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淑玲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天津300204)
汉语方言儿缀特点分布
祁淑玲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天津300204)
汉语儿缀现象在各地方言的分布情况比较复杂,文章从共时平面分析了汉语方言儿缀特点在全国的分布,涉及语音形式、儿缀词语及数量、语法功能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四个方面。
方言;儿缀;儿化;类型;分布
“儿缀”是现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构词或构形手段,它广泛存在于官话方言区,其他非官话区也有少量存在。微观上对某点方言儿缀现象进行研究的文章较多,如张树铮(1996)、乔全生(2000)、曹瑞芳(2002)、蒋平、沈明(2002)、张邱林(2003)、徐越(2006)、方梅(2007)等,学者们对某点方言中儿缀的语音、语法结构、功能等方面分别进行了单项研究或者整体关注。相比之下,宏观上研究方言儿缀分布的文章不多,较有代表性的如钱曾怡(1995)、张维佳(2011),前者主要关注官话区的儿缀现象,后者则从语音角度进行了地理类型学的分析。本文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儿缀语音、数量及结构、功能、发展方向等四方面重新梳理其在全国的分布,文中涉及的代表方言点大多出自已有的研究成果。
儿缀在各地方言中表现出来的语音形式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读音不同,一是与前字的音节关系不同。下面我们分别进行介绍。
(一)从读音看各地儿缀分布
王福堂(1999)认为语素“儿”的语音形式大概有五种:卷舌元音、平舌元音、鼻音声化韵、边音声化韵和舌尖元音,这五种读音决定了儿缀的读音形式,其中前四种可以与前字音节生成儿化韵。
平舌元音在各地的具体读音形式不同,以单元音居多,主要为前元音,如(云南保山、福建建瓯)、a(扬州、南京)、i(梅县)、(西宁、山东等地),山东平邑、章丘、博山、定陶等地具有复元音ei的读音形式。兰州、秦皇岛、洛阳、密云等地读音为后高元音。除零声母外,浙江松阳和广西桂平的平舌元音前带有舌面前鼻音,分别读作和。平舌元音的儿缀在广西、浙江、江苏、江西等长江以南地区比较集中,北方主要集中在西北的甘肃、青海,其他散见于河南、山东、秦皇岛等地。
“儿”读为舌尖元音的地区更为少见,研究见于甘肃武山,读为舌尖前元音,作为儿缀时不能形成儿化韵。
儿缀的卷舌元音、边音声化韵和舌尖元音读音形式主要分布在官话方言区,南方方言区儿缀多见平舌元音、鼻音声化韵形式。山东省境内“儿”的读音复杂多变,其次为西北、华东和西南地区,东北、华北地区“儿”的读音形式比较单纯。
如果以是否卷舌作为划分“儿”缀读音的标准,上述“儿”缀读音形式可以分为卷舌型与非卷舌型两种。从实际音值看,和边音l、、都具有卷舌音色,“还有一种卷舌音的音姿实际上是舌的后缩,即保持舌尖平放,将整个舌头上台后缩。”[2]80按照这种观点,平舌元音一分为二,后高展唇元音具有卷舌音色,而其中的前元音、鼻音和舌尖元音则不具有卷舌特点。卷舌音基本上分布在中国北方,南方方言有零星分布,非卷舌音则以南方分布为主,西北的甘肃也有分布。这与张维佳的说法比较一致,“东部以淮河为界,北部为卷舌音,南部为非卷舌音;在西部卷舌音也基本上延至官话区南界。”[2]83
(二)从与前字音节关系看儿缀分布
从全国范围看,儿缀语音与前字音节的关系错综复杂,我们据此把儿缀分为独立型、非独立型、兼而有之型三类。
1.独立型儿缀
独立型儿缀在语音上与前字音节并列,独立为一个音节。该类型在全国的分布比较少,多见于山西、西北、安徽、浙南等地,如山西交城、晋中方言、西宁、杭州、平阳、温州、汤溪等地。
2.非独立型儿缀
有的方言儿缀只能依附于前字音节,与前字结合为一个音节形式,即儿化韵形式。非独立型儿缀分布广泛,涉及东北、华北、华东、西南等广大地区,如北京、天津、沧州、兰州、云南保山、洛阳、山东平邑、浙江武义、四川南溪、山东掖县等。
根据结合情况非独立型儿缀可以分为加合和融合两个小类,前者指儿缀语音移入到前字音节里,在不改变前字语音的情况下,以韵尾的方式与前字形成一个音节;后者则是指儿缀与前字结合后,自身音值消失,融合到前字中,同时对前字产生影响,影响到前字韵母或者声母,甚至声调音色的改变。
