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理群
(富阳市第二中学,浙江富阳311400)
《品读“红楼”》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方案*
徐理群
(富阳市第二中学,浙江富阳311400)
《品读“红楼”》校本课程是基于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在学校课程改革体系指导下,联系高中学生现状,从学校“学习研究能力”类课程中开发出来的一门课程。本文从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背景、目标设置、内容设置、教学设计、学业评价五方面阐述了《品读“红楼”》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方案。
校本课程;品读“红楼”;开发和实施
2012年秋季,浙江省教育厅实施课改新方案,这轮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就是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面对新一轮课改,我校适时地提出了“在对话中营造生态教育,在生态教育中实现本色发展”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在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学校调整了课程结构,构建了以“厚基础、强发展”为核心的“生态樟”课程体系(见图1)。
图1 “生态樟”课程结构体系
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明确提出以“艺术鉴赏课程群”为载体大力培养“审美创意能力”,因此,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学校新课程体系的迫切需要。
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内涵丰富的语文素养”,“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学生应“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对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经过了十二年语文学习,学生考试的技巧和能力得到了提升,但这种以应试为目的的功利性阅读,对学生的审美能力、人文素养的提升帮助不大,而且从课外阅读的调查结果看,高中生自发性阅读现状令人担忧:一部分学生不阅读,全力应付高考,做数理化;一部分学生出现阅读低俗化倾向,比如喜欢看武侠、玄幻、言情类小说,甚至沉入其中无法自拔;还有一部分学生以消遣、休闲、娱乐为阅读目的,将《故事会》《男生女生》等快餐式阅读材料以及介绍影星、歌星、球星类资讯类材料作为首选读物。这种功利化、休闲化阅读之风的蔓延,致使我们的高中生与名著渐行渐远。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曾说过:“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一个人获得教养的最重要途径就是阅读经典杰作。”的确如此,经典常读常新,“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新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而这新的感悟、新的共鸣就是我们阅读的收获。所以,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是语文新课标的必然要求和学生阅读现状的逼迫。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红楼梦》无疑是最值得我们去研读的一本书。它是“传统文化的结晶,渗透着传统文化的因子。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总汇”。它包含文学、艺术、技艺的各种形式,如诗、词、曲、赋、歌、赞、诔、偈、匾额、对联、尺牍、谜语、笑话、酒令、说书、百戏、雕刻、泥塑、参禅、测字、占卜、医药,以及诗话、文评、画论、琴理等等。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伟大作品,难怪清代诗人得舆在《京都竹枝词》中赞叹道:“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因此,作为中国的高中生,即使从传承传统文化这个角度来看,也不能不去阅读这样一部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最高艺术成就的作品。虽然高中语文课本(苏教版)节选了《红楼梦》的一些片断,但也仅止于了解和管中窥豹,并没有以鉴赏和探究的眼光去阅读,而且绝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完整阅读过这部名著,更谈不上对《红楼梦》精髓的了解。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不论是帮助学生更好了解课内选段,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红楼梦》,还是唤起高中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都有其重要意义。
(一)目标设置
课程目标是指学生要达到的学习结果的某种程度。《品读“红楼”》校本课程旨在与必修课程教学内容接轨并适度拓展的基础上,以丰富的事例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展现人文思想,突出文化内涵,融通人文精神,在普通高中学生中渗透“文理交融”的思想,为普通高中的多样化发展服务,为培养“文理兼通”的21世纪高素质人才服务。因此,课程目标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以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为核心。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大多对《红楼梦》有兴趣,了解一些“红楼”的知识,课程目标要根据选报学生的实际水平,了解他们的愿望,进一步注重语言与人文的联系和交融,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与国家课程目标和学校课程目标相结合。只有将《品读“红楼”》的课程目标放在国家和学校的课程目标下规划,才能发挥本课程的优势。本课程属于学校五大能力中“学习研究能力”类的课程开发,要落实学校“在对话中走向发展”的教育教学思想,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养分,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能力。
