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教学方法;学习兴
趣;生活化;直观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4—0103—01
随着课改的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方法、手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以往教师“满堂灌”变成了学生的“自主探索”。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浅谈如何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好每门课程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若只是单一传授知识,必定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同时也违背了新课改提倡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笔者考虑到小学生爱玩的天性,所以在教学中就投其所好,把游戏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比如,教学“加减法”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笔者专门设置一堂课让学生扮演小鸡与老鹰,设置一定的小鸡数量,在老鹰吃掉一个后,问旁观学生剩余多少。在游戏的带动下,学生们很快进入角色,积极动脑运算,教学效果明显。一堂课结束后,学生自然期待下一堂数学课。当然,游戏教学不宜每堂课都进行,在带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可间断地进行,以“吊胃口”的方式让学生在期待中产生兴趣。
当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爱上数学。
二、促使数学教学生活化
1.创设生活情境,促使数学教学生活化。在数学课堂教学时适时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比如,学习“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让学生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应用题中的情节表演出来。如,同桌两人站在两个不同的地方——“两地”,面对面地站着,喊“预备走”,一齐面对面走来(同时相向)。经过一定时间,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相遇)……学生兴趣很浓,纷纷举手示范。经过表演,学生对“两地同时相向(对)、相遇”有了切身体会,理解得自然更加透彻。
2.走进生活,促使生活数学化。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識地为学生提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机会。比如,教学完“圆的基础知识”后,引导学生思考:车轮为什么不能做成方形、三角形、椭圆形,而要做成圆形呢?又如,教学完“三角形的稳定性”后问学生:“为什么电杆支架、自行车支架等要做成三角形,而不是长方形、正方形呢?”
三、增强数学教学的直观性
作为抽象性的数学知识,若仅以口头表述的方式传授内容,学生有可能听得云里雾里。以真实的情境再现课本中的数学知识,以实践方式解决各项难题,方可突破数学“看得见、摸不着”的局限。因此,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直观性原则。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认识”时,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的:“我们过年都要为自己的家人准备礼物,为了避免损坏,我们需要做一些漂亮的纸盒子,把礼品放到里面。今天课堂上我们就通过做纸盒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吧!”于是,一边问学生怎么做,一边示范课件,学生轻松愉快地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等知识,最后师生共同将准备好的材料展开、折叠,亲手做好一个个盒子。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拓展了学生的空间概念,不提升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又如,在学习“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时,学生不理解算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笔者依据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活动,把图形语言作为理解的基础,将这部分内容直观化。在折纸过程中将符号语言“■×■”与图形语言相联系,使学生理解为什么分数乘分数的算法是“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道理。
总之,小学数学是学生接触数学的初级阶段。而课堂是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中接受知识的熏陶,所以,突破传统课堂的“灌输式”教学,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让每位学生都精力十足地带着兴趣上课,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要考虑教学内容和自己学生的实际,灵活选用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同时还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真正爱上数学。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