儿缀对前字音节的影响基本上从右向左逆行发展,依次表现为“互相独立----做韵尾----变韵母----变声母----变声调”。其中,“做韵尾”、“变韵母”两种类型在全国的分布最广,左右两边类型分布较少。“互相独立”阶段为独立型儿缀,“做韵尾、变韵母”是大部分方言的表现形式。“变声母”一类在方言中较少,研究主要见于晋鲁豫地区,如山西平定,儿缀使前字声母变为复辅音;山东部分方言,如东部掖县、即墨、诸城,南部费县,西部金乡、定陶、宁津等地,儿缀引起前字声母发音部位改变。除了前字音节的声母受到影响外,整个儿缀音节的前一个音节的声母也会受到影响,像山东金乡,“张、庄”与儿缀结合后,变为“张庄儿”,两字声母均变为卷舌音。不过这种影响是有条件限制的,即要受到古音类的制约,发生变化的只限于古知系字。另外,河南偃师也有此种情况分布。
儿缀影响声调的方言不多,已有研究主要见于淮河以南的方言,如广东台山、浙江温岭、青田、汤溪、安徽绩溪华阳镇、山东平度等。北京重叠形容词儿缀以后的第二个音节声调变为阴平,不过这种变化只是局部性的,不像其他方言具有严整的系统性。
3.独立与非独立兼而有之
有的方言儿缀音节复杂,既有独立为一个音节的情况,又有与前字结合在一起的情况,这种兼而有之的类型在全国的分布面不大,研究见于吴语区的温州、汤溪、平阳等地。
(一)儿缀词语与数量
儿缀词语与数量在各地方言中的表现不尽一致,表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各地具体的儿缀词语存在差异,形成方言特色词汇的一部分,这种现象相当普遍,哪怕是两个邻近地区,它们的儿缀词语也会表现出殊异。同一个词语在一个方言中可以产生儿缀,在另一个方言中却未必产生。如四川南溪说“尾巴儿”,天津方言只说“尾巴”,浙江金华说“鸭儿”,河北沧州则说“鸭子”……。同一个儿缀词语在各地的结构表现形式也未必一样,如天津说“蛋黄儿”,“儿”附加在第二个语素“黄”之后,构成后缀,而遵义则说成“蛋儿黄”,儿缀附着于第一个语素之后,构成中缀形式。北京话“毛毛儿雨”采用叠音后加一个儿缀的形式,河北黄骅话则要说成“毛儿毛儿雨”,采用两个儿缀重叠的形式。
各地儿缀词语的数量不一。从分布看,根据《汉语方言地图集·语法卷》显示,儿缀几乎分布于全国大部分汉语地区,不过西北地区的布点明显减少,而南部几个沿海省份的儿缀现象更为少见。各地儿缀词在方言系统中的数量多少不等,以官话区为例,北京、天津、河北等地方言中儿缀词所占比重很大,而昆明、新疆乌鲁木齐的汉语儿缀词数量要少得多。
(二)儿缀词语的结构
各地儿缀在结构上表现出一致性。从位置上看,各地儿缀词语都以后缀为主(这里不再赘述),同时
存在少量中缀,如杭州中缀“瓢儿菜、枣儿瓜、门儿布”。从词根音节上看,有单音节儿缀、双音节儿缀、三音节儿缀以及多音节儿缀,而以前两者为主。从附着词类看,儿缀附着的词类有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副词、数词、拟声词、方位词、代词,其中名词后缀为主流。从儿缀词构造看,有单纯式(如“扣儿、盘儿”)、复合式(如“脸盆儿、书本儿”)、重叠式(如“坏嘎嘎儿、毛毛儿雨”)、叠缀式(如“插头儿、瓜子儿”)等。
(一)儿缀的语义
儿缀具有丰富的语义内涵,主要有表细小义、表达某种感情色彩、表示某种语气等。各地方言儿缀语义内容的表达不完全相同。
学界普遍认为表示细小义是儿缀的基本语义特征,如河北沧州话的“盘儿”、“盆儿”、“房儿”等均有小义,当物体较大时,则采用“盘”、“盆”、“房”的说法。这种指“小”义的儿缀在很多方言中都存在,不过,有的方言很难体会出“小”的色彩来,如遵义儿缀大部分与表“小”义无关。在同一方言点,不是所有的儿缀词都具有“小”义,随着儿缀的不断发展,此语义只保留在部分儿缀词中,很多儿缀词的“小”义已经消失,全国大部分儿缀方言点都存在这种情况。
儿缀可以表示喜爱的感情色彩,这在很多方言中都存在,如北方方言中“鱼、马、狗、猫”等动物名词,儿缀后表现了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凡事物极必反,儿缀也很容易从喜爱的感情色彩走向情感的另一端,表示轻视的感情,如河北黄骅方言中的部分人名采用儿缀早期层次的语音形式后,往往表现出厌恶的感情。
儿缀表现亲切、轻松的语气是不少方言的共同特征。河北方言中儿缀可以使词语附上一种口语色彩,大部分儿缀词只在非正式场合和比较随便的语境下使用。[3]杭州方言带句末助词“得”的句子,需要表示减轻程度或轻松语气时,常加语缀“儿”。
(二)从儿缀语法功能看分布
各地儿缀词多为固定词语,是词汇的组成部分。儿缀最基本的语法功能是标记名词,即不同词性的词根语素添加儿缀后都变为一个名词。不过,儿缀附加于动词、形容词、副词、量词等后,并不都转化为名词,如北京话“玩儿”、“慢慢儿”等仍然保留原来词性的特点。儿缀的后一种用法在各地的分布不平衡,主要见于淮河以北地区。
部分方言的儿缀从词法范畴进入句法范畴,以动词、形容词后缀为常见形式,它们附着于动词、形容词之后表示某种语法意义。如胶辽官话、京东方言、江苏赣榆方言,儿缀用于普通动词、形容词后取代了体标记“了”或“着”,处所结果补语标记“到、在”,补语标记“得”的语法作用。像天津蓟县话“人海儿去了”,意思是“人海了去了”。唐山等地普通动词儿缀后还具有相当于“的字结构”的作用。与词汇范围的儿缀不同的是,这种功能的儿缀是一个开放的类,目前所见,以渤海沿岸地区为主。而与其紧邻的北京官话、冀鲁官话沧惠片则没有这种现象。
