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生文学鉴赏能力提升的路径*

2015-03-28 01:49:46陈晓琴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想象文学情感

陈晓琴

(富阳市第二中学,浙江 富阳311400)

鉴赏也是一种阅读,即鉴赏性阅读,它同我们平常所说的阅读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们平常所说的阅读(一般性阅读)是一种以筛选信息为主要目的,以分析、理解、概括、推理为主要手段的认知活动。比如,阅读一篇新闻报道,只要了解报道了一件什么事即可;阅读一篇论说文,只要知道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则行;阅读一篇说明性文章,只要清楚文章介绍了什么事物即止。而鉴赏性阅读则不仅要知道作品写了什么,还要知道“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好不好”“换一种写法行不行”等诸多问题;不仅要运用分析、理解、推理、概括,还要诉诸情感、动用想象;不仅停留在认知层次,还要上升到审美层次,将作品当作审美对象,去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

笔者认为鉴赏性阅读不只是认知的,它更是属于审美的。它是读者凭借自己的眼光、才学、人生历练、爱憎喜好,对作品作完全自我式的阅读,然后通过感悟和体验,通过追问作品、追问作者、追问自己,从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的过程。基于审美性作为鉴赏性阅读的一个重要属性,笔者认为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不仅要遵循一般的阅读规律,更应该遵循审美活动的规律,并依此指导学生的鉴赏实践,即重视学生的感悟和体验,引导学生去追问、去发现,因为审美的过程就是一个从“感悟体验”到“追问发现”的过程。

然而,在具体的文学鉴赏教学实践中,我们仍不难发现很多违背鉴赏规律的做法,例如,将审美活动变成纯粹的认知活动,以某种权威意见(多数是《教参》)代替学生的感悟和体验,以教师个人的鉴赏感受、鉴赏发现代替学生的追问与发现,以做题训练代替鉴赏实践,对作品求统解、求全解、求强解,对作品作旁征博引式的讲解、穿凿附会式的肢解等。总之,我们的鉴赏实践“太多从定义出发,太少从事实分析入手;太多的演绎,太少的归纳;太多的赤裸裸结论,太少的探索;太多的陈述,太少的疑惑;太多的教导,太少的平等讨论;太多的接受认可,太少的发现下发明……”[1]这些做法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亲近作品,剥夺了学生与作者进行精神对话,进而剥夺了学生感悟、体验、追问、发现作品的权力,将应该充满个性色彩的鉴赏活动变成了千篇一律的以接受信息为主的机械性、被动性阅读活动。于此,笔者提出应当尊重鉴赏规律,还鉴赏以本原;打破强加于鉴赏的种种束缚,还鉴赏以自由;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感悟、体验、追问、发现的权力。只有这样,高中文学鉴赏教学才真正谈得上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鉴赏能力。对此,笔者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展开论述。

一、创设和谐融洽的鉴赏环境

比起一般的阅读活动,鉴赏活动对环境的要求更高。刘勰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可见,凡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情感心血的凝结,情感唯有情感去撞击才能迸发出火花;鲁迅先生也说,情感已经冰结的思想家是绝对进入不了文学的。文学鉴赏其实就是同作者交流情感,进行精神对话。关于这一点,苏金龙曾打了一个精彩的比方,他说:“文学作品好比一条河,作家在左岸,读者在右岸,鉴赏就像划船过渡,双方的情感则如河水……如果读者情感贫乏,河流水位就会下降,造成行船困难;如果读者情感枯竭,河流水位严重下降,河床凸露,中间断流,那就根本无法行船了。”[2]可见,没有情感投入是不能进行鉴赏的,而情感的投入则离不开和谐融洽的鉴赏环境。清代词人钱裴中认为,“读词之法,心细如发,先摒去一切尘事杂虑,然后心向之,目注之,谛审而咀味之,方见古人用心处。”课堂上学生不愿意举手发言,大概跟鉴赏环境欠佳,学生心中有太多的“尘事杂念”有关。