最后,课程目标的表述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具体恰当,语言准确,使课程目标易于理解,便于评价。
根据以上原则,《品读“红楼”》校本课程的目标设置如下(具体见表1):
表1 《品读“红楼”》校本课程的目标设置
(二)内容设置
《品读“红楼”》校本课程内容的编写以高中语文课程目标为出发点,体现语文课程开发的特点,经过课程内容的筛选、组织和编写三个阶段。
1.课程内容的筛选
虽然《红楼梦》这部小说的研究成果浩如烟海,但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绝不可照搬照抄。笔者在第一年的教学实践中吸取了教训,通过学习和比较,发现如刘心武等名人名家《说红楼梦》的视频虽然并不适合在课堂上直接放,但我们可以学习借鉴、重新组合、自主开发。虽然1987年版的电视剧《红楼梦》是笔者的最爱,但调查发现,新版《红楼梦》更尊重原著,学生更喜欢,更容易接受,可以结合教学配合使用。虽然要求选修《红楼梦》的学生要拥有自己的书,但统一版本的《红楼梦》书籍,更容易在课堂内外让学生参与讨论,因此笔者从阅览室借出同一版本的《红楼梦》,让学生人手一本。
2.课程内容的组织
组织课程内容时既要根据学生认知能力,也要关照《红楼梦》一书的特点。《红楼梦》是一部奇伟的文学名著,渗透、包容着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内涵,堪称为一部历史、社会、人生的百科全书,可讲的东西很多,但贪多嚼不烂。据此,笔者设计了五个单元:红楼概观、红楼环境、红楼人物、红楼文化、红楼语言。针对每个单元,又设计了一些小的板块:(1)教师用PPT,以讲座的方式呈现每个单元概括性、粗线条的内容;(2)配合每单元内容,结合多媒体,提供一些名家观点,案例分析;(3)设计小组活动,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进一步分析、体会文本;(4)组织学生撰写评论文章、改写感兴趣的片段等,用演讲、表演等形式展现学生成果。
3.课程内容的编排
课程内容不能仅仅凭借个人经验编写,也不是东拼西凑,而要具有系统性、连贯性,要重点突出,适应高中学生,并与现行教材统一。因此,对引进的有关《红楼梦》的各种书籍、网络资料,以及大量名家评论的音频、视频资料要进行删减、补充、拓展、整合和创新。
根据课程目标、学生现状及《红楼梦》一书的特点,本课程的重点在于学生互相合作讨论、自主思考、写小说评论,这是影响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力求表达出自己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增加师生讨论环节,增加学生小说评论习作与名家评论的对比分析,丰富学生鉴赏小说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这些都有效提高了学生文学素养。也要注意适应本校学生能力,把小说中与学生相距甚远,无法理解的内容进行删减,正确理解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分辨精华和糟粕,作出恰当的评价。也把高中教材融合到课程开发中,如红楼环境和红楼人物单元。根据这些原则,笔者编写了《品读“红楼”》校本课程的教学材料(如图2所示):
图2 品读“红楼”课程结构
该课程以选修课形式进行,每周两节课,时长一学年。课程主要内容的设计意图如下:
(1)红楼概观。主要是曹雪芹简介及主题理解,前五回末三回简介,并且给学生四大家族关系表、荣国府院宇示意图、大观园平面示意新图等图表,让学生了解作者曹雪芹及其“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艺术珍品的全貌,对学生后面理解评价《红楼梦》起到总领作用。
(2)红楼环境。主要介绍大观园和重要人物的住处,让学生体会曹雪芹深厚的艺术造诣,了解和学习环境描写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具有反衬或映衬作用。如:宝钗住的是蘅芜苑,第四十回中,“各种奇草异卉仙藤,愈冷愈苍翠,围绕着插天石,竭尽牵、引、垂、绕之能事”,“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院子非常阴冷,雪洞似的卧室,唯一不带光泽的花瓶,表明主人的冷情寡欲,丝毫没有少女的烂漫、热情和乐趣。景物与人物内心深处的冷酷、冷漠、工于心计的性格融合,一个外香内冷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
(3)红楼人物。红楼人物众多,且个个出彩,如金陵十二钗、金陵十二副钗、贾母、刘姥姥、贾府的男人、贾府的嬷嬷、婆子、媳妇、姑娘等。这部分也是《红楼梦》中学生较为熟悉并喜欢的内容,安排在课程的主体部分,教师的讲授为辅,但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要求学生收集素材,根据个人的兴趣,写人物评论,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反馈作用。
(4)红楼文化。《红楼梦》是一部令中国人骄傲的百科全书式的小说,里面涉及了各个学科,读者可以由此了解到彼时的各个阶层的服饰、饮食、礼仪等日常生活,了解到绘画、演戏、吟咏诗歌等艺术活动,了解到园林建筑、庄稼种植、工艺制作的过程。所以当今社会就有研究中医的把《红楼梦》作为养生读本,企业管理培训师把大观园作为“培训基地”,搞餐饮的来个红楼菜单,甚至元妃都被作为嫁入豪门的范例,被婚姻咨询师循循善诱“豪门深似海”。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蔡义江就提出,不能把《红楼梦》讲成故事会,更不能把它当成消费品。这个单元里,设计了两节课:有趣的名字和舌尖上的红楼。以点带面,使学生感受《红楼梦》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发散思维,自主挖掘。
(5)红楼语言。有选择的讲授红楼诗词,解析贾宝玉和刘姥姥的个性化语言,让学生体会《红楼梦》中汉语的审美功能。在语言资源上,《红楼梦》广泛吸取了中国古典文学语言的全部营养,诗词曲赋等多种文学形式的书面语都在小说中得到融化活用,刘姥姥的村言俚语令人难忘,像“好了歌”“好了歌注”“红楼梦曲”“大观园题咏”“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柳絮吟”“芙蓉女儿诔”等等文言雅曲也脍炙人口。人物对话极具个性化,往往只需用三言两语,就可以勾画出一个活生生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形象。像贾宝玉和刘姥姥等,因其语言就已成为一种类型的代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选修课的教学实施建议中对“小说”有这样建议:应重视作品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或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丰富对作品的理解;组织小说阅读欣赏的报告会、讨论会,交流阅读欣赏的心得。教学设计主要是指对教学内容的系统规划和安排,从而达成课程目标。本选修课程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红楼梦》,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学写小说评论,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为了引起学生兴趣,所以设计的教学主线是“看→听→说→写→评”。在这一主线下,采用以下基本教学模式(见图3):
