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艳
(常州大学 学报编辑部,江苏 常州 213164)
转型期高校学术期刊发展策略研究*
李 艳
(常州大学 学报编辑部,江苏 常州 213164)
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介质壁垒及整体格局。为了促进高校学术期刊的改革发展,管理部门出台了多项举措,众多专家及学者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及讨论。高校学术期刊管理部门要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鼓励高校学术期刊走出去;积极搭建传播平台,提升高校学术期刊传播能力。出版部门应借鉴国外学术期刊的出版经验,认识高校学术期刊出版现状及存在问题,解放思想,积极投身于出版改革实践。使高校学术期刊成为信息与受众的接触点,成为连接信息与受众的桥梁。
媒体融合;高校学术期刊;学术期刊转型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生产领域和传播领域发生了巨大且深远的变革,信息生产方式、传播手段发生了深刻变化。数字技术及新媒体在期刊工作中的应用带来了大众传播和媒体环境的巨大变化,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介质壁垒和整体格局,在国家顶层设计的不断推动下,高校学术期刊在数字化、新媒体融合发展等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然而,处于转型期的高校学术期刊由于特殊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发展步伐进展缓慢,理清高校学术期刊改革政策和所面临的形势,借鉴国外学术期刊发展经验,摸清高校学术期刊的出版现状,研究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策略,对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率先完成文化体制改革目标、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高校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和传播能力、做大做强高校学术期刊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为出版业指明了方向。在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过程中,学术类期刊的改革一直广受关注。管理部门从2002年开始就多次发文并制定相关措施旨在改变高校学术期刊现状,提出“集团化”、“专业化”是方向,是必然趋势。要求高校学术期刊向“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走“整合”、“联合”之路,鼓励“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2007年出台的改制方案将高校出版单位的体制模式分为企业和事业体制。2012年新闻出版总署出台的《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推翻了2007年的改制方案。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第一批第二批改制任务的完成,科研部门和高等学校主管的非独立法人编辑部的改革开始启动,引发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改革究竟怎么改,往哪个方向改,众多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光明日报》特别刊发“高校学报出路何在”系列报道述评,《清华大学学报》“期刊与评价”栏目也刊发了一系列文章。如朱剑、仲伟民、叶娟莉、陈颖等从历史发展等角度,从不同的视角和立场围绕高校学术期刊的改革和发展问题展开讨论[1-4],集中呈现了业界对高校学术期刊改革和发展的看法,形成了很多有见地的成果。基于站在不同角度的视差之见,不同的专家学者对于转型期高校学术期刊的改革和发展具有不同的见解。尽管2013年中宣部出版局刘建生副局长在第17次科技期刊年会的讲话使得学报界同仁暂时不再为学报编辑部的转企焦心,然而,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学术期刊面临的改革是必然的。从行业环境来看,2012年召开的“十八大”提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2013年文化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2015年5月,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文化产业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实现更大发展[5]。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孙寿山在2015数字出版高端论坛上指出融合发展是提高中华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关键所在,强调要明晰产业定位,加快融合发展[6]。现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等已成为出版业的关键词。
