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桦
(蚌埠学院 写作研究所,安徽 蚌埠 233000)
人的主体能力涉及很多方面,其中主要有观察能力、感受能力、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发现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它们与写作能力关系极为密切,是实现有效写作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并不是具备这些主体能力的人就能成为“写作主体”,就能从事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这中间还需要经过一系列自觉适应写作规律、满足写作需求的转化训练,主体的人才有可能变成自主的、能动的驾驭写作行为的“写作主体”。写作教学的重点就是要突出这个转化训练。除了必要的写作理论教学外,关键是要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强化能力训练,不仅要通过训练增强学生的“写作主体”能力,更要通过写作训练和写作实践将其转化为内在的写作能力并体现在最佳的写作文本中。没有将主体能力与写作相联系,没有实现主体能力向“写作主体”能力的有效转化,这种训练是难以奏效的。这里,我们想结合理论思考与教学实践,对观察能力、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发现能力与写作能力的转化训练进行初步论述,以期进一步推动写作教学改革,提高写作教学效率。
写作中的观察,是指写作主体运用自己的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有计划的、有目的的自觉感知活动。观察是一般人认识事物的基础,更是写作者进行写作的首要能力。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说过:“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比拥有大量的学术知识更为重要。”鲁迅在《给董永舒》的信中说:“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1]从写作理论角度看,无论是刘锡庆的“物——意——文”的“双重转化”说,还是朱伯石“感知——内孕——外化”的三级飞跃说,通过观察实现“由物内化为意”的第一重转化,或者是通过观察实现“感知”向“内孕”的飞跃,观察都是决定写作行为的第一步。它是人们获取写作资源的重要途径,是诱发写作动机和写作灵感的动因。观察既有助于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又有助于培养作者灵敏的感受力。但长期以来,我们的一些老师仅仅满足于一般观察能力的训练,例如带领学生外出观察,却忽视了写作观察的专业性要求,忽视了观察与写作之间的特殊要求,不能激活观察者的感受与思维以及潜意识活动,不能促使学生将观察能力转化为写作能力,将对客观世界的独特观察转化为主观世界的艺术表达。
在进行观察能力训练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实例,简要告诉学生一些基本知识,如观察的分类有科学观察(即以理性的方式把握对象,排除主观情感的干扰,以便获得对客观事物客观公正的认识)、艺术观察(即从审美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观察对象,它超越事物的实用价值,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和审美意识,以便根据作者个性和艺术表现的需要去创造极富魅力的艺术境界);观察的方法有总分观察、比较观察、表里观察等;观察的要求有:观察要细致,观察要捕捉特征,观察要开放五官、观察要与情感体验相结合、观察要与思考相结合等。这些要求在训练中既可以单项进行,也可以综合进行。至于学生能否将观察方法、观察要求内化为自觉的观察能力及写作能力,则要通过写作训练、写作实践去完成。
观察能力训练最终将转化为具象化、审美化写作。例如科学观察,目的是为了把握观察对象的本来面貌和特征,以便对其作客观公正、具体准确的描写。因此,通过教学设计,训练学生将观察方法、观察要求内化为自觉的观察能力及写作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举例来说,我们以“观察,要开放五官”为话题,设计训练题型。
