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媛媛
(湖州师范学院 人事处,浙江 湖州313000)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为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升格和新建了许多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的数量迅速增长。截止2009年4月,地方本科院校数量约占我国普通本科院校总数的90%,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和本科教育重要基地。[1]与部委所属高校相比,地方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基础条件、办学层次、外部资源等方面的不利因素,在师资引进和发展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主要依靠大量引进年轻教师充实师资队伍。以浙江省地方本科院校存量师资为例,从年龄看,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比例达到60%以上;从学历看,博士以上约占14.5%,硕士、本科、专科约占85.5%;从职称看,高级职称约占42%,中级职称及以下约占58%。青年教师占比高,专业化发展程度低,成为制约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要提高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质量,走出特色和创新发展之路,实现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在积极培育和打造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同时,地方本科院校更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解放思想、创新制度、构建系统化的培养机制,激发青年教师内生的专业化发展需求,内外合力,有效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高校教师专业化是高校教师在其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依托和参与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学习和训练,习得并深化特定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教育教学的知识技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传授和引导大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影响和塑造大学生的个性人格,表现出深邃的专业精神和优良的职业道德,实现专业自主和学术创新,逐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成为教书育人专业工作者的过程。高校教师专业化既是教师个体也是教师群体(高等学校是教师群体的代表)为争取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本文将青年教师在专业化过程中的个人努力和付出称之为专业化发展策略,将高等学校为促进教师专业化而制定的政策制度和工作措施称为培养机制。
在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诸多任务中,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教育教学的思想和能力是两个核心内容,简单地说,学术性和师范性是高校教师专业化最主要的特征。“学术性”主要是指高校教师在特定学科专业领域内的高深理论和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的独特性与专门性。“师范性”是指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具有的智能体系及其相关教育教学规范的总和。高校教师所承担的职业特性决定其专业化必须是学术性和师范性的统一。高校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师德师风包含于学术性、师范性之中。高校教师的专业自主、职称晋升、在专业组织中的地位等,是高校教师的学术性和师范性发展到相应水平后自然获得的成果,也是专业化发展各阶段的标志。以此为视角观察和研究当前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可以看到:
在学术性方面,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着专业自主发展意识淡薄、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深化提高、科研创新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相对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青年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意识比较淡薄。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意识是指教师为了获得自身专业发展而自觉调整、完善自身的专业智能结构、教育理念与行为的意识。它包括“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意识,对自己现在的专业发展状态、水平所处阶段的意识以及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2](P218)拥有专业自主发展意识是青年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是教师取得专业化发展的基础与前提。然而,相关样本研究显示,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并不乐观,仅18.7%的青年教师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和规划,超过80%的青年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完整的科学的规划。主要表现为缺乏专业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培训学习不主动性,继续教育和学历提升抓得不紧,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新缓慢甚至老化落伍,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革新;有的对专业发展信心不足,把教师职业当成谋生之道,热衷于社会活动和娱乐,缺乏教育理想和专业精神。(2)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深化提高。青年教师虽然完成了相应学位的课程体系学习,拥有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初步具备了担任高校教师的资格,但青年教师在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广度和深度上局限性仍然很大,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猛增,培养粗放、质量下降,有的研究生专业基础理论薄弱,专业前沿不了解,对承担1~2门专业课的教学任务感到压力很大。例如,化学专业硕士毕业生担任高校教师,他要承担本科院校开设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如果没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再学习、再提高,很难完成教学任务。一部分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明显缺少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精深领悟,甚至出现理论知识讲解错误。(3)青年教师的科研创新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相对不足。地方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青年教师承担的课时多,教学任务重,科研创新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普遍不足。部分青年教师对科研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看不到科研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看不到科研与教学的密切关系。有的青年教师没有认真凝练自己的专业方向,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的青年教师不注重参加学术会议,追踪学术动态前沿;有的青年教师对申报和完成各级各类研究课题信心不足,较少承担或参与研究课题;有的青年教师研究成果稀少,论文数量少,影响因子低;一些青年教师因为科研成果有限直接影响职称晋升。