笔者认为,学生的“尘事杂念”来源大致有二:一是对文学鉴赏的敬畏。认为文学鉴赏是文学家、文学评论家的事,自己长这么大连小说也没有完整地看过一部,一点文学修养也没有,还谈什么文学鉴赏?把鉴赏看作是高不可攀的。其实并不是这样。说起“鉴赏”,那实在是平常又平常的事,比如秋天的早晨我们看到一朵盛开的雏菊,便由衷地赞叹:“真精神!”其实,这种情况下所做的“这一些”就是鉴赏,而且格调不低。所以,文学鉴赏比起一般的阅读来反而更自由、更开放,也更有情趣。二是对“师道尊严”的敬畏。虽然韩愈早就提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等富有辩证思想的见解,但又有多少学生有这样的自信?绝大多数学生还是唯师唯本马首是瞻,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敢坚持自己的见解。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会惊异于在日常生活中那么容易逆反的当代中学生,在读书求学上显得如此温顺、亦步亦趋!试想都带着这样一付温良恭俭让的姿态怎能进入文学家们精心营造的艺术殿堂?怎能跟文学大师们进行精神对话?看来,解放学生,为他们创设师生民主开放、和谐融洽的鉴赏环境,是鉴赏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没有这一点作保证,学生就不会去感悟体验,更不会去追问发现;而离开了学生的感悟体验、追问发现,鉴赏当然会变成教师的解说。因此,在文学鉴赏中,我们必需给学生以尊重,给学生以鼓励——鼓励他们坦陈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鼓励他们质疑书本、质疑权威、质疑老师、质疑现成的结论,鼓励他们探索、想象、假设、参与,鼓励他们张扬个性……

总之,没有师生和谐融洽的鉴赏环境,学生鉴赏就不会投入情感;情感不投入,学生就无从潜心感悟体验;没有感悟体验,就无从对美的追问与发现,鉴赏也就无法有效深入。

二、创设符合审美规律的教学设计

G·W·阿善斯在《学习的技巧》一书中指出:“学生及其他读者所具有的普遍错误之一,就是都以同一种阅读方法去阅读不同的资料。”这表明读书的目的不同,方法也应不同。同理,阅读目的不同,其教学设计也应不同。鉴赏的目的是通过对作品的感悟与体验、追问与发现,以力求达到“情感共鸣和理智领悟的认识高度,逐步培养和提高艺术的审美能力”。[3]因此,教学设计必须体现审美活动的规律,它应该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一)唤醒学生的情感

鉴赏是情感与情感的交流,精神与精神的对话。一个成功的鉴赏教学设计必须能将学生沉睡着的情感唤醒,“以唤醒情感”为设计切入点,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文学作品提供的形象并再现、还原于自己的头脑中,为追问与发现作好铺垫。例如,鉴赏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看似平白如话,诗意也不难理解,无非是写诗人希望自己幸福,希望他人幸福,希望所有的人幸福,抒发其博爱的情怀,但是了解海子生平的人都知道,这首诗所包含的情感远不是这样单纯。所以,鉴赏这首诗,学生与作品的情感交汇点不是作品本身,而是海子这位“视诗歌为生命”的天才诗人短暂而又曲折的传奇人生。因此,笔者的鉴赏设计就以此为切入点,唤醒学生对海子的情感。当学生了解到这位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曾高声赞美“亚洲铜”的天才诗人,怎样为了诗歌而甘受清贫,却最终沦为社会多余人的坎坷经历时;当学生了解到这位热爱大海的诗人,却从来没有见过大海,而且最终未能走到大海时;当学生了解到这是诗人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前两个月写下的诗篇时……学生无不为这位天才诗人“年龄过于年轻地永远停留在二十五岁上”唏嘘不已,无不为诗人虽已沦为社会多余人但仍对他人怀有这样一颗博爱的心感动涕泣。到这里,学生的情感被唤醒了,这时再去读诗,就不难理解诗人对幸福的感受就是“喂马”“劈柴”“能关心粮食和蔬菜”,就不难品味诗人反复说“从明天起”的含义了,就不难品味出诗人既渴望常人生活又不满这种尘世生活的矛盾心理了。

(二)激发学生想象

文学作品通过塑造形象与读者交流,鉴赏的要义就在于把握形象,但形象的把握不能停留在感知上,而应该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读者通过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验,对形象作补充、删削、改造,并再现、还原于自己的头脑中,从而同作者一起完成对形象的塑造。可见,想象是鉴赏活动必不可少手段——没有想象鉴赏就不能展开,没有想象鉴赏就无法深入。所以,文学鉴赏的教学设计必须关注学生的想象,把唤起学生的想象视作设计的基本原则。试看下面教学案例中“唤起学生想象”部分教学设计:

教学课例:《山居秋暝》

A.这首五言律诗一共描写了几个画面?

