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鸿儒”李澄中研究

2015-03-27 23:02陈冬梅
潍坊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鸿儒博学象山

陈冬梅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博学鸿儒”李澄中研究

陈冬梅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清代诸城名人、“博学鸿儒”李澄中可谓才华横溢,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诗、赋、散文、杂著各体创作均有涉猎,且成就斐然,在学术上也颇有建树,尤工史学和文献考据。他还是一名大器晚成的官员。50岁时中博学宏词科,授翰林院检讨,篡修《明史》13年。赴云南典乡试期间能够克尽职守,秉公办事。他为人性格耿直,为官清廉,66岁时辞官归乡。期间篡修《东武李氏族谱》,出游大江南北,晚年时还曾选同乡名士诗集结成集。他的遗稿经后人编定刊刻有《卧象山文集》4卷、《诗集》7卷、《赋集》1卷、《艮斋文集》8卷、《白云村集》等。但后世对他的评价与他的文学造诣和正直人格不相符,《清史稿·文苑传》中为山东诗人立传者数以十计,竟然没有选中李澄中,应该说是个很大的缺憾。

李澄中;博学鸿儒;文学成就;学术贡献

诸城是个名人辈出的地方。清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博学鸿儒”李澄中即是其中之一。作为一位才华横溢、著作等身,并享有“博学鸿儒”之称的大家,他的文学造诣和他的正直人格,堪称为后代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乾隆《诸城县志·文苑》中记载:“澄中学问淹博,诗中和,宗盛唐文,雅洁有法,又好阐扬乡人,乡人多赖以传,为人庞大慷慨。”孟子提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1]的主张。认为要做到“颂其诗”、“读其书”,首先要做到“知人论世”。以下按照这个思路,从李澄中的身世、经历研究入手,分别对其文学创作活动(包括诗、赋、词、文史杂记)、入仕(修《明史》的成就以及典云南乡试等)、交游等进行专题研究。

一、李澄中概述

李澄中的经历堪称神奇。李澄中,字渭清,号雷田,又号渔村,晚号秋水老人、怡堂,山东诸城辛庄子村人,后迁至超然台下,世称“台下李氏”。生于明思宗崇祯二年(1629),卒于清圣祖康熙三十九年(1700),享年七十二岁。李姓是当时诸城臧、王、刘、李、丁五大姓之一。受“家学渊源”影响的李澄中,自幼才华出众,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据李澄中所作《三生传》记载,八岁能吟诗句,二十二岁时,诸城名士丁耀亢就预言他“异日能成名”,[2]与他结为忘年之交。康熙初,文坛领袖周亮工对李澄中尤为赏识,称其诗可以“驱天下士”、“有赋与诗如此而名不闻于世,岂非持文柄者之责哉!”在他们的举荐下,李澄中的诗赋得以广泛流传。庞垲《卧象山房集序》评价李澄中:“渔村学由自得,善无常主。古文趋八大家,以欧阳永叔为法;诗祖盛唐,高、岑、王、孟外,尤以少陵为指向。”时人把他与清代“神韵派”创始人王士祯、济南田雯并称“山左三大家”。李澄中一生著作颇丰,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李澄中著有《卧象山房集》三卷,附录二卷。其中包括赋一卷,文一卷,诗一卷,附《滇南集》一卷;又《艮斋文选》一卷;《白云村集》八卷;《滇行日记》二卷。他的遗稿,经后人刊行有《卧象山文集》4卷、《诗集》7卷、《赋集》1卷、《艮斋文集》8卷、《白云村集》等。