在师范性方面,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存在着缺乏现代教育理论、课堂教学素养不高、实践育人能力欠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青年教师普遍缺乏现代教育理论,课堂教学素养不高。地方本科院校的青年教师大部分毕业于综合性大学,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如《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缺少师范意识的培训,担任高校教师只是他们众多职业选择中的一项。应聘到高校担任教师后,尽管许多高校在新上岗教师培训中安排了《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课程,但实际上课时较少,讲解浅显,考核不严,成效有限。承担教学任务后,往往还是从主观经验出发,在实践中摸索,有的不善于运用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求知与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有的教师对教育活动的效度、信度和针对性把握不足。(2)青年教师的实践育人能力欠缺。实践育人是指教师将课堂上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传递实践性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对知识进行检讨、反思、创新和传承。特别重视和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且拥有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是地方本科院校与学术型大学错位发展的关键。当前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的实践育人能力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青年教师大都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相应专业的实际工作经历,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和提高,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经常脱节。有的青年教师虽然通过资格考试获得了经济师的资格,却从未实际参与过企业经济管理,讲起理论课程头头是道,指导学生实训则常常手足无措。
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青年教师主动规划、积极实践、不断调整,逐步实现的过程。青年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应当做到:
一是,主动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高校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教师个体基于自身特点和所处环境的综合分析,结合学校和自身发展的双重需要,拟定事业发展目标,对职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设想和规划,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和调整,最终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高校青年教师处于职业生涯的起点,面临着漫长而艰辛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通过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计划和管理,让自己掌握职业生涯发展的主动权,有助于青年教师尽早消除迷茫,明确职业定位和发展目标,抓住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环节,有效地推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达到专业发展的成熟稳定,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是,坚持终身学习,坚持研究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智能和学术水平。首先,坚持自主学习,坚持追踪学术动态,凝练核心专业方向。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时代,高校教师坚持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和立足点,是专业化的必要保障。青年教师虽然完成了硕士或博士的学历教育,但这些仅仅是基础知识体系的构建,仅仅是个人专业化的背景和起点。青年教师应当结合个人学术兴趣、高校人才培养需求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坚持不懈地拓宽和加深专业理论学习,系统阅读相关专业文献,追踪学科发展前沿和学术动态,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凝练自己的核心专业方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使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得以聚焦在特定的、重要的专业领域。其次,在职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学术水平。青年教师应积极参加校本培训、校外继续教育和进修等在职培训,积极参加各类教学与学术会议,以拓宽视野,更新知识,提高能力。本科及以下学历的青年教师,应积极准备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硕士学历的青年教师,可以考虑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当前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学历层次提升的空间还比较大,青年教师应充分利用继续教育的政策措施。青年教师学历层次提升与学术水平提升保持着正向相关,学历层次与职称晋升也密切相关。在职学历教育不仅有助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更新与提高,更重要的是,它还有利于青年教师找到新的科研方向、新的科研合作伙伴,参与重要的科研团队,从而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最后,坚持科研创新,产出科研成果,奠定学术地位。地方本科院校虽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但并不意味着仅仅停留于教学质量层面。从学校教学方面看,高等学校课程内容都处于科学文化知识发展的前沿,陈旧落后的知识内容需要不断地删除,最新的知识内容需要不断地补充,而最新的理论和知识往往是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从高校教师个人来看,只有积极投入科学研究,才能紧追思想理论的前沿,娴熟地驾驭专业知识,精选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最新知识和技能,才能预测学科专业的发展前景,指出有待解决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青年教师应当认识到科研创新是专业化发展的核心问题,从而积极投入科学研究。要凝练研究方向、寻找科研合作伙伴、积极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在科研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产出科研成果,确立自己在特定专业领域的学术地位。
三是,积极研修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不断提高课堂艺术和教学成效。(1)积极研修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遵循教育规律、运用教学艺术,才能取得优良的教学成效。青年教师应积极研修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除了系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课程论、学习论等理论课程,还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班级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等应用课程,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妥善应用。青年教师应当懂得教和学是辩证统一的两面,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教师还应当是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学习进程的组织者、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学生认知结构建构的引导者、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者。只有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大学生更有针对性的丰富、完善自己的学业和各项能力。另外,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也是当今高校教师一项基本素质。