研究现状综述[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10).

[19]卢欢.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的理论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20]李云营,郭志斌.浅析人文理念对体育发展过程中异化现象的影响[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S1).

[21]陈天霞.人文体育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15,(7).

责任编辑:李增华

10.3969/j.issn.1674-6341.2015.06.054

2015-08-05

王文清(1968—),男,湖南湘潭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和人文体育。

G80

A

1674-6341(2015)06-0117-03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人文生物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生物多样性
天天爱科学(2022年9期)2022-09-15 01:12:54
生物多样性
天天爱科学(2022年4期)2022-05-23 12:41:48
上上生物
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04-26 14:26:56
第12话 完美生物
航空世界(2020年10期)2020-01-19 14:36:20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体育师友(2011年5期)2011-03-20 15:2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