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人到学者:学术视野下的《朱自清全集》重修刍议与校补

2015-03-28 04:40王晓东
关键词:诗言志全集文学批评

王晓东

(广东金融学院财经传媒系,广东广州510521)

一、从《文集》(1953)到《全集》(1988—1993)

1948年朱自清先生逝世后,浦江清等人组成“朱自清全集编辑委员会”,开始全集整理工作,很快编好,原拟26种,“加上日记、书札和年谱,约计一百九十万字”,但直至1953年才出版了“差不多去了一半”内容的“精简本”四卷《朱自清文集》[1]7-9(下文简称《文集》)。

朱自清的学生王瑶也是编委之一,他回忆说解放后开明书店“是私营企业,业务收缩,没有能力出版《全集》”,而且当时“有许多困难”,如《背影》“在一个时期因为据说内容涉及人性论而被删掉了”;后来“环境宽松了”,但“出版体制是搞分工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不出版古典研究的书籍,古籍出版社又不要现代文艺创作”[2]83-84。

《文集》着重于反映文学家朱自清,他的很多学术著述迟至上世纪80年代才得以出版。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出版《朱自清古典文学专集》四种,即《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下)、《古诗歌笺释三种》《十四家诗钞》《宋五家诗钞》①台湾也随后出版《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正续编),源流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2年版。;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年出版《语文影及其他》。

当年编委会的一些成果也在同期陆续面世,如《朱自清日记》选录了1931—1934年间的日记(《新文学史料》1981年第1—4期)②日记之前也曾发表过一部分:王瑶《朱自清日记选录》,《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第三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年版。、《新文学研究纲要》(《文艺论丛》1982年第14辑)。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12卷本《朱自清全集》(下文简称《全集》)的过程也颇曲折,1988—1993年陆续出版了前8卷;而后因整理者朱乔森(朱先生哲嗣)身患癌症,后4卷直到1998年才出齐。《全集》分为散文卷(1—4)、诗歌卷(5)、学术论著卷(6—8)、日记卷(9—10)、书信补遗卷(11)、外编卷(12)③台湾也据此出版了12卷本《朱自清文集》,开今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4年版。,共计诗文5卷、学术研究4卷(6—8、12)、日记书信3卷。

事实上,现有《全集》分卷并不能准确反映朱自清诗文创作与学术论著的比例。前3卷收录的“散文”文集中,仅《踪迹》等5部文集属于文艺性散文、《语文影及其他》后半部的“其他”部分(“人生的一角之辑”)属于社会批评性杂文,其他一半以上都是学术研究性质的:

国文教学研究:《国文教学》《读书指导》;

现代诗学研究:《新诗杂话》;

学术书评①朱自清对书评这种学术“新势力”(1935年萧乾《书评研究》)非常关注,希望由书评“自见”出个人的学术建设,可参拙文《朱自清书评的文化与学术考察》,《小说评论》2014年第6期。:《语文零拾》;

文学批评研究:《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

语言研究:《语文影及其他》的前半部分(以瑞恰慈的“新批评”理论研究“语言文字的意义”[3]333)。

第四卷"散文编"收录作者生前未曾编成文集的文章115篇,除了《自治底意义》等50余篇散文杂文、《笑的历史》等3篇小说外,其余一半篇目也都是学术性质的,如文艺学研究《民众文学谈》、诗学研究《论中国诗的出路》、小说批评《近来的几篇小说》。

二、从文人到学者:朱自清的人生转向、学术成就与《全集》分卷修订

《全集》的分卷缺陷,缘于我们对朱自清的认识不足。朱自清不仅是一位重要的现代作家,还是一位在很多领域都颇有建树的学者。

现代诗学:《新诗杂话》,“抗战诗论”系列;

古典诗学:《古逸歌谣集说》《诗名著笺》《古诗十九首释》《十四家诗钞》《宋五家诗钞》《古今诗选小传》;

文学批评:《诗言志辨》《中国文学批评研究讲义》《中国文评述略》;

文学史:《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中国文学史讲稿提要》;

文艺学:《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语文零拾》《语文影及其他》;

歌谣学:《中国歌谣》《中国近世歌谣叙录》;

国学:《经典常谈》;

国文教学:《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

因为《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的文学成就以及拒绝“美援”面粉、“写朱自清颂”(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的政治影响,朱自清文学家、民主斗士的身份远远遮蔽了他的学者身份②近30年来学术期刊上发表了800余篇研究朱自清的论文,大部分集中在现代文学研究领域,有关其学术研究的只有约10%。。