图3 品读“红楼”教学模式
教师激励学生,呈现知识,分析和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学生有求知欲望,在自评互评中活跃思维、交流体会,模仿创新。在本选修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要注意过程与方法的指导,不要替代学生的阅读与表达。如红楼概况和红楼环境单元除导读式的讲课,也可以让学生谈谈自读课文的总体的、宽泛的感受;针对红楼人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某个人物,在老师的指导下,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开展交流,分享体会。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让学生形成文字后再演讲,拍录下来,与名家的点评比较,不仅激发学生,更能引发学生反思,并在反思中不断体悟。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个性发展,不能以一次考试来作为评价标准,而选修课程更是如此。学业评价要在选修课开设之初就告知学生,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和反馈指导作用。本选修课程的学业评价,不排除纸笔测验的方式,但应更关注学生发展,关注过程性评价。形式上,可多采用如谈话、浏览网络、阅读教师建议的书籍并写小结和体会等等,以引发新的思考,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实践能力的改进。具体评价表见表2:
表2 《品读“红楼”》选修课程学业评价表
除了这些定量的分数外,教师也可以多给学生一些激励性的定性评价,尽量捕捉学生作业中的亮点。如有的学生字写得好,又很认真摘抄一些好素材在阅读反馈卡上,并写上自己的评语,就可以复印张贴,推荐其参与班级板报的制作;有的学生有表演天赋,自己找好材料,给全班同学表演,就给他时间、空间展示;有的学生作文写得好,与众不同,富有创新,即可制成多媒体,在课堂上供大家交流。对于这类积极参与的学生,教师就要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多给予优秀的评价。
经过三年多的摸索和实践,各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学校建立起了完善的课程制度,教师对课程有了系统的开发,学生的个性化得到了满足。选修《品读“红楼”》这门课程的学生逐年增加,到2014年秋季学生再报选修课时,《品读“红楼”》这门课已经一课难求,网上报名短时间就满额了,这是《品读“红楼”》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最好回馈。本课程开发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了适合我校实际的、较为科学和规范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本课程的开发吸引了90后的眼球,激发了他们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满足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也增强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同时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调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提供了发挥专长和智慧的空间。当然,这一课程的开发过程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过程,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以求更加完善。
[1]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曹雪芹.红楼梦[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4]潘洪建,曹汉斌.关于高中选修课几个问题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5(7).
[5]华中师范大学走进高中课程编写组.走进高中新课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Based Curriculum Reading“a Dream of Red Mansions”and Its Implementation Scheme
XU Li-qun
(Fuyang No.2 High School,Fuyang 311400,China)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Reading"a Dream of Red Mansions"is based on the national basic education reform idea.In the guidance system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reform,and in line with high school students'present situation,we have developed a course from the courses of school"study ability".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based curriculum Reading"a Dream of Red Mansions"and the implementation scheme from the five respects of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background,goal setting,content arrangement,teaching design,and academic evaluation.
school-based curriculum;reading"Red Chamber";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F762.2
A
1009-1734(2015)05-0098-06
[责任编辑 杨 敏]
2015-04-03
徐理群,中学一级,从事高中语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