学而优则仕是古代知识分子的普遍追求。李澄中也是如此。虽然才华横溢,但科举考试之路却非常曲折。他19岁即考中秀才,以后屡次参加乡试不中,50岁时,得到山东巡抚举荐,参加康熙年间选拔编纂《明史》博学宏词科考试,是山东被举荐的3人唯一中选者,也是2次考试山东仅有的一位。被授翰林院检讨,与江南朱彝尊等共同参与纂修《明史》。在翰林院任职13年,历官詹事府右赞善、右春坊右中允、迁翰林侍讲、侍读,始终忠心耿耿,勤于政事。修《明史》时“奋笔侃侃无所避”。期间曾被招至赢台,名赋白莲诗,李澄中一挥而就,得到康熙皇帝称许,“赐于绸叠”。康熙时参与修《明史》者,无论是博学鸿儒,还是总裁、纂修官,大多是江浙人,因此《明史》传记,往往南方事详而北方事略。李澄中作为山东唯一博学鸿儒上榜、与修明史者,对表彰明代故乡先贤,作出了很大努力。61岁时,赴云南典乡试。期间克尽职守,秉公办事,严明考纪,为国家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当时的翰林院检讨朱竹宅在京师会晤李约山时说:“君在谢敏公幕为云南督学者3年,期间高才生有几?吾将验渔村得人多寡焉。”李约山共推举22人,李澄中选拔了其中的18人。由此,朱竹宅盛赞李澄中秉公办事,慧眼识人。李澄中为官清廉,《清史列传·文苑传》记李澄中“橐笔侍从,十有三年,衣食粗自给”。

李澄中秉性刚正,66岁时不堪忍受官场,决意辞官回乡。返乡后,他篡修《东武李氏族谱》,出游大江南北,结交朋友,留有大量山水名胜诗,如《青山拜李太白先生墓》等。晚年时还曾选同乡王钟仙、丁野鹤、邱海石、刘子羽诗成集。张侗《续三生传》:“庚辰夏六月,选同邑王钟仙、丁野鹤、丘海石、刘子羽四先生诗,成于二十二日,乃卒。”

二、李澄中的文学成就

(一)李澄中的诗学成就

李澄中的文学成就与影响,以诗歌最为突出。与王士祯等并称“山左三大家”,赵执信在《谈龙录》中这样评价李澄中:“本朝诗人,山左为盛。先清止公与莱阳宋观察荔裳琬同时,继之者,新城王考功西樵士禄及其弟司寇。而安丘曹礼部升六贞吉、诸城李翰林渔村澄中、曲阜颜吏部修来光敏、德州谢刑部方山重辉、田侍郎、冯舍人,后先并起。然各有所就,了无扶同依傍,故诗家以为难。”[3]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晚晴簃诗话》说李澄中“以汉魏三唐为宗,高岸开朗,仍效于鳞体也”。他在《自为墓志铭》中这样评价自己的诗作:“其诗高岸,以汉魏唐人为宗,不习近时习。”

在清代诗坛上,李澄中是尊唐派中坚人物。抄本《卧象山文集》卷二《钟承家诗序》中一段文字,可谓李澄中论诗纲领:“自唐宋分鏕,学人各骛,竞相短长,势同敌国。嗟乎,何所见之不广也。大抵拟唐者失之严,拟宋元者失之纵。夫严则拘,拘则蹊径托焉。纵则兼收,兼收则泛滥而美恶杂焉。诚能汰拟唐之肤近,矫宋元之杂糅,天地元音固日在人性情间。未闻三百篇,何代之寻也。”尊唐,李澄中于杜甫用工最深。《汉魏李杜诗选序》自称“专力少陵者三十年,放之诸家,参伍之以辨其体格,穷其变化。”《庞雪崖〈丛碧山堂诗〉序》言在北京与庞垲“日取少陵诗,研索其法”。

李澄中那些感会乡土的作品非常感人,如《东武吟》、《齐讴行》等。他将自己眷怀故园的《东武吟》放在《滇南集》卷前代序,王士祯《感旧集》选李澄中诗五首,而以《齐讴行》为题者有三首。

