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明 秦泗武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曲阜 273165)
“以德治国”浅说
王光明 秦泗武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曲阜 273165)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指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德治国”作为我们党治理国家的一种基本方略,根源于“德治”思想。实行“以德治国”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考量,同时必须注意防止“人治”和处理好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以德治国;德治;双重考量;人治;依法治国
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若干重大问题,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这就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了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包括“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在内的五条原则,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就是指: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以德治国”作为我们党治理国家的一种基本方略,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重大的意义。
“以德治国”顾名思义,就是指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通过“德”来治理国家,使“德”成为治理国家的一种规范和手段。其根源于“德治”思想。
“德治”思想的历史源远流长。西周初年,周人发展的“敬德保民以维系天命”的观点就蕴含了“德治”思想。“德治”思想的集大成者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儒家经典《尚书》所阐明的仁君治国之道中的核心思想就是明德、保民。孔子曾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1】(P18)这句话的意思是周王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围绕在它周围。孔子还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1】(P19)在这段话中,孔子列举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一种是刑罚,另一种是道德教化。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会让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的效果好得多,既会使百姓遵守社会规则,又会使生民有知耻之心。《论语·为政》篇中的这些话都体现出了德治的重要性:既有利于维护统治又有利于教化百姓。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德治”思想,他认为“德治”应该行仁政、正君心、修德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2】(P304)、“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离娄上》)【2】(P156)、“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离娄上》)【2】(P165)、“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万章上》)【2】(P208)等经典名句都是孟子“德治”思想的确证。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的历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以德治国”。毛泽东既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也是新中国道德思想建设的开拓者。“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重要思想便是毛泽东“德治”思想的具体表现。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初步探索及其社会主义“德治”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德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德治”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对形成我们党“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做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3];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领导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并指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促进社会进步。正如邓小平所言:“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没有这种精神文明,就没有共产主义思想,就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能建设社会主义?”[4];2001年1月10日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正式提出了“以德治国”,并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5];2002年10月,十六大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方略写进党的政治报告。确立这一基本方略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我党执政治国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和国家学说的创新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领导集体十分重视并认真贯彻落实“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治国方略,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之一,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体现出了浓厚“德治”思想理念;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进一步指出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包括“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五条原则。这是新时期我们党对“以德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的又一次发展。
以德治国作为我们党治理国家的一个基本方略,其提出与实施具有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考量,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吸收、对我们党执政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基于社会现实的需要。
从历史的层面看,“以德治国”或者“德治”思想对于维护统治和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商朝的灭亡和周朝的建立即是“德治”有利于维护统治的确证。所谓“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就是指周文王、武王积德行仁,民心归附于他们;而商纣荒淫残暴,民心叛离。中国历史上璀璨的社会全盛时期,诸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都是“德治”理念得以实施的时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这样记载“贞观治道”:“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6】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唐太宗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人民。依靠剥削民众来奉养君主,如同割身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饱了但是身体死了,君主虽富裕了但国家就灭亡了。所以,君主的忧患,不是来自外部,而是常在于自身。欲望兴盛,费用就会增加;费用增加,赋役就会加重;赋役加重,民众就会哀愁;民众哀愁,国家就会危急;国家危急,君主就会丧失政权。我常常思考这些,所以就不会也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了”。从中体现出的德治思想是不言而喻、显而易见的。.同时实行“以德治国”也是对我们党执政经验的科学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德治”理念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20世纪50年代我们党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诸如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在全国形成了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的优良社会风气。
从现实角度看,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还存在不完善之处并且法律不是万能的,需要道德来弥补法律的缺失。近些年来,我国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主要表现在社会诚信缺失、社会公德失范以及家庭伦理失调等方面。彭宇案、小悦悦事件以及文章出轨等事件都是道德滑坡现象的具体表现。彭宇案可谓是我国社会道德滑坡的标志性事件,案件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的“戏剧性”情节,令人唏嘘不已。直到今日彭宇案的真相还不为人们所真正了解,但是无论事件双方谁是真正的“受害者”,都说明了另一方在撒谎。彭宇案作为我国公民道德滑坡的标志性事件折射出了社会诚信缺失的现状。2011年出现的小悦悦事件则对全体国人进行了一次普遍性的心灵拷问。让人们嗤之以鼻的是从小悦悦身前经过的前18个人,他们每个人都对躺在地上的小悦悦视而不见,他们对于生命的冷漠震惊了社会。但是我们不禁会想,如果我们当时也从小悦悦的身旁经过或者我们是18个人中的一个,我们又会怎样做呢?小悦悦事件折射出的问题不仅仅在于18个个体,其问题在于整个社会,进一步讲就是社会公德的失范。2014年中国娱乐圈的重磅炸弹莫过于文章出轨事件,这一事件引发了全民的调侃狂潮。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将该事件视为全民娱乐的谈资,而应该重视其中折射出的公民道德危机现状。道德作为法律所不能及的区域,其问题只能靠法律约束,道德自身去解决。这就要求实施以德治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
贯彻“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既要防止“人治”又要处理好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以德治国”强调“德治”,在一定程度上容易滋生“人治”现象,但并不是说实行“德治”必然会导致“人治”,因为“德治”与“人治”没有必然的联系。在民主的制度下实施“德治”,就不会导致“人治”。历史证明,在民主的基础上才会实现真正的“德治”,中国古代的“德治”正是由于没有践行在民主的基础之上,才会出现诸多的弊端,使得先贤圣人们的“德治”理论大都空为一种社会理想。在民主制度日益健全的当代中国,“德治”必然会实现扬弃,与时俱进。
坚持以德治国还需要处理好与依法治国的关系。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是相辅相成的,既不能只突出“德治”而忽视“法治”,也不能只重视“法治”而忽略了“德治”。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1]杨朝明.论语诠解[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13.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戴木才,田海舰.建国6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以德治国”方略的探索历程[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4).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7.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37.
[6]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6026.
责任编辑:徐隆彬
D648
A
1671-4288(2015)01-0084-03
2014-11-21
王光明(1991-),男,山东曲阜人,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