第一步,阐明开放五官观察对写作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人误以为观察就是用眼睛看,我们要求学生写一篇观察日记,往往也多写看到的情景,而忽视了其他感官的作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描写就显得单调而乏味,甚至是大而化之,笼统抽象,没有具体感、形象感,如“公园真美丽”“食堂饭菜很好吃”“湖面飞过一只鸟”“校园是一幅流动的画”等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没有真正理解观察的内涵及其对写作的重要作用。事实上,观察不等于观看,而是要全面开放五官,充分发挥眼、耳、鼻、舌、身等五种感官的作用,做到以眼观之,以耳听之,以鼻嗅之,以舌品之,以体(肤)触之。王蒙在《倾听着生活的声息》中就曾谈到:“我认为写作的时候,不但要求助于自己的头脑,而且要求助于自己的心灵,求助于自己的皮肤、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每一根末梢神经。”[2]8这样,我们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就不再是单一的视角形象,而是包括了听觉形象、嗅觉形象、味觉形象、触觉形象,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就不再是单一的、平面的,而是丰富的、立体的,而当这种开放五官的观察能力转化为写作能力时,我们对事物的描述就能做到准确客观,细致入微,生动形象。
第二步,引用新颖的范文,组织学生分析欣赏,体会开放五官观察对写作的重要作用。例如尤今在散文《我在开罗吃乳鸽》中,有这样的观察描写:“吃完之后,又等了好一会儿,乳鸽才被送出来。吓!单看那色,已足以引人垂涎了——洁亮的白色瓷盘上,铺着一层厚厚的莞茜菜,翠绿翠绿的;那一只烤得焦黄焦黄的乳鸽,就平平地伏在上面,在柔和灯光的照射下,泛着金黄的油光。我用手撕着来吃,皮既脆又香,肉既嫩又软,味道腌得恰到好处,既不过咸而失其原味,也不过淡而显露腥味;即连那根小小的骨头,也像被腌过一般,香得不得了!”通过组织分析,让学生体会作者不是单纯从视角的角度去观察和描写,而是开放了五官,融视觉形象、触觉形象、嗅觉形象、味觉形象于一体,将烤乳鸽的外在美以及吃乳鸽的感觉描写得极其准确、细腻和形象,使人读之如见其形,如触其体,如闻其香,如品其味。可见,当这种观察能力转化为写作能力时,就能极大地丰富作品的层次,直接刺激读者的五种感官,产生色、香、味俱全的立体感受,而一句“开罗的乳鸽又好看又好吃”是不可能产生如此细腻美好的表达效果和审美效果的。
第三步,以“在 ”为题,要求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观察对象,自拟标题,自主进行开放五官观察写作训练,不仅要写出多种感官形象,而且要情境合理,细节真实,语言形象。由于这类训练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唤起他们观察与写作的兴趣,所写的对象也因人而异,各具特色。如《在车站》《在街边》《在花博园》《在乡夜秋雨中》《在海边》《在菜市场》《在图书馆》《在树下》《在天堂寨》《在池塘边》《在湖边》等观察笔记。一位同学写《在山上》时,就注意开放五官,细致地捕捉淮北相山的种种特征,充分发挥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的作用,敏锐地捕捉到五种感官形象,既把握了特征和细节,又使描述具体形象,具有感染力,极大地丰富了文章层次,给读者带来新鲜的、立体的审美享受。
第四步,要求学生在课堂用课件演示作品,介绍观察经过、写作经过和写作体会,组织学生对作品进行会诊,挑毛病,找不足,提出修改意见。
第五步,组织学生交流修改后的文本,并选择典型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其进步之处和文本优化之处。
再如艺术观察,其特点是在观察对象时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审美意识,以便在描写对象时,可以根据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将其进行艺术化、审美化处理,创造出极富魅力的艺术境界。艺术观察能力的强弱与审美化写作成功与否有着直接的关联。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通过题型设计、范例引导、写作训练、写作实践等环节,加强对学生艺术观察能力的训练。例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观察自然的题型,要求学生学会动情、移情,将自然人格化、审美化,进而转化审美描写,创造出人化自然的艺术境界。例如叶梦在《羞女山》中对羞女山的观察,就由动情到移情,将自然的羞女山人情化,最终在描写时又将其创造成一位娇羞妩媚、温馨可人的女郎形象,自然激起读者的神往和热爱之情。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自由、开放性的题型,让学生选择其熟知的自然景象进行观察和写作训练。其训练步骤如上述科学观察与写作训练类似。例如一位同学写《在海边》时就运用了艺术观察,充分发挥移情作用,将大海及其相关形象拟人化,进而将观察对象转化为艺术化的描写,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审美性和感染力。
当然,我们也应当向学生说明,两种观察能力没有高低之分,对于写作而言,两者都重要,只不过科学观察更多的应用于实用文体写作,艺术观察更多的应用于文学写作,而且在通常情况下,文学写作也是两者兼用,相映成辉的。