李澄中一生共创作诗歌数千首,晚年自定其集,存一千六百余首。康熙三十七年(1698),与李澄中鸿博同榜的庞垲为李澄中刻布《卧象山房诗正集》七卷,仅选四百余首,不过,这已是清代李澄中收诗最多的一个刊本。

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著作等身,并享有“博学鸿儒”之称的人士,正史《清史稿·文苑传》为山东诗人立传者数以十计,竟然没有李澄中的一席之地!不能不说是个遗憾。这显然与他的成就不相符。

(二)李澄中的赋、散文成就

除了诗歌,李澄中与明清山东文坛大家相比,其独树一帜的地方,还在于他曾致力于赋的创作,且得到当时文坛领袖周亮工的赏识。虽然后世几乎没有人褒奖他的赋作成就,并非其水平不高,而是因为赋是汉魏时期的体裁,不是明清的流行文体。李澄中致力于赋的创作,他入选博学宏词科考试题目就是一诗一赋(他的考题“璇玑玉衡赋一篇,省耕诗二十韵”)。他最后能够突出重围,也表明他赋的创作造诣的确非同一般。

清代以赋作专集传世的也不多,李澄中就是其中一位。康熙年间太仆寺少卿程甲化捐俸为李澄中刻书三卷,其中诗两卷,赋一卷,即《卧象山房赋集》。李澄中晚年自定《卧象山集》,撰《赋稿自序》,将赋列在最前面,其后才是诗、文,这样的举动,也可看出他对自己赋作的看重。

李澄中的赋,在当时也得到一些大家的高度评价。《赋稿自序》记载有周亮工对他赋作的评价:“予少与丁生梦白角胜,学为诗。久之,丁生避去,时时以赋夸予。予愤甚,取《骚》、《选》、《赋苑》日夜读,忘食寝者二年所。于是穷其源流变化,长卿所谓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者……越七年,周栎园先生来青,索予稿阅终篇,仰天太息曰:‘嗟乎!赋如此,不见知于世,岂非持文柄者之咎哉!’乃命作四赋。”据其《三生传》记载,周亮工对他的赋作非常赏识,并给予大力举荐,自此后,“予之诗赋始流传大江南北矣。”

毛奇龄对李澄中《怨赋》也可谓推崇备至:“缘情绮靡,一往无尽。虽起江郎地下,亦必有生瑜生亮之叹,况下此者耶?唐宋赋俚鄙,涉于时义;明赋太摹古,则又窒塞偃蹇,了无性情。六朝前后,一种形状,赋写皆足见才。然未有风流雅丽如此作者,栎下老人亟许渔村为屈宋再生,非虚语也。”李澄中《与刘子羽广文》中有这样的表述:“已写拙集为一帙,自评诗一,赋二,文三,萧山毛大可曰:‘君赋空有明三百年,何次楩足云。’弟谢不敏。”

遗憾的是,李澄中在以《璇玑玉衡赋》中博学宏词后,赋的创作基本停止。

李澄中的散文成就也非同一般。他的散文创作高潮出现在他在北京期间。相比较而言,散文虽有诘曲晦涩之处,但还通畅可读。从其《〈织斋文集〉序》可见一斑:“夫宋人不如唐,亦犹唐不如汉,时代有古今,文运亦有升降。学秦汉而伪,固已奈何哉,学宋而独得其真乎?王李之病,病于拘守迁固字法耳。至于李斯贾谊晁错、董仲舒之徒,其峭险曲折豪放之奇,概之乎未见也。若夫庐陵序事隽洁,情文互生,别辟境地,其源殆出于范蔚宗氏,亦岂浅学所易窥乎?盖文人亦各极其才分所至耳,奚必以名高而丛弹射之府也。”

李澄中的传记、碑铭,可谓跌宕顿挫,繁简有序。他为乡贤、师友所作碑传,如《先外曾祖南京吏部尚书简肃丘公传》、《萍乡令台公传》、《侍读施愚山先生传》、《瞽者李杲传》等尤其情文并茂。