朱自清就读北大时以新诗《“睡罢,小小的人”》开始文学创作(1919年,22岁),但从1925年任清华学校大学部的国文教授起(28岁),就开始将人生的重心转移到了学术研究上,1928年更明确表示“国学是我的职业,文学是我的娱乐”(《那里走》)③此转型有时代与个人的多重因素,可参拙文《民国学者心态研究:人生与学术的“互证”——以朱自清为例》,载《邓乔彬教授七十华诞纪念文集》,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纵观他一生的成果,共计新诗60余首、散文150余篇、旧体诗词(包括拟古)250余首、学术论文180余篇(现代文学部分约占1/3)。其中,新诗主要创作于他从事“国学职业”之前;而数量众多的古体诗词则开始于“国学职业”之后,拟古更是为了古典诗学研究所作的练习④拟古结集为《敝帚集》,题云:“诗课 谨呈晦闻师校正”(黄节,原名晦闻,近代著名诗人、学者,朱自清清华同事)。古体诗结集为《犹贤博弈斋诗钞》(稿本),上古版《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将此其作为学术研究之附录是恰当的。。这样看来,学术研究在时间上、实绩上,都远重于他的文学创作。

朱自清的学术研究呈现出阶段性拓展的特征,这与他扎实、稳健的研究风格与学术规划有关。首先是从新诗创作转向现代诗学研究(1920—1925年在江浙中学执教时期已有此倾向);然后是执教清华第一期(1925—1931),因为开设新课程“中国新文学研究”“歌谣”而展开的相关研究,前者是现代诗学研究的扩大,后者也与探索新诗出路有关;英国访学一年(1931—1932)亲历西方文艺理论前沿;清华第二期(1932—1937)由现代诗学溯源至古典诗学、文学批评研究;抗战爆发后执教西南联大第一期(1937—1940)、成都休假(1940—1941)、联大第二期(1941—1946)在古典诗学阐释、文学批评研究、国学教育、国文教学等众多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绩;抗战胜利回京后的清华第三期(1946—1948)则转向致力于“人民立场”(1948 年《论雅俗共赏·序》)[3]218的研究。

朱自清的相关研究成果也大多成为各领域的学术经典乃至学科奠基之作。比如《诗言志辨》发表后,“意念”分析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研究的重要方法;《经典常谈》则体现了他以现代思想“重估”传统文化、以现代语言重塑“新经典”的学术理念,学术研究与文化普及的结合使该书成为新时期国学入门的重要著作⑤可参拙文《〈经典常谈〉与“整理国故”》,《文史知识》2009年第1期。;《古诗十九首释》则是20世纪上半叶研究“古诗十九首”最重要的著作,在西方“新批评”的中国化实践中,确立了新的古典诗学笺释原则与方法。同时,很多新课程也是他最早在大学开设的,如“中国新文学研究”“歌谣”、“中国文学批评研究”等,这体现了他学术创新的勇气,相关讲义、论著也对学科创建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朱自清还有一些论著,虽尚未受到足够重视,但却具有很高的价值。比如他的学生刘晶雯整理的笔记《朱自清中国文学批评研究讲义》(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下文简称《讲义》),细读《讲义》可知,被誉为批评研究经典的《诗言志辨》只是《讲义》的一小部分,通过对《讲义》的分析,可以重新梳理出民国文学批评“横向”研究的体系建设思路,这与学界熟知的纵向史论研究明显不同①这种研究范式是有意识地区别于他的好友、批评史研究大家郭绍虞、罗根泽、朱东润的,可参拙文《中国文学批评的横向研究与朱自清的贡献》,《江海学刊》2009年第2期。。

因此,基于朱自清先生从文人到学者的人生转型,以及他在学术研究方面远多于文学创作的成就,应当对此前的《全集》进行分卷修订:

文学创作(2卷):五部诗文集、未收集的50余篇创作;

学术研究(8卷):现代诗学一卷、古典诗学(及拟古诗词、古体诗)二卷、文学批评研究二卷、文艺学一卷、歌谣学一卷、国学及国文教育一卷;

书信日记(3卷)。

新全集将在展现“文学家朱自清”的基础上,更客观凸显“学者朱自清”的成就。

三、《全集》学术校正与补遗

重修的同时,对原《全集》中的若干学术不足作出补正:

