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诚
(商丘市中心医院 放射科 河南商丘 476000)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是一种原发性肝内恶性肿瘤,在原发性肝癌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1]。就目前医疗技术而言,并无特效治疗手段,预后疗效欠佳,因此早期诊断对提升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2]。本次研究收集52例经CT、MRI确诊的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资料,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商丘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52例,其中男27例,女25例;年龄43~75岁,平均(58.3±7.4)岁;所有患者均采用CT、MRI检查并通过病理证实,其中手术证实40例,穿刺活检证实12例。临床表现:20例右上腹胀痛不适、12例乏力纳差及消瘦、14例皮肤及巩膜黄染、6例畏寒发热。病理类型:38例腺癌、11例鳞癌、3例腺鳞癌。实验室检查:8例血清甲胎蛋白上升、13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15例癌胚抗原阳性。
1.2 操作方法 CT:行16层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具体参数如下:120 kV,150~200 mA,螺距0.938,矩阵512×512,层厚5 mm。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肝右叶下缘。MRI:超导磁共振成像仪进行三维平面定位扫描,之后进行常规加权扫描。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肝下缘,层厚7~8 cm,层间隔1~2 mm。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定性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CT表现 34例患者肿瘤病灶处于肝左叶,18例处于肝右叶,直径2.1~7.6 cm。肿块呈现近似等密度或者略低密度影,38例病灶和正常肝组织分界不清;增强扫描:12例动脉期边缘明显,5例出现肿块周围异常高灌注现象;大部分患者门脉期和延迟期肿块呈现向心性强化,其中45例呈现不均匀分割状强化,5例呈现均匀一致性强化。
2.2 MRI表现 MRI诊断显示T1WI低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48例早期边缘呈现环形强化,中心未见明显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内部不均匀呈现填充式、渐进式向心性强化,周围逐渐减退,延长期最明显。其中13例患者病灶周围或者远端胆管呈现串珠状扩张,15例伴随淋巴结和肝门肿大,8例病灶邻近包膜回缩征,4例卫星灶。
2.3 与病理符合率 CT联合MRI诊断与病理结果符合率(96.15%)明显高于单纯CT、MRI诊断符合率(76.92%、8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肝内周围性胆管细胞癌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同肝脏长期慢性炎症等理化刺激存在相关性。患者在早期并无典型临床特征,就诊时大多已为中晚期,手术效果不满意,生存率亦较低,因此早期有效的诊断极为关键[3]。
肝内周围性胆管细胞癌临床症状主要为上腹胀痛不适、皮肤及巩膜黄染,在CT和MRI影像学诊断中,可以发现圆形、分叶状和不规则型肿块,并且存在肝内胆管扩张情况[4]。CT平扫可见较多低密度肿块影,而MRI显示T1WI不均匀低信号以及T2WI不均匀高信号,延迟后内部呈现不均匀向心性强化,其可能的原因为肿瘤包含的成分比例和分布的不同区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本次研究中,CT联合MRI诊断与病理结果符合率(96.15%)明显高于单纯CT、MRI诊断符合率(76.92%、8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罗维华等[5]研究结果类似,因此采用CT和MRI联合诊断可有效提高肝内周围性胆管细胞癌的早期诊断率,值得临床推广。
[1]丁怀银,朱西琪,杜超,等.无胆管扩张的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及病理对照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5,95(7):533-536.
[2]那民,刘广远,白宝华,等.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42例MSCT诊断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4,31(5):618-620.
[3]王天宝,高剑波.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病理表现及螺旋CT和MRI诊断研究[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2):1-3.
[4]吴耀初,周伟文,陈俏倩,等.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动态增强扫描与病理基础[J].中国CT和MRI杂志,2013,11(3):8-10.
[5]罗维华,赵新湘,王燕,等.无周围胆管扩张的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MRI表现及病理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3,32(4):519-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