感受是指写作主体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系列主观反应,它是通过感觉和知觉从外界事物中获得感官信息,并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意识,具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因素。感受与观察的区别在于观察侧重于客观,感受侧重于主观。感受能力在写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写作者必不可少的特殊素质。正如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里说过:“艺术家需要一种必不可少的天赋,便是天大的苦功,天大的耐性也弥补不了的一种天赋。……就是说艺术家在事物面前必须有独特的感觉:事物的特征给他一个刺激,使他得到一个强烈的特殊印象。换句话说,一个生而有才的人的感受力,至少是某一类的感受力,必须迅速又细致。他凭着清醒而可靠的感觉,自然而然能辨别和抓住种种细微的层次和关系……他靠了这个能力深入事物内心,显得比别人敏锐。”[3]在写作过程中,感受起着激发写作冲动、催生艺术形象、丰富作品内涵、奠定作品基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要通过训练学生五种感官的灵敏性,使之具有“蜗牛般的眼观八方的目力,狗一般的嗅觉,田鼠般的耳朵”[4],以提高其感受的敏锐性。值得强调的是,从写作的角度来看,我们要通过教学设计和训练,激发学生产生超乎常人的独特感受、异常感受,因为只有独特感受、异常感受才具有写作价值,才能有效地转化为悟性化、个性化写作,才能保证所写的内容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已有的写作。例如毕淑敏在散文《紧张》中,对现代人面临巨大压力,时刻处于紧张状态进行了多角度的感受与抒写。既写出了人在紧张时的生理反应:心跳加快,瞳孔睁大,呼吸急促,耳朵开放,手脚绷紧,血流湍急,又写出了人在紧张时的心理反应:人被紧张的情绪所笼罩,难以听到他人真实的声音,难以看到真实的世界,最后回归总体感受:“紧张就是如同凹凸镜一般,变形了真实的世界,让我们进入高度的备战状态。”作者将人在紧张时的感觉、知觉及情感反应、生命认知都写得具体而生动,其中包含许多个人感悟与深刻认识。
通过一定的写作理论指导和范例分析后,我们可以结合学生实际,灵活设计一些训练题型,如《第一次演讲的感受》《被老师批评的感受》《失眠的感受》《败于细节的感受》《宽容别人的感受》等等,也可以设计半命题“ 的感受”,让学生自选训练与写作,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开展活动、安排写作实践等方式进行训练。学生在写作训练时,都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受,积极撰写感受作文。如《第一次》《被偷后的感受》《失眠》《面对老师期待的目光》《扫墓的感受》《学会承受》《感受委屈》《那一刻,你感动了我》《感受幸福》等等。
从写作训练看,有对自然景物的独特感受,如《盼雪》中对雪的感受:“雪让我感到亲切,看到雪心中便没有了任何杂念。迎着雪,闭上眼睛感受的亲近,如温柔的抚摸,轻声的安慰。全身的神经在那一刻彻底放松,心怀感恩,面带微笑,所有的都烦恼了无踪迹了。这时的我极想化身成雪,与其一同在空中共舞,最后渐渐消融……”;有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如《孤寂》中所写:“长大了,孤寂伴随我的时间越来越长了;长大了,孤寂和我就越来越亲近了;长大了,孤寂和我成为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了……一个人的生活,是孤寂帮我找到了方向:不要听别人的闲言杂语,不要着迷别人的诱惑,学会静听心声。随着自己的心,跟着自己的脚步,做自己该做的事,走自己该走的路。”更多的同学写的是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有一位同学写的《手心手背》就非常感人。写她从小就有喜欢母亲用手抚摸她的脸,体会母亲那种“温柔又温暖的感觉”。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常年在外打工的母亲变得苍老了,“厚厚的老茧盘错在母亲的手上,使她原本细腻光滑的手因长年劳作而变得粗糙难看”“每当母亲习惯性地想摸我的时候,我总是刻意地避开……”直到有一天母亲的举动深深触动了我:
又是一年团圆时,万家灯火竞赛似的争先亮起。吃过年夜饭,我跟朋友们看完了放烟火就在床上躺着看春晚,母亲整理好一桌狼藉,又准备好大年初一需要的东西后也进了卧室。这时,我心里有了鬼主意,我闭着眼睛装睡,听着母亲的脚步声越来越近。我感觉到母亲走过来坐在床边,看了我好久,终于有了下一步的动作,母亲抬起她那双饱经沧桑的手想抚摸我的脸,可在接近我的脸的时候,停住了,随后我就听到一声重重的叹气声,母亲最终还是没有摸我的脸,只是帮我掖了一下被角就离开了。我睁开了眼睛,在万家团圆欢乐的氛围中,我只感觉想哭……
文章于细微处感受,在强烈的对比中将生活的艰辛、母爱的伟大以及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对母爱的理解都表达得非常细腻、真实而感人。这样的写作直接与生活、与生命体验相结合,有利于走出应试写作的阴影,回归本真写作、生命写作,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与健全的人格。