B.选择你最喜欢的画面,请用50至100字的篇幅描绘这幅画面。

C.请用一两句话描述一下你看到这幅画面的感受。

上述设计,第一步侧重感知,第二步侧重想象,第三步侧重体验。整个设计围绕“唤起想象”这一中心环节,将感知和体验串连起来,使整个鉴赏实践得以有序进行。

(三)引导学生深入体验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作家通过作品表达情感思想往往是含蓄而曲折的,看似“荒唐言”,实含“辛酸泪”,这就需要读者深入体验语言、形象、表现技巧等,方能品出“味”来。因此,所谓“体验”,就是“能动地思索作品的意义与技巧”,是对作品进行理性的思考,是对作品进行涵思涵泳、反复推敲,是对感悟的深化。比如,鉴赏《山居秋暝》这首诗,许多同学都说“空山”的“空”字新奇、用得妙,这就是感悟,但要品出妙在何处、新在何处,这就需要深入体验了。我们可以这样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深入体验:(1)诗句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山?(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描绘一下秋天黄昏雨后的山是一幅什么样的情状。(3)说说置身秋天黄昏雨后的山间,你会有什么感受?

通过这样引导,学生就不难品味出“空”的意味,这里的“空”不是没有人,而是“空旷寂静”之意。

(四)激发学生追问与发现

一个鉴赏设计如果不能引起学生的“追问”,那么鉴赏就无法深入;一个设计如果不能引导学生去“发现”,那么鉴赏能力的培养就无法得到落实。“感悟体验”是前提,“追问发现”是关键。因为文学作品中的美不是显而易见的,美需要去挖掘、去探索、去发现,它是为有头脑的人准备的,所以美学家把鉴赏形象地称为“美的历险”。这一点,金代文学家元好问在《与张仲杰郎中论文》作了精妙的论述,他说:“文本出苦心,谁以苦心为?正有苦心人,举世几人识?工文与工诗,本似国手碁。国手虽漫应,一著存心机。”作家的“心机”是埋在作品的深处的。因此,要使文学鉴赏不停留在“妙”“好”“美”等简单判断上,不停留在“我觉得”“我认为”“好象是”这样的感悟上,而是要激发学生去追问、去探究、去发现。比如,鉴赏后现代诗人韩东的《山民》,学生对“山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认识不清,有人说是开拓者形象,也有人说他和他父亲没有本质区别,是个愚昧、不思进取的人。于是,笔者就这样设计:《山民》这首诗还没有写完,谁能够再续写一节?说完,笔者在诗的末尾续写了第一行“几十年后”,很快学生就续写完了:

几十年后,

他儿子问他

“山那边是什么”

他说“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的儿子不做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儿子这样疲倦

学生在完成续诗后终于有所发现,不仅明白了山民是怎样一个形象,而且进一步悟出这首诗的深刻寓意:几千年来,中国的百姓不就生活在这样一个轮回中吗?可悲啊,可悲!这个设计就是通过补充语境来激发学生的追问和发现。

三、开展丰富的鉴赏活动

激发情感和想象,促使学生主动感悟体验与追问发现,除创设和谐氛围、精心设计符合鉴赏规律的教学方案外,还有赖于开展丰富多彩的鉴赏活动。功利色彩太浓,这是鉴赏课的通病,典型的表现是讲得太多太细,将作品中的美转化为知识点的训练,然后细嚼慢咽喂给学生,还生怕嚼得不够细,就在课后对作品作进一步的“肢解”,“肢解”为各种类型的选择题、填空题。可是,我们不经意发现,学生偶尔才气乍现却大多是在无心插柳的时候,譬如一次讲课当中题外话,一次漫不经心的谈话,一次兴之所至的活动……看来,鉴赏课不能负载太多,鉴赏能力更多的时候是靠养成的,和风细雨似的熏陶远比喋喋不休的灌输要强。说得明白点,鉴赏应该带点游戏的味道,鉴赏能力是“泡”出来的。所以策划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鉴赏活动对提高鉴赏能力是不无裨益的。比如新诗鉴赏可以组织诗歌朗诵会、诗歌创作社,小说、戏剧鉴赏可以组织欣赏同题影视作品,散文的鉴赏可以结合外出采风,词的鉴赏可以结合流行歌曲的赏析等等。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介绍几种能激发学生主动“感悟体验、追问与发现”的鉴赏活动。

(一)撰写“鉴赏人语”

鉴赏要重视第一感受,它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才情、品位。撰写“鉴赏人语”就是这样的练习,它可以让学生坦露心声、展现才华,可以让老师了解学生对作品的认识程度,从而使教与学都更有针对性。例如,几位同学撰写的关于台湾作家李乐薇《空中楼阁》的“鉴赏人语”:

(1)文章多角度描写小屋,淋漓尽致地透露了对小屋的挚爱。语言优美绝妙,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用简单的词句表达出了深沉的意思。(黄同学)

(2)我读了这篇散文之后,原本压抑的心情变得舒畅多了,因为我已经身临其境了,仿佛自己就是对那小屋的主人,享受着作者笔下种种妙处。(陆同学)

(3)读了《我的空中楼阁》,我便隐约地感觉到这是出自一位女性之笔。你可以感受到她的轻淡,她的优雅,她的脱俗,她的宁静,她的美丽。

虽然我不是一位鉴赏家,但是我可以从她的文中感受到那连绵起伏的群山中,有一间小屋,蓝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微风轻摇树枝,像海浪一样,一波又一波。

自然的美在作者的笔下是活灵活现的,有红花绿草,有蓝天白云,有小鸟蝉鸣……在纯净的天空下,如一幅静态山水素描。

作者是一位自然艺术家,是一位大自然的设计师,她设计那小屋,设计那花园,设计那雾失楼台的空中楼阁。让人遐想:在那一片林海中,在那隐隐约约的山腰上,有座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的空中楼阁。(汪同学)

(4)读了这篇文章后,觉得此文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文章一开头“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就运用了比喻,既写出了像眉毛似的横卧的远山,又恰当地交代了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角度上的小屋。此外,这篇文章让人身临其境,又似回到了大自然。(边同学)

阅读上述“鉴赏人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这篇散文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都非常深,也非常到位;但对本文语言的工丽典雅及从中透露出的生活情趣、所寄寓的人生态度却缺乏感受。无疑,这些就是我们课堂鉴赏的重点。可见,鼓励学生撰写“鉴赏人语”对理解寓意丰富的文学作品尤其具有开拓思路的启迪作用。

(二)改编诗文

“鉴赏人语”重在训练感悟体验能力,而“改编诗文”则是最能激发学生追问与发现美的训练。改编是一种在读懂原文、尊重原文,又不拘泥于原文的前提下的一种鉴赏实践,是对作品的再创作,从而达到在“再创作”中进一步理解原作,提高鉴赏品位的目的。试看琼瑶将《诗经》中《蒹葭》改编成《在水一方》成功事例: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绿草萋萋,白露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踪迹,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中伫立。

琼瑶女士的这一改编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想象,让这首缠绵的爱情诗篇穿越时空,萦绕在我们耳边。像这样充满独特发现的改编,我们可以再举曾家喻户晓的由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改编而来的《涛声依旧》。下面我们再来赏析由高二骆同学改编的《静女》:

你很娴静/你因娴静而美丽/我痴迷于你的娴静/当——/你约我在城之角楼相见/我是多么激动啊!/我等待着,等待着/哦!时间是多么慢长啊!/等到了,终于等到了。

然而——/你终究没有出现/我犹豫着,徘徊着/我从天堂跃进了地狱/我失望,迷惑/我一直呼喊着你/我将永远等待着你/直到你再次见到你的娴静/——令我痴迷的娴静。

……

这样的改编不同于简单的解说,它融入了学生个人的感受和体验,发现了原作中蕴含的那种真挚热烈的情感;他们的改编比任何天花乱坠的解说都要来得有效。当然,诗文改编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除上文将古曲诗改编为白话诗这一形式外,还有故事续写、故事新编、以画解诗、将诗文改编成影视剧本等。

总之,正如余秋雨先生说的,“阅读是对外部世界的开发,也是对自己生命的开发”[4],那么鉴赏则是在更高层次开发自己的生命。因此,只有激发学生能动地感悟体验、追问与发现,我们的文学鉴赏教学才能在学生和作品之间造就一艘“灵魂与灵魂对话的诺亚方舟”,才能让文学鉴赏焕发其特有的魅力。

[1]张楚廷.发现学习与发现教学[J].中国教育学刊,2000(6).

[2]蔡正栋.语文教学情意发展向度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2(3).

[3]一般地说,文学鉴赏从哪几方面进行?——注重语感、补充想像、深入体验、力求领悟[J].语文教学通讯,2000(Z1).

[4]康伟明.余秋雨的“快乐阅读”[J].中国职工教育,2014(1).

猜你喜欢
想象文学情感
我们需要文学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快乐的想象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失落的情感
北极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情感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中国化妆品(2018年6期)2018-07-09 03:12:42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读者(2017年15期)2017-07-14 19:5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