青年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坚持教学反思,提高课堂艺术和教学成效。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是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上岗的青年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并能持之以恒地开展自我教学反思活动。青年教师要坚持撰写教学反思日记,主动与教学导师探讨教育实践中的得失,矫正不合理的理念和行为;要坚持观摩同行教学,详细记录所看到的情景,探讨教学中的难点,提出解决的思路;要坚持关注学生反馈,通过特定的问题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和知识结构,找出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从而调整教学方案,实现教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3)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完善教师专业化内涵。地方本科院校承担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任务,实验、教学实习(课程实习)、认知实习、毕业实习、学年论文、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生产劳动、社会调查、科技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青年教师要高度重视并主动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积极参与实验课程教学、学科竞赛辅导、学生实习实训指导等。青年教师还应密切与外界社会的联系,主动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为企事业单位的生产运营、产品研发、技术公关、社会服务等提供专业咨询和指导,甚至直接参与企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工程设计、发展规划等工作,丰富实践经验,提高专业应用能力,成为既能承担专业理论课程,又能胜任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作为教师群体和教师专业组织的代表,高等学校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起着政策引导和机制保障的作用,其中教师聘任制度、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教师考评和职称晋升制度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系极为密切。在现有国家、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相关政策制度的基础上,地方本科院校应从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出发,采取措施,加强对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引导和培养。
一是,坚持正确的专业化发展思路,倡导积极进取的教师文化。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教师自身努力和外部环境协同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青年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成长和发展。学校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尊重和支持青年教师的个性化发展;坚持分层推进的原则,要按教师学科专业、学历背景、知识结构的不同分成若干层次,在同一内容上逐层完成目标;坚持校本培训为主的原则,在完成上级主管部门统一培训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知识技能培训。要处理好学校发展与教师发展的关系、学历提升与能力提升的关系、学术能力与人格完善的关系,塑造“积极进取、竞争合作”“敬业、专业”以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文化。
二是,落实岗前培训和青年导师制,助推青年教师起步专业化。岗前培训是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掌握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端正教育思想,较快达到岗位职责要求的一项基本训练和重要环节。学校应予以高度重视,落实岗前培训,为新教师提供有计划、有系统且有效的支持和引导,帮助新教师顺利渡过职业适应期。岗前培训不仅仅局限于高等教育理论4门课程的学习,而且要关注教育理想、教育情感、教学态度的培养。青年导师制作为岗前培训工作的有力延伸是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力途径。老教师一对一带领新教师参加教学观摩、课件制作、典型案例探讨、教案评比、教学技能大赛等活动。通过2~3年的跟踪式培训指导,使新教师能较好地掌握并应用教育教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较快地适应复杂的教学实践,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特点。
三是,建设校本培训学习平台,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建立青年教师校本培训制度,科学设计青年教师校本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学历专业背景青年教师的需要。除了动员和发挥校内骨干教师、教育名师为青年教师面对面培训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校本培训学习资源共享平台也是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措施。学校应组织力量,挖掘整理各种图书期刊、音像资料、教学软件、优秀教案、课堂实录等教学资源,分类编辑和制作,形成一个丰富内容、便于检索的网络资源库。应鼓励青年教师发挥创造性,主动参与资源库建设,积极开发特色教育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共享资源库。鼓励青年教师尝试自我教育培训模式,通过撰写教学后记、教师专业日记等,在培训学习和教学反思过程中,提高教学技能,实现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
四是,借力外部专业机构和专家,引领青年教师学术发展。重点高校、专职科研机构拥有强大的科研和师资力量,在教学、科研等方面也往往具有较新的理念和更高的水准,并拥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基地、重点实验室、品牌型教师培训基地和培训项目。地方本科院校应加强与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协助,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内外一流大学、科研院所参与科研和教学合作,以更新知识结构,拓宽专业视野,深化专业智能。也可以有计划地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或来校兼聘兼任,在加强科研、教学合作的同时,还可就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问题给予评估和指导,引领青年教师学术活动向更高更深的领域发展。
五是,制定和落实多种人才政策和措施,激励青年教师全面成长。青年教师到岗任教后,学校相关部门或委托院系,通过与青年教师的深入沟通,在考虑青年教师专业特长、学术兴趣、教学任务、发展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双向选择和政策鼓励等措施,主动将青年教师纳入重要的科研团队和成熟的教学团队,避免青年教师长期游离和彷徨。学校应为青年教师设立专门的科研项目、科研基金和课题指南,设立“学术新人奖”、“青年教师年度十大优秀论文”等奖项,鼓励和扶持青年教师起步学术研究;在教书育人领域,学校也应设立“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十佳青年教师”等奖项和荣誉,定期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等活动,激发青年教师的教学热情,激励青年教师全面成长。奖项和荣誉与青年教师职务职称晋升、专项津贴等挂钩,为优秀青年教师设置破格晋升的机制;改革和完善分配制度,对新引进优秀青年博士发放专项津贴;创设协议年薪制岗位,为特殊人才预留灵活的聘任机制和有吸引力的薪酬体系。总之,地方本科院校应制定和落实多种人才培养政策和保障措施,促使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跨越发展。
[1]潘懋元,车如山等.做强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与特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
[2]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