想象有再造想象、创造想象两类。这里所讲的想象是指创造想象,即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能力是人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一种最重要的能力,正如哲学家狄德罗所言:“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它,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思想的人、一个理性的生物、一个真正的人。”[5]黑格尔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6]想象最重要的特征有两点,第一,它要对已有记忆表象进行改造和重组;第二,它要通过重组创造出新的形象。例如孙悟空的形象,就是作家对猴子和人的形象进行改造、重组而创造出来的新形象。美人鱼的形象,也是作家对人和鱼的形象进行改造、重组而创造出来的新形象,等等。想象在写作中的作用体现在众多方面,如构思需要想象,拓展思路需要想象,塑造人物需要想象,写作手法离不开想象等。对于写作而言,想象能力只有转化为一种重组化、陌生化写作,才能创造出新奇的艺术境界,以增强作品的审美性和表现力。对此,我们在训练前,可选择一些文学作品或学生习作进行分析引导。如余光中的《控诉一支烟囱》,把烟囱想象成肆无忌惮的“大烟客”,在肆意地“破坏朝阳和晚云的名誉”,造成“麻雀都被迫搬了家/风在哮喘,树在咳嗽”,甚至将台湾“两百六十万张肺叶”“熏成了黑恹恹的蝴蝶”,这种想象,将寻常的物象进行改造和重组,转化成陌生化的诗的意境,使人读后感到震惊,从中更能体会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再如刘再复的《读沧海》,把“沧海”想象成“展示在天与地之间的书籍,远古与未来的启示录,我心中不朽的大自然的经典。”并且沿着这一想象神思飞跃,展翅遨游:“我读着浪花,读着波光,读着迷蒙的烟涛,读着从天外滚滚而来的蓝色的文字,发出雷一样的响声的白色标点。我敞开胸襟,呼吸着海香很浓的风,开始领略书里汹涌的内容,澎湃的情思,伟大而深邃的哲理。”“我打开海蓝色的封面,我进入了书中的境界。隐约地,我听到太阳清脆的铃声,海底朦胧的音乐。乐声中,我眼前出现了神奇的海景,我看到了安徒生童话里天鹅洁白的舞姿,看到了罗马大将安东尼和埃及女王克莉奥特佩拉在海战中爱与恨交融的戏剧,看到灵魂复苏的精卫鸟化作大群的银鸥在寻找当年投入海中的树枝,看到徐悲鸿的马群在这蓝色的大草原上仰天长啸,看到舒伯特的琴键像星星在浪尖上跳动……”作者将自然、人类、历史、神话、艺术等情景进行奇异的重组与化合,转化成一幅幅陌生化的高速跳动的艺术画面,读之令人感到美不胜收,惊叹不已。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灵活设计多种题型,如全命题作文《我梦想的大学生活》《假如我做校长》《20年后的同学会》等;半命题作文《 的想象》等等。同时还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体裁,自主命题,自由撰写诗歌、散文、小说、小型戏剧等,让想象为他们的写作插上腾飞的翅膀。
从写作训练看,学生自选题目异常繁多,显示出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对想象作文的喜爱。如《天庭的审问》《穿越2023》《时光典当铺》《梦回三国》《星空物语》《罗伯特历险记》《没有镜子的时代》《甲午海战后的光绪》《走进陶渊明》《与曹操对话》《假如我是一条鱼》《假如林黛玉站在我面前》等等。学生创造的想象世界常常出人意外,让人阅之惊奇,思之有悟。可以说,这是提高学生创造性作文能力的一条有效路径。
写作的历程,实际上就是作者不断发现的历程,没有发现,就没有真正的写作。因此,培养学生发现能力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所谓发现,是指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外物相遇合时,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和想象建立起新的联系,从而自觉地实现由审美感受到审美发现的巨大飞跃。这是一个极富创造性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作者由生活感受跨入艺术创造的桥梁。罗丹认为发现能力是大师的标志,他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7]王蒙也认为,写作者要“善于从平凡的、芜杂的甚至是单调的、重复的、貌不惊人的日常生活中,发现迷人的、有趣的、有诗意的、美好的、发人深省和富有教育意义的事情。”[2]92-93从写作的角度来看,只有对自然界、人类界以及人的心灵世界有新的发现才有写作价值,才能转化为求新性、创造性的写作。