儿缀最早产生于唐代,它的演化经历了从实义语素到词缀的虚化历程。汉语是SVO型语言,属于核心居前型,中心词在前,词缀居后,这为儿缀的产生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儿缀发展到现在,在各地方言中所处境况不同。有的方言儿缀词多,覆盖范围广,如北方方言区。有的方言儿缀词比较少,且覆盖范围小,如南方各方言区。
在同一方言点,儿缀现象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中。有的方言儿缀呈继续发展态势,或者是增加儿缀词,或者是进一步延伸儿化领域。如四川话建国后受到普通话影响,发展出人名后加儿缀的现象,同时叠音名词儿缀的现象也变得更为广泛。北京话口语中卷舌音声母一定条件下会使它前头的音节发生儿化现象,北京口语中儿化已经延伸到字音的类化。与这些方言的情况相反,部分方言儿缀现象正在逐渐衰变,吴语北片的宁波、绍兴、上海等地儿化处于衰落阶段,而研究发现浙江部分吴语正在由SVO型语言向SOV型语言转变,“儿”用作后缀与SOV型语言是不和谐的,吴语儿化的衰落可能与语言类型存在一定关系。
儿缀产生的历史不长,是汉语发展中的一个新形态,从共时分布看,儿缀现象在全国的分布面较广,从北到南呈逐渐递减的趋势,主要集中在北方方言区,长江流域的吴语、徽语、湘语、赣语为过渡地区,南部的广东、海南、福建、台湾等地儿缀基本消失,偶有零星点缀。儿缀在各地方言中的表现复杂多样,不论是语音表现、儿缀数量还是语义内涵、语法功能,既表现出一致性,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不过,总体上看,北方方言儿缀现象较为统一,闽粤等南方方言区儿缀较少,长江流域的方言最为复杂,体现了该区域的过渡性特征。
注释:
文中的国际音标采用的是云龙国际音标输入法。
[1]王福堂.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150.
[2]张维佳.汉语方言卷舌音的地理共现与共变[J].语言研究,2011(4):80-91.
[3]李巧兰,朱秀兰.儿化词的家族相似性及其认知基础——以河北方言为例[J].河北学刊,2007(2):210-213.
[4]方梅.北京话儿化的形态句法功能[J].世界汉语教学,2007(2):5-13.
[5]卢小群.老北京土话的语缀“儿”[J].贺州学院学报,2012(2):48-52.
[6]钱曾怡.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61-84.
[7]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17.
[责任编辑贺良林]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ffix Word“ER”in Chinese Dialects
QI Shu-ling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of University,Tianjin 300204,China)
The history of retroflex suffixation is not long.Its distribution in different places is very complex.The paper analyse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ffix word“er”in Chinese diale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ynchrony.The content includes phonetic forms of retroflex suffixation,the affix word“er”and its number,its grammatical func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Chinese dialects;the affix word“er”;Retroflex Suffixation;Type;Distribution
H172.1
A
1008-9128(2015)05-0104-04
2014-11-25
祁淑玲(1974-),女,河北黄骅人,讲师,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和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