(三)李澄中的杂著成就

李澄中的文学创作活动,除了诗、赋、散文,其叙述诸城奇闻趣事的杂著《艮斋笔记》、《艮斋杂传》,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李澄中在其杂著《艮斋笔记》、《艮斋杂传》中,不仅记录诸城奇闻趣事,表彰诸城人文者占了相当篇幅。据乾隆《诸城县志》李澄中传,尚有《齐鲁纪闻》,已失传。《艮斋笔记》共八卷:卷一“情话录”、卷二“集异录”、卷三“尊王录”、卷四“道古录”、卷五“消闲录”、卷六“志怪录”、卷七“消闲录”、卷八“前定录”。《艮斋笔记》堪称一部志人志怪的笔记小说。《艮斋笔记》中的很多内容《聊斋志异》有共同题材。[4]

三、李澄中的学术贡献

除了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李澄中在学术上颇有建树,并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史学贡献

李澄中在明史馆当值13年,是博学鸿儒中时间较长的一个,分纂《循吏传》。据乾隆《诸城县志·艺文考》,李澄中有《明史稿》四册。另《艮斋杂传》中,有郭登等明人传记十四篇,但无一在《明史·循吏传》中。

李澄中在编纂《循吏传》过程中,能够详考古今,阐述吏治对生民福祉、国家治乱的重要性。在《循吏传论》中,他简述明代吏治消长,认为:“夫不择吏,则不亲民;不亲民,则饥荒盗贼并至,而明以亡。可不哀耶?欲重吏治,必先破资格。定超擢以示激劝,行久任以习民情,三者备而循良其或几也。治天下,勿轻视吏事哉。”文后陈其年对其观点给予高度评价:“有明一代兴衰之故,数言已了。”在其散文《送陈子万令安平序》也论吏治:“天下之势,系乎吏。人主欲治天下,必自择吏。始,汉宣帝曰:‘与我共此者,其惟良二千石乎?’梁薛琡亦谓黎元之命,系乎良吏。由是观之,吏之职,岂不重哉……古今吏治之盛,莫如汉。其衰也,莫如明。予于明史分纂循吏,求德让君子而罕其人焉。或刚近于褊,廉类乎矫,亦必以循良目之。予固愧孟坚乎?亦诸作吏者之不龚黄若也。”

(二)倡导考证之学

李澄中家学渊源,据乾隆《诸城县志》李文驹传:“先是祖父历显要,家多赐书,文驹益搜罗,至十余万卷,颇多秘籍。……雅好著述,甚于考据之学,诗春融有格,不失澄中家法云。”《卧象山文集》中,《桧辨》、《河源辨》、《题悯忠寺帖后》、《跋智永草书〈千文帖〉》等,可以说是考证文章。其《滇行日记》,《四库全书总目》称其“于山川风土、古迹故实,无不详载,而考证之处差少。殆行箧无书之故耶”。李澄中七古《诸冯行》对虞舜生地的咏叹,也表现出实事求是的考证精神。李澄中所证误的观点,不乏经学、史学大师,甚至是国家祀典的谬误,都详尽指出。如《诸冯行》:“呜呼祀典错谬非一事,浩歌直接苍梧烟。”

李澄中在北京期间,与他相交最相契的是毛奇龄。毛奇龄被推为有清一代考证之学的开山者,毛奇龄复兴汉学的力作《推易始末》,曾请李澄中作序。李澄中文集中的名人评语,也以毛奇龄最多。

四、李澄中的交游

李澄中一生交游极广,见其诗集中的就有二百多人,这里既有家乡友人,也有官场友人。他的文学创作、学术活动和仕宦大都围绕着这些交游展开。其中以他与王士祯、丁耀亢的交游最据代表性。