作为占我国学术期刊总数近一半的高校学术期刊,在促进高校学术成果传播、提升高校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信息技术及科技的发展,数字化、媒体融合等新技术推动着学术期刊出版形式、传播手段、阅读方式及赢利模式的巨大变化,高校学术期刊由于特殊的管理体制及机制,在面对新技术、新形势时存在着不少问题。近些年,已有不少学者对我国学术期刊或高校学术期刊的出版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赵俊等认为,与国外的优秀学术期刊相比,我国高校学术期刊在论文投稿、评审、编辑、出版的模式仍比较落后,在编辑出版质量、时效性、发行量等评价指标上还有明显的差距[7]。张耀铭认为,社科类高校学术期刊发行量小,经费短缺,学术期刊的行政化、“趋同化”现象严重,学术腐败[8]。杨丹丹在对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现状的研究中指出,学术期刊的网站建设呈现简捷、规范及基础的特征,在数字出版方面,期刊的页面仅限提供纸质刊物的电子版,虽然有50%的高校受访者表示其研究工作离不开电子资源, 但现有学术期刊的出版方式日益显现出它的局限性[9]。王雪萍在2013年对江苏省116种科技期刊的统计中可以看出,江苏高校科技期刊季刊占34.5%,双月刊占54.3%,月刊占9.5%。116种学术期刊由55所高校主办,其中41.4%的高校只出版1种期刊,20.7%的高校出版2种期刊,37.9%的高校出版3种以上的学术期刊。江苏省高校学术期刊的出版周期以季刊、双月刊为主,出版周期偏长;单刊出版比例较高,集群出版期刊较少[10]。据高校学报出版质量综合评估课题组对1 554种含有“学报”字样的期刊(其中“大学名称+学报”名称的1 448种)进行出版质量综合评估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学报的基础建设条件、环境资源条件及编印质量总体良好,但高校学报的出版能力建设水平比较低,高校学报的学术水准低于学术期刊的平均水平,纸质刊的发行量偏低,拥有数字出版能力的高校学报不到一半,高校学报纸质版的整体海外发行能力较弱,与投入相比,高校学报的整体经营情况不容乐观[11]。
分析我国高校学术期刊的现状,可以发现高校学术期刊存在以下主要问题:第一,编辑出版管理模式比较落后,期刊经费紧张。大部分高校学术期刊仍处于全、散、弱、小的境况,分散式经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大部分学报的编辑出版仍沿用传统纸质期刊的编辑出版管理模式。高校学术期刊的人员编制、经费依托所在高校,但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部一般属于学校的边缘部门,所在学校重视程度不够,人员编制少,往往只有2~3人,期刊经费也比较紧张,一般仅能勉强维持学术期刊出版所需费用。第二,数字化、网络化程度比较低。虽然现在不少高校学报编辑部与时俱进,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有的还启用了微博、微信,依托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实现了学术期刊的数字化传播。但限于人力、物力及财力等限制,学报网站的内容主要包括期刊简介、编委会、投稿须知、联系地址等静态内容,动态内容较少,虽然大部分网站也提供了过刊内容,但在线阅读的期刊内容不系统、不完整,最新出版的期刊内容也往往更新不及时,网站缺乏与作者、读者等的互动交流。至于数字化传播,大部分学报编辑部的操作模式也仅是等纸质刊刊印时,将定稿的电子文件提交给各数据库,对于一些数据库提供的优先出版,一般的编辑部也囿于人力等因素未能很好地利用。落后的管理模式及缺乏必要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支持,使得一般的高校学术期刊与高校在国家学术研究领域的地位和作用很不相称。除了少部分名校的高校学术期刊外,大部分高校学术期刊低水平重复,传播能力和影响力低[12],发行量小,根本无力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现在,高校学术期刊面临着数字化、新媒体融合等带来的挑战。西方发达国家的优秀学术期刊在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重视学术期刊品牌的建设及经营、编辑业务和经营分离、内容的小众化与经营的集团化相经合、善于利用新技术等[13]。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国外传统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技术与市场环境已非常成熟,在数字技术及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媒体融合不仅包括媒体形态的融合,其媒体功能、传播手段及组织结构进一步融合发展,商业公司的大规模介入对学术期刊的传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国内的学术期刊为了提升传播能力及影响力,单靠“一己之力”很难完成期刊的转型及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这就需要高校学术期刊改变目前的管理模式及出版模式,善于借用其他力量,提升期刊的传播能力和影响力。要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就要解决体制、机制、技术、产品、市场等方面的瓶颈,让传统期刊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在新媒体技术、产品、市场的渠道里畅通无阻,改变新媒体传播领域生态。
(一)制定宽松的政策环境,为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创造条件
影响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及媒体融合发展进程的因素主要有技术、市场和政策三个方面,目前的政策环境为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及与新媒体融合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及政策保障,但因特殊的管理体制机制,高校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积极性未充分调动起来。这就需要管理部门制定各种政策,鼓励优秀学术期刊走出去,充分调动起来期刊编辑人员的积极性,让期刊负责人真正负责,建立科学的竞争上岗机制、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是关键。同时,还要吸取国外学术期刊发展的教训:国外各大出版商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和利润,兼并重组的情况进一步加剧,形成了少数大型专业出版集团占有大量市场份额的鼎立格局。商业出版集团的商业化运作窒息了学术的正常传播和发展,随着学术出版市场化的发展商业与学术的矛盾凸显,传统学术期刊和付费电子期刊由于学术垄断等问题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二)管理部门采取多种措施,促进高校学术期刊发展