从接受者的角度来看,也只有新颖性、创造性的写作成果才能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在培养学生发现能力方面,我们要注意如下几点:第一,平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对什么都看个究竟、问个究竟,这不但能培养发现力,也是创新的基础。第二,要告诉学生,发现能力的强弱与人的综合素养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要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己的生活素养、知识素养、文化素养、思想素养、审美素养。特别是写作主体的思想素养在发现中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韩少功所言:“当我们强调生活是创作源泉时,切不可忘记生活是靠思想来发现、来选择、来提炼、来剖析的。”[8]第三,要注意宣传学生中热衷发现、有所发现的典型,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发现的积极性。第四,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组织学生进行欣赏和评析,体会发现对写作的重要作用。例如毕淑敏的大量散文,都是写她对自然、生命、人性、人的心灵世界的洞察和发现。她的《母爱的级别》就独辟蹊径,发现人们广为颂扬的母爱其实也有高级和低级之分。低级的母爱具有多方面付出的照料性质,而高级的母爱则有利于精神的升华与重构:“在母爱的高级阶段,母亲要高屋建瓴地完成与孩子的分隔。她高度尊重生命的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帮助一个新的生命走向灿烂和辉煌。”因此,“世上有许多母亲,可以把属于动物本能的那一部分做得较好,就是可以完成对子女的衣食住行的补给维护,但是对高级部分,就是超越一己,博爱人类——从血缘分离弥散扩展和广博的爱,就未必能及格以至优秀。”这无疑是毕淑敏对母爱的新观察、新思考、新发现,转化为作品就体现出鲜明的新异性、创造性,是对传统母爱主题的一次反拨,一次超越,读来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启发,有助于提醒天下母亲跨越自身的局限,提升母爱的级别。第五,设计各类训练题型,组织学生进行发现与写作训练,及时组织交流和评改。第六,灵活安排各类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去观察,去发现,去写作。
在进行发现写作训练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然场景、日常生活、读书学习、开展活动、参与实践中去发现,既要发现生活中的美、现实中的问题,更要发现内心的风景、精神的闪光。如一篇《小河之思》的习作,先写乡村的小河给自己童年带来的快乐时光,后写随着开发商的不断进入,“我们村唯一的一条小河真的是一去不复返了”,于是引发了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发现,表达出她对现代化建设极度冲击乡村文明、破坏自然环境的忧思。无论是对“人”的培养还是对发现能力的开发,作为教师,我们都要充分肯定学生这种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看法的作文。
综上所述,写作教学的目标是要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会写作的人,为此,我们就要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加强多种主体能力与多种写作需求之间的对应训练,帮助学生将自身的主体能力转化为适应写作规律、满足写作需求、体现写作智慧的写作能力。在这当中,教学设计是关键,训练过程及写作实践是根本,学生的写作文本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依据。只要我们坚持以开发学生写作能力为核心,将“转化”训练落到实处,就能切实提高写作教学的实效性。
[1]鲁迅.鲁迅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2.
[2]王蒙.漫话小说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8.
[3]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27.
[4]鲁枢元.创作心理研究[M].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5:17.
[5]西方文论选:上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357.
[6]黑格尔.美学: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48.
[7]罗丹.罗丹艺术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4.
[8]韩少功.面对空阔而神秘的世界[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