(一)原刊学术信息复原。

如诗文集《踪迹》(上海亚东图书馆1924年版),书前引了周作人《过去的生命》,这与全书“踪迹”的诗意相合,朱自清早期颇受周氏影响,《全集》略去此引文,不当。

又如散文集《背影》(开明书店1928年版),《序》曾题为《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散文》,发表于1928年《文学周刊》第345期,这个题目显示了朱自清在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史学观照,应当予以注明。

又如《“睡罢,小小的人”》等19首新诗,曾与周作人等人的新诗合刊为《雪朝》(文学研究会丛书,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郑振铎《序言》中对新诗的意见代表了研究会同仁的观念,应当附录于《雪朝·朱自清》之后(目前《全集》第五卷的19首并未列为一个专辑)。

又如《精读指导举隅》(商务印书馆1942年版),属于四川省立教育科学馆主编的“国文教学丛刊”,前有郭有守(字子杰)的《国文教学丛刊·序》,《全集》未附录此《序》,导致《例言》开篇的“本书是郭子杰馆长委托我们写的”失去依托②此后各种再版如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台湾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中华书局2013年版,均沿袭了此项不足。。书前有合著者叶圣陶的《前言》为全书立论,也当附录于后③《叶圣陶集·第14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处理较为得当:先列叶圣陶《前言》,其后“附录:朱自清先生所作补充说明”。但描述有误,原著先是郭子杰《丛刊序》、其次朱自清《例言》、再次叶圣陶《指导大概(前言)》,朱文并非“补充说明”。。

(二)学术“重写”再现。

《诗言志辨·序》中提到“《诗言志》篇差不多重写了一回”[4]131,这里的“重写”体现了朱自清不同阶段的学术进展,目前《全集》只有“重写”后的第二稿(1944,约2万字),应附录一稿的《诗言志说》(约1.3万字,刊于1937年《语言与文学》第一期),这样一稿的《诗言志说》、二稿“重写”的《诗言志辨·诗言志》以及《中国文学批评研究讲义》第一章“言志与缘情”之第一节“甲、诗言志”中的第一部分“诗言志”,就可完整体现朱自清对该问题的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论述,藉此可对其研究成果作更好的学术史研究④有论者武断地认为《讲义》“内容已包括在《全集》第六至十二卷中”(李先国《化雅从俗文学观的建立:朱自清与西方文艺思想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对朱自清三论“诗言志”的学术进展失察。。

这种“重写”并非孤例,1948年《论雅俗共赏·序》中指出对1934年的《论逼真与如画》也作了“重写”:

这回重读那篇小文……动手重写,写成了比旧作长了一倍有余,又给加了一个副题目《关于传统的对于自然和艺术的态度的一个考察》,希望这个罗里罗嗦的副题目能够表示这两个批评用语的重要性,以及自己企图从现代的立场上来了解传统的努力。[3]217-218

《全集》当两稿并刊以资学术对比研究。

(三)《全集》《朱自清中国文学批评研究讲义》学术校正、补遗(摘要)。

说明:“页某行某,某→某”意为:某页某行,原作某,当做某;括号内为简要说明。

1、第一卷,1996年第2版。

页277行19,《我们的文坛》→《我们这文坛》(茅盾著)

2、第三卷,1996年第2版。

页212行19,从作品以至篇章字句→从作风以至篇章字句(1948年文光书店本《标准与尺度》误,今从开明书店1947年本《陶渊明批评·序》改,《陶渊明批评》是朱自清的研究生萧望卿所著。)

补正:

《语文零拾》1948年名山书局本漏印《新语言》(据致徐中玉信),当从第8卷移至本卷。

3、第四卷,1996年第2版。

页452(《……致蒋介石、毛泽东电文》非朱自清所作,1945年日记云:“我同意签名”。)

补遗:

本卷收《〈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附:编选凡例)》及《选诗杂记》,《导言》除正文外共有四部分:“编选凡例”“编选用诗集及期刊目录”“选诗杂记”“诗话”,《全集》当补所缺二、四两节。

4、第五卷,1996年第2版。

页126注释②,指张志和→指张志和之父(据日记,该校由张志和之父创立,编者注误。)

页243(《漓江绝句》四首当为五首,日记中有原稿。)

5、第六卷,1996年第2版。

页182行11,阿奂→陈奂(1990年第1版正确,第2版改错。)

6、第七卷,1992年第1版。

补遗:

本册《古诗十九首释》当据《朱自清〈古诗十九首释〉手稿》(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批注相应的修订内容。