1.制定各项政策,鼓励高校学术期刊走出去
近年来,各种基金项目的资助有力地促进了优秀学术期刊的发展,对高校学术期刊来说,综合性学报占1/2多,因不合理的评价体系及特殊的管理体制及机制,高校学报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但高校学报植根于所在高校这片土壤,在传播学术成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高校学术期刊提高质量,考核机制的建立关键在于考核指标的可操作性和后续奖惩措施的激励性[14]。江苏省新闻出版广电局2015年对科技学术期刊进行的学术质量的综合评估,此举可反映科技类学术期刊出版流程的质量与效果,加强薄弱环节建设,鼓励和扶持优秀科技类学术期刊做大做强,发现和警示不合格出版主体,形成科技类学术期刊出版优胜劣汰机制,可以全面提高江苏省科技类学术期刊出版的整体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积极打造传播平台,提升江苏省高校学术期刊的传播能力及影响力。
2.积极搭建传播平台,提升高校学术期刊传播能力
面对新技术及新媒体的挑战,高校学术期刊因缺乏必要的资金、人力及物力,严重阻碍了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目前,大多数高校学术期刊仅借助于几大数据库实现了学术期刊的数字化改造,而在数字化出版、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方面还比较落后。管理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高校学术期刊走“联合”发展之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不同期刊编辑部的“联合”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对于占60%的出版2种以下的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部,宜将编辑部的发行及数字出版等业务交由一些出版实力雄厚的出版企业,如,江苏省高效学术期刊可利用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优势,或由政府组织专门的机构负责全省高校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业务及经营业务,整合学术期刊出版资源,实现高校学术期刊的集群化出版,实现高校学术期刊集约化、规模化及数字化发展,而编辑部主要负责期刊内容的组织和管理。
(三)学术期刊出版部门要解放思想,积极投身出版改革实践
高校学术期刊的改革进行了这么多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学术期刊的内容质量及出版质量得到较大提升,然而面对新形势,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高校学术期刊根本无力应对,我国的学术期刊尤其是高校学术期刊刊发的论文质量、传播能力及影响力根本无法同国外的优秀学术期刊相比。在数字出版及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学术期刊应积极谋划,促进高校学术期刊传播能力及影响力的提升。
1.准确定位,挖掘特色,提供优质内容
综合性高校学术期刊由于其天然的弱势,很难在众多的学术期刊中脱颖而出。虽然教育部及期刊管理部门采取多种措施促进高校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然而由于特殊的管理体制及机制,大部分高校学术期刊仍采取拼盘式的栏目架构。随着数字出版及新媒体发展对学术期刊提出的要求,现有模式显然不能完成社会对高校学术期刊提出的新要求,这就要求编辑要解放思想,关注学术期刊发展动态,关注新形势对学术期刊的要求,注重选题策划和栏目策划,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潜心提供优质内容。通过栏目突破,挖掘特色。通过挖掘学科优势、地方特色创办特色专栏,通过名栏带动整个期刊的发展,使学报成为相关学术共同体开展研究的公共平台。
2.善于利用新技术及多种手段,提升学术期刊影响力
高校学术期刊发展至今,由于评价体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其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高校学术期刊应善于利用新技术及多媒体手段,提升期刊影响力。可通过期刊的网站、QQ群、微信等新兴媒体宣传期刊;还可通过新颖的策划手段,在一些主流媒体刊登广告,提升期刊影响力。另外,还可以通过召开国内或国际研讨会等形式,和一些学术共同体建立联系,并引起其关注,从而使学报成为学术共同体开展学术交流的园地。
3.解放思想,实行编辑与经营业务分开
国外优秀学术期刊及国内优秀报刊、图书出版业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实行集约化经营及管理模式有利于学术期刊发展,编辑和经营分离是其成功改革的法宝。虽然在2005年颁布的《期刊出版管理规定》中明确提出“期刊采编业务与经营业务必须严格分开”,但因为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部很少有广告等经营业务,期刊的编辑出版等一切事务均由2~3个编辑完成。有限的精力导致许多编辑仅是应付出版,每期将期刊出版就算完事。在新形势下,编辑应该解放思想,积极投身于高校学术期刊的改革及发展中,将该交给经营的由专业的经营人员来运作,转变出版模式,实行编辑与经营业务分开。
规制放松、市场开放是高校学术期刊媒体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政策保障及外部环境。国家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提出了传统媒体的发展思路,高校学术期刊只有转变思路,善于利用新技术、新媒体,才能适应市场发展要求,使高校学术期刊成为信息与受众的接触点,成为连接信息与受众的桥梁。
[1]朱剑.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与集约化、数字化发展——以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为中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5):5-27.