李澄中与王士祯是同时代人,按王士祯的祖籍,俩人是同乡。王士祯《渔洋山人自撰年谱》称自己是“青州诸人”。

王士祯是清初杰出诗人,其神韵诗论影响颇大。虽然俩人的诗学主张相左,但并不妨碍俩人的交往。李澄中自中博学鸿词后,与王士祯长期同朝为官,酬赠不绝。李澄中虽年龄长王士祯五岁,却一直以“先生”称呼王士祯。庞垲《卧象山房集序》:“王新城阮亭、田德州纶霞,坛坫久成於时,望重龙门,渔村入都,与鼎足而立,士林称‘山左三大家’,莫之或先焉。”[5]李澄中在他的《重阳后一日王阮亭少司马招饮,与徐华阴谕德同赋其一》中,有“谴兴宜浇千日酒,怀乡聊话九仙山。风流满座真堪恋,愁听金壶杳霭间”句,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十五记“超然、琅琊二台”之事,注明是“诸城李渭清(澄中)言”。李澄中与这些大家的交往,不仅提高了他自身的地位,也提高了山左诗坛在当时的地位与影响力。

应博学鸿词试后,是李澄中交游声望的高峰。《三生传》中有一段形象的说明:“戊午春,闻朝廷诏征海内鸿博之士。时予客安丘张杞园家,刘子羽、孙孝堪皆在焉。予笑谓:‘此故事也,若荐牍中有予四人名,乃公耳。’皆大笑别。三月三日亭午,忽有人持荐牍中名相示,计八十余人,予名故在其中……七月,予如京师,以诗见知于李公容斋,谓同荐诸人,未有能出予右者。”

丁耀亢不仅是李澄中的同乡,而且两家还有三世通家好的交情。丁耀亢年长李澄中30岁,对李澄中很是看重,曾预言年轻的李澄中“异日能成名”,与他结为忘年之交。丁耀亢临终前,李澄中前去探望,丁耀亢将自己的《江干草》、《归山草》、《听山亭草》诸诗作托付于他。《诸城县志·文苑》卷三十六载:“(丁)诗甚多,李澄中尝为选择,序曰:余取其言之昌明博大者,以与世相见云。”

赵执信在他的一首怀旧诗中评价了李澄中:“史笔从委积,诗篇浸清整”。但一位这样才华横溢、著作等身,并享有“博学鸿儒”之称的人士,身后声名,未免过于寂寞。《清史稿》为山东诗人立传者数以十计,竟没有李澄中。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这样解释李澄中未能入选《清史稿·文苑传》山东诗人卷的原因:“澄中诗学杜甫,辞多比兴,雅而能切。文笔遒炼,善于碑传纪事之作,鸿博五十人中,足称上选。四库谓其篇章不富,未能与王士祯、田雯抗衡。实则自定其集,删汰已过也。”[6]尽管如此,并不能抹杀或影响李澄中的声誉。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李澄中.三生传[A]//卧象山房文集杂传(一卷).山东省博物馆藏稿本.济南:山东大学出版,2009.

[3]赵执信.谈龙录·二十七[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白亚仁.略论李澄中《艮斋笔记》及其与《聊斋志异》的共同题材[J].蒲松龄研究,2000,(1).

[5]庞垲.丛碧山房诗初集[A]//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52.济南:齐鲁书社,2001.

[6]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5.

[7]王宪明.李澄中文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王玲玲

G127

A

1671-4288(2015)01-0014-04

2014-11-08

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博学鸿儒”李澄中研究(项目编号:2007054)

陈冬梅(1967—),女,山东高密人,潍坊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编审。

猜你喜欢
鸿儒博学象山
Conformational change-modulated spin transport at single-molecule level in carbon systems
一代鸿儒王应麟
再访陆象山先生讲学堂
卞鸿儒对辽庆陵石刻研究的学术贡献
赌石
博学的猫头鹰
读经典,做个博学又多“材”的实力派
象山
桂林象山景区旅游产品设计研究
立井壁后注浆技术在白象山铁矿风井的实践