7、第八卷,1993年第1版。

页55行16(此处云以下书目已见者“目下加圈”,下文并无,漏印。)

页225—259(1935年《清华学报》原刊之《李贺年谱》格式清晰,《全集》将年谱系年条目、正文、引文混同,排版失误。)

页232行2(下脱一行:“《新书本传》云:”)

页233行13,不多→亦多

页233行14,凄艳之功→凄艳之巧(以上两则据《沈下贤文集》,《清华学报》原刊已误。)

页234行16,上为温庭筠、李商隐开路→下为温庭筠、李商隐开路

页318—336(此文即第6卷《经典常谈·文第十三》,单独发表时改为本题《中国散文的发展》,当删,题名注于《文第十三》之下即可。)

8、第九卷(日记),1998年第1版。

日记由中文、英文、日文及注音字母所写,整理疏漏在所难免,有的直接关涉到朱自清学术思想研究,如“(钱)锺书”与“(徐)中舒”的误译[5]。外文翻译时,最好能将专有名词的原文一并刊出。

页16行22,退朴初款→退朴社款

页43行24,《洛西·克里蒂西》→《批评文选:亚里士多德以降的批评理论和实践》(书名为LOCI CRITICI:passages illustrative of critical theory and practice from Aristotle downwards,译者或误作小说人名而直接音译。作者George Saintsbury是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民国学者引述其论著者甚多,如钱锺书《谈艺录》、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

页57行3,理查→理查斯(即瑞恰慈,“新批评”大家。)

页238行18,阅新的文评→阅《新的文评》(林语堂译)

页330 行24,I·A·K→I·A·R(即瑞恰慈I·A·Richards)

页344行6,霍士休→霍世休(霍为清华研究生)

页374行24,理查斯的基本教材:《东方和西方》→理查斯的《基本教材:东方和西方》(原著为Basic In Teaching:East and West)

页546行1,恩普森→燕卜荪(Empson,瑞恰慈的学生,二人均曾在中国执教。)

补遗:

日记尚有注音字母所写的一部分(1929年12月后的四个月),编者认为“很难译得准”而未公布。

9、第十卷(日记),1998年第1版。

页128行19,读《日文和〈说文〉》→读日文和《说文》(这是朱自清当时的两项日常功课)

页298行14,萧成安→萧成资(朱自清的学生)

10、第十一卷(书信),1998年第1版。

页274(在这份致联大校务会议的研究申请报告中,朱自清云在散文历史研究方面“已作短论三篇”,书信附录即此三篇成果,编者注云“所附三件略”,此处应当列出篇名。)

补遗:

致舒新城5通、致中华书局4通(以上据《中华书局收藏现代名人书信手迹》,中华书局1992年版)、致陶亢德1通(曹聚仁《我与我世界》)、致《中学生》编辑部1通(1935年1月1日《中学生》)。

11、第十二卷,1998年第1版。

页199行18,《白话文学选》→《白话文学史》(胡适著)

页347行16,《我们的七月吴声恋歌十解之九》→《我们的七月·吴声恋歌十解之九》(朱自清、俞平伯合署为“O.M.”主编的《我们的七月》)

12、《朱自清中国文学批评研究讲义》,刘晶雯整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版。

页13行18,《小序》→《大序》

页20行6,六科→三科(下文索引《春秋繁露》为“三科”)

页66行8,声响→声、响(这是两个批评意念,下文“和、韵”与此同)

页86行3,《言志与言情》→《言志与缘情》

12卷《全集》第一版分5次出版(1988、1990、1992、1993、1998),历时甚久,疏失在所难免。《叶圣陶集》(25卷)亦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一版用时亦长(1987—1994),但全集完成后又统一校正出版了第二版(2004,26卷)。《朱自清全集》若亦能如此操作,当可完善甚多。

[1] 朱自清.朱自清文集:第1卷[M].北京:开明书店,1953.

[2] 王瑶.王瑶全集:第8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3] 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3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4] 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6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5] 周栩.朱自清日记整理错误举正[J].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4).

猜你喜欢
诗言志全集文学批评
郑 磊
本刊首任主编吴泽先生全集出版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诗言志”和“摹仿说”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
中国诗学的家国情怀
诗缘情与诗言志的综合治疗——昌耀《内陆高迥》诗疗解读(下)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
上海人民出版社 章太炎全集
文学批评史视野里的《摩罗诗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