[2]仲伟民,朱剑.中国高校学报传统析论——兼论高校学报体制改革的目标与路径[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7(5):20-34.
[3]叶娟丽.中国大学学报: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3(1):64-74.
[4]陈颖.体制之弊与纠偏之路——也谈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6(4):123-127.[5]新闻社.推动文化产业 实现更大发展[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5-05-15(1).
[6]明晰产业定位 加快融合发展[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5-05-15(2).
[7]赵俊,余琨,陈灿华.中国高校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现状与策略[J].编辑之友,2012(10):45-47,58.
[8]张耀铭.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与需要解决的问题[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2):28-35.
[9]杨丹丹. 关于我国学术期刊现状的研究综述[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22(3):40-47.
[10]王雪萍 .转型期江苏高校科技学术期刊现状与办刊对策[J].编辑学报,2013,25(6):577-580.
[11]高校学报出版质量综合评估课题组.高校学报出版质量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基于高校学报出版质量综合评估数据所作的分析[J].传媒,2014(6下):8-11.
[12]石瑞珍,朱宝昌,高海生.高校学报国内影响力分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1):119-122.[13]李艳,徐晶.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J].科技与出版,2015(6):115-118.
[14]彭桃英,熊水斌,骆超.高校学术期刊管理机制与运营机制改革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2):190-193.
(责任编辑:刘 燕)
Development of College Academic Journals in Transition Period
Li Yan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Changzhou University, Changzhou Jiangsu 213164,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roken the medium barriers and overall pattern of the traditional media.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academic journals, the administration has issued a number of policies and measures, many experts and scholars have conducted deep research and discuss, too. The academic journals management departments should create policy to encourage college academic journals to go outside, and the communication platform should been actively built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propagation of college academic journals. The publisher should use the publishing experience of foreign academic journals for reference, recognize the publishing status and problems of college academic journals, emancipate the ideas,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reform of the practice in order that college academic journals become the link point and bridge between audience and information.
media convergence; college academic journals; academic journal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10.3969/j.issn.1672-7991.2015.04.020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高校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模式”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文号:苏教科规领 [2015] 1号;2014年度江苏省期刊协会研究课题“转企改制背景下我省高校学术期刊应对策略研究”(苏刊协字[2014]14号)。
2015-10-30;
2015-11-12
李 艳(1973-),女,陕西省西安市人,副编审,硕士,主要从事期刊编辑出版理论与实践研究。
F299.22
A
1672-7991(2015)04-01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